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松编著的《北方的空地(珍藏版)(精)》讲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以自力方式77天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被誉为新世纪的“亚洲腹地探险”!
本书引爆户外驴友圈,曾荣获中国最佳户外出版物奖——金犀牛奖!
根据本书改编的中国首部户外题材3D探险剧情片《七十七天》即将上映!
精装隆重推出,函套版新增众多未曾披露图片,同时赠送精美明信片一套,更具珍藏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方的空地(珍藏版)(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柳松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柳松编著的《北方的空地(珍藏版)(精)》讲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以自力方式77天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被誉为新世纪的“亚洲腹地探险”! 本书引爆户外驴友圈,曾荣获中国最佳户外出版物奖——金犀牛奖! 根据本书改编的中国首部户外题材3D探险剧情片《七十七天》即将上映! 精装隆重推出,函套版新增众多未曾披露图片,同时赠送精美明信片一套,更具珍藏价值。 内容推荐 羌塘,地球上独有的超级荒原,当我们热衷谈论偏远的阿里和热闹非凡的可可西里时,对这片酷寒的高原依然陌生的不知所措。一个人,推着两百斤的自行车,历时77天,经历了一场我们无法想象的艰苦旅程。这是人类的又一个奇迹,工业文明并未完全束缚我们的血躯。 《北方的空地(珍藏版)(精)》的作者杨柳松以自己孤身穿越这片自由之地的经历为出发,用生动的文字、富于冲击力的照片,用满含的激情与深邃的思考,为读者真实再现了这片神奇而瑰丽的土地,每一段文字,读来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每一章照片,都是那样恰到好处的精美,记录着羌塘的美丽、神秘和朴实。让读者阅读之后,不仅为大自然的雄奇瑰丽而深深震撼,满足潜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远足梦想,更能让心灵受到涤荡。 目录 序:生命绽放如花 自序: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第一章 纠结的起始 第二章 一点也不意外的决定 第三章 压抑天空 第四章 不可重复的人生 第五章 进入世界寒旱地带 第六章 二〇—〇年,荒原第一场雪 第七章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第八章 动物并不凶猛 第九章 夜风雪,英雄的呼唤 第十章 游戏规则制定者 第十一章 水波星空 第十二章 行走在异星球 第十三章 可可西里后院 第十四章 追寻蜃景 第十五章 苏醒的河流 第十六章 若拉错的春天 第十七章 陷入泥泞雨季 第十八章 北上,无所谓选择 第十九章 困守,雪融洪水 第二十章 扶不上墙的烂泥 第二十一章 艰苦的旅行 第二十二章 出走昆仑 第二十三章 徒步逃生之旅 第二十四章 荒原彼端 附录:大羌塘穿越示意图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纠结的起始 儿时地理课,老师懦弱,半节讲义,半节自习。喧闹中时常拿出一本地图册和邻桌玩找地名游戏,赢的秘诀是找小字地名、书缝处地名、生僻字地名。每当翻到西藏一页,看着藏北一片空白时,总是充满困惑,地图中有路却无村庄,如果到路的另一头去得需要多久?后来才知,路线是当年测绘兵的轨迹,只是个象征意义,并不真实存在。 这片荒原被泛称为可可西里,实际上,不论行政疆域还是地理疆域,可可西里只是这片荒原的一小部分。实则,这片地球上独有的超级无人荒原,由藏北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阿尔金无人区、昆仑山无人区连片构成。因而,我更喜欢称这片荒原为大羌塘。 羌塘,藏语意即北方未知的空地。 这到底是一片怎样的超级荒原?一亿年前,荒原是汪洋,边缘被古大陆包围,称为古地中海。之后,地球加速洗牌速度,印度板块强劲北上,将洋底大陆撬起,海水慢慢散去,荒原露出地表,稚嫩新生。这段时期内,荒原是天堂,是动物家园,风调雨顺,植被繁茂。印度板块的挤压不是一次性的,荒原成长至少经历了六个阶段,犹如杠杆游戏,撬一下石头,高一点,喘口气休息一下,再撬一下石头,再高一点,再喘口气休息一下……四百万年前,荒原才显出高原雏形,海拔已至两千来米,随后吃了增高药般进入冲刺阶段。从沧海桑田角度来看这场变迁,犹如慢动作的子弹轨迹,最后一瞬,还原为正常速度。迅速隆升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温润的印度洋季风,荒原随之变得干冷,繁盛的动植物另寻他处。值得玩味的是,在非洲大陆上的人类祖先,不久之后就学会了简单思考,可以用石头砸核桃吃了。所以,有种观点认为,人类是从青藏高原走出去的。但从古人类化石和生存痕迹来看,我们的祖先似乎没有光临这片荒原。 荒原的崛起,彻底改变了亚洲大陆东端的面貌,就是如今的中国疆域。有人甚至把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的改变都归结于此,以及整个地球的气候系统。我们实实在在能看见的,是居功至伟的江南鱼米之乡。翻看地图,与长江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区域,皆是一片干旱的戈壁沙漠。源于高亢荒原阻挡了燥热的环流西风,使得温润的太平洋季风深入腹地,孕育了唯我江南的绿洲。某种意义上说,高亢荒原孕育了中华,地理的阻隔,温润的气候,使得亚洲大陆东端的人偏安一隅,酝酿出独特的东方文化。其代价则是中国西部换取了干旱地貌,尤其与高原咫尺相依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即将荣幸地晋升为世界第一大沙漠了。庆幸的是,塔克拉玛干并非沉寂得没有一点生气,它曾是世界上唯一的四大文明交集地,更是中西方文化碰撞与相互吸收的温床。 近几十万年,人类反复进出高亢荒原,从考古角度看,至少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高原驻足,最北边界位于羌塘南缘荣玛乡一一线。值得注意的是,当下概念的大羌塘核心无人区始终没有早期人类活动的迹象,是祖先从未来过,还是考古人员少有深入? 旧石器时代的人,是否就是现在生活在此的藏人先祖,已无从考证。那时,人类生活模式基本上逐猎而生、浪迹江湖,没有强烈的定居概念。近代,历史的脉络逐渐清晰,藏人成为这片荒原的主宰,但集中在南边的雅砻河谷和拉萨河谷,就是现在的卫藏地区。藏北对于身居拉萨的人来说依然遥不可及,有税官一直往北,也就过了纳木错地界便骇颜跑回,对领主说,“我走到天尽头了,天和地冻在一起!”唐朝时期,吐蕃盛极一时,把长安城都打了下来。他们的线路依然绕过了荒原的最核心地带,贴着荒原东缘而行。唐僧取经则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翻过狭窄的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同样绕过了荒原西部酷寒之地。 清朝时期,曾开辟了两条商道,翻过巍巍昆仑山,直接穿越荒原核心连接拉萨。但因条件过于恶劣,商道很快被弃废了。历史上关于这两条商道的记载,字迹寥稀,宛如一片迷云飘浮在广袤的荒原。但有人类因军事目地或迁徙原因,穿越这片荒原的个别事件,却是不容置疑的。 最近一百年,西方人开始涌入羌塘荒原,探索着这片地球最后陌生之地。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曾三次深入荒原,艰辛难喻,牲口几乎全军覆没,随从先后死去,活着出来的人只有十分之一,一路靠猎杀野生动物作为补给。斯文·赫定关于荒原的描述,大概是时代原因吧,一直难有感觉,却有了可信的关于人类在荒原边缘生存的记录。西方人最后一次深入荒原是一九五〇年,美国学者贝塞克等人在解放军进入新疆前夕,取道羌塘逃往印度。显然,非穿越,而是逃亡,却无意为中国人拉开了对羌塘探索的大幕。 P10-12 序言 行走荒原,放逐心灵 羌塘之行,头戴英雄桂冠,只是迎合了世人幻梦,头顶依旧是被电脑辐射得越来越稀的毛发,那才是真实的自我。 回眸荒原,那个孤寂身影不再,而荒原依故。有人默默走过,有人轰然倒下,有人留恋舞台。荒原不会为任何人改变,改变的只是行者的心,抑或世人的目光。不论谁,对于荒原而言,都不过光阴驹隙里的过客。 行走荒原,并不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它远比人世间的游历轻松。那些笑对生活困顿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行走荒原,也不会使人有多么高尚,它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可值得炫耀。如果爱,就去,不知不觉转到另一条路上,只说明还不够爱。不要轻易给自己冠冕堂皇的借口,滑动的人生并不会有更丰富的体验,那只是一种随波逐流的状态,在不断反悔与更替的价值观中游弋。你可能属于每一个经历过的时代,但没一个是属于自己的美好时代。 若说行走荒原所需的品质,就羌塘而言,无疑是坚持、隐忍和乐观。坚持可以让扫地的成为少林寺高僧,可以让唐僧轻易摆脱女儿国的纠缠。没了坚持,生命中只剩无穷诱惑,就会轻信看漫画书也能练就如来神掌。没有什么事能轻轻松松成功,走路还有嘴啃泥的时候。隐忍则抑制着复杂多变的情绪,以客观姿态旁观自己的行为。谁都能在别人骂街的时候充当一个优秀的老娘舅,当自己身处骂街角色中,观音姐姐来劝都不顶事。很多事情真没什么大不了,不就是搞不清谁踩谁一脚嘛。现实又是残酷的,有些事不是那么好轻易接受,所以需要乐观,它可以将任何苦难变成一出事不关己的舞台剧,既饱含泪水,更充满啼笑皆非的趣事。 荒原在哪里?它可以是一片广袤的无人区,也可以是小区里夜深人静的花园,甚至是野草滋长的内心。荒原真正的含义,是一片心灵自由放逐之地。那里有久违星空,只随意地仰望一眼,就知自己的位置,既没想象的那么高尚,也没想象的那么卑微。那里有单纯,模糊的道德边缘是分外明晰的善恶边界。那里有安静,可以毫无顾忌地打量自己,只有独我的时候,才无视那些形形色色的标签。 人是群体动物,但心灵是孤独的。 不时去荒原,摒弃繁华,看看真实的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也可什么都不想。不要怕迷路,世间本就无路,迷失才可怕,走在正确的路上都觉得行往错误的方向。祈愿每一个尘世中的孤寂旅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宁之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