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天涯》一书是“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之一,收录作者王雁翎的散文、书评、编辑札记等作品五十八篇,包括《十八岁单车远行》、《把自己心里的园子筑好》、《安奈伊斯的双重生活》、《后徐娘是怎样炼成的?》、《精灵是怎样消失的》等。具有文笔清丽、感悟与阐发独到、睿智与思辨厚积而薄发等特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在天涯/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雁翎 |
出版社 | 敦煌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在天涯》一书是“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之一,收录作者王雁翎的散文、书评、编辑札记等作品五十八篇,包括《十八岁单车远行》、《把自己心里的园子筑好》、《安奈伊斯的双重生活》、《后徐娘是怎样炼成的?》、《精灵是怎样消失的》等。具有文笔清丽、感悟与阐发独到、睿智与思辨厚积而薄发等特点。 内容推荐 《人在天涯》一书主要包括散文、书评、编辑札记等三部分,展现了一位“非普通读者”——资深文学编辑的职业生涯和素养。作者王雁翎文笔清丽,偏爱追索思辨,在评论和感悟中阐发独到见地。文风温厚蕴藉、睿智通脱。 目录 天涯落雁解 乡愁何处 十八岁单车远行 到鲁院去,到鲁院去! 上海流水 过客三章 融入野地 把自己心里的园子筑好 那些不能朗读的秘密 电影之短,小说之长 人因为什么而羞耻 《朗读者》故事的背后 安奈伊斯的双重生活 我不想活,只想爱,顺便活着 求证爱情的悲剧 我更爱你沧桑的容颜 后徐娘是怎样炼成的? 喷吧!要多响有多响!要多深有多深! 你一定要读阿袁 喜见小麦又出穗 万书丛中一小丫 那些被爱镀过金的岁月 说说笛安,或《西决》 《大战》何时了 荔红的套娃 精灵是怎样消失的 《南京安魂曲》断想 谁谋杀了乡村作家? 男人之书 开启动物保护的天眼 那些淋漓尽致地生活过的人是令人羡慕的 平静而富有激情地活着 佛教的世界观,儒家的人生观 没有亚里士多德和代数学的民族难以长治久安 性格即命运,国亦如此 向着爱情,一路狂奔 非常时期的爱情 浮想 悲悯与强悍 葛亮小说三题 旅游就象外遇一样? 现代“猪圈”里的诗意写作 须一瓜厦门菱菜天涯芬芳 寡妇的舞步与无事生非的鱼刺 我们时代的欲望诗篇 1970年代的情书及其他 汶川地震文学表达的角度 编读夏榆十年记 薛忆沩的“最后一仗” 文学的前提是矫情? 碎片化与整体观 文笔、学生腔、文艺腔及其他 善、恶?还是丰富、单纯? 地震小说如何可能? 灾难面前,文学何为 对散文的理解和期望 奔赴天涯 《天涯》新生 后记:一生只做一件事 跋 试读章节 只有我自己知道,到鲁院去满足了我一个隐秘的愿望:那就是从日常生活中出逃。我一向以为,有时从已成定轨的日常生活中出逃是有益的。它可以使人麻木的感觉得以活泛,枯萎的心灵得到滋养。出逃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凝视花蕾绽放,静听残荷雨声;一次海边的眺望,一次山中的寻觅。现在,还比如:逃往鲁院!是的,是逃,逃往鲁院是日常生活出逃之一种。 如果是出逃,鲁院是最好的目的地了。不是吗?这里不仅食宿无忧,而且条件优越。每人有自己单独的房间,电视、电话、写字台、书架、卫生间等一应俱全,洗澡有热水供应,卫生有专人打扫;写作、上网有专门的电脑室;就连预防非典,也有学校统一发放的口罩、煮好的中药。吃饭有配餐丰富的食堂,消过毒的不锈钢餐具,吃完饭连碗也不用收,自有食堂的工作人员收拾清洗(这项待遇因非典肆虐、分餐制的实行很快就取消了,令大家叹惋不已,以后多次争取都因中国作协领导对大家安全的考虑而未获批准),隔三差五的还有各个文学期刊社请大家出去打牙祭,还有免费的旅游——社会实践活动。至于当学生嘛,鲁院的学生也要算世界上最轻松、最幸福的学生了,每周只有一、三、五上午有课,请的是各行各业专家,讲国情、战争、政治、经济、宗教、气象、音乐、舞蹈、影视、文学等等,都是大家关心的事,还可以提问,与老师讨论。下课也没有作业,没有考试,自由时间自己支配。终于可以不再看稿子了;终于有整块时间读自己喜欢的书了;终于可以不再买菜做饭洗碗了;终于可以不再辅导孩子的作业了……工作了十几年,终于又可以回到校园当学生了,当学生的感觉真是好啊。 刚开学那几天,我有轻飘飘的失重感。发困,没课的早上可以睡到九点,午觉可以睡到三四点。我以为只自己如此,一天傍晚在楼道碰上《延河》副主编张艳茜,一副睡眼朦胧的样子,见到我不好意思地一笑,说:“怎么总是睡不醒嘛?”我顿感遇到了知音:“彼此彼此。” 大家初来乍到,名字熟悉,面孑L陌生,彼此还有些拘谨,也就不大串门。一天在食堂晚餐,兰州《西北军事文学》主编任真迟迟疑疑地问:“你们每天都在屋里干什么呢?我咋没事干啊?”饭桌上一片笑声,任真真是坦率得可爱,起码很多人听到他的话心里得到了印证:原来不只我一人如此啊。 4月的北京,鲁院小院里的柳条已经见绿了,迎春花也是黄灿灿的一片。傍晚时分,大家三三两两地在院里散步,在“聚雅亭”闲聊。一次听班长杨晓敏感慨:“我都多少年没有这么闲过了,在这里真是轻松啊。”立即引起施晓宇等同学的由衷响应:“是啊是啊。”大家一时间好像都被春风熏醉了。我这时大胆地以自己之心,度众人之腹:我们都是日常生活的出逃者啊。我的话引来一片赞同,可见人同此心。 可惜好景不长。4月的北京,非典的恐怖日甚一日,我们这个班暂时停课了,何时开课另行通知。鲁院的领导和老师建议大伙儿回家,实在不愿回去的,可在院里等,但要实行封闭管理,不许出门。大家的心情很复杂,不甘心啊!想想看,好不容易把家里的事安排好,铆足劲要在鲁院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好不容易刚刚把同学们的人和名字对上号,又要回到原来的工作里去,这一别,还能再见吗?还能再来吗?眼里和心里都是问号和不舍。最终大部分同学还是仓皇逃出京城,只有施晓宇、董立勃、曹雷、郭文斌、马青山、王曼玲、梁琴等十个同学选择了留下,从4月下旬一直坚持到6月中旬,鲁院决定推迟到9月初再开学,这些同学才悻悻离去。 6月、7月、8月,经过三个月漫长的等待,大家终于又在鲁院相会了。这次相见,就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了,亲热地打着招呼,甚至紧紧拥抱,从非典的极度恐慌中走出来,谁也没有觉得这样的举止有什么夸张和矫情。 9月4日,鲁院第二届高级研讨班重新开学。开学后不久就是中秋节了。中秋联欢晚会上,大家不约而同唱起了《同一首歌》:“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终于迎来今天这欢聚时刻……” 是啊,欢聚了,我的这篇小文也该结束了。至于那以后三个月的鲁院生活,那有趣和令人感动的点点滴滴,自有别的同学用生花妙笔传达,不用我赘述了。 P12-13 序言 生命在鲁院 李一鸣 鲁院,一个神奇的所在。一个小院,隐在十里堡;一座小楼,藏于芍药居。居于大都市,却没有豪华,缺乏轩敞。但在多少作家心里,她却是殿堂般神圣,故乡般温暖。为她而来,跋涉千里;从此而去,频频回眸。一根肠子拴牢思念与向往。时间万水,空间千山,更使她成为记忆虚化、情感美化、想象幻化中的心灵憩园。鲁院,意味着单纯、纯粹、青春、美好,意味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文学栖居的远方。从与她结缘那天起,“鲁院”便凝为一个永不消逝的“情结”。回望,相忆,引颈,怅惘,成为离去学员定格的精神形象。 在鲁院,他们经历着思想性引领,底蕴性打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讨;他们坚守着明净的价值自觉,明晰的精神秉持,滚烫的心灵追求,深沉的文学担当;他们发愤着,孜孜不倦、兀兀穷年地阅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涵泳,博考经籍、摭华摘艳的覃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心,且行且思、且珍且惜的实践,投身生活、扎根实际的体验,吟安一字、拈断数须的磨练;他们享受着,思与思的碰撞、诗与诗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诊断性研究与方向性发展的融通,拒绝知识性傲慢,呈现平等性亲和,力行研究性对话,达致成长性提高。 在鲁院,他们阅读先人著作,聆听音色清晰的经典,追远溯源,捕捉远古的回音;披览当下文丛,沉潜涵泳,如鱼在水,探寻未知的秘境;清夜独坐,一桌、一椅、一笔、一纸、一键盘、一屏幕,一腔心绪,一幅剪影…… 在鲁院,他们步入精神世界,感受读书写作的灵性之关。 美在品位。一个人抛却物欲,远离浮躁,沉下心,稳住神,坐得住,学得进,写得沉,不论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烈焰炽炽、热风难耐,潜心攻读,养性修身,自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品位。灯红酒绿,太醉;香车美女,太俗;追名逐利,太累;鸡毛蒜皮,太碎。只有读书写作,最好、最妙、最关! 关在享受。读书写作,拍案而起,击掌而坐,捧腹而笑,抚掌而哭,扪胸而问;为之歌、为之舞、为之泣、为之诉;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己;寻回真情、真意、真志、真理;使人生得其所、生活充实、生长快乐、生命美丽。书人默契,会心而悦,读书写作真好! 美在进向。书到用时方恨少,写到深处最有味。读自然,一朵花上见命运,蓬松白云有人生;读社会,红尘滚滚藏清明,关系交织蕴涵深;读人心,大海般喧腾,密根般纠结,一个针眼,穿过八级大风;读佳作,形象上入心,理论上入脑,全局上着眼,细微处体验,读出语言、读出情感,读出哲学,读出诗性。读书,可救急;写作,能救命! 于是,读书写作,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追求、生命状态。 有一种力量,叫文学; 有一种美好,叫回忆; 有一种感动,叫青春; 有一种生命,在鲁院! (作者为现鲁院常务副院长) 后记 自出了鲁院丛书《恰同学芳华》第一辑后,许多学友便问我,何时也能帮他们出上诸册。但这只是一个同出版方沟通好可遇而不可求的愿望。现鲁院已办至了二十七期,学员也超过了千人,而这众多学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且有写诗的,有搞评论的,也有翻译班。很难集起精锐总体展示一番。这第二辑丛书主要是从鲁8届、15届、19届、21届及鲁22届、23届、24届及27届里爬罗剔挟出来的,还有几人是在鲁院办的地方班及旁听生中遴选加入的。当然亦有鲁2期上辑未能收入的王爱英、王雁翎、温远辉等续作。与第一辑相比,有些零散。但这一辑也收入了葛水平、李浩、张楚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者。 这一辑比较集中的是由山哈同学组织的少教民族班的十多部作品,之前他多次寻问我丛书起承转合的情况。这些个风格迥异的出入文君,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创作的举手投足。 编辑丛书时,在正常的流程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许多学员因规定好的字数,常会有多退少补的状况。而那些缺阙的字数又要千催万促的才能迟迟补齐。有些学员虽上了鲁院,但因文字工作的历练未能到家,总要三番五次地才能修成正果。不过总体来看,这仍不失为鲁迅文学院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鲁院学员将学习成果浓缩成自己的作品,应是个水到渠成的展示。但这事具体规划起来却很繁琐,从编辑到出版每个流程都要事必躬亲,有时为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翻来覆去地推敲更换。这经常会同作者、关编、排版等人说话时不留情面,但事后,文图调整好了又如释重负。这都需要两方面去交涉。最后小到各位学友的地址电话都要一一核实。 大家知道,这几年的出版业很萧条,相应的紧缩政策也给出版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出版文学书籍尤其难。现在这套丛书赶上了机遇,还算顺利。这套丛书共60本,比上一辑多了18本,也是尽其所能容纳一些同学,只是这种苦心不知可有人知?孰是孰非,孰好孰坏也就如此这般了。这套丛书小说集子50本,散文集10本,涵盖了同学们创作的方方面面。编辑丛书的过程中,因出版社的要求,中途有些同学的因涉及到种种原因要换稿、换书名,经交涉,有的保留,有的换掉,也是没办法的事。 在编完上一辑丛书时,我曾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这路又向前走了一步,不知以后还能走多远,抑或是就此止步了,也未可知。但身为主编班的一员,主编这样一套丛书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每一届鲁院班都少不了各位老师苦心积虑、精心编排的课程,启发式的指点江山。郭燕、陈涛及诸多导师们的画龙点睛。在此特感谢李一鸣常务副院长作序、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及敦煌文艺出版社再次出手鼎力相助。愿鲁院及其学友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文坛的梯田上。 丛书主编王童写于乙未年壬午月小暑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