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道路是笔直还是曲折,路的尽头是光明还是荒芜?在焦虑情绪越来越多、社会生活日趋多元的今天,陈冬青主编的《宽窄都是路》能激励我们勇敢地面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笑看世间百态,趣谈人生况味。书中选编的随笔杂感等文章话题贴切、取材广泛,对社会公众感兴趣的大小事件和问题,如道德伦理、世相随感、励志修身、新人新事、新问题、新思潮乃至新时尚,能从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反映时代的进程,从身边世态百相中的小事提炼选题,将来自现实生活的、人们切身感受到的、生动具体的素材端到读者面前,以诚相待,说事论理,充满了趣味性和知识性。
陈冬青主编的《宽窄都是路》从《每周文摘》创刊以来的浩瀚文字中精选出关于个人修养、励志成才等方面的相关文章。《宽窄都是路》文抒情写意,贴近生活,从小处着笔,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在析事明理中强调生命的价值、人的尊严、生存的韧性和爱的力量,认识自己是人一生中最难的事。只有真正认识自己,才能不自视过高,才能不轻易为别人的看法所左右,自己掌控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
故园千里隔,休戚总相关
叶嘉莹
我1924年出生在北平,1948年离开,直到1974年,才第一次回国。“故园千里隔,休戚总相关”,无论在哪里,中国文化是我的精神命脉,祖国是支撑我的根。
1966年,我赴美国讲授中国古典诗歌。我对于杜甫的《秋兴》有特别的感情。“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每当我在海外讲到这句,常常就会不知不觉热泪盈眶。
用异邦语言讲授中国的古典诗歌,毕竟有所隔膜,诗词的神韵、语言的微妙之处,都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1978年改革开放,我投出了回国教书的申请信。
那是温哥华暮春的黄昏,家门前的树林之上,落日熔金,倦鸟归巢。我穿过树林走到马路那一边的邮筒,马路两边的樱花树,正飘舞着缤纷的落英。春光即将长逝,向晚的光景唤起了我对年华老去的伤感。当时我吟写:“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余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往心。”金色的余晖虽美,终将沉没,似锦的繁华虽美,也终将飘零;而我想要回国教书的愿望究竟何日才能实现呢?
没想到我的申请很快得到批准。1979年我第一次回国讲学。那时“文革”刚刚结束,教师的收入也很低,南开大学的教授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但我愿意自费回来教学,我写的一首诗可以表明心境:“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诗词是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最真实的思想,最真切的情感表露,这种思想和情感比大道理更重要。我希望中国古典文化薪火相传。
如果今天让我谈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经过60年的发展,国内的物质已经比较富足,但贫富悬殊、城乡差异等问题需要补足,精神家园的构建和净化不能再被忽视。
曾经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一家电视台邀请他去做讲座,并声称如果三分钟还不能逗大家笑,讲座就有问题了。这意味忽视传递精神力量,鼓励恶俗地添油加醋。这方面媒体应该负起责任。
如果只是注重现实利益和物质追求,只是告诉人有钱就有一切,为了发财可以不择手段,整个社会就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
摘自《人民日报》
我唯一的信念
俞敏洪
常常有人问我:你当初想到过自己能够把新东方做这么大吗?我的回答是:如果当初我知道新东方会做到今天这个地步,一定会被吓晕过去。 我当初做新东方,仅仅是为了生存。新东方的第一个班只有十几个学生。我怎么敢想象有一天它会成为_个年培训学生达100多万人的教育集团呢?如今,回头看去,自己也有大吃一惊的感觉,很多自己认为不可能做成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人们做事情大概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走向何方,一辈子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比如,有些人从很年轻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伟大的音乐家、画家、科学家或政治家,一辈子都在为自己的终极理想而奋斗。而第二种人可能并不知道这辈子到底能够做成什么事情,唯一坚定的信念就是知道自己必须往前走,未来一定要比今天更美好。
我大概属于第二种人。一个农村孩子很难去设想自己的终生理想,能够吃饱就算万幸。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向往土地之外的生活,梦想自己能够像城里人一样走进大学读书。所以我生命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考上大学,离开农村。第一年高考失利,我紧接着考了第二年;第二年高考失利,我紧接着考了第三年;前两年连普通大专院校都进不去,第三年却意外地被北京大学录取。这是我生命中第一次体会到人生会有意外的惊喜发生,而这一惊喜又是和我持续不断的努力密切相关的。
摘自《意林》
坚守则刚
王鼎钧
古代有一个官吏想排挤他的同僚,向老谋深算的师爷问计。师爷问:“其人最近的言行举止如何?”
“他工作辛勤,但表情轻松;他生活清苦,但操守廉洁;他处境孤单,但不求闻达。”师爷摇头说:“毫无办法,你现在打不倒他。还得忍耐一下,以后再说吧!”
三年以后,蓄意发动攻势的一方又来找师爷商量。师爷又问对方的言行举止。回答是:“对方工作辛苦,但表情烦恼;操守廉洁,但言谈偏激;不求闻达,只饮酒博弈。”
“情况大有进展,露出一线希望。不过,你想除掉他,目前还言之过早。”师爷说。
又过了三年,旧话重提。那个被算计的人此时的景况是“表情倔强,言语沉默,纵酒享乐。”师爷说:“是时候了!他已经觉得不耐烦了。他开始感觉不值得,他有了绝望和自暴自弃的心情。他必然焦躁易怒,甘居末流。你的机会来了。”
“我应该怎么办?”
“第一,设法刺激他,常常给他一些小小的瓜葛,他会受到别人看不出来的伤害。第二,利用各种机会告诉你的同事、长官,说他是个多疑善妒的人,使他没有对象可以诉苦。第三,给他制造较大的争执,使他崩溃。”
“然后呢?”
“然后你就成功了。不过,你要永远记住你是怎样成功的。一个人什么时候觉得不耐烦、不值得,他的前途已到终点站,他已难以适应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这人依计而行,果然奏效。为了记取这一战役的宝贵经验,他写了几句话放在案头:
任劳不认怨,无功;任怨不认劳,无用。
摘自《人生试金石》
P3-5
蔡小伟
摆在面前的是厚厚的三摞样稿,这是每周文摘报社的同志送来的,为纪念《每周文摘》创刊三十周年从历年出版的《每周文摘》中精心摘编的合集,希望我为这套书作序。
这套书有三本,书名分别是《宽窄都是路》、《没人在意你》、《健康学得会》,书名都是大白话,一看没有太多修饰,细一琢磨却别有一番意味,挺有嚼头的。
约略翻读一二后,竟不舍释卷,在阅读了全书的大部分内容后,有三方面让人印象深刻。
一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作为《每周文摘》出版三十年的摘编合集,选题与所处时代、生活是否贴近、对味甚为关键。可喜的是,书中选编的随笔杂感等文章话题贴切、取材广泛,对社会公众感兴趣的大小事件和问题,如道德伦理、世相随感、励志修身、新人新事、新问题、新思潮乃至新时尚,能从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反映时代的进程,从身边世态百相中的小事提炼选题,将来自现实生活的、人们切身感受到的、生动具体的素材端到读者面前,以诚相待,说事论理,充满了趣味性和知识性。所摘文章大多不长,算得上短小精悍,不一定篇篇都微言大义,但至少可以说是耐人寻味,方寸之间,仍有小韵味,大胸怀;仍见小趣味,大手笔。
二是令人感奋。我个人一直认为,报纸不仅是集纳信息的新闻纸,更应当是能够解释现象、引导舆论、表达立场看法的有思想的观点纸。全书不猎奇求异,不迎合、不媚俗,在事实选择、思想深度、价值判断等诸多方面讲求品位,于纷繁复杂的社会世相中,将积极的、正义的、向上的内容化为老百姓喜欢的理趣,把道理说得精辟、透彻、深刻,或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或激浊扬清、陶冶情操,或净化心灵、优化风气,在析事明理中强调生命的价值、人的尊严、生存的韧性和爱的力量,那些独到的感触、深邃的哲理催人深思、给人启迪和教益,字里行间充溢着文摘报人那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深深的人文情怀。
三是好看。大凡读者喜爱的优秀作品都是神形兼备,文字活泼但不轻浮,叙事翔实但不啰嗦,重视细节但不渲染,度的把握十分到位。书中摘编的文章笔触朴实,多从小处入手,不求华丽宏大但是言之有物,或感悟人生,针砭时弊,于一事中提炼出一定的哲理,剖析出其理性的力量;或抒情写意,立意隽永,文风精练优美;或幽默诙谐,三言两语,却妙趣横生;或平铺直叙,朋友间拉家常般地娓娓道来,没有丝毫造作,不见一点雕琢。评析之间流淌而出的丝丝暖意,饱含了编者们的真切情感,读起来令人更感轻松、亲切,不觉得累。
这自然是一套好书了。好在哪里?好在题材广泛、形式鲜活、文笔灵巧、篇幅短小,更好在有文化品味,有思想见识,有力透纸背的那份社会责任感。我为这套书的付梓出版感到由衷的高兴。抚卷长思,知其功夫在书外。在书中,我们看到了编者们在题材选择上的操守、在张扬人性和爱的力量上的责任、在行文格调分寸上的准确拿捏。而这些,不正是《每周文摘》三十年来所秉持的精神和风骨吗!
《每周文摘》正式创刊于1981年,她的前身是创办于1977年的内部刊物《报刊动态》,可以说与改革开放同步,也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产物。三十年来, 《每周文摘》坚持与时代同步、与读者同心的办报理念,倡导“正义、责任、良知”的核心价值,坚持敏锐而不偏激、理性而不盲从、贴近而不媚俗,在不断创新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一种精神,也打响了自身的品牌价值。要办好一张报纸不容易,要三十年持续办好一张报纸更是不容易。我想。文风亲切,贴近读者,坚持主流社会价值观,紧跟时代的步伐,是《每周文摘》的活力所在;一代又一代文摘报人的传承坚守与开拓创新,则是《每周文摘》一纸风行全国三十年的原因了。
这套书总的名字是《尘与土》,书名借用了岳飞《满江红》中的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既感念于报人们三十年来不曾停歇的劳作与追求的艰辛,更表明了每周文摘报社谦卑、不自矜的态度。是啊,三十年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只要坚守三十年来的风骨与精神,相信《每周文摘》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谨以此文为序,并祝愿《每周文摘》越办越好。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