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保卫国家利益的基石(克格勃在行动)/世界知名情报机构全传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世界知名情报机构全传编写组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十月革命后,契卡在处决沙皇—家的时候到底做了什么,让世界为之震惊?佐尔格在日本究竟做了什么,使得苏联可以从容对付纳粹德国,赢得胜利?为了窃取美国的情报,克格勃用上了“金唇”窃听器,其工作原理至今仍然是—个谜!克格勃究竟有什么魅力,竟然让无数的青年才俊为之倾倒?《保卫国家利益的基石(克格勃在行动)》以克格勃的神秘作为出发点,全面解答读者的疑惑。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苏联克格勃的情况,从历史由来到发展过程,从领导人的变更到机构设置,从秘密行动到谍报手段。本书由世界知名情报机构全传编写组编著。

内容推荐

克格勃被称为“世界上空前最大的搜集秘密情报的间谍机构”。克格勃即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KGB),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

在世界情报史上,苏联克格勃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规模、设备、人员编制还是活动能力方面,都极为出色。苏联的谍报工作也十分发达,通过间谍活动获取情报是其主要情报手段。在整个苏联的历史上,克格勃的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保卫国家利益的基石(克格勃在行动)》详细地介绍了苏联克格勃的情况,从历史由来到发展过程,从领导人的变更到机构设置,从秘密行动到谍报手段。

对情报机构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保卫国家利益的基石(克格勃在行动)》中找到你想知道的一切,极大地满足你的好奇心。本书由世界知名情报机构全传编写组编著。

目录

第一章 盾与剑——左手保护,右手出击

1.形势所逼:列宁也不曾想到

2.权力之争:枪决权很重要

3.置于死地:尼古拉二世的死期

4.清除异己:德国使馆事件为契机

5.重拳出击:粉碎“大使们的阴谋”

6.颠覆行动:“辛迪加”和“托拉斯”行动

7.红色卫士:红色恐怖下的“战绩”

第二章 “遇刺记”——大水冲了龙王庙

1.半路被刺杀的基洛夫

2.那个手眼通天的人是谁

3.“绊脚石”终究是要被踢开

第三章 喋血侏儒——所到之处,鸡犬不留

1.把前任一把拍在沙滩上

2.布哈林踏进了死亡旋涡

3.粉碎“元帅们的阴谋”

4.变态:临死只恨杀人太少

第四章 无边春色——“燕子”与“乌鸦”纷飞

1.“燕子”飞:英雄难过美人关

2.“乌鸦”笑:女人难逃情欲网

3.电子专家所付出的代价

4.瓦萨尔变身为“玛丽小姐”

5.美女的力量是无穷的

6.贝尔雅可夫的“乌鸦行动”

第五章 非常人物——连斯大林都害怕的贝利亚

1.登堂入室:贝利亚成功入主克格勃

2.血雨腥风:“卡廷森林”惨案

3.汗马功劳:苏联原子弹之父

4.错综复杂:与斯大林的恩怨纠葛

5.死无对证: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第六章 光影传奇——《佐尔格博士,您是谁?》

1.津津有味:一部电影引起的曲折往事

2.中国之行:“拉姆扎小组”在行动

3.卧底东京:潜伏到德国驻日大使馆

4.东京布网:探测日本对苏联的真实意图

5.东京急电:德国正秘密备战进攻苏联

6.一锤定音:一封改变世界历史的电报

第七章 意识控制——克格勃对不服者的操纵手段

1.“古拉格”:劳改营管理总局

2.不同政见的人都是精神病

3.平息1956年匈牙利事件

4.“布拉格之春”带来的震撼

5.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

6.鲜为人知的“波兰危机”

7.铁甲拳头:所到之处,一片鬼哭狼嚎

第八章 盗亦有道——无所不偷,敢为天下

1.克格勃窃取情报的招数

2.间谍夫妻巧偷核情报

3.克格勃军官偷出“百人队长”

4.间谍三人组偷取“响尾蛇”

5.煞费苦心偷取火箭核心资料

第九章 “金唇行动”——让美国颜面扫地

1.“俏燕”飞进美国大使馆

2.“金唇”出世,令人称奇

3.“金唇”窃听美国情报8年之久

第十章 超级“鼹鼠”——克里姆林宫捧腹大笑

1.打入英国政权核心第一人

2.极富魅力的“猛兽”同性恋

3.在英国情报机构步步高升

4.紧张的双重生活中表现非凡

5.他不仅仅是一个学习上的强人

第十一章 绝命追杀——送你离开,千里之外

1.海外追杀:托洛茨基喋血墨西哥城

2.气雾猎杀(一):美国特工命丧慕尼黑

3.气雾猎杀(二):大人物班德拉一命呜呼

4.雨伞谋杀:作家马尔科夫魂断伦敦

第十二章 智勇博弈——与美国情报人员智与勇的搏击

1.女间谍把FBI玩于股掌之间

2.“千面人”与CIA周旋到底

3.秘密击落美国“黑色幽灵”

4.黄金行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第十三章 克格勃情结——普京曾为其工作16年

1.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间谍

2.我对克格勃向往已久

3.我就是喜欢情报工作

4.我愿以我的青春和热血为祖国效力

5.我明白,这是不可避免的

6.我始终在为祖国的利益而工作

第十四章 克格勃之死——克格勃是自杀还是他杀

1.罪魁祸首:克留奇科夫太过平庸

2.突发政变:八一九事件发生了

3.渔翁得利:“阿尔法行动”失败了

4.最后结果:超级战舰克格勃沉船了

后记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996年,俄罗斯国外情报局发行了一张用英语与俄语制作的光盘,题目是“俄罗斯的国外情报活动:契卡一克格勃一国外情报局”,光盘声称“首次以专业性的观点记叙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秘密组织之一的历史与发展”。在这一多媒体版本对其昔日成就的颂扬中,贯穿着一个核心目的,那就是强调苏联的对外情报活动与今天俄罗斯的国外情报活动的直接关系。光盘的封面上有一幅捷尔任斯基的塑像,国外情报局和联邦安全总局目前都希望将这座塑像重新竖立在鲁比扬卡外面它以前的基座上。没有什么能比国外情报局重申其克格勃渊源更能显现俄罗斯对苏联在对外情报活动方面的继承性了。

众所周知,叶利钦在俄罗斯走的是激进的资本主义化改造道路,从而极大激化了国内民族矛盾等,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再加上国际势力的渗透和干预,被他肢解后的克格勃(联邦安全局)在打击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的行动中总是力不从心,特别是在车臣战争中损失惨重。

克格勃解散后,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有些特工利用手里的机密文件去换钱并跑到了西方;有些特工利用自己的特长创办私人保安公司,或为西方财团、公司和科研组织效力,公开搜集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里的情报,靠变卖情报资源度日。这些前克格勃官员长期在情报部门工作,对侦察和反侦察技术了如指掌,个个都是窃听等领域的专家,手中有大量的先进设备,联邦安全局的人手有限,当然能力也有限,所以根本无力去控制这些离去的特工。

但是在叶利钦任职期内,即使困难重重,也始终没有给克格勃任何的机会。直到普京,这位有着浓厚的克格勃情结的总统上台之后,毫不掩饰自己的克格勃生涯。并且不遗余力地重振克格勃雄风,重新重用原克格勃人员,大力宣传克格勃间谍的光辉形象。

在普京的重视下,俄罗斯政坛上出现了一股势头强劲的新生力量,这股势力被称为“西罗维基”。

“克格勃”消失了,“西罗维基”出现了,它俨然是克格勃的另一个面孔。“西罗维基”意为“强力集团”,指的是忠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个政治团体,其核心成员有前克格勃特工、安全机构官员、司法部门和军方官员。这个集团成员性质单一、非常团结……对普京高度忠诚。

从1988年到2003年,“西罗维基”在俄罗斯政坛的权势增长了12倍,且这一增长主要发生在普京执政的3年时间。“西罗维基”在俄政坛最高层的比例从1988年的4.8%上升到了2003年的58.3%。据悉,普京的由24人组成的联邦安全委员会多数成员都是前克格勃官员;全俄罗斯7个总统特使有4个来自前克格勃和军方;内阁12个部有4名部长属于“西罗维基”。

“西罗维基”这个强大的权力集团能让无法无天的金融寡头们屈膝投降,会使想说就说的媒体学会什么时候闭嘴,能把国际资本商务集团对俄罗斯的控制减少到最小的程度,是让反对者被捕入狱最强大的幕后动力。俄罗斯社会科学院学者奥列加告诉记者说:“这些人精通权术,他们不理解也不喜欢民主,他们认为普京总统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恢复他们克格勃时代的地位,找回他们当年拥有的特权。”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人发动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统治,但新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在政治上的混乱与涣散,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1917年10月25日,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后改名为共产党)的领导下,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以迅猛的动作将资产阶级这个过渡政府赶下了台,革命成功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历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正酣时,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二月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结束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统治。在起义过程中成立了新的革命政权——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但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成立了临时政府,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二月革命”的胜利为俄国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革命胜利之初,布尔什维克坚定地认为,他们的革命将开创最终在世界上战胜资本主义的世界革命运动的新纪元。他们认为,新的国际秩序中没有外交官们的位置,更不必说间谍了。

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镇压反革命,是列宁根本就没有想过的事情。

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在其著作《国家与革命》中这样写道:“将来不会有警察局的存在,秘密警察局就更不必说了。”

当然,他也考虑过,革命胜利后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肯定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需要对一些少数剥削者进行镇压,但总体上,他是乐观的,他认为这些问题都是无足轻重的,所以他曾说:“非常自然,剥削者若没有实施其目的极为复杂的机器是无法镇压人民的,而人民甚至只要有很原始的机器或几乎没有任何机器,没有专门的机构的情况下,通过武装起来的人民的普通组织就能镇压剥削者……”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次全民演说中还曾说:“人民会根据需要在街头自己主持阶级法庭。”由此可见,苏维埃政权对未来社会是充满信心和希望的。

可是,在革命胜利后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列宁的想法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当时形势所逼的结果。

首先,十月革命是由革命的少数派发动的一次军事政变,它虽然推翻了取代了沙皇制度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然而布尔什维克并没有得到他们自认为本应该得到的支持。在革命胜利后的立宪会议上,他们当初唯一的盟友——代表农民利益的社会革命党获得了绝大多数的选票,而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只得到了不到四分之一的投票者的支持。甚至在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的联盟中,他们也仍然是少数派。

其次,列宁所控制的区域只有彼得格勒、莫斯科以及与其毗邻的方圆500公里的地区(主要是莫斯科以东和稍微往南的地区),而整个俄国的其他地方的情况处于绝对的混乱状态。

当然,这些只是表面上能够看得见的困难。其实,还有正在酝酿着的各种暗流,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之前被推翻的沙皇以及旧官吏、将军、资本家、地主等,互相勾结起来,蓄意从事各种反革命的破坏活动,他们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

虽然在革命成功后的两个月里,这些反革命分子并没有大的动作,但是布尔什维克明显感觉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鉴于紧张的形势,列宁很快就认识到有必要建立一个“专门机构”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一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独创性和绝对正确性笃信不移,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来破坏革命胜利的果实。

12月19日,苏维埃政府截获了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小部长会议”号召全体官吏举行全俄大规模怠工的电报。列宁在得到这份电报后,很震惊,也很气愤,立即找来捷尔任斯基,对他作出指示:“在此情况下必须要建立一个专门委员会,旨在通过最有力的革命措施来弄清同罢工一类现象作斗争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列宁已经下定决心要建立一个专门的对付反革命的机构。

第二天,即12月20日,列宁又对捷尔任斯基说道:“资产阶级企图犯下滔天罪行……”

当天晚上,捷尔任斯基根据列宁的指示,在致苏维埃政府的报告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别以为我会寻求革命的公道途径。我们现在不需要公道,现在是面对面的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我建议并请求建立一个同反革命进行革命清算的机构。”就在会议结束后的当天晚上,一个旨在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的特设委员会成立了。这就是“全俄肃反委员会”,其全称是“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俄文缩写的音译是“契卡”,人们习惯上称它为“肃反委员会”。“契卡”总部设在莫斯科卢比扬卡街11号,由费利克斯·捷尔任斯基任主席。

肃反委员会即是后来克格勃的前身。它的标志上有盾牌和剑的图形,盾象征着捍卫革命,而剑则象征与敌斗争。

虽然多年以后,克格勃的领导千方百计想挽回克格勃的坏名声,于是决定去掉其标志上的剑,其克格勃证件上只留下盾的图形。但是今天的克格勃军官们仍称自己为“肃反工作者”,并在每月20号领取工资,因为这一天正是肃反委员会成立的日子。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列宁不得不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列宁担心这个专门机构会成为让人痛恨的与沙皇时代的保安队一样的组织,所以,他对“契卡”作了诸多严格的限制。他们只与国内的反革命作斗争,而斗争的手段只限于没收财产、迁移、吊销供应证、公布人民敌人的名单等。

在列宁看来,肃反委员会的建立是一项必要的临时性措施,他不曾想到。肃反委员会很快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政治警察局和最强大的对外情报部门。这真是不得已而为之。P2-5

序言

克格勃被称为“世界上空前最大的搜集秘密情报的间谍机构”。克格勃即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称KGB),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克格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7年12月布尔什维克政府刚刚成立之初的“契卡”。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立宪民主党人、右翼社会党人、沙皇政府的残余势力以及旧官吏、将军、资本家和地主等联合反对苏维埃政府,西方的情报组织此时也渗透进来,参加反苏维埃活动,各种暴乱此起彼伏。

“契卡”正是为了应对和肃清各种反对势力及破坏活动而成立的。它的全称是“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它的标志上有盾牌和剑的图形,象征着捍卫革命、与敌斗争。

1917年12月21日,“契卡”得到苏维埃政府授予的特别司法权和执法权。“契卡”内部设有情报局、组织局、行动局、机要处和经济局等机构,还在各地建立了分支机构,一时间遍布全国。“契卡”存在期间,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行动,成功捕捉到刺杀列宁的杀手,把二十多万“反革命”送进地狱,把尼古拉二世秘密满门抄斩,并且成功地挫败了英、法、美等国家的外交官和秘密间谍参与的“洛克哈特阴谋”(也称“大使阴谋”)。

随着苏维埃政权在国内取得绝对胜利,很多党员都认为“契卡”的时代过去了,改革该机构势在必行。1922年2月,根据斯大林的提议将“契卡”改组为国家政治保卫局。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国家政治保卫总局改组为国家安全总局,属于内务人民委员部管辖,开始从事国外间谍行动。这个时期的行动,与“契卡”时期相比,更加迅速、有力。大清洗中,有三千多人被处决。

1941年2月,国家安全总局从内务人民委员会中划出,组建为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6月,德国入侵苏联,又改回国家安全总局。1943年4月,重新成为独立的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战后,1946年3月,根据斯大林的指示,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改称国家安全部,加强对国外的情报活动,重点是对美国的情报活动,当然这个时期的行动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1954年3月13日,赫鲁晓夫决定将国家安全部门从内务部划出,组建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成为国家级机构,正式名称是“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地位的提升,为其行动提供了诸多的便利。

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为了争夺世界势力范围,公然对垒,间谍战线的斗争十分激烈。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克格勃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国家安全局相抗衡的情报机构。与美国的中情局、以色列的摩萨德、英国的军情六处并称为世界四大间谍组织。

克格勃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过许许多多的名称:全俄肃反委员会、国家政治保卫局、国家政治保卫总局、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国家安全部、内务部、国家安全委员会等。尽管它的名称经常变换,可是我们仍然只叫它“克格勃”。因为它一直在进行着对外情报活动、反间谍活动、国内安全和边境保卫等活动。它的名称再变,它的保卫国家利益的行动宗旨从未改变。

在世界情报史上,苏联克格勃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规模、设备、人员编制还是活动能力方面,都极为出色。苏联的谍报工作也十分发达,通过间谍活动获取情报是其主要情报手段。在整个苏联的历史上,克格勃的行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书评(媒体评论)

世界上最大的搜集秘密情报的间谍机构

——英国情报机构如此评价克格勃

别以为我会寻求革命的公道途径。我们现在不需要公道,现在是面对面的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我建议并请求建立一个同反革命进行革命清算的机构。

——契卡(克格勃前身)创立者捷尔任斯基。

那时我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改变我想当特工的主意了,克格勃经历教会我如何同别人进行交流,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俄罗斯总统普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1: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