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庙会》由齐心所著,本书将庙会归纳为:文武二圣与庙会、神灵与庙会、时令与庙会、山与庙会、海与庙会、风俗与庙会,以每一个庙会的个案为主,从中按其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细化的归纳整理,进而展现其千姿百态的庙会民情风俗。本书不以纯学术理论去原则性笼统地对庙会文化现象进行阐述与论证,而是有选择地对全国各地有一定代表性的庙会活动进行解说。由于庙会风俗是社会风俗的一个方面,其内容又极为丰富多彩,所以了解庙会文化一方面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另一方面,在庙会活动中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势利导,从而深入群众地真正实现移风易俗,为今日在各地举办繁荣发展之庙会提供借鉴。
庙会文化是中国乡土文化的缩影,是中国民俗文化的精华。《中国庙会》由齐心所著,《中国庙会》从遍布神州的庙会中选取颇有生趣的庙会,分“文武二圣与庙会”“神灵与庙会”“时序与庙会”“山嵎与庙会”“海洋与庙会”“风俗与庙会”六大类,通俗有趣地讲解庙会活动和相关背景知识。读者可以透过庙会活动中的民间信仰、艺术、人文等多元面貌,了解普罗百姓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在山东曲阜、邹县、泗水交界地有一处尼山乡,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地称之为“小年”.是日,即举办尼山夫子洞庙会。夫子洞庙会原叫坤灵洞庙会,又称为圣庙会、夫子洞会。其间商贩摊位云集,庙前空地搭台唱大戏,四方到此逛庙者达二三万之众,热闹之极。
尼山夫子洞,其名称来源因该处为孔子的诞生地。据《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日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日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氏是史前传说中五帝之首少昊的后裔,少昊的第四十一代嫡长孙孔父嘉,做过宋国的大司马,“孔父”是他的字,从此其后世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孔父嘉的第四代,即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逃避宋国内乱,迁到鲁国定居。孔子的父亲叫孔纥,又名叔梁纥,是鲁国的陬邑大夫。陬邑在曲阜城南,尼山西面,离尼山不过三五里远。陬邑大夫就是乡邑大夫,是个很小的武官。但叔梁纥却长得身高九尺,力大无穷,武艺高强,曾为鲁国立过多次战功,是赫赫有名的武士。他娶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孩;妾生一男孩,叫孟皮,瘸腿。按当时的习俗,女子不能继嗣,有残疾的儿子不便祭祖。已年过六十的叔梁纥,一心想再生个儿子继承祖业,将来也好有个烧纸上坟的。他听说颜家有三个女儿尚未出嫁,便亲自登门求婚。颜父认为叔梁纥虽然年龄大了,但其先世系商汤后裔、宋国贵族,且长得高大,武力绝伦,是一门很好的亲事。颜父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其实,颜父的用意是想让三十多岁的大女儿嫁给叔梁纥。可是大女儿、二女儿都不答话。颜父见女儿们不答话,心里着急,满屋子转圈子。小女儿颜徵在是个孝顺孩子,年方十六,识字解文,有才华。她担心父亲急出病来,也怕父亲在叔梁纥面前丢面子,所以表示愿意听从父命。于是,颜徵在就嫁给了叔梁纥。
俗话说:想什么没有什么,盼什么不来什么。颜徵在嫁到孔家一晃三年了,虽然老夫少妻倒也恩恩爱爱,可是一直没有孩子。这是叔梁纥的一块大心.病,因而整天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颜徵在倒也乖巧,有一天对叔梁纥说:“听人说尼山神很灵验,去求子的人不少,咱们也去求求尼山神吧。”叔梁纥二话没说,就陪着颜徵在到尼山去祈祷,盼望生个儿子。尼山不远,去着方便,回来也快。当颜微在走进家门时,发现院子里有个麒麟,从嘴里吐出一块玉帛来,上面写着:“天上的星宿下凡,将来要振兴周朝。”同时有个声音在半空里传来:“天生圣人,天降音乐。”那麒麟、这声音瞬间而逝。颜徵在懵懵懂懂的,既不能不信,也不敢全信。可说来也怪,就是从这天起,颜徵在怀孕了。
颜徵在盼望生个儿子,从怀孕起没少到尼山祈祷。可是,怀孕都十个多月了,孩子还不出世,颜徵在心里既担心害怕又着急。这天趁着天气好,颜徵在又独自一人到尼山来祈祷。她挺着大肚子,爬山走路自然艰难吃力。走着走着,颜徵在突然感到肚子一阵阵的疼痛难忍,莫非孩子要出生不成?颜徵在又高兴又紧张,便依靠着一棵柏树坐了下来。与此同时,天上传来了美妙的音乐声,五个仙翁踏云而来。颜徵在忽然觉得浑身温暖舒服,疼痛消失了,不禁迷迷糊糊地合上了眼睛。当她再一次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山洞里,有两条金翅金鳞的龙上下翻腾。颜徵在看着看着,孩子呱呱落地了,这便是孔子。这个山洞后来被称为“夫子洞”,又叫“坤灵洞”。洞名“坤灵”,是因为孔子出生后由一只母虎哺育,坤有雌义,虎为神灵,故名。
孩子出生了,颜徵在喜在心里乐在了脸上,忙不迭地去看孩子,却不禁大吃一惊。这孩子相貌丑陋,顶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面有“七露”,眼露筋、鼻露孑L、耳露轮、嘴露齿(眼、耳、鼻均为双露,故日七露)。颜徵在以为自己生了个怪物,哪敢往家里抱呀,便弃在山洞里了。颜徵在独自往回走,盼儿十月到头来却生了个怪物,那心里就像打翻了五味瓶,别提是什么滋味了。她一边走,一边伤心地流泪,走着走着,突然停了下来,不禁在心里念叨起来:他再丑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啊!再丑那也是一条生命啊!自己怎么能忍心把他扔了呢?!颜徵在突然醒悟过来,急忙往山洞走去。当她走进山洞时却被洞内的情景惊呆了。一只老虎正在给她儿子喂奶;因山洞里闷热异常,有一只老鹰正用翅膀为她儿子打扇。所以,至今曲阜还流传着“凤生虎养鹰打扇”之说。
颜徵在看在眼里,乐在心上,不用说也知道儿子的来头不小。她抱起儿子风风火火地往家赶去。当她走到一块长满了山枣树的坡地时,担心山枣树的针刺扎着孩子,就对山枣树说:“山枣树呀,你就把刺往下长吧,别扎了我的儿子!”话音刚落,那山枣树上的刺儿都齐刷刷地倒下去。这坡地后来被称为“颜母坡”,至今颜母坡的山枣树的刺儿还是往下长的,根本不扎人。
颜徵在走下“颜母坡”,来到山脚下的村庄,已是又累又乏,大汗淋漓,口干舌燥,气喘吁吁。说来也巧,村头路旁正好有一眼水井,井旁有棵大树,树下特别凉爽,颜徵在想在此休息片刻。她把孩子轻轻放在井台边,想喝口水,却既没有打水的器物,伸手又够不着水。颜徵在围着井转了一圈,双手按在井沿上,轻轻叹惜道:“井啊,要能把你扳倒,让水流出来该多好啊!”哪知话音刚落,就听得地下发出一阵吱吱嘎嘎的响声,随后那口井竟顺着她手按的方向慢慢倾斜起来,一直斜到井水慢慢地流出来。颜徵在既觉得神奇又高兴万分,喝一口井水,觉得出奇的甘甜。她喝完水,又洗了洗手和脸,感到全身清爽,疲劳一扫而光,这才重又抱起儿子兴高采烈地回家去。这口井就叫“扳倒井”,至今仍在。扳倒井后又称“鲁源”,意即鲁国之源,泉水流成一条河,名为“智源溪”,意为孔子出生之地是智慧之源。
以上讲述了有关孔子出生及夫子洞的种种传说轶闻,这些遗迹典故使尼山夫子洞庙会更增加了一层神秘色彩,人们为了能得到圣人的智慧之光,所以每逢庙会期间到此逛庙会的四方人流不断。
尼山夫子洞庙会始于清初,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头会,庙会为期三天,庙会初会场设在夫子洞及夫子庙(孔庙)门前,期间出售各种杂货的摊贩云集,其中不少经营山东当地特色的小吃、饮食、玩具摊点,尤其是玩具摊上的泥娃娃更是抢手货,年轻的媳妇们抱一个泥娃娃回家乞求得生贵子,而姑娘们抱一个泥娃娃祈盼找到如意郎君,还有不少儿童学子买个泥娃娃以求长大成人借圣人智慧灵光,增长学识获得功名。在庙会会期,开放孔子庙,人们涌进庙内,烧香磕头,怀着不同的心愿,对圣人景仰崇拜。同时,在庙外的空地上还搭台演出大戏。
每逢尼山夫子洞庙会期间,孔氏家族所属的六十大户都派人来此赶会。孔子七十六代孙孔令贻及七十七代孙孔德成均多次前去参加庙会、祭拜。赶会的人们不但有山东本地的,同时全国各地如河南、河北等均有人来到尼山夫子洞庙会赶会的。
P1-5
一说起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庙会,人们可能会立刻联想到“庙”,认为庙就是寺庙道观,从而顾名思义,以为庙会就是在寺庙道观内或其附近举行群众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及贸易购物等活动。其实,这种理解只是中国庙会后期形成的含义,天子与诸侯会见于“宗庙”才是庙会的本源,那是一种极其郑重的政治外交活动,与如今热热闹闹的“逛庙会”有不小的差别。
庙会会集的主要活动内容,依其演变过程,基本可分为五种:一是宗教的,即信众庙期至“庙”礼佛奉神,进行祭祀,烧香还愿,进行宗庙活动。二是为庙会服务的,信众庙期群至,负责生活供应、医药、交通之类服务,依庙会期间所需而产生的。三是商贸买卖交易。起初只是销售一些香、锞、纸马、吉祥物之类的宗教民俗商品,进而扩大为生活资料、日用物品、地方特产之类,甚至发展成贩卖骡马、牲畜及生产资料的经营场所。四是在庙会期间,搭戏台、搞文娱演出以及各类游艺项目、花样杂耍,从而愉悦耳目、调节身心,即所谓“酬神者,正所以酬己”,庙会中娱神更主要在娱人。五是观光的,即所谓逛庙的,赶会的,即非出于宗教目的,纯为看热闹、开眼界而来。这五种内容,虽发生有先后,发展速度也不尽相同,但其皆兼容而互不排斥,同以庙会的热闹程度为转移,至于是否全备,则因时、因地而异。如今的庙会,礼神拜佛的宗教内容逐渐淡化,甚至绝不礼神拜佛了,可“庙会”依然旺盛,其中逛庙会的这部分人群占大多数,这也是延续一千多年,遍及全国城乡,成为独特景观的庙会依然兴盛的缘故。
由于庙会本身是个综合体,故对每一庙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庙会内容错综复杂,而每一庙会所处时代、地点不同,风土人情各异,各地的庙会形式及类型并不一致。如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的庙会就存在某种差别,城市庙会和乡村庙会也有所不同,具体到某一庙会,其名称及神主也有差异,所有这一切,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划分类型,实非易事。另外,在中华大地,从古至今各类大小庙会活动,不用说在全国,即使在一个地区,城乡之间,其数量复杂繁多,难以尽述。故不可能撰写出什么大而全的所谓大全、大观之类的读物。
有鉴于此,本书将庙会归纳为:文武二圣与庙会、神灵与庙会、时令与庙会、山与庙会、海与庙会、风俗与庙会,以每一个庙会的个案为主,从中按其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细化的归纳整理,进而展现其千姿百态的庙会民情风俗。本书不以纯学术理论去原则性笼统地对庙会文化现象进行阐述与论证,而是有选择地对全国各地有一定代表性的庙会活动进行解说。由于庙会风俗是社会风俗的一个方面,其内容又极为丰富多彩,所以了解庙会文化一方面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另一方面,在庙会活动中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势利导,从而深入群众地真正实现移风易俗,为今日在各地举办繁荣发展之庙会提供借鉴。
《中国庙会》书稿,几经修改、调整,如今总算收尾了。但心里仍感到言犹未尽。
庙会是什么?它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是中华大地上为老百姓点染着斑斓色彩的一只万花筒。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庙会》即是对其个案中各种社会民俗事象进行描述的具体展现。
在我读民俗专业研究生时,曾随导师去北京参加东岳庙的学术研讨会,后来到辽宁社会科学院工作期间,曾赴山西等地进行学术研究,民俗学称其为田野作业。类似这些活动,使我对庙会文化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尤其近年来,沈阳的皇寺庙会红红火火的热闹场面,从逛庙会、观赏各种文化节目及商品购物,庙会已从娱神进而娱人,发生了质的转换。所以,提倡庙会文化仅尊重传统文化是不够的,更应从现实出发对其加以改造、完善、利用,使其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进而稳定社会、繁荣文化与促进经济发展。
在此,我要对辽宁人民出版社参与此书出版的工作人员深表谢忱。同时还要感谢家父齐守成老人(沈阳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在这本书的写作期间,他不但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还将亲历亲闻的庙会文化史实传述给我,使我受益良多。
由于中国的庙会文化遍布神州大地,恐挂一漏万,这本小书如能增添一点色彩,则应归功于主编和编辑的不弃。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本人学力浅薄,难免不当乃至舛误,敬祈方家读者指正。
2013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