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的影子猫捉到》(作者:凌晨)猫是全篇内容的灵魂,“鬼影”是全篇内容的点睛。本书人物简单,场面简洁,故事连贯,情节精彩,语言流畅。以猫作为见证外星人的媒介,从而生发出一系列的科学探索,爱恨离愁。永恒的UFO现象,让人恐惧的地震,生存环境污染的忧患,都将在猫的带领下,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鬼的影子猫捉到/新世纪科幻作品精选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凌晨 |
出版社 | 贵州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鬼的影子猫捉到》(作者:凌晨)猫是全篇内容的灵魂,“鬼影”是全篇内容的点睛。本书人物简单,场面简洁,故事连贯,情节精彩,语言流畅。以猫作为见证外星人的媒介,从而生发出一系列的科学探索,爱恨离愁。永恒的UFO现象,让人恐惧的地震,生存环境污染的忧患,都将在猫的带领下,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内容推荐 凌晨,女,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幻作家。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在一所中学做了7年科普和物理教育工作。目前在一家电脑杂志做栏目编辑。 《鬼的影子猫捉到》以一只猫的视角,描述了猫,外星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故事。随故事情节展开,人性被审视,人的灵魂被拷问,人类“三观”被审视…… 目录 序幕:猫——友谊天长地久吗? 猫的故事 1.1999年9月9日 2.猫友 3.同学们 4.生活在继续 5.梦中少女莘莘 6.葛际平醉醺醺出场 7.所有禁锢的信息都要被释放 8.接着发生的事儿给了我一个美好的九月 9.葛际平的地震“情结” 10.快乐的国庆PARTY 11.秋雨十月不胜寒 12.谁为谁伤了心 13.小姨的车祸正当其时 14.灵感总在灯火阑珊处 15.创造充满无穷乐趣 16.地震来了 17.图纸和样品之间的距离 18.猫儿自有它的秘密 19.都是头发惹的祸 20.鬼的影子猫捉到 21.我的发明 22.规模试验 23.飞船上的变故 24.莘莘从我的生命中消失了 四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 1.事情总是从节外生枝开始 2.山中自有洞天 3.沙漠里 4.金字塔山 5.真相大白了吗? 试读章节 友谊:朋友间的交情。 朋友:彼此有交情的人。 交情:人与人互相交往而发生的感情。 我合上《现代汉语词典》,也许别的词典上不那么解释。但这本词典彻底把我弄糊涂了,我还是和刚才一样不明白。 究竟什么是友谊?什么是朋友?哪些人我应该交往,发生感情;哪些人我必须唾弃,再踩上两只脚?我不知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我不想孤独。真的,此刻坐在漏风的窗前,看着自己的影子在墙和家具间颤抖,我觉得孤独太可怕了。世界上所有人都陷入了梦乡,只有我还睁着眼。明天,明天我将18岁了。18岁的我将是孤独的,不是我抛弃了别人,就是别人抛弃了我。突然我那么需要有人在身边,替我驱赶这个漆黑的夜,温暖这段冰冷的时间。我不会厌弃他,不管他是谁。我要珍惜他留在身边的感觉,珍惜朋友。 心头涌起巨大的无法克制的悲伤,我闭上眼。这几个月发生的一切又历历在目。虽然我厌恶作文,但今天必须把所有的事情都写出来。为了记忆不会被时间磨刀石磨损,为了我曾拥有和还拥有的,为了…… 事情是从1999年9月9日开始的,那是我一直等待的日子。有5个9的日子会发生些特别的事。我相信。如果是9999年9月9日就更好了,可惜我出生得太早。我对9这个数字特别有好感。 那一天我没有去学校上课,这么特别的日子是不该在学校里度过的。我把所有积蓄都揣在衣袋里出了家门,仿佛是揣了一颗手雷,心里老是扑通通地跳个不停。我也不知道要去哪儿,反正得走远点儿别让熟人撞见。于是我跳上第一辆碰到的公共汽车,坐了数不清的N多站后又挤上地铁,我终于停下来悠闲喘息时,已经在城市西北起码离家15公里远的地方。 我买了一包烟。小贩看都不看我就把烟扔在报纸堆上,他卖的早报还没有开捆,顾不上盘问我为什么穿着学生制服却买香烟。我买的是“小浪底”,用完了口袋里所有的零钱,现在我只有50和100的大钞了。那都是些挺括崭新的票子,装在一只真皮钱包里。我可是比外表看上去要有钱得多。选择“小浪底”是因为我的物理老师吸它,他每次看见我走向他的办公桌都会急忙把烟塞进抽屉,但是每次我都能看见那烟盒上金色的3个字。我心里头就想一定得买它一盒。我并不怎么抽烟,事实上我还给班上的墙报写过禁烟打油诗,见到的人都说写得不坏,挺像首诗的。 小浪底在遥远的和黄河有点什么关系的地方,管它呢。提起河我不免火冒三丈。因为我家附近的清水河,准确地说是条已经变成污水沟的清水河,让我吃尽了苦头。别的不说,就讲那股子臭气吧,不能开窗,否则隔夜饭都能吐出来。于是整个夏天我那北屋都和热锅上的蒸屉似的,我简直不知该怎么活。有传闻说要整顿清水河,还其本来面目。这传闻一直流传着,我也从初中上到了高三。 我点着一根烟,看它在手指间燃烧。没有救世主也不存在神仙皇帝,要想改造那条河还得靠自己。我以前也曾经想过许多方法,主要是两种途径:一是呼吁有关方面重视,比如写大字报贴在市政府门口或者不断打电话给《东方时空》,要不干脆在河边念一份万字血书然后慷慨跳河,死不死看运气:二是改变自己和河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搬家。后一种未免过于懦弱胆怯,简直就是对河低头服输,再说我家住的是单位公寓,根本没能力在别处买房。前一种很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且造福一方百姓,但我听说已经有十数个机构签署了N多米厚的文件解决清水河的污染问题,而且决心挺大,我要是再采取点什么行动岂不是画蛇添足给政府添乱?但是这些个决心挺大的机构为什么就没见着动静呢?事情卡在哪儿呢? 烟燃尽了。我又点着一根,吸了几口,味道挺呛。不知道物理老9币为什么选择这个牌子,我倒宁愿抽“都宝”,而且“都宝”也便宜。物理老师是个不苟言笑的中年人,乱蓬蓬的头发下一副黑框眼镜,你简直不能知道他究竟长得什么样。我是说如果他把头发收拾好取下眼镜,我一定认不出他是谁。我倒希望他把头发好好收拾一下,换件新衬衫。他的那件衬衫实在不像话,袖口和领口都磨出了毛边。但是我还得说比较其他老师我最喜欢他,他从不把代入具体数据的方程式计算出来,他认为那是我的事。而其他老师全当我是数学白痴,如果他们不把着我的手倒腾那些数字,他们简直就会疯掉。 一家“肯德基”出现在我的视线中。我掐灭了香烟,走出100多米找到垃圾筒扔掉它。尽管我是个功课不大好的学生,但个人素质还是挺高的。我敢打赌本市一半以上的市民会随手扔掉烟头,不管扔在哪儿。尽管他们做学生时受到的爱国卫生教育机会肯定比我多得多。这是因为每次大扫除我都尽可能地溜走,而且每次校容校纪检查时我的长发都是重点检查对象。可笑的是我在遭受严厉批评后仍能保护我的头发,我甚至能用发卡把头发像女孩一样卷在头顶,然后戴一顶红色网球帽遮盖它们。P27-29 序言 三代作家携手共创中国科幻“新世纪” 一 如果我手中资料无误的话,你即将打开的,应该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国内科幻小说丛书。以前,有的出版社在科幻领域推出过鸿篇巨制,但没有二十本之多。有的出版社推出过二十本科幻小说,但只是短篇小说集。有的出版社一口气拿出过二十本长篇,但中外作家各占一半。所以,贵州大学出版社这套科幻丛书已经创造了历史——同时推出二十本中国作家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而且都是大部头。 其实,这已经是贵州大学出版社在科幻领域第二次推出如此大规模的项目了。三年前,他们就精心打造出《中国科幻黄金时代大师丛书》,其中包含了四位科幻前辈的作品,不多不少也是二十本。那套书我也应邀担任主编,当时既兴奋又担心。兴奋的是,很少能遇到如此重视科幻,倾全力而为之的出版社。2009年夏天,贵州大学出版社社长、副社长和主编,“三驾马车”一起拜访成都的刘兴诗前辈,商讨这套书的出版事宜。当时我也在场坐陪,并与他们做了深度交流。那年,大陆科幻出版还处在沉寂中,还没有《三体》、《地铁》和《天命》这些重磅炸弹,也没有跟风而来的出版行为和媒体爆炒。这家出版社居然要以最好的资源冲击科幻市场,确实极有远见。担心的是,有这样雄心的出版人并不少见,然而大部分浅尝辄止,拼凑出一套科幻丛书推向市场,然后不了了之。更有的只是说说而已,并未着手去做。其实,一家刚入此行的出版社,头一套丛书只能算探探路,在科幻迷中间混个脸熟。没有三五套成品陆续推出来,很难建立起一个有影响的科幻品牌。可惜道理并不复杂,能坚持下来的出版社几乎没有。 作家是舞台上的演员,没人来搭建出版舞台,作家还比不上沿街卖唱的歌手,后者摆个地摊就能收钱。一种类型文学的兴衰成败,好的出版商能起决定作用。这并非我今天的观点,入行那天我就是这个态度,十几年的经历还在不断强化它。所以,我要把对贵州大学出版社的敬意放到最前面表达出来。 二 经常有新作者忐忑不安地说,他怀疑科幻只是年轻人的一时兴起,不会有人坚持创作科幻十几年,更不用说几十年了。这时候我就会举出绿杨老师的例子。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科幻由“四大天王”领衔的时候,绿杨的名字已经悄然出现在作者栏里。在中国科幻最低谷的那些年,绿杨老师也在默默地爬格子。那时候搞科幻没名没利,只是纯粹的爱好。再后来,新一代科幻迷因为“鲁文基系列”而熟悉了他。到了1998年的一次科幻迷的评选中,绿杨位列“最受欢迎的科幻作家”第二名。这时候的绿杨已经六十四岁,接下来他要做什么呢?学习用电脑打字,再去创作科幻长篇!从已该退休的年纪开始,绿杨陆续创作出四部长篇科幻和一部科普著作!我还记得当年他用电脑打印出来的信,从最初一封信只有百十字,到最后洋洋洒洒上千字,见证着老人家打字速度的提高。没人要求一位退休老人如此努力地学习电脑录入,这是他自己为了继续创作而做的准备! 2010年,笔者随朋友去安徽九华山旅游。想到距绿杨老师的住地已经不远,就拨了个电话给他。绿杨在电话里热情地为我介绍安徽的景点。当时我想,以后总有机会去拜访。没想到几个月后绿杨先生突患重病,与世长辞!这次擦肩而过让我终生难忘,引以为憾!同时也下定决心,不能让前辈的佳作也随他一起离开。 台湾黄海先生是我敬重的又一位前辈。他是台湾科幻界两大元老之一,当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我有一张他和马英九的合影照片,台湾地区领导人站在他身边,就像一对师生。黄海是最早沟通两岸科幻界交往的台湾作家,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他就不停奔走于海峡两岸。七八年前,他曾经约我写文章到台湾科普媒体上发表,介绍大陆科幻最新的发展。当时台湾政治气氛恶化,媒体想印“中国”两个字都得考虑考虑影响,更何况正面介绍大陆某个领域成就的文章。这件事让我对黄海老师很是佩服。黄老师住得更遥远,万幸的是在去年第二届星云奖颁奖会上我见到了他,了却一桩心愿。如今,你可以在这套丛书里领略到他的风格。 远在1985年,中国科幻万马齐喑的时代,却有一部长篇横空出世。它叫《古星图之谜》,作者是黑龙江的程嘉梓先生。如今提起这本书,很多老科幻迷印象很深,新科幻迷则惊讶:当年的科幻作者也有如此出众的想象力?一晃二十七年过去,你将在本套丛书中看到它的续集《月球,不再寂静》。这是它第一次与读者见面,相信会唤起一代科幻迷尘封的回忆。 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算是拥有了一批系统的科幻作家。说到“系统”,是因为他们能连续创作一二十年,不断通过新作磨炼自己的水平。苏学军、凌晨、于向昀和查羽龙都是他们中的代表。现在,你们能在这个集子里欣赏到他们的佳作。 台湾的苏逸平也属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华语科幻作家,论年纪和创作经历,和上述大陆作者基本属于同代。创作开始于网络时代之前,红火于网络兴起之后。苏逸平历史题材的科幻小说笔力厚重,气势磅礴,体现着台湾地区良好的国学教育水平。其实苏逸平并非文科生,毕业于机电专业,常年旅居北美,文理兼备,视野开阔。大约十年前,他的作品就曾经进入大陆。如今再度整理出现于此,供各位欣赏。 笔名为“阿飞”的朱俊飞,现在许多新读者只记得他是CNKI期刊《飞(幻想世界)》的主编,或者亲自操刀创办《阿飞幻想》,更多的精力放在奇幻创作和出版上。其实阿飞最早出道于科幻圈。十几年前科幻圈里有本叫《星云》的油印同仁刊物,专门发表科幻评论文章,朱俊飞当时是该刊物上的常客。本套丛书收录了他的长篇科幻《周游记》正是那个时代的作品。 四 除了上述的科幻前辈和中生代,本丛书又一大卖点是选编了不少更新一代科幻作家的长篇佳作。重庆的萧星寒和天津的吕哲便是其中的代表。 因为出版了《世界科幻小说简史》和《光明的右手》,萧星寒成为了新锐评论家。这次大家将看到他的长篇佳作《独狼原理》。“吕哲”这个名字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就闻名于科幻圈。有人曾对我说,观其文风,估计是个五十来岁的教授。其实吕哲是典型的“80后”,只不过出道很早,中学就发表作品,大一便出版自己的首部科幻小说。一晃十年过去,无论创作经验还是人生阅历都丰富了不少,吕哲大幅度修改了他的长篇处女作,以全新面貌与读者见面。 丛书里还有不少“陌生的老作者”。他们创作科幻都在十年以上,曾经有过天才的火花,后来又沉寂了太久的时间。武汉胡行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飞呀飞》曾经进入过中国科幻年选,这个短篇只是一部长篇的组成部分,可惜其主干却始终不能与读者见面。华谊公司年底将推出大片《太极之从零开始》,我看了预告片,里面有个滑翔机的镜头一闪而过,令我马上想起胡行的这部小说。是啊,胡行对这种“蒸汽朋克”风格早有探索,可惜原作埋没很久,不为世人所知。今天它终于能在这套丛书里与大家见面了。 其他像王麟、冯志刚、江可达、杨道永等作者与胡行大同小异,都是早早就显露才华,但很快从科幻文坛上消失。比如《与烈日擦肩而过》这部中篇,曾经被编入第一辑《星云》丛书里出版。提起来许多读者还记得小说的名字,但可能已不记得作者是谁了,因为后来大家很少再看到杨道永的作品。如今,这些“陌生的老作者”都被我拉回来,重新列队接受读者的检阅。 在本套丛书校对排版的时候,中国健儿正在伦敦奥运会赛场屡创佳绩。这让我想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自己读小学的时候。当时中国还没有参加奥运会,一年下来拿到的各类世界冠军加起来只有区区三个!当时没人敢想中国人能争夺世界体育头把交椅,最重要的目标只不过是怎么超越日本队。 我是中国科幻事业坚定的“看多派”,情绪乐观到不少圈内朋友难以理解的程度。他们指给我看:中国科幻现在明明只有这么一点成果嘛。是的,它小归小,但这是因为“衰败”还是因为“幼小”,其中的区别一天一地。 在过去三十多年里,我见证了中国在太多领域的超越。这里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人才储备库,如果中国人觉得有什么领域应该去努力,十年八年必有小成,二三十年能获正果。回顾既往,在中国真正能坐下来系统地写作科幻小说,也还不到二十年。那个时候谁能出版这么一套长篇科幻丛书?对于一个漫长的事业来说,永远需要积累。其实,像苏学军、凌晨这样的“老作者”也还未到不惑。换到其他文学领域,这是刚刚出成绩的年纪。还有刘健这样年纪不大,但已经能顶门立户的“老作者”,以及越来越多像仲崇民、贺磊这样的新人投身其中。这是中国科幻从来没有过的兴旺景观。我深信,中国科幻只不过是幼小,它正在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 好吧,让我们一起见证中国科幻这个“少年”成长为“巨人”的过程吧,这样的未来注定会实现。 郑军 2012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