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看电影/海上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李欧梵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欧梵所著的《看电影》精选李欧梵最新影评作品,包括其评论《倾城之恋》《卧虎藏龙》《费城故事》《魂断蓝桥》《断背山》等经典影片的篇章,尤对张爱玲在影界的表现作了深入探讨,书中李欧梵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解构了张爱玲作品背后蕴含的人情练达和身处乱世的无限悲凉。该书是作者近年观影历程的一次总结。

内容推荐

《看电影》的作者李欧梵的头上有很多光环,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曾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印第安那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哈佛大学等美国知名高校。《上海摩登》、《西潮的彼岸》、《浪漫与偏见》等著作让他成了当代中国小资群体追捧的学者之一。 李欧梵当年赴美求学时多有寂寞,便以看电影、听音乐打发时间,由此竟也闯出一条新路,从而对电影工业特别是香港通俗电影有独树一帜的研究。还有,他对上至琼瑶下至王文华等通俗小说也有高见,甚至于日本动漫《风之谷》,他竟用来作为教授卡夫卡的“道具”。可谓大俗大雅,雅俗共赏。《看电影》是作者近年观影历程的一次总结。

目录

我的观影自传

《倾城之恋》与《费城故事》

文学和电影:《断背山》观后感

银幕上的文化压抑——从《断背山》到《卧虎藏龙》

《侠女》中的经典场面:竹林大战

细看三场竹林大战

《金刚》启示录

从《魂断蓝桥》到《倾城之恋》和《一曲难忘》

《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感情》——改编自奥斯汀小说的影片

伍迪·艾伦和陀斯妥耶夫斯基

向希区柯克致敬

安慰李安

引人思考的新闻节目

永远的倾城之恋

张艺谋十面埋伏的危机

香港电影文化需要影痴

漫谈海盗片

天堂的对话:英格玛·褒曼VS安东尼奥尼

重访《苏丝黄的世界》

重温费穆的《小城之春》

《色,戒》:从小说到电影

《色,戒》与老电影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重读张爱玲的《色,戒》原稿

试读章节

我的观影自传

半个世纪前我还是一个中学生,全家住在台湾的一个小城新竹。那个时候我唯一的娱乐就是看电影,看的大多是好莱坞出产的美国片,欧洲艺术片还是六十年代初到美国留学后看的。美国片以“类型”取胜:古装片、西部片、警匪片、战争片、歌舞片、喜剧片,还有文艺片。我父母学音乐出身,又是音乐教育家。所以每逢有古典音乐为主要内容的歌舞片,如《歌王卡罗素》(The Great Caruso)、《一曲难忘》(A Song to Remember),和《学生王子》,必全家阖第光临观赏,甚至有些佳片我看后想再看,父母也愿意付钱。后来我竟然在报纸上写影评文章,赚了些许稿费,可以自掏腰包看电影了,当然看得更厉害。这在那个时代尚不多见,所以养成了我“重看”的习惯。就以《学生王子》为例:第一次是全家一起到新竹的国民大戏院看的,后来我又自己单独去看了几场。在重看的时候,就可以在影院耍花招了。当年看电影可以随时进场,先看第一场的结尾,再看第二场的开头,在终场休息的时候,管理员也不清场,所以我可以连看下去,即使是巨片登台,观众太多而需要清场时。我照样可以躲到厕所里不出来,然后再混入第二场入座的观众中,反正总可以混水摸鱼找到空位的。但我最珍贵的经验还是当影片连演数天、观众渐稀的夜晚,我可以在空旷的影院中真正享受自我的空间,坐在楼上后排,没有人打扰。也不理会前排卿卿我我的对对情侣(或者说只有羡慕的份儿,只好把注意力转移到银幕上),兀自消失在黑暗的空寂中.静听台上兰沙的高歌:“我的挚爱,我全心全意地爱你。我每一口气都在祈祷,有一天你将是我的……”。其实我心中早已拥有了这首歌曲,因为早已听了五六遍;我也拥有了那份异样的孤独.觉得自己和银幕上的世界混为一体,好像真的到了德国的海德堡,加入学生的行列,边喝啤酒边唱“饮酒歌”!

当年新竹有家电影院,并不华丽,但对我而言却像是皇宫。那个时代的美国大城市倒真有备极豪华的“影宫”(Movie Palaces).三十年代的上海也有,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亦复如此,不像现在的多间式影室,同时放映十几部影片.甚至有的连名字也搞不清楚,试问在这种新环境中看《罗马假期》(Roman Holiday,港译《金枝玉叶》),还能够感受到片子结尾时的那股“余情”吗?奥黛丽·赫本饰演的公主召开的记者招待会结束了,顿时大厅中人去楼空,只剩下那位和她有一夜情的格里高利·派克一个人,形单影只,镜头从他的面部特写转到中镜和长镜。他转过身来踽踽离开,那“行板”式的一漓一答的皮鞋声,从空荡的黑暗戏院中传到我的耳际.也使我低回良久,不忍离开。但是影院的灯亮了,我才发现自己是最后离场的观众.那股“离愁”,竟然和银幕上的有几分相似。从此我把格里高利·派克视为偶像。

这就是我观影的乐趣。电影陪伴着我成长,它是我的初恋一我至今还怀念银幕上的赫本和格丽斯·凯丽(Grace Kelly,我对她最初印象甚深的却是一部不见经传的片子Green Fire,中文译名已忘,和斯图尔特·格兰杰合演)。电影也是我的课外教本和“新知”的来源:从古装片中学到英国历史,第一次知道“狮心王”李察是何许人也。我也从时装片的对话和歌词中试着学英文,竟然走火人魔,连电影海报上的英文名字也照背如流,几年下来,非但明星如数家珍,而且连导演也记得一两百个!什么Mervyn LeRoy、Richard Thorpe、Henry Hathaway、Henry King、Henry Koster、Michael Curtiz、Howard Hawks、George Sidney、Charles Vidor、charles walters……这些名字,有的至今早已默默无闻(如当年霍士公司的这三大亨利),但也有的被电影理论家重新发现,奉为“作家”(autellr)和大师(如Howard Hawks)。记得美国的名女影评家Pauline Kael写过一本影评集,书名叫做I Lost It At The Movies,书出版时不少人议论纷纷,到底这个书名中的“It”指的是什么?如果我用同一个书名的话,意旨就很清楚了:我在影院中失落的“It”就是我的青春。然而我和她一样,用“失落”一词也语意双关——既失落又沉迷,而我的青春也在电影院所独有的“失落”气氛中茁壮,甚至开花结果,令我每天都在做白日梦,臆想到世界之大和异国文化之神奇,不知天高地厚。多年后我留学美国,想申请洛杉矶加大分校去学电影,但未获录取,后来改学历史,最后又从历史转回文学,这虽与台大外文系的背景和一班朋友的影响有关,但未尝不也是受到中学时代看了无数电影的熏陶,我写不出小说,就想拍电影。

电影就是幻想,它带我进入另一个“非现实”的世界,所以我至今对任何过度写实的影片都无大兴趣,除非片中所描写的“现实”早已成了历史。当年我对异国的幻想也是促使我赴美留学的内在原因,因为我希望到美国去“印证”年轻时代的那种感觉,特别是西部片中的旷野。记得我初抵美后,立即乘灰狗巴士从西雅图横跨大陆到芝加哥,也是这个下意识的幻想在作祟。此后当然大失所望,因为六十年代的美国西部和中西部已经看不到骑马的“牛仔”,也没有“驿马车”,只有满地又肥又大的汽车,令我倒尽味口。我特别去游览蒙他纳州的黄石公园,却没有去过约翰·福特(John Ford)影片中的“大碑谷”(Monu—ment Valley),至今引以为憾,只好一遍又一遍地重看他导演的西部经典名片以作补偿了。

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在他的《一个电影观众的自传》中,描写他幼年看电影的经验,有下面的一段话:“有几年我几乎每天都在看电影.有时甚至一天看两场……那时候电影就是我的世界,一个与我的四周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我觉得在银幕上看到的世界更有分量、更充实、更须要,也更完美,而银幕以外的世界却只是些零散的东西随便混在一起——这是我的生活材料,毫无形式可言。”真是与我心有戚戚焉!P1-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