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图文并茂为特点、以作家视角切入和文学化语言为阅读诱惑的大型文化丛书,介绍了生活在广西境内的彝族世居民族,在全面、系统、深入、鲜活的叙述中向读者展示了彝族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品格魅力,让人们在惬意的阅读中步入五彩斑斓的广西民族文化长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彝风异俗/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黄佩华 |
出版社 | 广西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以图文并茂为特点、以作家视角切入和文学化语言为阅读诱惑的大型文化丛书,介绍了生活在广西境内的彝族世居民族,在全面、系统、深入、鲜活的叙述中向读者展示了彝族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品格魅力,让人们在惬意的阅读中步入五彩斑斓的广西民族文化长廊。 内容推荐 本书书分三章共31篇文章,多方位、多角度探寻彝族的历史与文化、宗教与风俗,洞幽掘微,屡有新见。 书中配发精彩图片百余帧,多数出自广西著名摄影家之手。编辑功夫细密,印刷精良。 目录 引言 火光中的舞者 火光中的舞者 第一章 高地之虎 从夷到彝的传说 尼能时代的断想 古代文明的华章 山虎的裔子 竹影清风 第二章 择山而居 八桂一族 择山而住 和谐民居 跳动的火焰 春天的彝年 舞动金竹 补过的年节 盛装的虎节 飘在山巅上的彩云 凉山服 缤纷服饰秀 玉米人 香肉坨坨 酒茶飘香 “抢”来的新娘 有趣的婚事 通天之路 第三章 山高水长 在太阳和月亮之间 古老的文字 不朽的诗篇 跳舞的阿西 风情与礼仪 酒酿的精灵 游乐中的体育 火的民族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本书图片摄影者、提供者名单 试读章节 “抢”来的新娘 婚配嫁娶,迎来送往,这是人类婚姻活动的基本形式。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拥有无数的支系,其丰富多彩的婚姻习俗,使祖国民俗大花园增添了美丽的景致。 和许多民族一样,传统的彝族婚姻基本上是实行一夫一妻制。在旧时代,有一部分贵族统治者也有一夫多妻的,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均被废止了。 在彝族的某些支系中,旧时的婚姻也会实行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的制度。此外,男女婚事由父母包办,买卖婚姻、指腹为婚和幼时择偶的情况也相当普遍。现在,一些桎梏彝族几千年的婚姻枷锁已经被彻底砸碎,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与进步,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经成为时尚和主旋律。 传统的彝族婚恋奇特而有趣。青年男女虽有社交恋爱和以歌择偶的自由,但能否成婚,则要取决于双方父母。 彝族女子在十几岁时要举行“换裙礼”,以示长大成年。举行过“换裙礼”后,少女就可以在“情场”上大显身手,结识心上人,可以谈婚论嫁。 在一些彝族地区,女子举行成年仪式时,要请毕摩“断口嘴”,同时泡酒、宰鸡宴请亲友。此后,女子的头发也由未成年的单辫改为双辫,围裙由两节改成三节新裙,同时佩戴耳环。 有的地方不举行“断口嘴”仪式,而由长辈打回一只猎物,然后在果树下,用猎物在少女头上绕几圈,以驱邪迎祥,并当即给少女剪去耳线,佩戴新耳环,梳上双辫,穿上三节新裙,表明已经长大成人。从此,女子就可以进行自主社交,父母不再加以干涉。 彝族少女从恋爱到结婚,通常要经历媒人说亲、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搏斗”等一系列传统程序,方可成为人妻。 居住在云南楚雄地区和广西西北部的彝族青年男女,成年后,他们的社交活动主要是在跳歌场进行,大多数人都是在这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他们在跳歌场上相识,又以歌谈情说爱,一旦双方情投意合,便可告知父母,由父母差媒人前去谈婚论嫁。 一些地方的彝族在迎亲时,有新娘双脚不能落地的习俗。从离开娘家时开始,便由一名来自夫家的未婚小伙子背起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途中,还有种种规矩。比如遇到山高路险无法骑马时,新娘仍然由来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行。遇上过河涉水,也是由小伙子背新娘过河。过河时,新娘穿的绣花鞋万万不可沾水,一旦湿水,婚姻就不吉利了。 彝族人认为,清澈的水能够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吉祥幸福。因此,不少地方的彝族,新婚时一直有泼水的习俗,迎亲是通过“抢亲”的方式进行。 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伴娘们便向来迎亲的小伙子们展开一场猛烈的水战。届时,姑娘们占据有利地形,使尽泼、淋、灌、射等各种招数,猛烈地迎击小伙子们。甚至用锅灰之类的黑物,往媒人和男方亲友的脸上涂抹,直到把对方淋成落汤鸡,抹成花脸,往往使来“抢亲”的小伙子们难以招架。 为此,男方在挑选迎亲人选时,往往要挑选一些身强体壮、精明能干的未婚男青年,既要能够招架女方伴娘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要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 经过一个晚上的水战后,第二天早晨,“抢亲”仪式才正式开始。这时,伴娘们簇拥着新娘,将新娘团团围住,等待小伙子们前去“抢夺”。 开始时,姑娘们防守严密,为的是让新娘在家里多待一些时间,多哭一会儿,一时让“抢亲”的小伙子们无机可乘。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攻防战也愈演愈烈,看到“戏”演得差不多时,伴娘们便故意露出破绽,让“抢亲”的一方乘机将新娘抢走。小伙子们抢到新娘后,便轮番背起新娘奔跑,直跑出一二里地才改为行走。 这种习俗,目的是让新郎感到,能“抢”到对方是多么的不易。彝族婚礼中的这一泼一抢,意在让夫妻双方心理上驱除邪念,珍惜来之不易的婚姻。 让一对新人在洞房里“打斗”,是一些地方彝族的婚俗。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如果不经过一番“打斗”,新娘将被前来听房的乡邻嘲笑。一些地方的彝族认为,洞房花烛之夜新人不“打斗”,他们日后生下的孩子,不仅得不到祖先的承认,死后还有可能进不了阴间。因此,待宴客散去,夜深人静之时,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要上演一场“打斗”的闹剧。这时候,双方要真戏假做,互相“厮打”一番,往往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砰”响声越大,家人和四邻就越满意。 一些地方的彝族男女青年订婚后,便开始着手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吃猪肉和鸡肉,一般不用羊肉。彝族女子在出嫁之前,往往要设宴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一番。有些彝族地区在娶亲嫁女时,都要在自家庭院或坝子上用松树枝搭盖的棚子,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 戈仆支系彝族定亲时,需请一对夫妻媒人,而且他们必须是一对口碑较好的和睦夫妻。结婚当晚,要由歌手陪来娶亲的男方家人唱调子,内容是称赞新郎家祖辈人好,田地肥沃,山川秀美,五谷丰登。迎亲一方也唱些夸赞女方家的调子。离家前,新娘家还要请歌手唱《离娘调》。 迎亲时,新娘家要带一条宽大的裤子到新郎家去。这条裤子内装三个草人,新娘进入洞房时,新郎家要请堂表兄弟一起来抢装有草人的裤子。抢完裤子后才开始拜堂,若是抢不着就要用烟酒去赎,赎到裤子才能拜堂。 当天晚上,新娘新郎都不入洞房,洞房内只有伴郎和伴娘们对歌。次日大早,新娘在送亲人的陪同下,到夫家的村寨田地边游转,俗称“逛地才”。 P103-107 序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北部湾沿海,是我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海陆相接的省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是民族成分较多的自治区之一。 在广西这片奇山秀水间,世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主要民族,另外有25个其他少数民族成分。这里山环水绕、四季花开、稻香蔗甜、鱼肥蟹黄,这里有歌仙刘三姐缭绕不绝的动人歌谣。在年复一年炊烟相望、唇齿相依的共同生活中,广西各族人民既有着相似的生活热情和命运轨迹,也有着基于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繁衍过程、不同族群基因而各自形成的独特文化,他们和谐共存却又不丢失自己的斑斓个性,让美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绽放在八桂大地上。 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文化总和。每一个民族总是生活在既成的文化环境中,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密码,并且一代代薪火相传。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之根。民族文化中蕴涵的优秀精神品质可以在经过动态解读之后,与现代思想相结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各民族的文化既各具个性空间,又在自我发展中不断交流与沟通,这种文化上的多样性,使人们对广西这片神奇的土地有了更多样的文化感知和体验。人类文明走到今天,我们对一个民族的解读显然已经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风情体验上,文化作为民族之魂,作为一个民族继承与发展的内质,应该成为现代文明视野里不可缺失的重要研究课题。 同时,在中国不断向现代化突进的今天,传统民族文化既强烈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剧烈冲击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处于相对弱势。广西的民族文化生态同样如此。民族文化的整理、记录和保护,已经受到国人越来越多的关注。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精神上的DNA。DNA是生命个体在生理上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标志,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元素,犹如人类进化发展的基因,历经周折而脉络不断,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独特个性。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而广西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桥头堡和海陆通道,开始站上时代的潮头。本丛书之既成,有助于广西在文化和经贸上实现更多的对外交流,有助于广西更大程度地扩大对外开放,有助于让世界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一个清晰可感的真实广西。 《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出版的意义即在于此。 这套以图文并茂为特点、以作家视角切入和文学化语言为阅读诱惑的大型文化丛书,将生活在广西境内的12个世居民族各自单列成册,在全面、系统、深入、鲜活的叙述中向读者展示了广西各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品格魅力,让人们在惬意的阅读中步入五彩斑斓的广西民族文化长廊。这种以生动文学语境和大量精致图片来全面展示广西民族文化的大型分册图书,在广西亦属首次出版。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套丛书的面世,对整理和保护广西民族文化、张扬广西的民族文化个性、进一步扩大广西对外开放、推进广西各民族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有着不可忽略的特殊意义。 2009年10月 后记 2006年,广西民族出版社为弘扬广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组织策划了《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该丛书以广西的12个世居民族为主叙对象,每个民族1卷,以饱含民族感情的文字,再配以丰富而精美的图片,全景式地描绘这些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进程,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充满神奇魅力的12个民族的新形象。丛书得到广西区党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和帮助,丛书执行副主编、时任区党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现为广西文化厅副厅长)的唐正柱对整套丛书的体例和风格进行了指导,明确了写作大纲和基本要求,并审阅了全部书稿。 丛书主编、国家民委副主任罗黎明从民族、政治的角度对丛书进行了严格细致的总审,并为丛书作序。 在丛书编撰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跋山涉水深入广西各地拍摄、征集图片,得到了各地市县宣传部、民族局的热情帮助和各地摄影家及摄影爱好者的踊跃赐稿。 本卷经由广西民俗学会会长,广西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王光荣(彝族专家、学者)审读,他特别就本书的政治倾向性和民族、宗教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把关,并为本书提供了部分摄影图片。在摄影和征集图片的过程中,项目组得到广西民族大学原副校长(现为广西教育学院院长)容本镇、预科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郭金世、文学院办公室主任范潇潇,新华社广西分社图片总监刘广铭,广西著名摄影家梁汉昌、王梦祥、罗军、唐武华、罗廷弟以及广西区语委业务处处长杨义杰等人(具体名单详见附录“本书图片摄影者、提供者名单”)的热情帮助。 在此,对上述人员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这是首套以分册的形式介绍广西12个世居民族文化的丛书,属开创性、基础性的艰苦繁杂的文化工程,著丛书存在不足,或因编辑水平所限而导致的错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广西世居民族文化丛书》项目组 2009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