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桂花香》(作者王松)采用一种看似平淡娓娓道来的叙述话语,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真诚的纯粹的充满激情的拥军之心,同时也看到了高悬于天空的、在猎猎红旗的飘动中闪烁并充满英雄气概的军人之魂。呼唤军魂,也许才是这部书的真正的主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八月桂花香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松 |
出版社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八月桂花香》(作者王松)采用一种看似平淡娓娓道来的叙述话语,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真诚的纯粹的充满激情的拥军之心,同时也看到了高悬于天空的、在猎猎红旗的飘动中闪烁并充满英雄气概的军人之魂。呼唤军魂,也许才是这部书的真正的主题。 内容推荐 《八月桂花香》以李满堂为主人公,以双拥工作为主要内容,深度挖掘樟木头的双拥文化,以此折射东莞乃至全省的双拥工作。该书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篇幅长达26万字。 《八月桂花香》作者王松是“中国作家第一村”副村长、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目录 第一篇 如诗的季节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二篇 如画的季节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三篇 如歌的季节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四篇 如火的季节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五篇 绽放的季节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尾声 桂花香四季 后记 试读章节 砰——!在年轻人的记忆中,突然响起重重的一声。这是他冲到生产队的办公室,撞开房门的声音。父亲是干部,担任村里的副书记,他坐在办公桌前正在写着什么,这时抬起头,看看突然闯进的儿子问,国平,有什么事吗?国平是他的大号。父亲曾告诉过他,当年父亲出生时正是日军侵华时期,国难当头,民不聊生。因此,在他出生时,父亲就特意为他取了这样一个祈祥而又希望国泰民安的大号。 老爸!您……要去替我说话! 叫国平的年轻人气呼呼地说。 父亲被他这没头没脑的话闹愣了,沉了一下说,你现在已经担任生产队里的辅导员,也是村干部了,怎么还这样冒冒失失的?有话可以好好说,吵吵嚷嚷的干什么? 我……要去当兵! 当兵? 对!您是知道的,我早就想去当兵!年轻人忍不住声音越来越大,您和我叔叔都曾是军人.,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我现在的心情您应该理解,这件事……您一定要管! 父亲没再说话。 父亲已经明白了,儿子从小就想去当兵,这应该是从自己这里继承的禀赋。父亲当年和兄弟一参军就当了志愿军,曾去参加过抗美援朝,硝烟弥漫的战场炼出了强壮的体魄,也练就了刚毅的性格。因此,他们两兄弟的这段一生都值得骄傲的光荣经历也深深影响了儿子,一直令他羡慕不已。可是……父亲看一看儿子,沉了一下问,你为什么想去当兵呢?儿子立刻响亮地说,当然是为了保卫祖国,像您和叔叔一样,穿上军装去打仗! 父亲看着面前还充满稚气的儿子,笑了。 年轻人不服气地问,您……笑什么? 父亲说,当兵,可没有这样简单啊。 年轻人气呼呼地说,还有什么难的吗? 父亲说,部队是有严格纪律的,可不像在家里这样轻松自由,而且要做一个军人,必须不怕艰苦,甚至要有流血牺牲的思想准备,你想过这些吗? 当然想过! 年轻人立刻不假思索地说。 父亲这时才问,你不是已经报过名,体检也合格了吗,还要我去替你说什么话? 年轻人告诉父亲,虽然自己体检已经合格,可是村里有很多年轻人报了名,体检合格的也很多,而这次只有两个征兵指标,竞争很激烈。年轻人又告诉父亲,就在这关键的时候又有人提出来,说自己在家里是老大,与下面的弟弟年龄相差很多,如果自己参军走了,家里就没有主要劳力了,按村里掌握的政策,是不适宜去当兵的。年轻人气哼哼地说,他们分明是在扯理由,存心不想让我去嘛! 父亲听了,没有说话。 年轻人看一看父亲脸上的神色,又嘟嘟囔囔地说,我还这样年轻,反正不想待在家里,如果不去当兵,难道……难道您还让我去逃港? 父亲听了,立刻威严地看了儿子一眼。锦厦村离香港很近,最近村里又有几个想去逃港的年轻人被遣送回来。当然,父亲相信,自己的儿子绝不会去做这种事。父亲还是了解儿子的。当时在年轻人的心目中,参军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向往,尤其是自己的儿子这样一个在各方面都很出色,又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有这样的愿望也就更是自然而然。父亲当然还记得,儿子初中毕业时才14岁多一点就来生产队里参加劳动。那时年龄小,力气还没长成,就在生产队里放牛。但尽管如此,要求上进的性格还是让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别人早晨还在睡觉,他就已经起来读书,练毛笔字。就这样,他到16岁时,就被安排到生产队当了辅导员,平时也写一写文章,负责村里的广播工作。那时村里的有线广播是唯一的宣传媒体,他将村里发生在大家身边的值得宣传的事写成表扬文章,在有线广播里播一播,渐渐地在远近也有了一些名气。大家都知道在锦厦村有一个能写会说的小记者。 再后来,他还在队里当了组长,领导30多个社员。 父亲当然知道,儿子国平的确具有当军人的潜质。 就在两年多前,他曾经奋不顾身地从水里救了两个10岁左右的孩子,而他当时也才17岁。这件事在当时传遍整个公社,上级领导甚至号召全镇的人都来向他学习。这件事让父亲也感到脸上很有光。那是刚刚割罢稻谷的季节,天已有些炎热,一些喜欢戏水的孩子就去河里游泳。锦厦村紧靠珠江口,是一个河汉纵横风景秀丽的水乡。在一条水流湍急的河闸下面,有人放置了一张鱼网,这样有小鱼顺流而下就刚好可以用网捉住。当时有两个10岁左右的孩子在河里游泳,一不小心就被很急的水流冲下河闸,牢牢地卡在水闸和鱼网之间。当时村里的很多人都听到了呼救声,父亲也听到了。父亲远远地看到,正在附近干活的儿子国平扔下手里的农具就朝那边飞奔过去。事后他才听儿子说,当时他没有过多考虑就跳进河里,奋力游过去拉住其中的一个孩子,把他一点一点地拽上来,再推到岸上去,然后又朝另一个孩子游过去。但这个孩子的年龄更小,由于害怕已经没有了一点气力,而他这时由于是逆水往上游,也已经没有了气力,身体正在一点一点往下沉,但他还是拼尽全身的气力朝那个孩子游过去。幸好这时附近的人也都赶过来,才帮他将这个孩子救上岸来。父亲想到这里,微微点了点头。父亲相信,如果自己的儿子真去部队,也一定会是一个好兵的…… 运兵军车的汽笛一声长鸣,隆隆地驶上一座高架铁路桥。桥下的江水奔腾着,飞溅起一朵朵白色的浪花。年轻人低下头,爱惜地用手掸一掸军装上衣的前襟,轻轻地哼起了歌: 我是一个兵 来自老百姓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他从上小学时就会唱,但这时唱起来,却感觉不一样了。 此时,他的心也像这列飞驰的军车,奔向群山之外,奔向更广阔的前方…… 这个年轻人绝没有想到,也就从这一天,从他穿上军装,踏上军列,奔赴绿色军营的这一刻,他就将自己的一颗心乃至生命的全部都交给了军营,也交给了“军人”——这个光荣、响亮、威武而又充满阳刚之气的称号。他将一生都与这个称号结下不解之缘……P2-5 序言 以“双拥”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近年来的文坛上,我还没有见过。就文学创作的角度而言,我看,写“双拥”难,把“双拥”写好更难。这样的写作,对任何一个作家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在这个和平与发展的时期,对于我们每个人,虽然“双拥”的意义多少知道一点,但军营离我们似乎很远,如果不发生地震啊,灾变啊,离我们就更远;“双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究竟有多少实际意义,我们是并不真正知道的。然而它存在着。我几乎可以断定,一般的作家,只能像完成一件身外的码字任务一样,除了陈述采访来的事实,不得不运用大量政治概念和术语,否则很难写出来。为什么呢?因为离开了活生生的具有概括力的形象,这样的题材,很容易进入说教化。于是,在确定这个选题之初,我就提醒王松,你虽然已是一个有着相当写作经验的作家了,但这次写作应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提醒王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要被表面的枯燥和隔膜压倒,重要的是进入活的现实,进入人物,进入灵魂,才能赋予作品以生命和血色。 李满堂这个人物毕竟太鲜活了,太饱满了,鲜活饱满到让任何一个作家一旦走近他都会燃起创作激情的程度。也许,这正是王松有着如此创作冲动的真正原因。据他告诉我,这部长达2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他从采访到写作仅用了几十天的时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由此可见,他已经完全进入了一种“激情写作”状态。 李满堂也是我的朋友。这两年,在与他交往的过程中,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许多优秀品质。这些品质都带有军人的烙印,或者说,让人明显感觉到是从军队和战场上走出来的。一个男人,一旦真正具有军人的性格和品质,那种奉献精神,人就会充满魅力。我们今天的人,缺的就是这个。也许正因如此,接触李满堂的人都会感到一股率真、诚恳、果断、智慧的豪气扑面而来,使你不自觉地就喜欢上了这个人。李满堂一直对理论问题很钻研,对国防,对军队,对军人,他都有独到的见解。他的不少见解不唯有深度,有的已经上升到国家政治文明的高度。王松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在采访李满堂的过程中,每接触一次,他都会对“双拥”工作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也会对当代军人有贴心的理解。我相信,王松的这种感受,是每一个接触过李满堂的人都会有的。 但是,在王松开始写作这部作品时,我还是有一些隐忧。我想象不出这样题材的一部作品,他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叙述。当我拿到这部书稿,看了第一页后,我释然了。我知道,王松找到了属于他的,也是属于这部作品的一种成功的叙述方式。有了这个方式,找到了写作伦理和方法论,其他问题便迎刃而解。王松是我的学生,我对他的写作还是很了解的。他是一个出色的小说家,他擅长用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有声有色又饱含情感地讲述一个人物或者一个故事。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他在这部文学作品中又一次做到了主客体的融会贯通。这部书在叙述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情感人。 《八月桂花香》虽采用一种看似平淡娓娓道来的叙述话语,却让我们看到了一颗真诚的纯粹的充满激情的拥军之心,同时也看到了高悬于天空的、在猎猎红旗的飘动中闪烁并充满英雄气概的军人之魂。呼唤军魂,也许才是这部书的真正的主题。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对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今天的这个时代,军人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英雄的意义在哪里。 《八月桂花香》是自“中国作家第一村”成立以来,诞生的第一部由“村民作家”书写东莞,书写樟木头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是成功的,但它的意义何限于东莞或樟木头镇呢,它是属于全国的,会对全国的“双拥”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愿我们作家村的村民,今后写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后记 连续几十天的紧张写作终于告一段落了。 这是我写得很投入的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我所说的投入,是指感情。我在采写这部作品时,整个过程一直被感动着。我也一直试图搞清楚,我究竟是被什么感动了。但我始终没有梳理出来。就在这部报告文学收笔之际,我突然明白了。 让我感动的,是赤诚。 赤诚与真诚不同。根据我们汉字的权威词典解释,真诚的含义是真实诚恳,没有一点虚情假意。而赤诚的解释是,极真诚。这也就是说,赤诚比真诚还要真诚。 我认为,如果用赤诚形容李满堂,应该不为过。 这部报告文学我一共写了57天。在这57天里,我几乎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然后工作到晚上9点,除去吃饭和午睡的时间,一天大约要工作15个小时,那么57天也就是855个小时。在这855个小时里,我感觉自己是时时刻刻都和李满堂生活在一起的。不仅是这样,我甚至在睡梦中都经常会看到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虎眼,听到他那低沉的带有厚重膛音的如虎啸一般却又很温和的声音。我一向认为,男人之间的敬重是建立在彼此征服的基础上的。可以这样说,李满堂以他独有的人格和和令人感动的赤诚,把我征服了。 他的言语是真实的,他的情感是真实的,他的欣喜、他的兴奋、他的忧虑、他的愤怒是真实的,他的思考、他的作为、他的决策、他的生活是真实的…… 而所有这一切,就构成了他的赤诚。 赤诚是令人感动的。 现在,我感觉自己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军人。当我写到,李满堂和他的战友们给家里发出最后一封家信,然后走向战场的时候,我也在心里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有这样的勇气吗?我也希望这本书的每一位读者这样问一问自己:如果我们置身当时,我们会有勇气为了国家利益走向战场,走向牺牲吗?其实,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也是一个很残酷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能让我们失去自信…… 然而,也就在这时,军人,军人的伟大也就显现出来。 这也就是李满堂为什么如此赤诚拥军的原因和理由。我觉得,我写这部报告文学最大的收获,就是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应该说,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是的,军人,他们的精神真的是令人感动。在这次写作之初,我的夫人帮我整理资料。有几次,她竞被这些资料感动得泪流满面。在我将这些资料输入电脑时,她甚至读得泣不成声…… 李满堂和他的战友,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军人。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老师雷达先生,给了我这样一个宝贵而又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也要感谢东莞文联主席、东莞文学艺术院的院长林岳先生,又一次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在东莞深入生活的机会,使我更进一步了解这片土地,熟悉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我还要感谢樟木头镇委、镇政府的有关同志,为我采写这部报告文学提供了很多必要的协助,还有宣传办和文广中心的一些同志,也慷慨地为我提供了很多相关资料,使我的素材丰富起来。特别要感谢刘东风主任在我采访和创作的过程中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应该说,这部作品是大家辛勤工作的共同成果。此外还有一些对我帮助极大的朋友,由于在书中已经多次提到,这里就不再赘述。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夫人杨恭女士。是她,在我时间如此紧迫的情况下,协助我整理资料、整理录音,做了大量的工作,才使创作计划最后得以如期完成。 另外,出于一些考虑,书中涉及到的人物个别用了化名,谨此说明。 2011年初夏写于东莞樟木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