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人生的哲理。禅是一条回家的路,它通达我们的心灵家园。泡一杯茶,让我们一起来听禅、品禅。
《生活中的禅机》这本书是吴言生教授专为秋霞圃书院讲授的“禅的智慧”系列讲稿整理而成。画家吴训木先生专为此书编配插图30余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生活中的禅机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吴言生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禅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人生的哲理。禅是一条回家的路,它通达我们的心灵家园。泡一杯茶,让我们一起来听禅、品禅。 《生活中的禅机》这本书是吴言生教授专为秋霞圃书院讲授的“禅的智慧”系列讲稿整理而成。画家吴训木先生专为此书编配插图30余幅。 内容推荐 《生活中的禅机》这本书是吴言生教授专为秋霞圃书院讲授的“禅的智慧”系列讲稿整理而成。 禅,古老而神秘。 它以特有的方式教人开启智慧,感悟人生。 千百年来,人们觉得它非常神奇。 在古代,从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喜欢禅的智慧。 而现代社会,又一次兴起了学习禅的热潮。 那么禅学究竟是什么? 它为什么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呢?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禅学研究专家吴言生,编著成《生活中的禅机》,将为我们开启禅的智慧。 目录 前言 禅是什么 自家宝藏(上) 自家宝藏(下) 作茧自缚 认假成真 命由己立 不二法门 解脱自在 逝者如斯 坐看云起 苦乐之门 禅的忍辱 走出枯井 百炼成钢 禅的包容 禅的敬重 禅眼看财 茶禅一味(上) 茶禅一味(下) 禅悦心态 试读章节 有一个成语叫做作茧自缚,其实这个茧就是过多的欲望和不满足,这已经成为现代人压力过大的原因之一。人们常说知足常乐,可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 在禅学的重要经典《楞伽经》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众生就像春蚕一样,不断地吐出烦恼欲望的丝,结成了厚厚的茧子。我们的欲望越强烈,吐出的烦恼丝就越长,结的茧子就越结实,结果把我们就捆绑得越来越紧。就这样,我们失去了心灵的自由空间,我们成了自己欲望的囚徒。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日本的池田大作都是享誉世界的思想家。池田大作和汤恩比在1972年进行了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的内容后来结集出版,叫做《展望21世纪》。这本书至今仍然是影响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 在这本书里面,汤恩比博士说:“今天的人类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代,而且还是人类咎由自取的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由于人类因为过度的自私和贪欲而迷失了方向,加之道德的衰败,世界必将出现一种空前的危机。这种危机远比地震、火山、暴风、洪水、干旱、病毒更加危险。 无独有偶,当年,出生于马其顿的特里萨修女路过美国时,看到美国人极度膨胀的物质欲望时,她就曾经感慨万分地说,那是她一生到过的“最贫困的地方”。 不幸的是,汤恩比博士的预言和特里萨修女的感叹,在我们的生活里面,正在一步步地变成现实。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讲过,由于拜金主义思潮对当代人正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那些过分地注重物质利益的人,大多数已经染上这种病了。这种病就是“富贵病毒”,指极度狂热的拜金思想,它逼着人拼命挣钱,希望自己的房子更大、汽车更好、模样更俊,这样一来,很容易造成精神的压抑、焦虑,让人丧失生活乐趣,最终演变成精神疾病。 “富贵病毒”的根源是什么?它的根源就是无限膨胀着的人类的欲望。欲望像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无休无止,让我们的心永远处在一个饥渴的状态。 住更好的房子,开更好的车,这是很多人工作的动力。古人蜕:“食色,性也。”七情六欲本来就是人的本性,这没有什么好指责的。但是过分的欲望,就是把生活中的动力转变成压力,这是现代人必须关注的生存现状。那么控制欲望是不是又转向了一种消极的人生呢? 有的朋友听到这里就要问了:“人生来就要有欲望,没有欲望的人活着还有什么劲?还有什么意思?” 这个观点对不对呢?是不是与禅的观点正好相反呢? 答案是:没错,这个看法一点也没错。 用禅的观点来看,欲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欲望无休无止的膨胀。说穿了,也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现在我请大家将手握起来。如果它一直握着,从来伸不开,那它是什么?畸形! 如果这只手一直伸着,握不住,它又是什么?畸形! 所以,禁欲,就像手一直握着伸不开,有问题;纵欲,就像手一直伸着握不住,有问题。 握着伸不开,伸开来握不住,都不是禅。 那么禅在哪里呢?禅就在收放自如之间!欲望的位置在哪里呢?欲望的位置就在一个合理的尺度! 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所以禅并不否定人类欲望的合理性,只要是正常的欲望,禅都会给它一个恰当的位置。问题的关键,是要把它放在一个合理的位置上。 以色欲和食欲而论,“食色,性也”。色欲和食欲一样,都是人的本性,本来是自自然然,普普通通。但是如果我们把握不好,那你就很麻烦。 唐代柳宗元写过一则寓言故事,名字叫《蝜蝂传》。这个寓言讲,有一种小虫子非常喜欢捡东西,它在爬行时,不管碰到什么东西,都喜欢捡起来,放在背上。慢慢地,它背的东西越来越多,走起来也就越来越困难。尽管这样,它仍然不停地去背东西。有人见了,可怜它,帮它把背上的东西拿下来。当它刚刚能够行走时,又会像以前那样背着重物向前爬行。到最后,小虫子身上背的东西越来越重,越来越多,最后它终于被自己身上的东西活活给压死了。 人是万物之灵,按道理来讲,比小虫子应当高明得多。但我们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到底和这种小虫子有多大的区别呢?我们想想看,自己是不是习惯于像这些小虫子一样,喜欢把“名声”、“利益”、“权势”、“地位”等种种东西背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是不是总想得到更多呢?我们是不是喜欢把沉重的负担,一件一件地驮在背上,不管怎么样也舍不得扔掉。到最后,自己把自己活活地压垮呢? 确实,这是一个自己把自己活生生地压垮的时代。 不管是虫子也好,还是人类也好,长期负重的危害都是非常严重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比虫子更可冷。为什么更可怜?因为虫子只是负重在身,人类却是负重在心!所以虫子和人类悲剧的根源,就是喜好负重而不知解脱,只知道“得”,而不知道“舍”;只知道“加”,而不知道“减”。 舍得,含得,因为有了舍弃,才会有所得,然而这个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又谈何容易。我们也常常看到生活中有些人,他们虽然也不图名也不图利,但是却常常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曾经几时,日本人的“工作狂”、“过劳死”现象,一度为全世界所关注;而目前,中国式的“奔命”,也成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问题。 2007年的劳动节,一个崭新的词语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个词叫做“过劳模”。“过劳模”是什么呢?“过劳模“是指这样的一个特殊的人群,这些人平均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基本没有休息日,睡眠不足,三餐不定。他们工作起来似乎有些自虐,工作强度比起“劳模”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当一个人“过劳”的时候,很显然他的身体是处在一个亚健康状态,他的身体就在疾病的大门前徘徊,一不留神就会进去的。这是因为工作的压力太大,已经超出了他的体能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美国的疾病控制中心把这种状态叫做“慢性疲劳综合症”,在日本,就把它叫做“过劳死”。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在“过劳死”的高发人群中,科技、教育和IT行业一直名列前茅。 另外还有一项调查,这个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国有七成的公众感到自己正处在一种特殊的“加急状态”。 近年来,随着我们对速度和效率的无限追求,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种非同寻常的高速运转阶段。“时间就是金钱,就是效率”,这已经成了一种公认的价值。 P32-35 序言 心如风,尚待吹起 书院一词产生于唐代,最初是指官方收藏和校勘书籍的场所,后来,经由士人大儒的文化自觉,成为在官学体系之外建立的一种研习讲学场所。由唐初至清末,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它承继孔门遗风,以修己安人、成德济世为宗旨。 一千三百多年来,成功的书院共同印证了一件事:在此地,师友必相契于人文关怀,切磋于学问思辨,而自得于人文化成。 晚清以降,随着近代学堂的兴起,书院逐渐衰落而最终被废,尤其是经历了“五四”与“文化大革命”的激变,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出现了断层。于是,近百年间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几代国人失去了传统文化与精神的滋养,对于本国的文化与历史也渐已淡忘。 梁启超先生曾言:“吾不患外国学术思想之不输入,吾惟患本国学术之不发明。”然而,本国学术思想之发明非一代人可以成就,须“由其民族自身传递数世、数十世血液浇灌、精肉所培壅,而始得开此民族文化之花,结此民族文化之果”。 2008年夏日,笔者因一批学友同道相邀,共赴长沙岳麓书院游览,遥想当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文化风貌,心向往之,不自量力,进而萌生沿袭传统开办民间书院之念。此后,因缘际会先后有幸与汤一介、乐黛云、朱维铮、沈渭滨、郭齐勇、葛剑雄、王家范、阮仪三等先生及骆玉明、朱学勤、朱青生、赵林、汪涌豪、傅杰、鲍鹏山、李天纲等一批国内颇有影响的学者诸君求教关于传统文化传播与交流之事,众大德高士对于笔者提及借书院传统,潜心研习中华文化经典,颇嘉许之,并言及若书院开山,将身体力行驻院开讲。 上海嘉定有名园日“秋霞圃”,且嘉定曾出儒学大家潜研学派代表人物钱大昕,历史学家沈渭滨先生提议,书院沿袭传统命名方式,冠以“秋霞圃书院”。渭滨先生以七秩又五高龄,题赠匾额,仪三先生再以七秩有六高龄,亲为书院篆刻“秋霞圃”章阴阳二枚。 秋霞圃书院自民间来,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主导,秉承“传习经典,润泽心灵”的宗旨,开山后活跃于民间,不设形式限制,让民众终身学习。这或许正是它“匡翼”学校之处。在师友共处时,游憩相伴,吟唱酬答,反复磋商,志业与共,慧命相续。这些师友之道,有益于性情的调护,心志的存养。 几年来,书院浸淫于文学、历史、哲学与艺文等四个领域,每月延请名师驻院讲学,畅谈文学想象,纵论历史分合,仰望哲学星空,顿悟艺文美感,海阔天空,其乐融融,得以领受国内外学界精英多年学术钻研之精妙。转眼,已有20多位学者在书院传道讲学,整理成文字,已数百万言之巨。惶惶然,如不加以善待,有愧诸位师长。适逢浙江古籍出版社杨社长林海先生,念我旧识同乡,多次往返沪杭两地,秋霞圃的文字愿照单全收,遂一揽子交付林海兄,“秋霞圃人文典藏”得以陆续付梓。 几年的艰辛探索,书院“纫秋兰以为佩”,经由诸多名家高士精心培育,想必会给读者带去怡人馨香。诚然,文化薪火相传仅靠一己之力难以点亮国人心灵,希冀更多的高士大德汇聚,众人拾柴,才能让经典重光。今天我们如果有重建人文精神的意愿,那么书院传统必然是值得珍惜的资源,如何汲取传统文化之精华,以现代的表达与方式使其重现,发挥“匡翼”学校之不逮的功能,这正是今日文化振兴、重建民众心灵家园所不可忽略的课题。 这本书是吴言生教授专为秋霞圃书院讲授的“禅的智慧”系列讲稿整理而成。画家吴训木先生专为此书编配插图30余幅。特此表示谢忱。 李耐儒 于辛卯年仲秋秋霞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