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乘着蝉声的翅膀/读品悟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乐祥涛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乘着蝉声的翅膀》收入作者乐祥涛近年来创作的50多篇散文。这些散文大多篇幅短小,反映出作者热爱父母、感恩他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等积极的生活心态,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作品语言蕴藉,内容精炼丰厚,韵味悠长,表现作者独特、细腻的笔法。对提高文学素养和提升写作能力将大有裨益。

内容推荐

怀着文学的梦想,带着儿时的记忆,《乘着蝉声的翅膀》作者乐祥涛以最深沉的笔触,将笔下的情感、现实的生活、美丽的自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读之有酣畅淋漓之感。相信中小学学生阅读《乘着蝉声的翅膀》这样一本文学作品,对提高文学素养和提升写作能力将大有裨益。

目录

第一辑 乡音的那些事

收藏在书柜里的镰

乡间的枣花静静地开

乘着蝉声的翅膀

野山菊兹兹地开

乡下的莲

童年下马河

聆听立夏节的枪声

第二辑 爱到深处是亲情

母爱的河流

生长在花盆里的母爱

流动在亲情五线谱上的小叔

见证父母的金婚

泪洒古诗话清明

生命之花

父亲的微笑

抓住阳光的小手

第三辑 笔墨下的山水

漂流的最初印象

穿越或者旅行

与一座城市的对话从公园开始

坝上的月光一

镜头里的豫南

品读黄柏山

汤泉池月夜

第四辑 花开留给别人看

花开留给别人看

静静地看一束花开的样子

有一种感动叫体谅

抵达心灵的红叶

桐子花开红军洞

儿子得奖之后

第五辑 打开心灵的情结

品味幸福

一个人的桃花

喜欢喝绿茶

看桃是一种幸福

对一棵红桂的遐想

遭遇一场雨

春痕

扫落叶

相忘于鸟岛

听鸟语

对一条河流的守望

第六辑 生活原来如诗

听一场城市的蛙鸣

纠结于一条牧羊犬的归宿

乡村酒话

诗意谷雨

鳝道

试读章节

乡下的莲

走进五月之后,莲就人驻了众多人的目光。可最先引起注意的,该是村子东头住着的三姐。因为那并不太深的池塘,生长着的莲叶,在吱吱地疯长以后,有几枝叶子还伸到了三姐洗衣的场所。每逢这时,生气的三姐,总会做出一个不欢迎的手势。接着,槌声就回荡在池塘四周。

莲并没有在意三姐的好恶,而是尽情地挥洒着浪漫,后来竟占据了整个池塘的半壁江山。

看着半塘莲叶,乐不思蜀的自然是三姐的父亲。这不,一袋烟刚过,他的心里盘算开了:依这莲的长势,今年的莲籽少说也会多出上年一成。

最不关心莲的就是三姐,好像莲的生长与自己无关。特别是那些莲叶,不仅挡住了她的视线,还侵占了她的地盘。所以,那些过于张扬的新叶,就成了她生活中或是思想上不开心时发泄的对象。

还好,三姐并没有讨厌莲花。因为一朵莲花的盛开,也会博得三姐灿然一笑的。她看莲蕾的样子,是互视,也是对凝。索性她拢一只新蕾放在脸旁,还特地作了一个亲密无间的动作。好像就在三姐亲吻完莲蕾之后,一夜之间,那些莲花都开在池塘的每一个角落。

这个时候,走在池塘埂上的三姐娘,在不经意间看过某一朵盛开的莲花后,就专注地看一眼在池塘口那青石板上仍然洗衣的三姐,随即才放心地走着自己的路。

莲花就这样在乡下静静地开着。

可是,乡下的晨雾和晚炊并没有隐藏住莲的身影。其结果先热闹起来的倒是城里人,他们的热情让莲怒放于城市的空间,那种盛况已远远超出乡村。

打扮人时的城里女孩,这时所想到的就是亭亭玉立,或者是出水的莲花。她们恨不得自己就是这种乡村物质,然后走在街上,成为一个季节的代言人。

最浪漫的莫过于城里的诗人、画家以及摄影爱好者们。他们把思想点燃之后,就把城市的报纸、电视,还有网络都种植上莲的元素,让莲大白于城市,无处躲藏。

此时的我,住在城市的一个角落,正读着莲的相关信息。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随即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最让我动情和感慨的则是“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和“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了。

当我还回味在诗意之中时,论坛里的莲花又扑面而来,那种汹涌的态势,让我目不暇接。

看着那些碧绿的叶、粉嫩的花和如雪的蕊时,我突然想起乡下的三姐和池塘里的莲。于是,我拿起电话打给还住在村子东头的小叔,问今年池塘的莲花开了没有。小叔说,自从三姐出嫁之后,池塘里的莲就败落了。不过,邻村有人新建了更大的湖,那里的莲花正在开放呢!

可能是莲的照片打开了我心中的结。之后,我终于忍不住了,就邀上两位摄友,一起去看乡下的莲。

以往我总是弄不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和“没有沃土哪来茁壮的花”这样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当我看到一田的肥泥滋养着宽大的莲叶和三两株莲花时,我才相信没有良好的土壤是育不出鲜艳的花朵的。虽然也有些陈年老枝和败叶在煞着风景,但正是这些物资的滋润和衬托,使得莲花越发娇媚可人。

不是说,莲都长在污泥之中。在一个新建的池塘,我们也看到了莲的踪迹。虽然只有三朵花开,但那些莲花依然秀美,且款款生情,以至我的思想蠢蠢欲动:是不是可以把莲花引种于城市?

是一位资深摄友讲出的许多哲学语言和辩证关系,终于止住了我刚刚萌发的念头。

后来我转念一想,或许这样更好。原本有些东西是生着看的,有些东西是生着想的,如果看到后就不会去想了。比如这莲,在乡下生长着的就是物质,在城里生长着的才是想象。

P15-17

序言

读,是为了更好地写

高长梅

阅读的目的是长见识,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是“读”的基本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的阅读也无任何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遣,为了解闷,为了打发时光。其实,这是“读”的另一种境界。

但对学生乃至爱好写作的人而言,“读”还是为了“写”,即人们常说的“读写结合”。这,却是大有讲究的。

“读什么”,“怎么读”,“读”如何促进“写”,这个问题困扰人们少说也有两千多年了。外国不言,单说我国自《诗经》始,《四书五经》到《千家诗》《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哪一个的“读”不涉及后人的“写”?“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说明了“读”和“写”的朴素关系。

“读”于“写”的第一点,当是语言的积累。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会说”也“能说”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但这些不一定就是我们写作的语言。即使你“会说”、“能说”,但不一定能准确表述你的想法,你的所见所闻;尤其是不一定能用丰富的、生动的、形象的语言或简洁的、凝练的、科学的语言来描述人或事物或观点。写作当如建房,没有各式各样的语料积累,其结果可想而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牛的能工巧匠没有基本的建筑材料他也盖不起房子来。但语言积累,不是简单的语言记忆,要内化为自己的,要在自己的胸中发酵,要让它带上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样,在写作运用时,就不会是简单的模仿甚至抄袭。即使是原句引用,也会与你的文章融为一体,恰到好处。初学写作者,常常苦恼自己词汇少,不能准确表述自己的思想;或苦恼自己写得干巴巴的,没血没肉;或苦恼自己虽写得字通句顺,却不像别人写的那样摇曳多姿;等等。多积累语言,是根治这种“疾病”的唯一药方。因此,我们在“读”时,就要看别人是怎么用字、怎么用词、怎么用句……来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的。

“读”于“写”的第二点,当是技巧的化用。“我手写我心”,看似简单轻松,看似随意,但正如建房,砖头、瓦块、木料等都摆在了你的面前,却不是任何人都建得了房的,你得有建房的技能。写作也是一样,你得掌握一定的技巧。人物怎么描写,事件怎么叙述,情感如何抒发,道理如何论证,等等,你得掌握其基本的方法,然后才能“心到手到”,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我们要像建房者,先做“小工”,看人家是如何砌墙、如何粉刷的;然后做“匠人”,亲自实践,在模仿中掌握其方法,逐渐为我所用;“匠人”做多了,熟练了,就成了“师傅”。“师傅”一级,技巧娴熟,房建得漂亮。而用心的“师傅”爱钻研,爱琢磨,结合他人的方法创造出更好的新方法,他就成了“建筑师”。写作同理。我们不少阅读者,语言的积累比较重视,但琢磨人家写作技巧的不多,所以文学爱好者不少,但成为作家的就少多了,原因大概与这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读”时,就要看别人是如何选择材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安排结构、如何运用表达方式、如何布置情节……看他们如何安排重点、如何把人物写活、如何把事件写得一波三折、如何条分缕析丝丝人扣、如何巧妙起承转合……

“读”于“写”的第三点,当是思想的融合。有了语言的积累,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文章也写得是这么一回事了。但你的文章仅仅止于此,那也不过如同一栋能住人的房子而已。一篇文章品质的高低,除了语言的准确、生动、丰富、优美、灵动……除了构思的奇巧、结构的多元、情节的波澜、布局的精妙、手法的多变……是否有思想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常说,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构思巧妙,但立意不高。我们还常说,这篇文章不仅语言优美,构思巧妙,而且立意高,有思想。一篇仅靠语言打扮的文章,就好比一个俗人涂脂抹粉;一篇仅靠卖弄技巧和语言的文章,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美人卖弄风骚而已。语言可以记忆,技巧可以模仿,但思想要靠领悟,要融入作品之中去反复地阅读,要从深层次去寻找作者的精神。有的人的文章写得很美,技巧也妙,但就是没有深度,没有思想,没有灵魂,没有底蕴,往往就事论事,往往只是当复印机,复制了场景,复制了人物,复制了事件,但都是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没有精神的。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思想,的确常被我们忽视。思想靠别人的潜移默化来,精神也靠别人的影响而来。我们常听说在阅读中提升了自己,净化了自己,受了一次洗礼似的教育,等等,大约就是指这些吧。所以,我们在“读”时要琢磨别人是如何通过人物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精神,琢磨别人如何通过将一般人眼中的小事、凡事写出其社会价值,琢磨别人如何从一滴露珠看出太阳的光芒……如何选择语言材料最准确、最鲜明地表达出思想内容而非干巴巴贴标签,如何通过景、人、物悟出其蕴含的道理而非故弄玄虚牵强附会……

“读”于“写”的第四点,当是情感的交融。文章当有情,无论你是否抒了情,情就不自觉地流出了你的笔端。阅读中,我们除汲取作者的语言养料、技巧养料、思想养料外,还要品味、感受作者的“情”。与作者同悲,与作者人物同喜,置于作者笔下的优美环境而赏心悦目,等等。这就是受作者之“情”的“滋润”。文章是否感人,除了语言、思想外,有无“真情”很重要。朱自清的《背影》靠的是“情”的打动,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血写的文章”其实靠的也是“情”的喷发。一篇只有华丽的语言而无思想的文章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一篇即使有非凡高度思想而无情感的文章也不过是一具可能具有文物考古价值的木乃伊。但“情”在文中的宣泄如何把握,这也是我们在阅读中要学习的。这也是我们常犯的错误。写作中我们或无病呻吟虚假疹人,或情溢滥觞叫人发腻。让“情”如何恰到好处,非向好文章学习不可。这样,我们在“读”时,就要仔细琢磨别人是如何选择写作语言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之情,如何传递作者人物的喜悦、哀思、忧怨、恋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或似小溪的舒缓、或似大海的波涛、或似斗室之花的温柔、或似山野之花的奔放……看作者如何褒贬对象,看作者如何措辞达意致情,看作者如何巧借人、事、景、物以寄寓情感……

“读”于“写”的第五点,当是风格的鉴赏。所谓风格,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者在文章(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我们鉴赏其风格,主要是学习他如何创造和完善文章(作品)的风格,也就是看作者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写形象、表现手法、运用语言等方面各有什么特色,最终形成了怎样的风格。这些风格,最后成了一个作家个性化的标志。当然,这是“读”的高要求了。琢磨多了,实践多了,很多写作者也形成了类似的风格,便也融人了原作者的风格之中,也就形成了“派”。比如“荷花淀派”、“山药蛋派”、“读者体”、“知音体”,等等。当然,也不能简单模仿,也要适时变化,否则当年散文必“杨朔式”、小说必“欧·亨利式”的文学闹剧就会重演。

习作者若能此,写出好文章就有可能了。

弄明白了这些,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读物。读名著,当然好。但很多名著由于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不同,社会环境不同,或阅读者的阅历不够,文化积累不够,不一定读得懂,更不用说借鉴于自己的写作了。

基于此,我们推出了这套《文学新观赏·青少年读写范典丛书》。这些作品,不是名著,但是属于好作品;没写重大题材,但大都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人们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没有高深莫测的技巧,但或平实、或奇巧、或清新可人、或浓郁奔放,更适合青少年读者学习、借鉴。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6: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