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高度,紧扣时代的脉搏,展现浙江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发展现状,突显浙江在中国大地上的特殊地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担纲顾问,地理专业权威专家组成编委会,展现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解读浙江的地理魅力和人文风情。
浙江的自然地理状况,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风民俗在这里呈现,优美的文字将它们之中蕴含的自然与历史之美娓娓道来。
专业摄影师的杰作,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情感关注,展示浙江最迷人的美景和魅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风民俗、文化积淀……在移步换影中呈现。
王越创作的《美丽浙江》是近三十年来关于浙江最权威、最详实、最通俗的地理科普读物。
王越创作的《美丽浙江》是近三十年来关于浙江最权威、最详实、最通俗的地理科普读物。
在中华大地上有一处奇特而多彩的存在,她坐落在东海之滨,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古老而绵长的钱塘江贯穿而过。丰富多样的地况造就了翡翠一般的西湖、气势雄伟的雁荡山、秀美精致的千岛湖以及神圣庄严的海天佛国。这就是被誉为“人间天堂”的鱼米之乡——浙江。《美丽浙江》,既为读者提供了浙江最基本的地理概况,又把浙江美丽的城市风光和人文古迹以及浙江独有的特色等一一体现。《美丽浙江》一本既有科学普及作用又有人文历史关怀的图书。
扁舟夜入富春江
富春江全长110千米,流经桐庐、富阳两县,是一条流淌在中生代火山岩之上的柔美弱水。富春江江面宽阔,江岸曲折,江湾含秀;两岸群山耸立,层次丰富,峰回路转;河谷地带阡陌纵横,村落棋布,田园似锦,树木茂盛,水色俱佳。整个富春山水俨然一幅平面展开的画卷。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南朝文学家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这样赞美富春江的景色。“天下有水亦有山,富春山水非人寰。长川不是春来绿,千峰倒影落其间。”唐代诗人吴融用一首《富春》将富春江描绘得如同人间仙境。“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富春江边纯朴美好的风俗景象被清代诗人刘嗣绾用一首《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表现得恰到好处。而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居图》更是将富春江沿岸景致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富春江富阳段长52千米,山奇水异,景色宜人,天下独绝,自古就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的美誉。富阳段江中有桐洲岛、新沙岛、月亮岛、东洲岛、五丰岛等10多个岛屿、沙洲,岛屿上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其中新沙岛是我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富阳段两岸青山环绕,我国目前最大的滑翔伞训练基地位于永安山上;“安顶云雾茶”是浙江龙井茶中之精品,产自安顶山;郁达夫故居、郁曼陀血衣冢、郁达夫母亲居住的松筠别墅、纪念郁达夫和郁曼陀的“双烈亭”等人文历史景观皆坐落于鹳山之上。《富春山居图》的作者,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结庐之地在庙山坞,他在这里隐居7年创作了这幅传世之作。这片古老而悠远的秀丽山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富阳名人,也给予了富阳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富春江景色尤以桐庐段最为秀丽,古人有云:“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清美。”桐庐段风景区两岸山色青翠秀丽,江水清澈碧绿,在山水之间还分布着许多名胜古迹。风景区东线有富春江七里泷风光带和“严陵问古”、“桐君山”、“子胥野渡”。上游七里泷,“富春江小三峡”、严子陵钓台、大奇山、白云源、桐君山、天子岗等名胜古迹点缀其间,宛如一幅幅绚丽的画卷。
大奇山作为富春江南面的屏障坐落于距离桐庐县城5千米处,又称寨基山。海拔600米以上,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面积约40平方千米。园内树木林立,枝繁叶茂,珍稀动物,名寺古亭,应有尽有。山中植被近千种,具有国家级保护意义的植物有13种,兽类39种,禽类81种。大自然似乎也很青睐这里,天然形成的松杉迎宾、十二生肖潭、金牛潭、观音尖、龙潭瀑布、玉屏飞瀑、竹园寻月、青青世界、雾泥岗、茫茫果林竹海等景观都有巧夺天工之美,辅以古人修建的古道、栈桥、亭台、寺庙等,更增添了观赏的乐趣。大奇山的“万亩果园”,种植了20多种果树,每到春暖花开之际,各种果树花儿竞相开放,招蜂引蝶的画面生动欢快,果树花开枝头,颜色各异,可谓春色满园关不住,俨然一幅美丽的踏春图。
游罢奇山,再赏“三峡”。富春江上游从桐庐七里泷到建德梅城一段24千米的河道因为景色优美、水质清澈而赢得了“小三峡”的美誉,并分为龙门峡、子陵峡和子胥峡三段。龙门峡长4千米,始于七里泷口,止于严子陵钓台,峡两侧山峰林立,谷深悠长,江面宽阔,水流较为平缓,水质清澈,是钓鱼游玩的上佳选择。特色景观包括富春江钓鱼岛、下湾渔唱、唐松迎客、双溪流月、盘山石壁、九龙戏珠等。中段峡接于龙门峡,顺水流绵延12千米到达子胥渡口,被称为“子陵峡”,是三段中最长的峡谷,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乘船在蜿蜒的河道中行进,不免想起清代诗人刘嗣绾的诗句:“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描绘的就是峡谷穿行、乘舟而下的景色和感受。子胥峡的名字来源于著名谋士伍子胥的一段逃难经历,当年伍子胥被追杀避祸至此,得一白发老人乘船相救,因佩服伍子胥的忠良,为避免向敌人透露伍子胥的行踪,老人在救得伍子胥之后便拔剑自刎,后人将行船的河道称为“子胥峡”。
奇山秀水之中还藏有一座亚洲面积最大的岩洞——碧云洞。整体占地面积达2.8万平方米,最大的主洞面积为2.33万平方米。由于洞内宽敞,很多室外的娱乐活动得以在洞中进行,人工修建的浴场、垂钓场所等都会让游客体会到别样的感受。洞中小岛遍布,不同洞有各自的特点,精致的葛仙洞,秀美的碧云洞,还有幽静的碧岭湖,在这里能完全体会到大自然经过历史变迁后的奇特和魅力。
游富春江,是一次征服之旅,秀美的风景、传奇的历史和精妙的建筑让游人沉醉在一幅幅连续的山水画之中,久久不愿从那份享受感中走出。P58-61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在这广袤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我国的地貌格局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是其宏观大势和主要特征。有着“地球之巅”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躯横亘在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自北而南横卧其上的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西缘的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之中。从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起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的镶嵌分布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这些高原和盆地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此外,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线以东,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些平原和丘陵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
广袤的国土,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等,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因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纬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等的变化。自东南而西北,受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降水分布呈现出十分强烈的规律性,形成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经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也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变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和所处地理基带的不同,自然景观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阶梯式逐级下降的地势,还决定着我国主要河流由西而东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地描绘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顺阶而下的奔腾气势。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横断山脉奔流进入第二阶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脉,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尔后,像一条驯服的巨龙,缓缓地流过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才注入蔚蓝的东海。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如此多样的大好河山。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祖先活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包括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除青藏高原外,这些遗址几乎遍布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一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和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一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历历可见者为数众多,琳琅满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达38项,居世界第一。
山河壮丽、文化璀璨。而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则是“穷极造化”的现代表现,是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美丽中国”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数十名地理学家策划,并编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丛书旨在通过通俗而优美的语言、流畅而精致的笔触和绚烂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当代建设成就,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提升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这是我们出版这一套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标。
丛书共35册,其中,第1册是全国总册,其余34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分册。丛书内容包括区域印象、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著名市镇、现代建设成就、特色资源等。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三个原则,一是让读者了解自然与历史、敬畏自然与历史;二是体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用精选的图片表达出诗般的柔美。
但愿“美丽中国”丛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美,并不断探索其真谛的大门。
中国地理学会
“美丽中国”丛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