第一章乱
近年来,太原留守李渊与次子世民之间的摩擦日益明显,彼此心照不宣,俨然产生了严峻的分歧和隔阂。李世民愁眉锁眼,急得火烧火燎,好像胸膛里燃着一盆炭火似的,他一门心思要找李渊促膝倾谈,说服父亲趁天下大乱,从晋阳起兵,夺取隋朝的江山社稷。向来以果决著称的李渊,却一再徘徊瞻顾,恍如辘轳般辗转缠绵,不肯贸然行动。
隋主杨广骄纵专横,冷酷无情,开国大臣高颍、贺若弼等私议了一下朝廷的奢侈,便惨遭杀害。薛道衡的诗写得好,他嫉才成恨,借故杀道衡时带着讥诮的口气说:“还能吟‘空梁落燕泥’吗?”他猜忌多疑,喜怒无常,眼睛一红,就不认得人了,内外臣僚莫不重足而立,人人自危。李渊也不例外。有一次,杨广召他去行宫,他胆战心惊,托疾未去觐见。杨广龙颜不悦,问后宫李渊的外甥女王氏:“你舅舅怎么没有来?”王氏对答说:“他病了。”杨广鼻孔里哼了哼:“是不是要死哪?”李渊得知后,吓得浑身如筛糠一般颤抖,佯装糊涂,沉湎酒色,韬晦掩盖,避免皇上深加追究。
民间歌谣传唱:“日月照龙舟,淮南逆水流,扫尽杨花落,天子季无头。”方士进言说:“诛杀海内的李姓,杜绝后患。”杨广动辄灭了右骁卫大将军李浑一门三十余口人。李渊的姓也著于图谶,而且手握兵符,声名昭著。他忧喜参半地对世民说:“我的祖父李虎授封唐国公,太原是其属地。如今我担任太原留守,说不定是上天的安排。”
“爹,咱们举旗起兵吧。”李世民怂恿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隋朝气数将尽,失今不取,反而会招致灾祸。”
“不,”李渊平伸出一条手臂,打断了儿子的话,“时机还不成熟,还得静下心来等一等。”
“皇上的眼睛已经盯到了你身上,若要死中求生,就得铤而走险。”
“欲速则不达,切切不可操之过急。”
“再不动手,更待何时?”
李世民躁得额头上青筋暴露,双眼睁得如铜铃一般大。然而,李渊的脸色和神态却毫无改变,稳重,沉着,出言谨慎,从他那蓄着浓密大胡子的嘴里吐出来的每一个字,仿佛都是称量过似的——他在静观时局变化,等待机会。
杨广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他弑父篡夺帝位后,先后营建东都洛阳,修筑西苑,开挖大运河,巡游不息,三次亲征高句丽。百姓苦于劳役,纷纷造反。大业七年(611),王薄在山东长白山揭竿而起,自称“知世郎”,作《无向辽东浪死歌》,拉开了隋朝农民起义的序幕。接着,出现了翟让和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的江淮起义军。农民起义的烈火遍地燃烧,贵族、官僚和豪强拥兵割据,北方的梁师都,南方的萧铣,河南的王世充,河东的刘武周,以及陇西的薛举和西凉的李轨等,相继称雄,争霸一方。
李渊素怀济世之志,有经纶天下之心,一直在窥测动向。大业九年杨玄感起兵反隋时,他担任弘化郡留守,妻兄窦抗劝告说:“玄感动起来了。图谶指明李氏将取代杨隋,你怎么还按兵不动呀?”两年后,李渊调任河东讨捕使。副使夏侯端精通玄机天象,对他说:“玉床星座摇动,帝座星不稳,岁星居于参宿的位置,必有真主起于晋地。不是你,难道还有别人?”大业十二年(616),杨广擢升李渊作右骁卫大将军,担任太原道安抚大使、太原留守。太原处于战略要地,李渊掌管五郡的兵力,粮饷可支十年。他十分欣幸,留下长子建成和第四子元吉在河东潜结英杰,随身带着世民赴任,让他在晋阳密招豪友,暗中活动。十二月,突厥侵犯北方边境,李渊遣副留守高君雅与马邑太守王仁恭联合抗击,出师不利,吃了败仗,李渊惊恐失色,忧惧天子怪罪下来。果然天使不期而至。李渊明知来者不善,只得哭脸装笑脸,敞开府衙中门迎接。天使带着数名随员和禁军步人中堂正中,面南而立,从袖筒里取出一轴黄绢,扬起下巴唤道:“李渊接旨!”
“臣李渊恭接圣旨。”李渊双膝跪倒下来。
天使展开绢轴,清了清嗓子,抑扬顿挫地宣读道:“大隋皇帝诏日:太原留守兼晋阳宫正监李渊,马邑太守王仁恭,忽视边防,抗击突厥失利,且疑有拥兵自重之嫌。着令将二人押解江都,听候查处。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李渊叩拜毕,躬身站立一旁。
“来啊,将李渊拿下!”天使两眼一瞪,厉声喝道。
禁军挺着胸脯上前,摘下李渊的幞头,准备戴上枷锁。李世民一阵风卷进堂内,拱手喊道:“尊使且慢!”
“你是何人?”天使见来者器宇轩昂,英姿勃勃,怔了一下,随口丢出一句话来。
“在下是留守的次子李世民,特来参见天使。”
“免礼,免礼。”天使皮笑肉不笑,“我等在执行公干,请公子回避。”
“世民有一事不明,想当面请教。”
“请讲!”
“尊使听禀,圣旨并没有认定家父犯罪,只说疑有拥兵自重之嫌。怀疑不能当做事实。既然没有定罪,那就不该抓人。”
“强词夺理!”天使怒气冲冲,太阳穴“突突”直跳,“押解江都,不绑缚,跑了怎么办?”
随员和禁军揎袖捋臂,又要动手。李世民叉开双腿拦在中间:“事情在没有弄清楚之前,不可乱来。”P1-3
《贞观大帝》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可喜可贺。作者杨友今是我当年在湖南师大中文系任教时的学生,更加感到荣幸。推而广之,凡文学湘军和茶子花流派的新作出现,我都动之以情,拍手称快。在美国逗留期间,当我在书店的书架上看到了唐浩明的三大部与杨友今的《文天祥》《斜日》《水浪花》等作品,真是格外亲切,并引以为豪。著名文艺评论家雷达看了杨友今的历史小说,在信中说:“作品所描写的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变大人物,没有相当的学养、魄力和艺术手腕是难以驾驭的。”又说,“感到你很注意文学性、情节性、细节刻画,且在语言上追求生活化,尽可能拉近历史与现实、古人与读者的距离。”
既然已有恳切的评价,似乎无需多言,以免画蛇添足。可是细细一想,把杨友今的新作与以前的作品对比一下,觉得新作的主体重构能力更见功夫,无论是意象化、心灵化和审美化都显示了突出的特色。隋唐鼎革之际,群雄逐鹿,沧海横流,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晋阳跃兵,挥师攻占长安,奠定国基。玄武门事变,李世民继承皇位,开创了最为史家所称道的贞观之治,并得到了古今中外的一致公认和尊崇,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书和文学作品都赞誉这位贞观大帝是盖世英主,千古明君,各少数民族部落和大小国家纷纷归附,尊称他为天可汗。小说最后一章中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写道:“誉满九州内外的明君、天可汗,走完了人生的历程,走进了历史。享年五十二岁。他的崛起,充满了传奇色彩,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受到史家及民间的推崇、颂扬。盖世英主,几个世代难得出现一次。夏商周三朝,将近两千多年,九十位君王,有明显作为而被后世称道的,不过六七人而已。李世民扫除隋末的灾乱,行状犹如商汤王、周武王;政治清明,君臣同心同德,百姓安居乐业,几乎可以媲美周成王、周康王;雄才大略,开拓疆土,比汉武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广开才路,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简直可算他的一项‘专利’——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中,再没有第二人。虽然难免这样那样的不足和过失,但自西汉以来,功德兼备的皇帝,非他莫属。”
史家强调史学“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小说家与史学家的对象既有重叠又有分化,其出发点、侧重点和兴奋点亦有所区别,在目的和手段上也不尽相同。创作历史小说,把握史料,理解史料,运用形象思维对史料加温、分解、升华,重新整合,插上想象的翅膀,敷演成人情化、心灵化、意象化的艺术形象,是作品成败的关键。从文学的角度说,写出“历史的人”比较容易,而要写出“人的历史”就有相当的难度。《贞观大帝》所塑造的李世民等主要人物,形象是鲜明的,血肉丰满,栩栩如生。长孙敏说夫君李世民在战场上不愧为叱咤风云的常胜将军,而回到家里便变成了不谙事的毛孩子,两句话便点出了李世民的复杂性格和不同情况的截然不同的表现。李世民初得贵子承乾,心中像泛开了潮水,千波万浪,巨涛汹涌。“这时候,他才头一次感悟到人生的价值,理解到繁衍生息的意义,后代的降生就是生命的延续。而新的生命又是多么的脆弱,养育一代人真不容易。”这一小小细节,即李世民少年得子的内心情感的抒发,为李世民的成长,直至成为一代明君,在看似不经意中却作了颇具说服力的铺垫。儒家的“仁”的重要一条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世民做了至高无上的皇帝以后,推己及人,推行仁政,实行开放政策,倡导文明,缔造了贞观盛世。杨友今是茶子花和新历史小说流派的主干作家之一。非常注重细节描写。有些细节,比如李世民在战争中带领八百玄甲骁骑陷阵冲锋,生活上与三军将士同甘共苦,追击反王刘武周时,饿了三天两夜,却不肯先喝一口羊肉汤。有人议论作者是不是受了《李白成》的影响,对主人公有拔高现象或有所偏爱。
文学泰斗姚雪垠先生的《李白成》是我国新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部文学名著,享誉海内外。作者集中古代农民起义领袖的特征,塑造了李自成这一典型人物,并非随意拔高,恰恰展示了具有壮美意义的悲剧形象。姚老的理论和实践开辟了历史小说创作的新道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群,或者说一个新历史小说流派。杨友今开始历史小说创作,1981年经康濯(时任湖南省文联主席)介绍拜姚雪垠(时任湖北省文联主席)为师,自然受其点拨和指教,深入历史,跳出历史,追求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关于李世民我查阅了一下史料,《贞观大帝》中的细节不仅在民间传说颇广,而且在正史上也有所记载。话又说回来,杨友今和我一样,对李世民的确有某些偏爱。作品中的虚构人物白雪公主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形象。作者巧设情节安排太子李建成奸污了她造成自杀,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在为玄武门事变李世民射杀兄长李建成作辩护,减轻其兄弟相残的责任。
透过情节和细节,去发现历史人物活的灵魂,感受真善美,从《贞观大帝》中可以悟出,历史小说的创作,除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以外,主体与客体也有其特殊的要求和条件,其基点是建立在史家眼光与小说家眼光的合理分化上。历史学与历史小说在手段和目的上不尽相同,前者旨在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后者则是描写人物,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我并不赞成史家与小说家分道扬镳,各行其是;相反,倒是愿意二者相互照应,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历史小说的创作,强调重构能力,展开自由想象,给史料吹进尘世间的鲜活空气,让历史人物站立起来,活跃起来,外化美学理想。
杨友今先生是一位学者型作家,博学多识,知识面宽广,思路开阔,才气洋溢,会写会评还会编辑。他每年都有新作品,每隔两三年便有大部头著作问世。但是,我最看重的还是手头这部洋洋洒洒六十余万言的鸿篇巨制,匠心独运,不同凡响,意境高超,至富韵味。《贞观大帝》以有限的载体概括尽可能绚烂壮阔的唐初风云和时代面貌,塑造了李世民等许多鲜活灵动的潮流人物,展现了波谲云诡的历史生活场景,既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和本质,又没有损害唐代历史的真实性、时代感和生活氛围,具有强烈的审美情趣和独特的文学价值。
周健明
2015年夏于北京
(作者系湖南省文联前执行主席、省作协名誉主席)
隋唐两朝鼎革之际,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等乘乱晋阳跃兵,攻占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玄武门事变,李世民继承李渊的皇位,虚心听取魏徵等臣工的诤谏,广开言路。广开才路,君臣共事同鱼水,共理天下,开创了在历史上放射出夺目光辉的“贞观之治”。杨友今著的《贞观大帝》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熔铸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多种创作技法,从新的视域和角度观照历史,历史情境和思想内涵交融互动,格调新颖别致,李世民等典型形象栩栩如生,艺术感染力强烈,是一部具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新型历史小说。
杨友今著的《贞观大帝》所塑造的李世民等主要人物,形象是鲜明的,血肉丰满,栩栩如生。长孙敏说夫君李世民在战场上不愧为叱咤风云的常胜将军,而回到家里便变成了不谙事的毛孩子,两句话便点出了李世民的复杂性格和不同情况的截然不同的表现。
杨友今先生是一位学者型作家,博学多识,知识面宽广,思路开阔,才气洋溢。他这部洋洋洒洒60余万言的鸿篇巨制,匠心独运,不同凡响,意境高超,至富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