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林高微型小说/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新加坡)林高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林高的微型小说有着很强的散文性,不事张狂,也不刻意去追求情节的跌宕,只一意沉浸在那淡远的调性里,娓娓叙说着生活中发生或有可能发生的大小事件,哪怕其中有些故事更深远的背后是撕心裂肺,是触目惊心,是脊背发凉。

他的微型小说写作,不难发现,对人性温暖的拥抱,对人性异化的鞭笞,对人的现实命运的关注,对个体的人作为社会细胞存在的多种可能性的探讨,贯穿了他从早期到现在的整个写作过程。《林高微型小说》便是他的前三本微型小说集的精华集。

内容推荐

《林高微型小说》分四辑。第一辑收未结集出版的新作,后三辑是作者林高从前三本微型小说集子挑选满意的作品加以重修润饰。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关怀最终导向于对“人”的书写。“人”是一个个体,也是一个集体,其内涵是越内窥越觉得复杂叵测,越精微奥秘;作品触及的“点”,能放射成“面”的艺术空间。此集子集中地展示了林高对于微型小说美学特质的探索与进取之心,亦展示林高一以贯之的对“人”的忧心与热心。

目录

第一辑 2004-2012

 手机叙述

 吊在半空

 门

 青花碗

 我骑大鹏鸟

 孔子嘴角一瞥的笑

 黄昏不下山

 手机串联到9

第二辑 1998-2003

 轨外情

 彩蝶飞

 质疑伞内的温馨

 年初八,敲梁文福的门

 入殓

 掌灯

 数字拼合人生

 把妈妈画出来

 开画展

 疯子

第三辑 1992-1997

 对联

 干

 他的左耳环是个谜

 砸

 坐船到婆婆家

 十字路口

 点歌

 相片的故事

 半个橘子

 闩

 洁癖

 舍不得

 怪风起兮

 这样又过一天

第四辑 1989 - 1991

 水梅

 给你

 得救

 蛇的故事

 无心

 铃声响

 疑问句

 废物

 吹泡泡

第五辑 2012-2014

 那森林闪出一条狗

 鬼话人间

 夕阳下

 轰一响

 地铁上

 宠猫

 养猫

 爱猫

 访客

 咖啡小妞

 回家

 吵

 洗澡

 照眼的刹那

 东施告状

 兮兮兮

 种子

 井的传说

 众跛起舞

 游汴京钩奇

 坟墓

 缺口

 小悦悦说

 爷爷的故事

 台下问

 假设

 笑

点滴成面 代后记

试读章节

他的左耳环是个谜

一九八五年,我到一所著名的中学教华文。第一天,我就碰上一个奇人。

那天,我来到学校,看见一个彪形大汉站在办公室门口,头几乎顶着门橱,整栋房子靠他支撑着似的,偏又剪个“榴莲头”。我向他颔首微笑,问道:“请问校长室在哪里?”

他睁大眼睛看我一下,说:“What can I help you?”

我马上改用英语问他。他举手一指,说明方向,声如洪钟。

校长领着我去见主任,原来就是他,那个彪形大汉。我和他握手时,他脸上没有笑容。我发觉他左耳戴个金圈耳环,不禁一愣,目光直直地穿过他的耳环,觉得不好意思,可又耐不住朝他左耳瞧去,千真万确,是个金圈耳环。过后,我和他碰面,总是先看到他的耳环,金黄的小小圈圈,圈住些什么秘密呢?

数月过去,我和同事渐渐熟络了,一天,聊起来,聊到主任的耳环。杨君说:“他自己说的,那个金耳环救了他的命。他三岁时生了场大病,神说要把他当女儿养,才会平安。他妈就给他穿孔戴耳环,还穿了一年的裙子,果然从此无灾无难到公卿,当了主任。”

这样的故事,我也听说过,不过,和他太不相称了。耳环怎么就戴了一辈子?

校长十分器重他,大小事务交给他处理没有办不好的。就说上个月校庆典礼吧,部长亲临观礼,是件大事,我看他在操场上指挥千来个学生,节目一个接一个,绝无错失,心里暗暗佩服。他在这所学校服务三十年了,算起来,是在独立前就执教鞭,校长换了三个,他是唯一的元老,难怪全校上下对他都必恭必敬。

隔年,学校的中文学会筹备迎春文娱表演,我是负责老师。这年头,莘莘学子只知道过年要讨红包,端午要吃棕子,八月中秋要买月饼。我想寓教于戏,搞个谐剧,加插一些新年的习俗,把传统节日搞活。学会的同学兴致勃勃,两天里就把内容想好,既诙谐又有教育意义。他们打算请主任也上台表演,演爷爷。学生是出自一番热诚和敬意,也希望主任荣休前留下不平凡的记忆。我有些犹豫,他连一句华语也不会说,自己的姓名也不会写,怎么表演?搞不好变成丑角,闹出笑话,怎么办?

想不到他一口答应了。他就是这样:凡是学校的事,他都尽力而为。演出当天,我当舞台监督,节目一个个顺利地表演,轮到爷爷出场了。他的扮相实在不赖,我私下叫好。台下的师生看到爷爷竟是主任,都哗然,立刻又鸦雀无声——他的威严,到了戏里还能发挥力量呢。

三个演孙儿的学生蹦蹦跳跳上前向他拜年。他乐呵呵,说:“怪怪(乖乖),跟爷爷拜年,妹油玩记(没有忘记)带鸡子(橘子),害子(孩子),爷爷给红饱(红包)。,’我在幕后冒冷汗。奇怪的是台下没有笑声,而他也不坍台,接着的台词都记得住,虽然在节骨眼发错声调,声音四四方方,像在抛砖块。

他一脸严肃,演下去。我把一颗心捏在掌心,看下去。

终于演完了,台下掌声不绝。

过后,我向他道谢。他说:“我年轻时就想当明星,没机会了……”

我的目光又直直地穿过他的金圈耳环……

《香港文学》105期

P79-81

序言

小说是镜子与

镜子的对视

——林高微型小说导读

石鸣

“小说是第二生活。”在著名的诺顿演说中,奥尔罕·帕慕克对小说做了如此定义。这个定义勾勒了小说的形态,同时也阐明了小说存在的理由,以及它的存在之于我们的意义。如果说我们置身其中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叙事,那么构成这叙事的维度显然不是单一的,因此,它需要展开,需要映衬,也需要补充。而小说恰恰能做到这一点。换句话说,小说为我们创造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世界。这个世界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因为它能以重新编码的方式再现我们置身的现实世界,并因之或隐喻或折射出现实世界更为幽深的真实,所以“可以持续地激发我们一种现实感和真切感”(帕慕克语),以至于有时候它比现实世界更能让我们感受到真实。一种虚构的真实,同时也是一种合理的真实。

所以在小说的世界,仅仅去查证它与现实世界的对应,显然无法体会它的广阔与深远。还需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去共同搭建并“延续真实生活的幻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更多深藏其中的奥妙。从这样一个基点出发去进入林高的微型小说,微型小说“微”中之“大天地”,单一切面之延展性和扩展性,也就能一一被我们发现了。

人文关怀:林高微型小说的重要底色

林高的微型小说有着很强的散文性,不事张狂,也不刻意去追求情节的跌宕,只一意沉浸在那淡远的调性里,娓娓叙说着生活中发生或有可能发生的大小事件,哪怕其中有些故事更深远的背后是撕心裂肺,是触目惊心,是脊背发凉。从某种角度来讲,这样的写作是并不讨巧的,因为它对读者提出了要求,需要在阅读的时候去思索,而不是像看类型电影一般不动脑筋就能得到结果或答案。但是多年来,林高一直乐于以这样的方式展开他的叙事,就像一位农夫一直乐于以朴素而非机械的方式耕种他的田地。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对写作,林高有着极强的自主意识和文体意识,他不希望将作品处理成一帧帧简单的即时照片,而希望将其刻画成一幅幅能够揣摩、可以玩味的绘画——也就是说,为题材注入层次更丰富、意义更深远的思考,从而为小说构建出更阔大的意义空间。我们知道,微型小说有一个特点,就是形体小、动作快,所以能快捷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变化,人与社会的对位或错位。这是微型小说的优势,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一优势一旦处理不好,又会成为它的弱势,因为它容易让微型小说成为快餐食品。林高显然清醒地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微型小说创作并不处心于追赶题材的脚步,并不急着去记录下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浮片,而总是喜欢先让一切沉静下来,静得让涟漪都消散之后,再细细打捞那些沉下去的瓷片,然后经过细心的组织,将瓷片镶嵌在一只只故事的盒子上,让它们叙说比故事更为悠远的意蕴,赋予小说耐读的特质。

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这种具有很强散文性的叙事固然是对写作技巧的考验,但更重要的考验,其实是写作者的内功——所谓内功,就是写作者的情怀和他对人、社会、世界以及几者相互之间诸多关系的理解。换句话讲,就是需要写作者具有深广的人文理想和深切的人文情怀,具有立足于人性基点的对人与世界的注视,唯其如此,小说才有可能做到淡而有味,才能避免想求淡却坠入无味无迹之境地。林高对自己写作的定位,就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位行走在以人文情怀铺就的道路上的写作者。

所以读林高的微型小说,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细细去体会他沉静中的那一份深沉的人文关怀,它们是林高微型小说的重要底色。

看清了这底色,了解了这底色,才能在他的文字中发现他细细隐藏起来等待读者去发现的东西。比如《水梅》,如果我们先理解了作者人文关怀的底色,那么这个故事就不仅仅是人与花的故事,就不仅仅是温情与牵挂的流露,而是生命痕迹与存在形态的思考——我们一旦触及到这更深的意蕴,就会被触动,就会去思索生命的质地,去思索万物形态与我们的呼吸对映,从而去领悟生命的要义。再比如《吊在半空》,小说的外衣是简单的祖孙三人坐摩天观景轮观景,但是如果将两代三人不同的心境以及隐含的诸多信息(比如,为什么是孩子的爷爷奶奶而不是父母带他坐摩天轮?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猩猩去的日子坐摩天轮?为什么眼前的美景没让“我”兴奋反而老是想起动物园的大猩猩阿明?)摊放在人文关怀的底色上,小说要表现的芸芸众生被命运摆布(关键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摆布)的无奈和苦涩,就会揪疼我们的心,我们就会明白,“吊在半空”其实是多么沉重的隐喻。仔细想想这隐喻,我们是不是会生出看见了幽深之景的感受呢?

镜子与镜子的对视:命运交叉的幻象

文学是人学,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体现出对人的高度关注,就像加缪所言,“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摆在人性的天秤上”。我们看一部或一篇小说,与其说是在看一个事件的发生,不如说是在注视一个人命运的走向。小说关注的永远是人和人在世界中的处境,是人与人命运的交集,所以一个好的写作者,必定是—个好的观察者,同时也必定是一个优秀的洞察者。小说毕竟是一门虚构的叙事艺术,而它之所以要以虚构的方式再现生活,就在于现实生活并不总能与我们理想的社会伦理一一对应,所以需要通过虚构去展现或实现我们的理想诉求,不管它是以批判的方式还是以赞颂的方式呈现。

纵观林高的微型小说写作,不难发现,对人性温暖的拥抱,对人性异化的鞭笞,对人的现实命运的关注,对个体的人作为社会细胞存在的多种可能性的探讨,贯穿了他从早期到现在的整个写作过程。通过这些微型小说,他不仅呈现了新加坡的“第二生活”,其中一些作品,还呈现了更广泛的现代人的“第二生活”,让作品显现出更普遍的反思意义。前者如《无心》、《对联》、《干》、《他的左耳环是个谜》、《砸》、《舍不得》、《入殓》、《手机叙述》、《吊在半空》、《我骑大鹏鸟》等,后者如《水梅》、《蛇的故事》、《点歌》、《十字路口》、《数字拼合人生》、《手机串联到9》等,都是既来自于现实生活,却又跳出了现实生活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对生活可能性的想象。林高的微型小说创作不是单纯写实性的,严格来讲,他甚至很少绝对写实。对林高而言,呈现一种可能性,或呈现一种与可能性挂钩的现实,显然比呈现单纯的现实更能勾起他创作的欲望。

所以如果整体地看林高的微型小说创作,我们会发现,他的许多作品,其实都隐含地呈现出镜子与镜子对视的关系,也就是说,有很多东西是在不同的作品里互相映照的。也正因为此,他的许多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共同向主题包围的势态,而这主题,就是人性的不同剖面、人的命运,以及新加坡本土文化的生态。所以,阅读时在单去看每一篇作品的内容之外,同时也去发现不同作品之间相互映照的关系,无疑也会带来深具收获感的阅读乐趣。比如,《蛇的故事》、《干》、《怪风起兮》、《疯子》,几篇小说各自表现的内容都不一样,写作手法也略有差异,单独地看,是各自独立的阅读感受。而如果我们读完后再把它们汇在一起想一想,就会发现这些各自独立的故事,其实有一些东西是相互映照的,比如真假的转换,比如因假而真或因真而假的吊诡。这样相互一映照,小说的空间就大了许多。这只是一个随手的例子,读者如果愿意去发现,定会摘满一箩筐的果实。

诗意叙事:分享林高的神闲气定

说林高的微型小说,自然不可忽略了他在叙事上的追求。基本上,林高走的是平实、诗意的叙事路子,但有时候,他也会□岩奇崛。但正如前面所言,因为有人文关怀作为文字的底色,所以哪怕是奇崛,因了这底色的铺垫,也并不显得突兀。整体来讲,林高的文字是神闲气定的,有散文般的轻松,也有诗意的气息。在我看来,体会他文字中的这份神闲气定,也是欣赏他微型小说清秀风景重要的一项。这当然需要我们更细心一点。比如,《水梅》、《坐船到婆婆家》这样的作品,诗意自然是容易感受的;但是如《相片的故事》这样的作品,难道就没有诗意?你看作者那闲闲的叙述,好似冷静得没有了心跳,但是文字后的那一份忧伤和忧伤带来的悸动,却正是诗歌般的直入人心。这种表面很静,背后却一点儿也不静的文字,值得阅读时去细细体会。

林高要将多年来的微型小说筛选出一本集子,嘱我写一个导读,我很高兴,因为我是喜欢他的作品的,而且他很多作品的意蕴,都值得细细分析。但我深知,导读只能是一个简单的指引,它最不应该做的一件事,就是剥夺读者的想象空间,所以我尽量不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过多的分析。通过体会和思考去发现文字的表达正是阅读乐趣之所在,希望大家都能在林高微型小说的阅读中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后记

点滴成面 代后记

20世纪80年代末新加坡文坛忽吹起一股风,吹得微型小说的创作热火朝天。90年代仍热得火红。20世纪末进入2l世纪初,此热情忽又陷入低谷。是什么缘故呢?是作者群厌弃了技穷了?或者,新生代读中文的能力还好“只是近黄昏”?又或者,以利为本的生存哲学再怎么也支撑不起此文体的继续发展?

萧索的景象和此文体的生命力其实无关。

我不以为,微型小说没得玩了。我后来亦少写微型小说,这和个人创作倾向,以及对此文体有多一层理解更有相关。窃以为,微型小说和作者的关系应属于神交的友朋,偶然“相遇”,反而喜不自胜。只要作者对它有“心”,便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相知相惜。借黎紫书的话,就是“这是一种不适宜‘经营’的文体,谁愈是有志要往这里头钻,愈想要探讨和发展,便愈容易受困於其局限。”(引路者)笔者深以为然。凡写作者,大概都养成观察生活,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的习惯;当脑门有灵光掠过,一篇微型小说的雏形或许便乍现了。

微型小说的创作很即兴,而其结果则往往导向于对“人”的书写。“人”是一个“个体”,也是一个“集体”,其内涵是越探索越发觉错综复杂,越发觉它的精深有趣。微型小说仅仅触及“人”的一点,这一个点却能辐射到无限的空间;它展示出来的魅力和力量往往超出“一点”的局限而让人惊喜、惊叹。读到好的作品,便不得不承认这文体具奔放的、潜在的生命力;不得不佩服作者独具慧眼。因此,笔者勤于“狩猎”,从日常生活里捕捉到“人”的一点,便苦心孤诣要把它变成灵光,闪现。

这个集子分四辑。前三辑分别从《猫的命运》(1991年出版)、《笼子里的心》(1997年出版)、《数字拼合人生》(2003年出版)中挑选满意的作品加以修订。若干篇连带篇名也改了,比如《怪风起兮》(原作《哪里吹来一阵怪风》)、《无心》(原作《无心的话》)、《铃声响》(原作《铃声响了》)等。第四辑是未结集出版的新作。仅得8篇作品,可见我确实疏懒于微型小说的创作了。较于前三辑,第四辑呈现了很不一样的滋味。笔者对“人”的关心和忧心没有改变,只是换换“烹调”的方法。至于是不是“偶天成“,就留待读者去评说了。

要感谢石鸣兄爽快答应为此集子写导读。石鸣兄曾于九十年代旅居新加坡期间十分关心并积极参与新华文坛的耕耘。我于2000年出版的散文集《被追逐的滋味》蒙石鸣兄撰文《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漫步》详加评说,所论深得我心。后石鸣兄返老家四川追求他的梦想。我偶尔读到他的大作,知道他正自信地迈步朝向他的文学憧憬,在评论方面更是卓然成家。读了“导读”,觉得石鸣兄对文学、对人、乃至于对此集子的作品,都有深刻而真实的理解。“导读”很好地指出此集子的重要特质,给此集子增添了色泽和重量。当然还得谢林得楠和陈思齐贤伉俪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协助。

祝此集子有个愉快的旅程。

2013年3月2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8: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