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朱仲玉等编著的这套《中国通史故事(悦读本共10册)》是一部可以传世的历史普及读物,是一部可以提高少年儿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语文读物,是由十多位历史学家精心编著的历经数代编辑三十多年的心血结晶。
该套书由众多专家和学者倾力推荐,主要供青少年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通史故事(悦读本共10册)/历史故事天天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朱仲玉 |
出版社 |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朱仲玉等编著的这套《中国通史故事(悦读本共10册)》是一部可以传世的历史普及读物,是一部可以提高少年儿童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语文读物,是由十多位历史学家精心编著的历经数代编辑三十多年的心血结晶。 该套书由众多专家和学者倾力推荐,主要供青少年阅读。 内容推荐 由朱仲玉等编著的这套《中国通史故事(悦读本共10册)》是一部历史通俗读物,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资历。其文化价值和内容质量已为社会公认,多位历史学家给予好评,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此次出版的十册本,是为了适应不同需求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做的,在内容上与四卷本一致,只对文图个别地方做了更改。 目录 中国通史故事:远古-春秋 中国通史故事:战国-秦 中国通史故事:西汉-三国 中国通史故事:两晋-南北朝 中国通史故事:隋-五代十国 中国通史故事:北宋-元 中国通史故事:明 中国通史故事:清 中国通史故事:中华民国 中国通史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 试读章节 山顶洞人按血缘关系聚居在一个洞穴里,这就是我们祖先第一个组织形式氏族的萌芽,慢慢地氏族社会形成了。根据地下出土的文物证明,距今六七千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进入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址已发现多处,最初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掘到的,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后来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和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也发掘到了,被分别命名为马家窑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最典型的则是1954年在西安市郊区发掘到的半坡村遗址,它十分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的生活图景。 半坡村遗址距今约七千年至五千年,那是一个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的村落,分成居住区、窑场、墓地三个区域。居住区占地最大,周围有一条深宽各约五六米的沟,沟东是窑场,沟北是墓地。居住区中间建有一座大型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周围有许多中小型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所。房屋附近有围栏饲养家畜,有窑穴作为储藏粮食和工具的仓库。家畜、粮食、工具都归氏族公共所有,没有私有财产,所以称氏族为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以一位辈分最高的妇女为中心,公社成员都是她的儿孙。公社中的成年男子都是本公社的成年女子从另一个公社娶来的,本公社的成年男子则都要嫁到另一个公社去。婚姻关系是群婚,即一个氏族公社的一群男子与另一氏族公社的一群辈分相当的女子结婚,生下来的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以上母系氏族公社的人伦关系是从半坡村遗址墓地中所了解到的,墓地的安排以妇女为中心,辈分最高的妇女埋在最显著的地方,周围是其儿孙的墓。许多妇女埋葬在一起,许多男子埋葬在一起。墓中的随葬品女性略多于男性。成年男女不会葬于一处而分别埋葬的原因是:他们不是夫妻关系而是兄妹或姐弟关系,男子都是本氏族嫁到另一个氏族去死后归葬的,并不是娶进来的女婿。母子合葬墓有几个,那是未成年而夭折的孩子葬在其母亲身边。没有父子合葬墓,因为成年男子所生的子女都在另一个氏族里,而且子女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所以不可能与父亲合葬。 能说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是半坡村的窑场,它是以烧制陶器为主的手工业基地。烧制陶器是人类学会人工取火以后的又一个重要发明。烧制陶器的方法分制坯和烧窑两道工序。制坯是把泥土调好后搓成泥条,圈叠成所需要的形状,稍加挤压使之连成一个整体,再经内外刮磨平整,并根据需要装上把手或提环,再描绘上图案,就成了坯胎。烧窑是把坯胎放人窑中,用柴草等作为燃料加以烧制。那时候的窑室封闭得还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烧后充分氧化,烧成的陶器多是红色或褐色的。 陶器中有煮食物用的罐、钵、盆等,有吃饭用的碗、盘等,有储藏粮食用的瓮和大型的罐等,还有一种小口尖底瓶是汲水用的,入水即倾斜,很容易把水盛满。陶器不光有生活用具,亦有陶纺轮、陶弹丸、陶网坠等生产工具,用于纺织、打猎、捕鱼。陶器上的图案,有的单纯作为装饰,有的则是氏族的徽号,称为图腾。 窑场中也制造石器。氏族公社时期的石器是磨制石器,即把石器打制成型后再加以磨光。这种新型的石器比打制石器锋利,考古学家称之为新石器,把原先的打制石器称为旧石器。新石器中有石刀、石斧、石铲、石箭头等,也有石纺轮、石网坠和石磨盘等。石磨盘的出现说明窑场里还加工粮食,当时的粮食生产已经较前有所发展,人们已经不吃原粮而是加工以后再食用了。 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母系氏族公社逐渐过渡到了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的遗存现已发现的有: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发掘出来的龙山文化,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掘出来的齐家文化,湖北省京山县屈家岭发掘出来的屈家岭文化,江苏省淮安县青莲岗发掘出来的青莲岗文化,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发掘出来的良渚文化,而最具典型性的则是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村发掘出来的大汶口文化遗址。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六千三百年至四千四百年,遗址是一处较大的公共墓地。从墓葬的形式和出土的大量随葬品,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氏族社会已与母系氏族社会大大不同。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大型石器工具很多,有石铲、石犁、石斧等,都打磨得又光滑又锋利,还有大量的谷壳和谷粒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相当发达。大型石器的使用和大量耕作劳动的完成,必须由男子担当,男子在氏族公社中的地位逐渐取代了妇女,成为氏族公社的中心了。又从离大汶口文化遗址较近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马、鸡等家畜家禽的骨头来看,说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粮食已富裕到可以大量饲养家畜家禽来供应肉食了,狩猎已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了。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陶器制作也有了较大进步,已经采用快速旋转法制作坯胎,成型后的加工也更为精细,窑室的封闭也较前严密,烧成的陶器多呈灰色或黑色。陶器中有烧煮食物用的鼎、鬲等,也有祭祀用的豆、鬻等,说明人们头脑中已有了崇奉鬼神的宗教迷信。 P11-13 序言 一、《中国通史故事》是一部历史通俗读物,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资历。其文化价值和内容质量已为社会公认,多位历史学家给予好评,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先后出版的三卷本和四卷本,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编辑部接到过许多老中青少读者来信,对内容和形式提出各种建议。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极大支持和帮助,我们表示深切感谢。此次出版的十册本,是为了适应不同需求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做的,在内容上与四卷本一致,只对文图个别地方做了更改。对于有如此丰富内容、涉及几千年历史的一套大书,存在不足和纰漏,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们继续关注本书,爱护它,支持它。 二、《中国通史故事》三卷本,1991年3月出版。此书是在原《中国历史故事》(十七册,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出版)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和修订,用新的方法编辑的历史通俗读物,曾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很大影响。戴逸、李学勤、管桦、汪曾祺、朱家□、李侃等历史学家和作家学者都对此书给予了很高评价。史学界前辈周谷城先生为此书写了序言。它曾两次被评为年度全国最畅销图书。 三、新版四卷本《中国通史故事》,2011年4月出版,对1991年的三卷本做了如下修改:一是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99)”的内容,使得本书的“通史”性质更为鲜明;二是将原来的“清”、“近代”和“现代”三个部分,改编为“清”和“中华民国”两个部分,并对所写内容做了补充和修订;三是对“夏、商、西周”的内容,根据科学研究新发现做了修改和补充;四是对书中其他部分的内容做了修订。 四、本书作者是:朱仲玉(远古、夏、商、西周、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南宋、金)、杨牧之(春秋、战国、隋、唐)、黄克(春秋、战国)、张福裕(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曹治雄(唐、五代、十国)、庄葳(北宋、辽)、邱树森(元)、刘重日(明)、张晓林(清)、刘德鸿(清、中华民国)、杨尚德(中华民国)、王青(中华民国)、雪岗(中华民国)、姜昆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朱仲玉、雪岗撰写了各部分的导言。雪岗对全书各部分做了增补。 五、原《中国历史故事》责任编辑曹治雄、赵亚光、雪岗。姚祖望参与编辑。三卷本《中国通史故事》由雪岗设计并主持编辑,曾部、马书田参与编辑。新版四卷本《中国通史故事》由张继凌总监制,雪岗、王洪涛主持编辑,袁建国、赵勇、张靖、姜涟参与编辑。遇衍滨、段成鹏、曹治雄、覃必陶、雪岗、王洪涛先后参加复审和终审。十册本《中国通史故事》由何强伟主持编辑,袁建国、赵勇、张靖、姜涟参与编辑。 2014年3月 书评(媒体评论) 在历史普及读物中,像这套书这样,规模大、又完整形象地讲述历史的,还不多见。这套书,我看是编得好的,注意了故事的选择标准,注意了史实的准确和客观地评价人和事。 ——周谷城(中国史学会首任执行主席) 我读了《中国通史故事》,有以下几点感想。第一,知识容量大。这在同类书中很突出。第二,介绍真实的历史知识,写得严谨,言之有据,言之成理。第三,对这套书的结构我很欣赏,按朝代和时代分为十几个阶段,相互连接,又各自独立,读时可分可合,像多幕剧,是为读者着想的。第四,文笔优美流畅,真实而不枯燥,引人入胜。 ——戴逸(中国史学会原会长) 学术普及工作极为重要,要写得深入浅出,既有科学性,又能为大众们接受,这是很高的要求。《中国通史故事》内容翔实生动,在普及我国历史文化知识上是一项重要贡献,应予以充分好评。 ——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