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伟大的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盛与辉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法)勒内·格鲁塞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半山陶器(这是以甘肃省内自1921年起开始发掘的一个地点命名的)的鉴定年代是公元前1500年至1400年之间,或者依据某种观点是在公元前1400年至1300年之间,这个年代与商朝的第一个时期相吻合。这些器皿是真正的艺术品,绘有红黑两色螺旋纹的华丽装饰,其装饰品质堪与爱琴海的艺术品相媲美。而且,这种可比性不仅仅是风格上的,因为类似的主题在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的史前绘制陶器中也发现过,这让人不由得猜测:它们可能是通过俄罗斯草原的通路从爱琴海传到中国西北的。但毋庸置疑,这种外来的装饰风格不可能在中国的土壤中持久扎根。在半山,除了这些“爱琴海”螺旋纹装饰之外,我们还得到了很多更简单的装饰形态(棋盘图案)的证据,这些明显是从编织物上模仿来的。这种装饰形态(本土形态)是在下一个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所能发现的唯一形态(螺旋纹被抛弃了),它们是从甘肃省的马厂遗址中出土的。我们在那里看到了隔行编织物图案向绘制陶器的转移,在下一个时期里,我们将看到这些图案进入了最早的青铜器装饰。

这里我们触及到了青铜器在中国出现的秘密。据考古学家门京说,青铜器在大约公元前1500年被引入西伯利亚。然而,在中国(特别是在安阳)发现的几件非常早的青铜箭头却显示出了西伯利亚的起源。此外,几件早期商代青铜器还透露出了对木制品的拙朴模仿的痕迹,青铜器制作者忠实地复制他的模型,甚至模仿了槽口和刀痕。突然遭遇到西伯利亚金属制作技术的汉人,仿佛一夜之间就拿起了他们远古的陶制和木制礼器,并把它们转变为青铜器。

1934—1935年间在安阳(位于今河南省的最北端)所做的考古发现,把各种各样的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在这个公元前12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商朝古都,我们发现自己突如其来地面对着一个已经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尽管迄今为止尚未发现任何东西能够揭示这一文明的发端。有一处发掘现场,占地约6公顷,完全被一幢建筑的基础所占据,这幢建筑规模宏大,被认为是一座皇宫。陵墓显示了用人和动物做牺牲的殡葬祭祀的痕迹。事实上我们知道,人牲曾长期在宗教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在朝廷举行的新年仪式上,就用四个牺牲者分别对应四个主要城门的方位。在安阳陵墓中发现的那些用于占卜的骨头与龟甲上,刻有一直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汉字。这些汉字表明,书写符号与图画符号的差别并不大。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以及汉字,全都是从类似的图画中发展而来的。然而安阳发现的这些汉字已经充分格式化了,这迫使我们去认识自真正的“原始”图画以来汉字所经历的一个初步精细化的漫长时期,其原型迄今尚未得到揭示。

在安阳的发掘中,最具代表性的发现是那些令人惊叹的青铜器,考古学家们大吃一惊,此时,他们不得不承认,在这样一个遥远的时期,各类青铜器的仪式形态和装饰就已经被完美地确立了。假如此前我们并不知道在中国传说里安阳只不过是商朝最后的都城之一的话,那么我们恐怕会认为,这的确不亚于一项突然出现的奇迹,就像那位全副武装的雅典娜从宙斯的头颅里蹦出来一样。较早的几座都城从未得到过发掘,这些都城无疑跟中国人青铜作品最早的那些简陋成就是同时代的。如果我们承认青铜加工技艺是在(或接近)公元前17世纪末叶从西伯利亚传入中国的话,那么,在我们能够到达中国青铜器的起点之前,还留下了一段大约300年的时期有待探究。

因此,近年在安阳发现的商代青铜器,就这样向我们展示了一座艺术的巅峰,没有必不可少的蹒跚学步阶段。在以后的几个时期里,中国的青铜器制作者从未在礼器上达到过同样的建筑构架能力,也没有实现过类似的总体平衡。最著名的例子,是那些有盖的大烹罐(被称做盂或),但类似的有说服力的例子显示在那些更朴素的形态中,比如三脚罐和三脚杯(前者被称做鬲或鼎,后者被称为爵)。事实上,这种节制绝不会损害形态的典雅,正如你在一种名叫“觚”的钟形大酒杯中可以看到的那样,这种酒杯纤细得令人吃惊。装饰着大多数青铜礼器上都有的几何与神话主题的图案,也同样华丽。这些怪兽面具,尤其是饕餮,其气魄会让你大吃一惊,它们开始是牛、羊、虎、熊等写实风格的头颅,然后逐渐被程式化,成了吓人的鬼怪。在商代青铜器中(还有玉器上)发现的另一个神话形象就是夔龙,“一种声如雷霆的牛龙”。中国传说中的英雄们就是擂响用这种怪物的皮所制成的鼓,“发出雷霆般的命令”。乔治·萨勒说:“神话动物赋予它所装饰的对象以一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

在安阳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饱满有力的大理石圆雕,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雕刻过的大理石块,表现的就是神话中的怪物。(这种“对圆雕的偏爱”,在商代之后似乎停止了,直到很久之后的战国时期,中间再也没有出现过。)

最后,除了青铜器之外,安阳文化还产生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玉器,也都具有礼仪的意义。玉是纯洁的象征,根据中国古人的信仰,它拥有一种内在的“美德”。我们从中国古典文献中得知,对王族头饰来说,用玉器做装饰是允许的,而王权的显著象征,就包括一块大玉版(圭),牢牢系在君主的腰带上。商代遗址的发掘,出土了玉制的刀、斧、戈,其中有一些是褐色或黑色,在外表上模仿青铜的颜色,还有两种非常典型的玉制礼器:璧和琮。璧是一种中心有孔的圆片形玉器,代表天;琮是一件外方内圆的立体状玉器,代表地。这两种玉器形态,就像青铜器一样,可能也用在国王为祈求土地丰饶而献给上天的季度献祭中。

这种物质文明的丰富,证实中国古代史书在谈及商代帝王时所讲述的那些事情。商代最后一位国王——纣王,身后留下了“中国的尼禄”这样的名声,是一个精致、奢华、腐败的宫廷的产物,也是一个已经开始衰落的文明的样本。他“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然而,在这奢华堕落的外表的后面,华夏种族的扩张依然在继续。

P9-12

后记

在我的印象里,就地域而言,西方近代考古和史学研究的热点也有一个明显的“东渐”过程。这个过程从地中海及周边地区开始(这也难怪,这里是欧洲文明的摇篮),然后逐渐东进,至埃及、土耳其、两河流域、波斯、印度次大陆、中亚腹地,一直到远东。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斯文·赫定(Syen Hedin)、斯坦因(SirAurel Stein)、伯希和(Paul Pelliot)等人在亚洲腹地和中国西北部所进行的考察与探险,都曾是轰动当时欧洲学界的大事,一时间,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蔚然成风。法国研究东方文化的泰斗勒内·格鲁塞就是在这一知识背景下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其学术旨趣受这一风气的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

格鲁塞1885年出生于法国中南部小城格勒诺贝尔,是小说家司汤达的老乡。从蒙彼利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格鲁塞进入法国美术部,从此开始了他辉煌的学术生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法国军中效力。1925年,被任命为巴黎吉美博物馆副馆长(1933年起担任馆长)和《亚洲杂志》(Journal Asiatique)的秘书。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格鲁塞已经出版了几部研究亚洲史和东方文化的重要著作:《亚洲史》(Histoire de l'Asie,1922)、《沿着佛陀的足迹》(Sup les Tracesde Bouddha,1929)、《东方的文明》(LesCivilisations de l'Orient,1929—30)和《草原帝国》(L'Empire des Steppes,1939)。二战期间,维希政府解除了格鲁塞的馆长之职,但他并没有就此停止研究,在此期间出版了三部研究中国和蒙古的重要著作:《蒙古帝国》(L'Empire Mongol,1941)、《中国史))(Histoire de la Chine,1942)和《世界的征服者》(Le Conqu&antduMonde,1944)。法国解放后,格鲁塞的馆长职务得以恢复,并于1946年被推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952年,格鲁塞在巴黎去世。

吉美博物馆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收藏亚洲艺术品及文献的重镇,格鲁塞长期担任该馆的掌门人,可谓是近水楼台,获益匪浅。有意思的是,跟斯坦因、伯希和这些注重田野调查的研究者不同,格鲁塞几乎一辈子都是关在书斋里做案头研究的,他甚至从未踏入过中国国门,仅有一次利用开会的机会在日本有过短暂逗留。这样埋首书斋的学术大师其实不乏其人,人类学的泰斗级人物弗雷泽便是。跟弗雷泽堪有一比的是,格鲁塞的著作也有非常强的文学性与可读性,没有丝毫学术八股的味道,这也是他的书深受普通读者欢迎的原因之一吧。

本书的英文版本有一个较长的书名((华夏帝国的崛起与辉煌》(The Rise andSplendour of the ChineseEmpire),我们的中译本所依据的,便是这个版本。跟通常意义上的“通史”相比,这本《伟大的历史》有其鲜明的特色。首先,格鲁塞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东方文化和艺术,这一学术旨趣在本书的侧重点上表现得很明显,单是从他把宋徽宗单列一章,就能看出作者的偏好。其次,这部作品的着墨,明显是重西北,轻东南;这与我们上面提到的学术风气显然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就西方所收藏的中国文献和古物来说,也是西北重于东南。不过并不能将此视为作品的不足。至少在我看来,一部带有作者鲜明个性、有偏好、有侧重的著作,总比四平八稳的所谓“通史”要有趣得多。

译者深知自己的学识根基甚是浅陋,翻译这样一部书,一个最大的困难便是引文的查对。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书中所引中文文献,绝大多数我都查找并注明了原始出处,但仍有极少数引文没有找到出处。这里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译者的闻见有限,读书不广,这自然是不消说的。但也还有另一种可能,因为作者不懂汉语,所以他的引文都是辗转引自其他西文著述,由此我猜想,其中有些引文可能是引自他人的转述,这样自然就有些出入。因此,有几处这样的引文就只好据原文意译,读者当中倘有博学君子,肯不吝教正,译者自然是欢喜雀跃,不胜感谢了。

目录

第1章 华夏肇始

第2章 先民的扩张

第3章 封建制度与侠士精神

第4章 先圣前贤

第5章 诸侯争霸

第6章 天下一统

第7章 大风歌起

第8章 匈奴的没落

第9章 文人治国

第10章 丝绸之路

第11章 佛教传入中国

第12章 汉代的盛衰

第13章 三国鼎立

第14章 南北纷争

第15章 北魏的艺术

第16章 又见长安

第17章 中国西进

第18章 武皇开边

第19章 大时代

第20章 社会危机

第21章 宋代与改革的难题

第22章 一路南迁

第23章 生活的优雅

第24章 中国思想的结晶

第25章 世界征服者

第26章 一张大版图

第27章 欧洲人的寻梦

第28章 民族的救赎

第29章 1644年的大戏

第30章 最后的王朝

译后记

内容推荐

研究东方文明的世界级知名学者勒内·格鲁塞所著的这本《伟大的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盛与辉煌》与平常的“通史”相比有很大的区别,相较于一般通史中偏重政治、军事等“大事件”,本书更偏重于文化的层次。

我们从书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从原始蒙昧中的崛起,更可以看到一个伟大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波澜壮阔,从中读出思想的睿智和艺术的儒雅。当政治和军事从历史的视野中淡出之时,我们的内心将不得不对一个伟大文明心生崇敬之情。 勒内·格鲁塞终其一生研究东方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其用心专注、资料丰富,特别是其考古方面的深厚功底,使得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更令人信服。

勒内·格鲁塞作为一个法国学者,一个“局外人”,从中国之外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必然有与我们不一样的视角,有不一样的研究心得。

本书的写作,非传统的春秋笔法,而是文学的笔调。驾轻就熟,娓娓道来。没有古板的说教,只是史实的述评。读历史如听故事,轻松、愉悦,收获大。

编辑推荐

勒内·格鲁塞编著的《伟大的历史: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盛与辉煌》以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时间为线索,收录了从三皇五帝起,历代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及优秀人物的事迹,全方位介绍了历朝历代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科技等各个领域。让读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真切而直观的感受。本书严格尊重史实,公正评述历史人物与事件,注重故事的文学性、趣味性,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读者阅读历史事件时如亲临其境,感同身受,既能从中学到历史知识受到教育,又能得到文学陶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