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珍嘉言懿行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李铁梁编著的《李珍嘉言懿行录》这部书在前言和李珍简介之后,共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关于先父的回忆”,二是“父亲为我讲故事”,三是“他人眼中的家父”。四是“李珍著作介绍”,五是“关于《鸿魔传》的研究和报道”,其后有附录。书中记录了李珍艰苦创业的努力,家庭屡遭变故的经历,为人处世的机智善良,对儿女的舐犊情深,以及他所记所讲的对联、谜语、笑话、民谣、传说、掌故、故事,还有村中老人对李珍的回忆和李珍的著述,全面展示一个生活在三代中国的中原农民的勤劳淳朴、对传统道德和文化的坚守、对乡土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乐天、幽默、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刻画出了一位偏僻农村“土圣人”的典型形象;真实记叙了珍和李铁梁父子在艰苦的生活中爱子尊父、相濡以沫的骨肉深情;显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智慧和深邃哲理。

内容推荐

李珍,字重义,号静轩,生活于清明、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虽然没有上过学,却自学成才,用了十四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八十回的长篇神魔小说《鸿魔传》。《李珍嘉言懿行录》一书的作者李铁梁是李珍先生的独子,书中写的碱个部分八十节内容,都是作者李铁梁父亲李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嘉言懿行。

目录

李珍简介

一 关于先父的回忆

 1.父亲是怎样学习的

 2.父亲与《鸿魔传》

 3.父亲为什么学地理风水

 4.放羊

 5.艰苦创业

 6.替子着想

 7.以衣换粮

 8.积德行善

 9.生母与继母

 10.续李氏家谱

 11.在天坛为族下办事

 12.子患病期间

 13.患病的父亲

 14.操办婚事

 15.拉车卖瓷货

 16.家父谈新年

 17.父亲办红白事

 18.父亲说李方

 19.勤俭持家

 20.躬身教子

 21.劝孝于人

 22.言传身教

 23.断理有方

 24.远见

 25.走亲路上

 26.相信科学

 27.马行沟地名传说

 28.俗语、对联

 29.转食堂

 30.父行善事

 31.父亲的劝世歌

 32.邙山

 33.人生须知

 34.反语

 35.寇准七岁作诗

 36.秀才对联

 37.世不足

 38.劝孝

 39.七言句

 40.九代人

 41.五行

 42.大麦穗

 43,花喜鹊(又一首)

 44.无题(四则)

 45.瞎话

二 父亲为我讲故事

 1.李自成家茔传说

 2.王方行做字(写状子)

 3.三十六郎村

 4.百岁老人村

 5.裴老官送女

 6.裴老官立规矩

 7.裴老官战土神

 8.王银匠

 9.父告儿

 10.对联故事

 11.康熙私访饭店

 12.李元璋祝寿

 13.一句话

 14.山西大户人家会说话

 15.会说话与不会说话

 16.写对联

 17.故事四则

 18.周公斗桃花女

 19.土旺的传说

 20.玄帝庙传说

 21.朱元璋典故

 22.借尸还魂

 23.隔门妨也能得济

 24.请神

 25.北山神庙奇缘

 26.开荒

 27.神犬

 28.村建戏台

 29.豪门与书生

 30.七杀碑

 31.盘古开天地

 32.观嫁妆

 33.看字画

三、他人眼中的家父

 1.郭建邦老人访谈录

 2.刘显智老人访谈录

 3.李学子老人访谈录

 4.木婶访谈录

 5.马行沟村志·李珍传

 附(1):家父十周年李广文赠四扇屏 

 附(2):整理《李珍嘉言懿行录》有感

四、李珍著作介绍

 《鸿魔传》序言与八十回目

 《地理豁然》序言、例言、目次

 民俗对联辑录

 李珍民国十六年六月三十日摘记

 谜语

 礼仪应酬守则辑录

 医药验方辑录

 李氏重修宗谱序

 马行沟地理论(文)

 为弟禳灾(文)

 日套三环图记(文)

 附:绿园家训

五、关于《鸿魔传》的研究和报道

 一块尚未剖琢的璞玉浑金——评手稿本神魔小说《鸿魔传》

 旷世奇书《鸿魔传》与洛阳的关羽崇拜

 璞玉浑金《鸿魔传》

 略谈《西游记》在豫西民间的影响——从《歧路灯》和《鸿魔传》谈起

 附1:积善之家福泽绵长

 附2:李铁梁历年荣誉证件

后记

试读章节

母亲得病是那天去东沟地摘南瓜回来的路上。别人捎信说你妈好像是病了,在那里坐着。我赶快去接她回来。她说:“我心里有点不好受,没别的事你别怕,就是会出慌汗。”到家后请当地医生去看,病情已经很严重,来不及挽救就去世了。我最对不起母亲的一件事,就是我去端姜汤时,她叫我,我答应的声大了。至今心中有愧,我叫一声:妈妈,我对不起你,我有罪。

母亲是1967年7月18日12点多去世。当时是“文革”时期“破旧立新”阶段。一切就简,安葬在东沟柿树园,全家人悲声大哭泪流满面。父亲说:“我的命真苦啊。”又说:你要牢记你妈对你的好,生母没有养母亲这个道理。我当时跪在父亲的面前说:“你放心吧,我一定会记住,还要传给后人知道的。”

三年后,我正在病中,不能走动,两个姐姐来与父亲商量,想叫我妈回原籍仓头乡许后村(老坟沟村)。父亲很为难未开口,后因多次来说,父亲才同意。但我不同意,因为母亲贤惠,待人热情,不同意叫走。父亲满面落泪说:“你这里还有四个妈,让她们父亲跟前没人合葬,于天理不合,我想叫你妈回去。这是亲情,这是道理。”父亲同意,别人不敢多言了。父亲说:“你今后年年到姓刘的坟上烧纸上坟。你老了带着你的子孙去上坟。没人笑话,人都得有个良心。你妈走时我安排,咱安排十六抬送到石板河。他们到石板河来接,让你妈高高兴兴走,好跟人家有个说法。”

按照父亲的说法,一切顺利办完。众评很好,说李珍宽宏大量,见识很广,为人着想,定有好报。我每年去老坟沟上坟,至今五十多年了。那里的人都对我很好。有一次我外出没在家,我就在当地,面向母亲坟墓方向,跪地磕头,以表心意。

我给母亲又做了五周年、十周年。双十节时带着乐队去了一百多人,到老坟沟去做节。花圈上写“终生不忘生母恩,生母没有养母亲”,人山人海到坟前行了二十四叩大礼。礼毕后,我二舅曹石重大声告诉大家:“大山以下没有见过俺梁子这样孝顺的,我们很满意这样办。”在鞭炮声中告别母亲,四方传开,大家都说好。很多老人对自己儿子讲,两好搁一好,真好。

我16岁那年春天,因粮食欠缺,父亲年迈,叫我和裴奎子同行去济源一带卖瓷货。父亲对奎子说:“你可要看好梁子,他没出过门,走慢点,多照顾他。你可知道咱们的关系,他跟你出门我放心。这一切都交代于你。注意安全。”裴奎子答应说:“五叔你放心,我一定照顾好他,安全把他带回来。”父亲又跟我说:“你长大了,该出去锻炼锻炼。长长见识,出门可不是在家,听你奎哥的话,晚上要盖好。我老了,往后就靠你生活了。”我说:“你放心,第一次出门有奎哥,没事。”点点滴滴仿佛昨日。

第二天早上,吃了早饭,我妈给我装了几个馍,拿一元钱,担了两套货另两个小顶盆。一根扁担,一根大顶杆,另外还有一个垫肩也叫溜肩,和奎哥担着瓷货出发了。

第一站东沃街喝了一碗开水,吃自己带的馍,没有买饭吃,在那里过黄河。奎哥去与艄公说明情况:“我们是卖盆的,身上没带钱,请帮忙过河。”那人讲:“我们是生意人,也是养家糊口的,没有钱,给东西也可以。”两人共同协商让我们过河,每人给人家一个小顶盆。我第一次坐小木船,心中害怕,不敢吭声。坐在上边,艄公说开船了!我心中可慌,船到河内,艄公用手甩动,猛劲地摇晃船桨。到黄河中心,船不摇了,顺水而下。一看两边都是水,不知道要流到什么地方去。我心想这可怎么办?谁知道行船是顺水流而行的。水在弯曲奔流,拐到对岸近处,艄公用力摆渡,使船靠岸。下船后长出一口气,总算是过来了。

到关阳村上山,走的是荒草大深的小路。三头两头歇,腿疼腰酸。我的妈呀,这叫什么地方。出这力能换多少粮食?受这症。奎哥说:这算什么,男人就是出力的。不受苦你怎么知道甜,以后你就知道过一家不是容易的。我说:对,没事,走吧。晚上到了一个村庄,奎哥大声喊:卖瓷盆——,卖瓷盆——。我就笑了起来,从未听过这样的叫法。村中的人听到都出来看,围了一圈人,说了价钱,大盆十五斤玉米,二盆十斤,三盆八斤。我很幸运,我的货换完了,只剩下一个二盆。寻了一家住在草屋里。又寻点饭吃。奎哥跟我说:“明天你不用去了,你这个盆我担着给你换,你住在这里等我。”我说不行,你一个人怎么行,他说:“没事,我出门惯了。”第二天起来,给这家主人说了一下,你帮忙看好这个孩子。主人同意,管我吃住。奎哥去别的村卖货了。(P12-13)

序言

前言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五千多年来,历代先人用智慧创造出不计其数的奇迹,给我们留下宝贵而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先父苦读古书,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自学成才,著书立说,所著的《鸿魔传》被埋没九十余年,于今被有识之士挖掘出世,熠熠生辉,与世人见面。《鸿魔传》一书的问世,是受已故著名文献专家、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栾星先生力推。我是在新安县举办的《歧路灯》研讨会上与栾先生相识的,当时他是主讲人。那天下午在新安县宾馆见面,老人家说话非常和气。听我谈先父作《鸿魔传》一书的经历,栾老甚感兴奋。当知我父和《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是同村同祖的一家子时,他拍案叫好,并说“马行沟出书两部,真乃奇事”,要我把书送到郑州和有关人员商议一下,推荐此书进一步升华,期望该书及早出版,花开人间。

数日后,我专程送书到郑州,老人家很高兴地接待我到他家做客,并电告中州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弦生编审到他处共议。张编审当即欣然同意,接受审读任务,并特办存书手续。

两个月之后,我接到张弦生来电说:“书已看完,很好,非常珍贵。那时期正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年代,农村是封闭的地方,你父亲未入学门,自学成才,写出《鸿魔传》神魔小说,真乃天才呀!他是一农民作家。”透意让我出版此书。我于辛卯年仲夏十六日(2011年5月16日)在河南世纪恒泰数码彩印部,将原手稿八本分上下两集,影印二十套,分别送省、市、县图书馆保存,其余由家人和亲朋好友存念。

2000年元月张弦生写了万字文《一块尚未剖琢的璞玉浑金》,刊于《明清小说研究》2001年第1期,并发网公布于世。洛阳晚报记者余子愚读后,连忙到新安县进行采访。张宗子到处寻我电话号码,得知后电告我说:“有要事相商,在县图书馆等候。”我随即起身赶到县城,见面后说明来意,三人同行到马行沟老家照相、看书。之后余记者将采访的信息在《洛阳晚报》上整版连续报道5期。2015年9月16日,县里召开了《鸿魔传》研讨会,参加人员有:原县政协主席张化义,中州古籍出版社原副总编辑张弦生,原县志办主任张友仁,洛阳晚报记者余子愚,原县一高校长王作统,中国农史学会理事张宗子,香港《文汇报》记者裴跟龙,北冶镇镇长李卫星,马行沟村支部书记郭文治;李珍之子李铁梁,孙聚光、新光,外重孙介文普等。

与会者一致认为先父是“奇才”、“农民作家”、“土圣人”,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大家让我写回忆先父的言行录。我的脑子回到童年故时,寻根觅祖,但回忆印记不周全。读者阅后,自有评说,无论如何,也算了却我一桩心事,我总算是尽心了。

拿笔想父音容,挥笔写父生平。我跟父亲二十余年,深知他为人正直,说话和气,坐立大方,出语惊人,通情达理,有节有制。父亲少时苦读,常通宵达旦,可生不逢时,无上学深造之缘,虽如此,他到处拜师,自学成才,广阅名著,下笔有神,见多识广,成竹在胸,修德知礼,享誉乡里。

书中写的三个部分八十节内容,都是父亲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嘉言懿行。我是父亲的独子,天天跟随父亲,他劳作之余,乘凉下雨,聚集亲朋好友,大家谈笑风生,我有幸经常听到一些鲜奇的故事和美妙的传说,天长日久,印在脑海中。所以我写父亲言行录,并非凭空无根无据,只是年岁太久,回忆的故事不够完整,零星杂乱,无章无序。有的神话故事是他听邻村老人所言,四扇屏是父亲去世十周年时生前好友敬送,均编入《李珍嘉言懿行录》,以表我替父回敬谢意。

书中着重记载生父培植的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桑田农事的好经验,作坊做工工艺的好把式;教后代人学会治家之道;学会亲手经办的婚丧嫁娶的礼仪礼节,学会对乡村四舍家务琐事的劝化,使人们以礼相待,和睦行事;亲口授人的故事、民谣、诗歌、顺口溜,古今名人名言语录,都能使人心明眼亮、学有方向。总的来说,无论哪种形式、体裁的内容,均可启迪后人,以善为本,以孝为先,以德养性,起到净化心灵作用,让人们不做坏事,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李铁梁

2016.4.7

后记

后记

我们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历朝历代都有着丰富多彩的贡献。就像我们新安县北冶乡马行沟这个偏僻的小山村,仅仅清中后期至民国时期就出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是已经畅销多年的教育小说《歧路灯》,一部便是笔者之父李珍,一个从没进过学堂的山村农民写就的神魔小说《鸿魔传》。只是《鸿魔传》手稿已经家藏八十多年,至今还没有出版。

20世纪末年秋天,河南文史专家栾星先生应邀来新安参加《歧路灯》研讨会,我把先父手稿《鸿魔传》一书告知先生,后来此书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副总编张弦生先生审阅。张弦生先生经过深入研究,在《明清小说研究》上发表书评《一块尚未剖琢的璞玉浑金》,对《鸿魔传》大加赞赏。《洛阳晚报》记者余子愚同志见到张弦生先生书评后,特意来新安马行沟进行专程采访,于2015年8至9月份连续5次在《洛阳晚报·副刊》进行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引起了新安县、镇和村政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2015年9月16日,在县、镇和马行沟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在新安县城召开了《鸿魔传》研讨会。会议由原新安县政协副主席张化义主持,由我先发言,向与会同志介绍了先父李珍的生平事迹,由余子愚同志介绍了近几年有关《鸿魔传》的宣传和研究情况,张弦生先生全面介绍了《鸿魔传》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民俗特色等方面的珍贵价值。与会的县文史工作者、熟悉我家世和我父亲创作《鸿魔传》情况的亲朋好友,也都根据各自的感受发了言。马行沟村领导郭文治同志代表村双委向与会同志介绍了马行沟一村两作家、同根同族的历史,并提出以李氏两部长篇小说为主体文化资源,创建乡土文学馆和独具特色的村文化大院,开发山区文化旅游的构想,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赞赏。最后,张化义作了总结,他说:马行沟作为一个深山区的偏僻乡村,出了一个李绿园,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歧路灯》;出了一个李珍,写了一部长篇小说《鸿魔传》。两人是同村、同根、同族,但一个是翰林世第,一个是贫寒农家,一个是科举出身的官员,一个是没有进过学堂的放羊娃,但各有其志,各有所成,都有不同凡响的创举,这是马行沟村大可引为骄傲和光荣的文化现象,应当引起社会的重视;并充分肯定了马行沟村建立乡土文学馆、开发乡村文化旅游的构想。最后他根据张弦生先生的建议.鼓励我尽快写出有关父亲的回忆材料,给以后《鸿魔传》的研究和出版提供一些原始资料。

会上,我答应了同志们的要求。但我本身文化水平有限。虽然读过几年书,基本还是个半文盲。从何说起,怎么下笔,我脑子里是一片空白。化义先生告诉我:先不要考虑文章怎么做,重点是关于老爹的回忆。家长里短,老爹是咋说的.咋做的,他大字不识几个,咋能写出那么大一部书,把有关事儿想清楚.想一句写一句,白天想起白天写,夜里想起夜里写,用心去做,不愁文章出不来。我听了很受启发,回家来就接着大家说的方法,开始了我对父亲的回忆,写下了这些文字。在写作过程中,父亲的音容笑貌,治家教子的严谨,和亲睦邻的情感,坚持写作的艰辛,桩桩件件,历历在目。我深深体会到,通过这些回忆录的写作,进一步提高了我对父亲的了解和认识。从前我仅是对父亲的尊敬和爱戴,今天更添了几分景仰和爱慕。如果这些文字对《鸿魔传》研究和传世有所帮助,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我特别想指出的是,自己文化水平不高,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文字,是经过多位热心人士帮助的。首先是我家乡的故人、北冶原高中老校长、年过八旬的李登仁老人,在我写作过程中他曾给予我多方面的帮助,成文之后又多次细心审查和修改;县里多位文化人士,如张化义、张宗子、王作统、张友仁各位先生从文字的审阅到全书的结构,都提出过宝贵意见;特别是中州古籍出版社的张弦生先生,他是这本书的发起者,书名的拟定者,最后又审阅了文字,写了序言;《洛阳晚报》余子愚记者又对全书进行了通审。感谢北冶镇党委书记洪连军、镇长李卫星及全体同志。他们在百忙中,抽空就问和指导,为振兴北冶文化起到了精神支柱的作用。

感谢我家乡马行沟村支部书记郭文治,社区领导常年子、李建国、李天林及全体村双委班子成员,他们对我的写作提出了很多合理化意见。特别是全村父老乡亲给我提供传说资料,表示对我先父李珍的敬重和爱慕,使我终生难忘。对各位先生的热心帮助,在这里我一并表示深深地谢意。

尽管如此,因为我本身文化知识的局限,一定还会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请读者见谅。

李铁梁

2016年7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4:1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