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健灵是中国年轻一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本书是殷健灵的散文自选集。收入的篇目时间跨度将近20年,比较完整地展示了作家散文创作的风格面貌。作品主要包括《宽容》、《美丽的定义》、《莲花般的女孩》、《背上的目光》、《白痴的问题》、《茶杯里的风波》、《得不到的烟牌》、《清晨的六月蝉》、《月亮哄睡了伤心》、《表达空白》、《重新开始》、《母子》、《女生哲子》、《朋友知己》等。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会使您回味无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亲爱的人/殷健灵温暖系列丛书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殷健灵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殷健灵是中国年轻一代儿童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本书是殷健灵的散文自选集。收入的篇目时间跨度将近20年,比较完整地展示了作家散文创作的风格面貌。作品主要包括《宽容》、《美丽的定义》、《莲花般的女孩》、《背上的目光》、《白痴的问题》、《茶杯里的风波》、《得不到的烟牌》、《清晨的六月蝉》、《月亮哄睡了伤心》、《表达空白》、《重新开始》、《母子》、《女生哲子》、《朋友知己》等。这些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艺术性和可读性。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会使您回味无穷。 内容推荐 本书是殷健灵的散文自选集。收入的篇目时间跨度将近20年,比较完整地展示了作家散文创作的风格面貌。 第一辑散文均写于作者二十出头的时候,曾经在当时的《巨人》杂志连续集束刊登,因其“坦诚到令人害羞的地步”,受到业内外好评。当年成书后,更有小读者将其中段落摘抄珍藏,“孤独时大声朗读背诵,是成长期贴心的陪伴”。 第二、第三和第五辑取材于作者现在的心境、见闻与对过往的感悟,相对理性和沉稳,也渗透着作者独到的人生发现。 第四辑则是游戏小故事,写得童趣盎然,又带着淡淡哀伤,颇有回味。 目录 第一辑 宽容 嫉妒 美丽的定义 风筝飞出了窗口 男孩,你为什么要这样 走不出的遗憾 我本美丽 初潮 感受生活 告别日记 金色的手指 感谢青春. 我要去流浪 清晰的面孔 新娘的诱惑 朋友知己 男孩是女孩不解的风景 家教试验 女生哲子 少女顾蓓 物理老师麦杰 我的老师朋友彭彭 第二辑 莲花般的女孩 妈妈——你是我的陌生人 背上的目光 少女风景 启轩叔叔,妈妈的情人 孤独是什么 母子 第三辑 白痴的问题 玻璃之爱 茶杯里的风波 成熟的第一步 花样男生 梦的颜色 那双明澈的眼 亲爱的人 童年时期的爱情 微风拂窗棂 我能帮你吗 纸房子 重新开始 相思走廊 第四辑 得不到的烟牌 独立金鸡 飞行的瓦片 就是那一只蟋蟀 清晨的六月蝉 一定找到你 一只蝈蝈的老去 第五辑 月亮哄睡了伤心 被寄养的故乡 气味,记忆的触角 表达空白 慷慨的馈赠(代后记一) 最初的脚印(代后记二) 试读章节 美丽的定义 初一时,黑皮肤的童晓芳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北京猿人的头像,然后背着手在教室里走了一圈,大着嗓门说:“我们班里有个北京猿人,这个人是谁她自己知道!”历史课上刚刚学过北京周口店的人类始祖,所以她的话让大家感到熟稔。此刻,潘晓俊的头正拼命地低下去低下去。最近她和童晓芳发生了不悦,童晓芳是在用这种令人尴尬的方式向她实施报复。教室的角落里,有个男生正“哧哧”地窃笑,平时和潘晓俊不太友好的女生也幸灾乐祸地挤眉弄眼。我气愤地盯着童晓芳看,心里替潘晓俊鸣不平,而潘晓俊终于忍不住趴在桌上痛哭起来。我跑过去安慰她,她抬起头,泪水纵横,面孔涨得通红,鼻子上的皮肤皱成了一个疙瘩。潘晓俊确实不美,甚至有些……丑,一个女孩子的外貌竟是可以给人取笑的,而且用来作为攻击的武器,我忽然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我联想起潘晓俊平时的境遇:逢到合唱,老师总让她站在后排不显眼的位置;外宾来了,会无故地把她从前排换到末排;很少有同学乐意和她说话或是结伴而行,上课提问时老师也极少点她的名……潘晓俊是个丑小鸭式的女孩子。她站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带着一点点惆怅和一点点不振作。 同班同学叶菲的处境就截然不同了。她的舞姿优美,歌喉也动听。音乐课上,老师总是说:“叶菲,你先示范一下。”于是,叶菲就大方地走到讲台前,捧着视唱本,字正腔圆地唱。老师和同学都喜欢和叶菲说话,说着说着,叶菲往往会爽朗地笑起来,她的笑声似流水一般光滑而欢畅。我知道,大家喜欢叶菲,除了因为她开朗的性格,还因为她的美丽。她的头发像鸟羽一样闪亮,两根柔软的辫子黑油油的;她的瞳孔里因为蕴涵了期望而显得秋水灵灵;她的肌肤像刚刚裱制出的白绸,细腻光滑无一丝波痕;她一举手一投足都带着未经修饰的自然与精致。少女叶菲招来不少人的注意,同样引来不少女孩的嫉妒。我也嫉妒过叶菲的优越与美丽,这种嫉妒是小家子气的,也是不能与人言说的。我把它悄悄藏在心里,努力寻找着机会和理由来击垮它。这样解释的话,我对潘晓俊的同情和理解是情有可原的。我想,如果我换了潘晓俊一定也会心灰意冷的,因为一个女孩子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别人对自己外貌的诋毁。什么都可以改变,唯有人的长相恰恰是不可改变的,这让人感到心寒和无望。 从童晓芳的那次恶作剧开始,我逐渐努力地走近潘晓俊,并且收起了对她外貌的偏见。美丽也许是少女永恒的追求,即便是丑女孩,同样拥有美丽的权利。我发现,在潘晓俊心里,和别的女孩一样,她对美的欲望总像出墙的红杏一样热烈、执著。她喜欢别淡紫色的发夹,把头发梳成“小鹿纯子”式,这种发型和她尖尖的脸蛋很相配;初夏季节,她爱穿绛红色的背带裙,脚蹬一双小巧的黑皮鞋,尽管不显眼,但很文气、简洁;她笑的时候总是抿着嘴唇,显得腼腆羞涩,和毫无顾忌放声大笑的女孩相比,竟有了一种宁静的美。当我第一次用“美”来形容潘晓俊时,我又惊讶又兴奋,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有一天,潘晓俊一来便兴冲冲地拉着我往外走,她说要带我去看一片意想不到的景致。我们走过色彩缤纷的花坛,走过绿毡似的草地,她把我带到了教学大楼后面的一片土丘上。这儿是一块被遗弃的荒地,丑陋而光秃,地上散落着被学生们丢弃的废纸和墨水瓶。我疑惑地看着潘晓俊,可她依旧一脸兴奋,说:“你看!你看!”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在靠近大楼的角落里,一丛鲜黄的油菜花正热闹地开放着。“真美啊!”潘晓俊赞叹道,她俯下身去嗅那浓烈的菜花香,她的表情因这一片生命的照耀而显得生动,脸上的线条也随之变得柔和起来,这种柔和给丑女孩潘晓俊罩上了一层生气,它令我看到了外表之外的少女之美,那就是花季岁月里应有的勃勃生气。我终于明白潘晓俊为何绕过娇艳的花朵和绿茸茸的草地,偏偏钟情于并不显眼的油菜花。这片荒瘠的土丘和土丘上烂漫却普通的油菜花是不是正和她有着共同之处呢?当我也因着眼前的景致而兴奋的时候,心里藏着的对叶菲隐隐的嫉妒,突然哨悄地融化了…… 以后,和潘晓俊相处时间长了,便忽视了她的外貌。她的眼睛还是小小的,鼻子还是翘翘的,嘴巴还是大大的,可这一切已在我的眼里淡化了。渐渐地,我也不再久久地站在镜子前,挑剔自己的眉毛稀疏,或是双眼皮长得不够精致,而是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是否温和,举止是否得体,并且常常问自己:“我快乐吗?”再后来,见到书上说“女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心里更是感到了一种踏实和欣慰。我把这些想法告诉潘晓俊,她听着,眼里闪着些亮光。我说:“把童晓芳的讥讽扔到一边去,你应该为她的无知感到可惜。”我用一种自以为理智而有见地的话劝慰潘晓俊,语气坚定且洒脱。 岁月如梭。俗话说,女大十八变,当我们不断充实着“美丽”的含义时,最动人的变化也在悄悄发生着。时间慷慨地塑造着每一个男孩女孩,渐渐地丑女孩潘晓俊显现出柔曼的腰肢和玲珑的曲线,她的青春像新生的豆荚饱满嫩绿。对少女来说,活力和朝气是青春最丰厚的赐予。其实,“美丽”的内涵是无止境的。即使我们长大了,成熟了,在不同人的眼里,美丽的定义仍是一个难释的谜。不是吗?P12-16 序言 收在这个系列里的文字充满了意味。你跟着我重返青春年少时代,而我则故地重游、旧时再历,再度品尝到自己成长的滋味。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无论是虚构还是真实,也无论是写给大人看的还是写给孩子看的,你在文字中读到的都是我一一我真实的情感,我对成长的体悟、对童真的怀恋,以及对人生和未来的期冀与思考。 这个系列还原了我创作的真实面貌,从起点一直到现在,将近20年的痕迹都在这套书里零星呈现。虽然几个重要的长篇没有收入(比如《纸人》《月亮茶馆里的童年》《橘子鱼》《风中之樱》《轮子上的麦小麦》《哭泣精灵》等),但最早的散文、最早的短篇小说都是头一回在这里集束。如果还能有一点欣慰的话,就是这些看似稚嫩的小说和散文让一些孩子在长大后仍然记取,事隔多年,他们辗转让我知道那些文字已经深深刻在他们心上。对一个写作者来说,这是莫大的奖励。 编这套书的过程让人清醒,我看到自己一路上在追求什么,想给予读者什么。 我知道成长的过程从来不是单纯的。一个孩子长大着,活在纷繁芜杂的环境里,面对着变化中的自己,面对着神秘莫测的世界,探索着自己的身体,探索着内心,也探索着未知的人生。成长好快乐,成长也好辛苦。 儿童文学决不是编几个有趣的故事那么简单。总想,读着我的文字的孩子,能不能有所得到?能不能更加了解自己、爱自己?能不能被文字的美感浸润、感动?能不能从中窥测到博大的世界? 读着我的文字的大人,会不会心生共鸣?会不会唤醒你沉睡的情感和记忆?会不会重新发现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童年? 是的,读我的书的人,凭什么要把最宝贵的时间交付给我呢? 我始终不安地意识到要追求的还有很多,于是,写作的过程也变得如探险般丰富曲折。但一切又都是顺其自然的。就好像在果园里,我从各色果树上采孺下果子,储存起来以备过冬之需,也把我对孩子的爱意注入酒窖,一并储存、酝酿。 这个系列挑选了三种类型的作品。 第一种是长篇小说。说是长篇,但都不是什么鸿篇巨制,篇幅只在十万字上下,这个长度对青少年读者的阅读耐心来说大概刚刚合适。 《玻璃鸟》是我的长篇处女作,写作时的年龄不满24岁。那时有满腹的话儿需要倾吐,用一泻千里来比喻当时的创作状态并不为过。正如“玻璃鸟”的意象所表达的:敏感、脆弱、透明,欲飞而不能,一个人的成长也就是这般美丽而胶着吧。这本长篇处女作出版十多年来不忍回头再看(因为担忧其生涩稚拙),竟也连续印行多次。直到这次重版,才从头至尾细心重读、修订。这是来自我内心最真实单纯的成长记录。 而另两部,《蜻蜓,蜻蜓》和《千万个明天》则属于最新创作,分别写于2007年和2008年下半年。它们都不再是单纯的记录,而是借不同的故事的躯壳,承载了我的成长所得。《蜻蜓,蜻蜓》是借留守孩子的故事背景,探讨关于爱的主题和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得与失;《千万个明天》则更为丰富,无常人生中的错失与坚守、无望与希望、无奈与承受、爱与痛、逃避与担当……都尽在其中。 希望,我的故事能深入到读者的心里面。在失落的时候,被伤害、甚至被撕碎的时候,故事能够重新塑造你。我充当梦的制造者,制造我自己的梦,也制造你的梦。 第二种是中短篇小说。 我没有给小说署上日期,聪颖的读者也许可以大致猜到创作时间的远近。其中最早的可追溯到我的大学时期,距今已有十八年整。那时候关心的故事,现在依然在被人关心。而我关心的故事,在我之前很久很久,也早已被人关心。长大这点事大抵如此。成长,被我们每个人经历着,感受着,但每个人领受的方式、心境都是不同的,因此,才会有看似各个不同但本质却大致相同的故事。 在中短篇集《夏日和声》里,有两篇作品略为特殊。前些日子,我在整理早期的手稿时发现了两部没有发表过的中篇小说,改定后首次以《九月阳光》和《白鸽子的梦》为题在这里公开发表。说真的,我已经彻底忘记了有过这两篇小说的存在,重读时,有一点点惊诧,惊诧那里面带着浓浓的清朗光明的气息,这种气息和这个时代有一点点隔膜,却令我自己感到温暖和亲切。 第三种是散文和随笔。 和小说相比,散文和随笔无疑更加真实坦诚,你可以轻易地看到我的内心。这些文字按照内容和风格分辑: 第一辑散文均写于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曾经在当时的《巨人》杂志连续集束刊登,因其“坦诚到令人害羞的地步”,虽然明显稚嫩,甚至带有习作痕迹,却仍受到业内外不少好评。当年成书后,更有小读者将其中段落摘抄珍藏,“孤独时大声朗读背诵,是成长期贴心的陪伴”。 第二、第三和第五辑取材于现在的心境、我的见闻与对过往的感悟。时代变得太快,但人性却十分稳定,几乎丝毫没变。对写作者而言,这是件好事。因为写时注入了真情,不管我写的是什么,重读时发现,时间一直停滞不前。 第四辑更像一些小品。每一则都是小故事,儿时游戏也好,听来的故事也好,短,也没有关系,只要有趣味。 写儿童文学的人时常被问:“你早已远离年少时代,为何还钟情于写这些孩子们的事?”他们的潜台词也许是,儿童文学是“小儿科”的,是被忽视的。可是,你不知道,和儿童文学打交道日子越长,越能体会到这件事的好处。可以永葆年轻的心态啊,可以重新返回年少时光啊,这些都是,还有一样好处是我最痴迷的——能用我的成长经验让今天的孩子比我当年过得更好,少一点痛苦迷茫、孤单无助,多一点温暖陪伴、美好体验。 对我来说,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了。 殷健灵 2009年1月 上海 后记 慷慨的馈赠 殷健灵 暑假里,接到一封叫小姝的女孩子的长信。她告诉我,她曾经在读小学时,从学校图书馆里借阅到了我的散文集《纯真季节》。“毫不夸张地说,这是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从小到大一直让我受益匪浅的书。虽然时至今日我都记不起这本书封面的样子,但里面的那些文字我都如实抄录下来,令我感动至今。”“在初中、高中,尤其是高三那一年,我曾经无数次地拿出它,一遍又一遍很响地读,直到声嘶力竭、倒背如流。我很孤独,没有人能陪伴左右,除了你的这些文字,总是静静地守候,传递我需要的信息……” 关于《纯真季节》的类似评论,我曾经在一些小孩子常去的论坛里读到过。但小姝的信还是让我非常意外,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因为《纯真季节》本来就是一本让我感受复杂的书。这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其中大多数文章是在时任《巨人》副主编朱效文先生的鼓励和督促下写成的。当时的我,初出茅庐,满心单纯,从文字到技巧,都可以说是稚拙生嫩。那时的我,怀揣一颗赤诚之心,将成长中的所思所感诉诸笔端,其中好多自我剖视真实到了令今天的我“害羞”的地步。记得那时,刘绪源先生对这些幼稚朴素的文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编辑部收到的读者来信也让我惶惶不自信的心稍稍安定。 但她似乎是一本有争议的书。我也听到有同行认为它不过是习作般的文字,而我自己,也始终没有勇气回头重读,仿佛会因此看到一个曾经简陋的自己。 但是,就是这样一本书,居然成了一个(也许更多)女孩心目中“里程碑式的书”。这让我多少有点受宠若惊,同时,也促使我去思考儿童(少年)散文创作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 在所有的文体里面,散文恐怕是最需要投入真生命的。如果没有“真”的精髓,散文便不成其为散文,因此有人视散文为“最具文学性的”。更有很多作家惜墨如金,哪怕写了一部又一部鸿篇巨制的小说,进行散文创作却很谨慎,因为散文创作的过程是消耗心力的过程,是真实坦诚的心灵付出,来不得半点虚假。它来源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悟生活的能力、丰富的知识以及删选和提炼材料的天赋。 这些,是一般散文所应具备的特质。《纯真季节》里的那些文字得到小读者的青睐,恐怕多半得益于写作时的那份“真”,对成长故事的真实记录,以及成长后的提炼与感悟。虽然朴素,却拥有了打动心灵的力量。 童年时,我并不喜读散文,因为觉得这种文体缺少吸引人的故事,不有趣,这是那时我对所读到的有限的散文的印象。我宁愿去读一些民间故事,或者童话。不过有一个例外,任大霖的散文令我爱不释手,最喜欢的,就是他的《童年时代的朋友》。那里面的篇什,故事好看,妙趣横生,文字清浅,用的是平等的口气,没有居高临下的样子。他写的是一个旧时代,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他从旧时代苦难、灰暗生活中挖掘出的纯洁、美好、善良与自由,却深深打动了小读者的心。这又是属于文学的那种共通的、永匣的东西吧?这种“从记忆中抄出”的艺术经验也同样适用于儿童(少年)散文。 不过,儿童(少年)散文除了应该具备上面提到的“真”与那些“永恒”的特质外,或许还应该具备另外一些特质。 情趣与诗意法捷耶夫说:散文是有翅膀的。我想儿童(少年)散文的翅膀就是情趣和诗意吧,没有了这两只翅膀,毫无诗一般的轻灵因素,散文就飞不起来,它所描绘的生活多半是粗糙乏味的。一定要有有趣的故事,那情趣也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乏味的文字怎么可能吸引小读者呢?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说:“每个真正的散文作家都应当熟悉诗歌和绘画。”这句话,现在仍然适用。 用发现的眼睛去描绘与孩子有关的生活,用具像新鲜的比喻带孩子走进自然。给孩子看的散文,必须是有鲜明色调的,作家可以像画家那样工作,向画家学习直接认识周围事物的方法-(这也是儿童的典型特点),用初次的眼光准确地观察和记忆,然后充满新鲜感地用文字去表现。这时候的作家,和孩子一样天真,会带着强烈的兴致去描写生活——包括所有的“生活琐事”,很可能每件“生活琐事”里都蕴含着让孩子感到有趣的内核。儿童(少年)散文的文字一点都容不得马虎,“萝卜白菜”一样的语言是一种境界,在最浅白的语言里,却能看到色彩的层次,生活的趣味与提炼,诗意的想象——它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我们要把一些人间美好的东西通过文字去传递给孩子,情趣与诗意,可以成为他们生命初始的底色。 亲和与平等这是一种写作的姿态,也是对题材的取舍。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我们的小读者和我们是平等的。儿童(少年)散文的题材没有禁区——有许多问题是可以和孩子们谈的,除了日常生活的故事,还可以用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谈谈人生、爱情、死亡、失去、背叛等等所谓深层次的话题,这里面有些是他们经历过的,有些没有,却是他们将来的人生必经的。我的信心是孩子们给我的:有一次,我去幼儿园采访,问了他们关于幸福和快乐的问题。他们给出的回答,让我又惊又喜,他们告诉我:“幸福是一口很深很深的井,快乐是一桶水”,“快乐是嘴唇在哈哈大笑,心在微笑;幸福是嘴唇在哈哈大笑,心也在哈哈大笑”。如此的精确和深刻,连大人都自叹弗如。 “如同伟大思想总是产生于内心深处一样,作家的慷慨馈赠也会永远赢得人们的心灵。”我想,儿童(少年)散文的写作者其实正是做着这种慷慨馈赠,它比小说或者童话等其他文体来得更直接,小读者会感谢这样的赠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