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长江之险称为天堑,但沿江陈军不堪一击,未及三月,韩擒虎军自采石(今安徽当涂)渡江,贺若弼军自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两军势如虎狼,形成钳形攻势,直捣陈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市)。陈军将无斗志,士兵无决死之心,抵抗了数阵,便节节败退,弃戈投降。开皇十年(590)二月,韩擒虎军率先攻入建康台城,生俘躲藏在景阳宫井中的陈后主叔宝及其宠姬张丽华,一纸降书既出,镇守各地及前来勤王的陈军均纷纷举起白旗,奉地归附。至此陈亡,纷乱扰攘数百年之久的山河大地重归统一。于是君臣共庆、军民欢乐,希望着自此以后共过太平安康的日子。
文帝在位能自强不息、孜孜图治。他亲行节俭,均平赋役,法令严峻,由此户口滋长,社会安定,国家仓库积贮的布帛粟米充盈。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四民各安其业,可谓是个勤政求治的君主。可是他出身于北边将家,胸中无多少文墨,学术素养不佳,其取得帝位虽快,但遭内外反抗激烈,故性好猜忌、擅弄权术,不信任大臣。对于开国的元勋及有功诸将,或诛杀,或贬退,能全身保命享有福禄的很少。文帝又刻薄寡恩,不行宽仁之政,法令苛刻,犯有小罪即行处死;对官吏贿赂受赃的处置尤为厉害,有时且亲临处决。因此,保禄图存、苟且偷安的官场作风蔓延,能尽忠竭力、正言直谏、维护朝廷利益的忠臣义士也就罕有其人了。文帝对文化事业亦不重视,所谓重教兴文,徒有虚文。学校不设,礼乐不讲,雅好符瑞,迷信佛教。及其末年,废地方学校,京都仅存国子学,所存留仅弟子七十二人而已。故所用地方刺史县令,率多武人出身,地方政绩出色、廉洁正直有为者罕有,而残暴酷虐的官吏不少。这些既是前代留下的遗产,也是隋文帝个人性格及其治国的环境所致。
文帝在位二十四年。继开皇二十年(600)之后改元仁寿,凡四年。在开皇、仁寿之际,地处三河之间的河汾地区的绛郡龙门县(今山西万荣县),出现了一位学问渊博、聚徒千数的有名学者,可惜他生不逢时,壮年而逝,门人弟子视其为孔孟之后的圣贤,谥号“文中子”。他就是享名三河地区的王通。
王通家世为累代名门仕宦。自王通祖父开始,亦官亦民,素抱儒业,以诗礼传家。王通父亲王隆,字伯高,得祖上家学渊源,贯通经史,在家乡以儒学教授学生,弟子千余人,名声大盛于河汾之间。文帝开皇之初便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文帝亲自召见,询问时政得失。王隆应对得体,辞退后撰成《兴衰要论》七篇,略论历代帝王治国兴衰的道理,进呈给文帝披览。哪知文帝为政崇尚吏治,不重儒学,王隆所说未获赏识,仅由吏部铨选录用为昌乐县令,又迁猗氏县令。他在境治绩卓著,然因官小才高,未获升用。数年秩满,王隆便辞官退归乡里,不再出仕,以传道授业、教授生徒、著书立说为乐事。
王通出生才三岁便能识字读书,幼年生性聪慧,悟性极高,十岁时能诵读五经,又亲聆父亲教诲,对时政亦能议论而有所指归,大为其父亲赞赏。此后遂从名师受业: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琪,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叔父王仲华。他夕兴夜寐,衣不解带,专心致志,勤学苦研,积年而六经俱通,遂有四方之志。文帝仁寿三年(603),王通年已及冠,思欲以生平所学贡献于国家,他在这年金风送爽的秋天,西游京都长安,觐见隋文帝于太极殿,奏上《太平策》十二条,切指时世之弊,提出了尊王道、推霸略、重儒统、合三教等主张。他年少气盛,认为汲取历史经验、改良政治便可以运天下于指掌。哪知此时正逢文帝行废立太子之事,朝廷权贵明争暗斗不息,宰相杨素位居高位,颇以文武才略自傲,无心提拔后进新人,对王通也就未能青眼相看。王通知道自己所上条策不被重视,且在京耳闻目睹,亦略知朝廷风波不停,便产生了回归乡里的念头。由此他写了一首《东征之歌》,抒发他慷慨而又抑郁的情绪,其诗日:“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遂怀古人之心兮,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皇之不断兮,劳身西飞。”后文帝察其意气不凡,下诏再征,但不久文帝驾崩。炀帝即位,再下征召之命,这时适遭炀帝、杨谅兄弟争夺权位,河东成为双方战场,社会乱象已经萌生,王通已无心仕进,决计退隐,乃在龙门故地经营祖业,自叹道:“道之不行,欲安之乎?”意思是指当今政治走向已不是行道的时候了。P2-3
徐连达先生是眼下复旦大学硕果仅存的史学二老之一。经过多年厉兵秣马,在青灯黄卷中,他把手中的大笔当成了长矛,像廉颇、像黄忠,不止能饭,且呼啸着叩开了隋唐之交的重重城关,如探囊般地引出各领域的风流人物,如老友般一一介绍于世人。
《大业风云》真实地再现了隋唐之交的那段风云,且用文学手法来还原英雄的灵动,用思辨来发掘英雄的强健精神,大气又细腻,鲜活又严肃,不失分寸地避免史学的枯燥,让人们感受到了英雄的呼吸,领略到了时代的风貌,读之如身入其境,大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之感。
——赵剑敏评徐连达《大业风云》
我写作这本书的立意,早在历史学界“五朵金花”高唱凯歌之际就开始萌动了。只是因为那时调门太高,始终未能动笔,后来在给黎新生所著的《新编唐朝演义》(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写序言时,又有了一次写作的欲求,只是那时事情较忙,就搁置了下来,这样一拖就是数十年之久。到了去年春节前后,我在电视上看到有关隋唐英雄传的连续剧,才再次触动我去写作这段时期的历史。因为时过境迁,年纪虽已老耄,但精神状态却自由轻松多了,有了闲暇工夫,写作起来虽然劳神费力,但亦能消遣漫长的日子,忘记了身上的小毛小病。
怎么写这本书?我在前言中已有交代,目的是以通俗的语言向读者们述说隋唐之际英雄们的真实历史故事。所谓真实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在官修史书中,史臣们已经把一些有忌讳的历史事实隐瞒不写甚至篡改过了。在这里我只是以主观的努力,尽量使它恢复一点点原貌而已。
此书的写作是在上海大学出版社社长郭纯生先生鼓励下,是在上海大学张现国、复旦大学博士生陈凯以及上海东方卫视于沛闻诸同志的协助下完成的,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写任何一本书都不可能尽全尽美、无疵无瑕。限于我的水平,不足之处敬请读者及专家们不吝批评指教。
徐连达
甲午仲夏脱稿于同济绿园
第一回
下江南四海归一统
文中子河东论世事
第二回
承大宝杨广登帝位
成猜疑杨谅反并州
第三回
建东都控驭东南方
修运河均输畅物流
第四回
立三台加强皇帝权
行独断起用五贵臣
第五回
访异俗遣使东南海
耀威武巡视启民帐
第六回
拓边地西征吐谷浑
勤远略北巡张掖郡
第七回
贺岁正诸国拜冕旒
庆元宵炀帝喜赋诗
第八回
讨高丽扫地大征兵
竭民力尸骨遍郊野
第九回
知世郎聚众长白山
窦建德落草高鸡泊
第十回
诸义军蜂起反暴政
齐郡丞戡乱立功劳
第十一回
杨玄感黎阳起义兵
隋炀帝回师讨叛逆
第十二回
刘元进吴郡称天子
王世充黄山坑降众
第十三回
失民心炀帝驾辽左
展义旗群雄遍华夏
第十四回
唐国公奉命抚河东
始毕汗发兵围雁门
第十五回
翟曹主落草瓦岗寨
蒲山公亡命走天涯
第十六回
张金称败死漳南城
高士达亡身高鸡泊
第十七回
争涿郡众英豪交兵
行火拼高开道逞强
第十八回
薛世雄兵败七里井
窦建德河间称夏王
第十九回
大海寺张须陀授首
洛口仓诸义军聚会
第二十回
李子通建号海陵郡
杜伏威鏖战淮南地
第二十一回
林士弘江左称楚帝
悍朱粲山南恣劫掠
第二十二回
萧县主江陵受拥戴
诸酋豪岭表各擅地
第二十三回
行权威恣意戮大臣
拒谏诤三次下江南
第二十四回
瓦岗军河洛大鏖兵
王世充统兵援东都
第二十五回
王仁恭骄倨丧性命
刘武周马邑称皇帝
第二十六回
占河西李轨逞雄豪
据金城薛举称霸主
第二十七回
众骁果思乡起逆心
隋炀帝命丧江都宫
第二十八回
用计谋李密杀翟让
受拥戴杨侗称皇帝
第二十九回
宇文化及挥师北进
李密称臣兵援黎阳
第三十回
太原城裴寂论世事
李世民狱中访英豪
第三十一回
斩王威晋阳举义师
开军府三军尽开颜
第三十二回
取霍邑计斩宋老生
下河东兵围屈突通
第三十三回
唐义军渡河振军威
诸英豪关陇风云会
第三十四回
进长安一路行仁政
建大唐赏功又略地
第三十五回
屈突通力竭归唐廷
尧君素殉难河东郡
第三十六回
安兴贵计取武威郡
薛仁杲兵败折境城
第三十七回
败北邙李密走关中
齐军政世充称郑帝
第三十八回
徐世勋黎阳献地图
李玄邃陨身熊耳山
第三十九回
群首领江淮竞逐鹿
诸雄豪河北争雄长
第四十回
刘武周南取太原城
尉迟恭兵败投秦王
第四十一回
诸英豪择主纷投唐
王世充屡战频失地
第四十二回
屈突通东讨王世充
单雄信挺矛刺秦王
第四十三回
东都被围乞师邻国
夏王乘胜进军虎牢
第四十四回
战汜水窦建德成擒
困孤城王世充出降
第四十五回
起贝州刘黑闼反唐
战沼水罗士信殉难
第四十六回
李道玄逞勇丧身命
李建成河北收群豪
第四十七回
讨萧铣李孝恭出川
围江陵李药师献计
第四十八回
杜伏威长安被杀害
辅公柘江南再起兵
第四十九回
论功勋秦王拜上将
天策府学士论古今
第五十回
争权位兄弟成仇敌
结朋党内外暗争斗
第五十一回
玄武门外喋血陈兵
弘义宫内嬗位交权
第五十二回
高开道亡命奔突厥
反泾州罗艺遭伏诛
第五十三回
梁师都败亡朔方城
苑君障降唐授官爵
第五十四回
李世勋挥军讨突厥
侯君集西进取高昌
第五十五回
靖北边诸部上尊号
消烟尘寰宇再一统
第五十六回
论古今以隋为镜鉴
惩前弊开怀纳谏诤
第五十七回
论王霸太宗重儒学
行礼乐诸臣定法制
第五十八回
报太平有诏行封禅
褒功臣图形凌烟阁
附录一:隋唐之际的英雄——从电视连续剧《隋唐演义》说起
附录二:隋唐之际史事纲要(580—649)
后记
本书不是传奇小说,而是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写历史通常是记叙式地讲述事件的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或是依照年月先后记录人物和事件发展的具体经过;或是进行专题式的研究,搜集一些史料来论证某些结论的正确性;或是议论式地以史为鉴,用古为今用的眼光发挥微言大义,为现实的政治服务。总之,历史学是摆事实、讲道理,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演变过程中的规律,具有理论性的科学。而小说则是文学的一个类别,它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主要内容,通过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对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细微地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场景和人情世故。对人物描写可以突出性格、心理状态、身躯状貌、衣冠服饰,以及语言谈吐的雅俗和人们相互间的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由此来表现人物的特点,使人物典型化。因此,它可以不受具体的历史条件所约束,可以虚构,可以夸大,可以虚实结合,可以梦笔生花编造出一些光怪陆离、变化莫测的故事出来。由此之故,古代的神话传说,社会上的街谈巷语、琐事细闻、灵异志怪、传奇讲史都可以被小说所容纳。
把写历史和小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历史讲究学术性,据事实说话,据事实推演理论,但由于历史材料的局限和学术框架的束缚,历史书中的人物叙述显得平直、枯燥乏味;而小说则主观性强,嬉笑怒骂、好恶美丑均可,由作者发挥其如椽之笔,故其叙人叙事生动活泼,人物可爱可憎,情节曲折离奇、触人情感,引人喜怒愤怨,好的小说甚至能使读者手不释卷,乐此而忘寝食。
举例来说。晋人陈寿所写的《三国志》,叙述魏、蜀、吴三国历史,被列为“正史”之一,可是除研究历史的学者外,通常人们读它就不多了,至于为《三国志》作注的南朝人裴松之,人们所知道的就更少了。而从《三国志》演化出来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经说书人及小说作者的改编后,则无论黄童白叟、工农兵学皆能娓娓道来。三国的故事诸如桃园三结义、群英会、借东风、古城会、走麦城、失街亭、斩马谡等,则通过各种传奇小说、戏剧、评书以及电视、电影的宣扬而深人人心,可说是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这就是通俗小说的巨大作用,它的功用是历史著作无法与之相比的。
再以隋唐之际的历史来说,记载这一阶段的历史材料主要是《隋书》、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其余史料则是零星的、细碎的,可以略而不谈。通常搞历史的学者只注意到隋亡唐兴的历史变迁,或者只注意到上层统治人物如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等著名人物的兴亡事迹,诸如隋炀帝夺嫡、李渊太原起兵、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等。通常人们所知道的故事内容大体仅限此而已,可是有关这时期的历史小说诸如《隋唐演义》、《说唐》、《响马传》、《隋炀帝艳史》等则普遍流行于社会各阶层中,成为人们喜爱的通俗读物。近来,关于隋唐之际英雄人物的电视连续剧如《新隋唐演义》、《隋唐英雄传》等,配以声、光、电、技,缤纷夺目,脍炙人口,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论热点。可是什么十八条好汉、四十八路烟尘、十六院夫人吟诗唱和、萧美娘狐媚惑主、靠山王杨林鏖兵摆阵,诸多此类人物故事多是子虚乌有。即使是对于历史上确有其人者如罗艺、秦琼、尉迟恭、程咬金、徐茂公、李靖、李密等,则是仅借其名,行虚构之实,其所编故事多是附会夸张,甚至荒诞无稽。诸如程咬金即历史上的程知节,故事中把他说成是三斧头半的瓦岗混世魔王,其行动举止滑稽可笑,完全背离历史事实;徐茂公即历史上的徐世勋,是瓦岗军中头领之一,后成为唐朝大将,故事中却把他描写成一个摇鹅毛扇,料事如神、未卜先知的妖道式人物。诸此等等,可说是举不胜举。据称《隋唐英雄传》却一路走飚,火红得很,其收视率之高为诸片中的上乘,其原因即是由于它是大众化、娱乐化、市场化的产品,适合人们的好奇需要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其社会效应可以起着历史书所不能起的作用,这就是它的功能和魅力所在。但是它却有极易使人误会的缺点,即是使人们把任意编造的东西误认为真实的历史。“假作真时真亦假”,结果使历史真相错杂混淆在信口雌黄之中,真假不分、雌雄莫辨,会误导人们把历史小说看作历史真相了。
《大业风云——隋唐之际英雄传》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著者在这里只是把历史通俗化、大众化,把平直的、碎片式的、记账式的历史记录整体化、故事化,把少数人阅读的艰深历史原著转变为现代流行的语言文字,使人们易于阅读而已。它不敢说是创新,只是继承着司马迁以来的史学传统,以及参考了章回体小说的写作体例而已。我相信:这本书历史专家定能接受,广大读者也会欢迎。当然这并不是由我个人主观所能决定,或只能是从对此书的评价以及从出版量多少中反映和显示出来而已。我须说明的是:写此书的目的,只是想提供给人们以真实而可读的历史知识,使历史能走出小圈子,为社会上更多的人所关注、所喜爱,这样我辛劳写作的心愿也就满足了。
隋唐之际是封建社会中期的一个特殊时代。大略言之,它的断代可以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4)开始,到唐太宗即位、实行“贞观之治”为止。这是一个社会由治到乱、复由极乱到大治的历史大转变的时代。从时间来说,先后只不过经历短短的数十年时间,但若从空间来说,则是天翻地覆,人际关系复杂到极点,世事变幻莫测,社会上出现历史从未有过的大动荡局面。适应着时代潮流,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纷纷出世,并随着时代的变异转化,不断改换角色。他们或以其聪明睿智,或以其济世才干,或以其骁勇善战,或以其武略过人,或以其善弄伎巧,或以其筹谋帷幄,或以其擅于用人、团结群众,在刀光剑影和血与火的争斗中兼并厮杀,逐鹿中原,称王称帝,追求着政治上的最大利益。他们各逞己能,用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书写着历史的进程,从而汇组成这一时代轰轰烈烈、凄凄惨惨的特殊面貌。
这是一个鱼龙混杂、大浪淘沙的英雄时代。英雄,用今天的话来说,似可作为社会精英来解释。此辞在古代早已有之,《淮南子·泰族训》称:“故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如此看来则英、俊、豪、杰还各有级别,不过这仅是一家之言,不必拘泥。大凡英雄豪杰确是凡人所不及,是时代中的潮流人物。汉刘劭《人物志·中》解释英雄说:“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则又对英雄作了简明的概括。
英雄历代皆有其人,但处在社会矛盾尖锐、阶级斗争剧烈的战争年代,或社会动荡不定、混乱相仍的转折期中,英雄人物群起辈出则显得尤为突出。他们通常是领袖人物,名声大、威望高,能领导、指挥、命令群众;他们的势力或雄长于一乡一县、一郡一州,乃至影响到全国各地,成为指点江山、引领时代前进的大英雄。《后汉书·许劭传》载许劭评价曹操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同书《李膺传》称:“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又《三国志》记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则彼此赞扬,称道:“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载鲁肃评论刘备是“天下之枭雄”。枭雄即骁勇绝伦者,亦是英雄之类的别称。又班彪《王命论》说:“英雄陈力、群策毕举,此高祖(指刘邦)所以成帝业者也。”则无疑把刘邦看作能领导英雄、使之“陈力”并终成帝业的大英雄了。所以,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是英雄,西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曹操、刘备、孙权也都是英雄。他们的区别之处是扮演着不同的时代的角色,以及不同的地位和成败得失而已。
把英雄作为主要内容来记叙,历代早已有之,所谓《英雄志》、《英雄记》之类即是。如《三国志·武帝纪》裴注中就引有《英雄记》的文字,《新唐书·艺文志》杂传记中有唐人所撰的《英雄录》一卷,司马光《资治通鉴·隋纪》中便有摘引专记隋末唐初英雄人物事迹的《英雄记》等。可见人们对英雄的事迹是怀着眷恋、钦佩、仰慕、赞扬的眼光去看待的。
英雄非常人、凡人、庸人,而是出人头地的社会精英分子,由于他们出身、门第、性格、环境、教养、人缘关系等等又构成各自不同的风格面貌和集体组合。大体说来,英雄有着如下的多种特点:一是仗义济难;二是轻财好施;三是广交宾朋;四是游侠不羁;五是不遵法度;六是才能过人;七是刚毅壮勇;八是看重名节、爱惜名誉,一诺千金,能急人之所急;九是不计成败,能冲决网罗;十是能反潮流,不顾生死,能为常人所不能为者。
当然,一个英雄人物不可能包括以上所列的全部内容,但能具有其中几个,且具有其个人独特风格也就算可以了。还应指出:英雄人物在风云际会、鱼龙混杂的时代中,由于人际分化组合,并不是个个都功成名就,成为各领风骚的时代宠儿,他们之中有些成为大英雄,有些也可能是落了毛的凤凰、下了山岗的老虎,成为时代的弃儿。其成与败、得与失,既有其偶然因素,更有其必然的道理。楚汉之际人物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风云叱咤,但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兵谋战略出众的汉初三杰之一韩信,最后只身束手就擒于未央宫,身首异处;刘备是天下英雄,久历疆场,但大败于犹亭,被指斥为“老兵”,最后在白帝城托孤,带着遗恨而亡。再以隋唐之际的英雄人物来看:杨玄感名门之后,揭开反对隋炀帝残暴统治的铁幕,呼啸之间聚众数十万,未隔数月便兵败皇天原,刎颈而死;叱咤风云的李密,初期亡命瓦岗,继之则名震中原,成为各路英雄盟主,一朝失利投唐而后悔,出走熊耳山中伏,乱箭穿身而死;统领河北义军,名震燕、赵、魏诸地的窦建德,汜水之战一败涂地,身受重创,遭擒于一夫之手;起于绿林、称霸江南的杜伏威虽听命于唐,而一夕暴死;辅公柘继之再起,亦不免失败而亡,身首异处。反过来看,李渊在烽火漫天中能选择时机、后发制人,终于开创大唐帝业;李世民骁勇善战,英略过人,且能团结文武人才,终成贞观之治。李靖、魏征、徐世勋、秦叔宝、尉迟恭等人,或为隋世旧官,或为绿林英豪,或为魏王府幕客,或为割据者骁将,他们来自四面八方,风云际会聚集在大唐旗帜之下,为大唐王朝的开创奠基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而驰名千古、流芳百世。
英雄人物不仅是须眉丈夫所独有,在妇女中亦有巾帼英雄。隋唐之际李渊之女后封平阳公主者,当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她与家丁们一起在关中占山地自立、独领一军,连结周围群豪,聚众数万,在渭水之滨与唐军会师,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独领时代风流。夏王窦建德之妻与窦建德起自草莽,夫妻同患难、共生死。她为人豪爽,武勇有谋略,又能识大体,建德议事多与她商量筹划。建德之救洛阳王世充,她就曾提出过不同意见,建议行“围魏救赵”之计,出兵河内以捣关中,以此解洛阳之围,惜此计未行而建德成擒。
英雄的成与败是一对辩证关系,它是与时代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以及个人的性格、操守、智略、器局分不开的。尤其是在真伪难分、雌雄不辨、鱼龙混杂的群雄逐鹿时代,英雄们都有各自的生存条件,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环境,艰难曲折、良缘机遇,得失之问,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关键是如何处置得宜,化风险于机遇之中。因此,英雄还需认识社会,看清时势,对形势要有正确的判断。古语说:“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顺着潮流而动,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具有相当道理的见解。在乱世时代,英雄人物的人际关系也十分重要。英雄是一个群体概念,而不是一个个单独的、孤立的孤家寡人,千百万的群众是他们行动背后的推手。英雄惜英雄,他们要彼此携手、互相帮助,才能聚集力量,产生巨大的效应。他们彼此之间有着互动关系,有矛盾就会有相互碰撞,有共同利益便会彼此吸引。这在封建君臣时代亦毫无例外,他们不单是臣择君,所谓“良禽择木而栖”,也是君择臣,所谓明主选择良才。因此,君臣契合,识才、选才、荐才、用才,在乱世的纷争中便显得十分重要,能否用人往往成为胜败的关键。“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经验难道不是如此吗?
《大业风云——隋唐之际英雄传》便是写这个治乱相仍的大变动时代中各个大大小小的英雄人物的活动事迹,并从中引出历史的经验,探讨历史演进的规律。“乐山乐水”、“见仁见智”,在于读者心中。
徐连达创作的《大业风云--隋唐之际英雄传》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著者在这里只是把历史通俗化、大众化,把平直的、碎片式的、记账式的历史记录整体化、故事化,把少数人阅读的艰深历史原著转变为现代流行的语言文字,使人们易于阅读而已。它不敢说是创新,只是继承着司马迁以来的史学传统,以及参考了章回体小说的写作体例而已。
徐连达创作的《大业风云--隋唐之际英雄传》不是传奇小说,而是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写历史通常是记叙式地讲述事件的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或是依照年月先后记录人物和事件发展的具体经过;或是进行专题式的研究,搜集一些史料来论证某些结论的正确性;或是议论式地以史为鉴,用古为今用的眼光发挥微言大义,为现实的政治服务。
徐连达创作的《大业风云--隋唐之际英雄传》是一本通俗历史读物,著者在这里只是把历史通俗化、大众化,把平直的、碎片式的、记账式的历史记录整体化、故事化,把少数人阅读的艰深历史原著转变为现代流行的语言文字,使人们易于阅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