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婚》里的很多地方都真实得近乎残酷,但真的很深刻,每个女人都应该看看。从结婚到离婚到再婚,态度一贯诙谐真诚。体裁是随笔,但因为通篇故事,所以读起来更是小说。
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该书真实。其中人物无一完美,而且前后诸多矛盾——但惟有矛盾和变化才构成真实的人生。这是作者自传性质的小说。本书的态度和观点,有很多前后矛盾的地方。但人走到不同位置,眼里的景观和心情必定不同,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别,希望读者能在这矛盾当中悟到真实,看到一个女人在婚姻中真实的成长经历,或者会有所触动。这也就是这本书的中心观点。
一场无性婚姻能延续几年?答案是大于六小于七。
婚姻背后的真相没人知道,甚至是男女主角自己。
一对看起来幸福美满的夫妻,刚刚跳着脱衣舞庆祝完结婚六年纪念日,喊着白头偕老的口号,携手迈进七年之痒,传说中的痒就如约而至。
小三儿是个雷,谁碰谁倒霉。看似完美的婚姻堡垒瞬间核爆炸。
妻子突然发觉自己腹背受敌:一枪来自男女关系,另一枪则来自血缘关系——以爱的名义。
头破血流地站在瓦砾堆里,她不得不逼迫自己戴上一副高清眼镜儿,用来颠覆世界,也拧巴自己:没有一种男女关系不是暗藏重重危机,也许,就从第一天起。
蔷薇泡沫破碎之后,妻子相信爱仍然健在:有时爱是折磨,有时爱是解脱,但无论何时,没有爱我们就没办法继续活着。
五月问:你什么时候结的婚?
我有点儿含糊,得去看看语录本儿一样不容置疑的结婚证书。
五月说今天是她结婚八周年纪念日。
我问她有什么感觉。她回答:就是提醒自己作为人妇已满八年,除了住进新房子,也没什么感觉。
后来,我听说她正在家里忙活着一顿浪漫晚餐。
水晶建议她真空穿围裙上阵,我则建议她在围裙上画上一对巨波。
在法国南部,似乎是普罗旺斯,我在小摊上看到过一件围裙,上面画着一个丰满女郎的*,波大腿壮,穿着蕾丝内衣与吊袜带,标价十三欧元。一念之差,我跟这个有趣的东西擦肩而过。到了巴黎,我搜了无数小店也难觅芳踪,深以为憾—我本来是打算拿它当礼物,用在某一个纪念日里,送给猪,然后在他下厨的时候给他拍张玉照。
从某个方面说,结婚,就是突然多出一堆特别的日子,每个日子都是一棵圣诞树,需要亮晶晶的礼物装点。
结婚前,我是大刀王五,遇到某个特殊日子,满脑子想的是“狠宰”,虚荣得底儿掉,最喜欢华而不实并且可以招摇过市的礼物。但本质上还是乡下姑娘的虚荣,没指望着谁能送我一辆敞篷跑车开上大马路闯红灯;只是认为红玫瑰一定要送到办公室里才算拉风。现在想来,真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收一把花都恨不得举着游街去,可见这辈子没收到过珍珠项链钻石戒指之类的东西。
结婚后的第一个情人节,猪举着粉红色玫瑰进家门之后得到的第一句问候是:“今天买玫瑰?你间歇性脑瘫啊,送上去挨宰。”
猪则很得意地说:放心,才三十块啦!我对店主说,现在已经晚上十一点,再过一小时,花儿就无人问津了,卖了算了。
饶是这样,我还是觉得:三十块钱买瓶洗发水不是更加实惠?
看,婚姻就是让人从天上掉到地上的过程。我们的礼物也极其默契地从华美不实用的花瓶变成锅碗瓢盆。生活不需要玫瑰花,生活需要吃饭。我们没穷到无饭可吃的份儿上,我们只是越来越懒—恋爱是登山,结婚是登顶,接下来自然可以趿拉着鞋慢慢走。
我,在送过了钱包、皮带、T恤、衬衫、刮胡刀、皮鞋、拖鞋,以至袜子手套之类之后,开始黔驴技穷—纪念日总不好意思送秋裤吧?
猪更贫乏,在送过了巧克力、鲜花、香水之后,又照着该顺序重复了几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看来是打算像愚公移山一样磨炼我的意志。
我特别想知道是谁发明了纪念日。各种各样的纪念日是考验人类记忆力和想像力的极限挑战。
好在,人的惰性最终推动了简洁主义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刚刚一年下来,我们的纪念日就已经被精简成彼此的生日、情人节、结婚纪念日,全年仅仅幸存四个,而我们还心照不宣地为彼此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深感遗憾,如果是那样,又可以名正言顺地精简掉一个。
如此一来,无懒可偷。我们绞尽脑汁要给对方一点点惊喜,那是平淡生活中一点点细小的欢乐,就像大草原上星星点点开着的小花。
拜金主义的猪是这样做的—递给我一把钥匙:“祝你生日快乐!我买了一辆车送给你。”
递给我一把钥匙:“结婚纪念日快乐!我买了一栋房子送给你。”
别人听见了肯定以为我是二奶。
事实上,应该说,我们家买了车,我们家买了房,但他总挑选在某个特别的日子过户。《围城》里的李梅亭,得意的时候总恨不得身外化身,拍着自己的肩膀说:老李你真行。我想猪在那一刻也有同感。
多么不幸,我是个穷光蛋,所以只有劳神费力。P16-18
大概三年前,我在新浪以“介末开门”之名开博,连载自己的婚姻生活。
飙升的点击率膨胀了我的虚荣心,我志得意满地准备出书吹嘘自己的幸福生活。
出书的事还未见眉目,我离婚了,以雪崩的速度。
我第一次真正领略了生活的荒诞,简直想笑。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我写了一出话剧,编了一本杂志,又谈了一次热情的恋爱结了一次婚,出书的事情顺理成章地被耽搁下来。
一方面是没精力,另一方面是心里踌躇:这东西有人看么?
在朋友的怂恿下,我决定还是写下来再说,既然对婚姻有了新的感悟,又有了闲,况且一吐为快的欲望又像狗一样在后面猛追。
等到动笔的时候才觉得是自讨苦吃:因为是真人真事,所以既不能丑化别人,又不能美化自己;写得太狠,对不起自己;写得不狠,也对不起自己。我被迫用更为冷静客观的眼光再次打量当年的往事,并正视自己不愿正视的所有缺陷,老实交待自己的错误和感悟。
第一部分“结婚六年”是从前的博客文章,笔调泼辣轻快,而再写第二部分“七年之痒”和第三部分“单身时代”时,心境和眼光已经完全不同,写得相当滞涩艰难,可见按心意营造一个世界很容易,但认识一个真实的世界很困难。我还是善于给自己脸上贴金,需要给自己拆台的时候手就软,只能勉力为之。
本书的态度和观点,有很多前后矛盾的地方。我并没有着力修改,很多片面放肆的语句也没有删除。人走到不同位置,眼里的景观和心情必定不同,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下之别,我希望读者能在这矛盾当中悟到真实,看到一个女人在婚姻中真实的成长经历,或者会有所触动。这也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所在。
婚姻不是终极目标,甚至男女关系也不是,它们只是工具,帮我们领悟自己和生命本身意义不过是我们赋予生命的说辞,如果有一天发现它是虚妄,还是要继续愉快地生活下去,就像一棵树或者一朵花,在成长中享受乐趣。
这是我在书中反复提到的观点。
由于眼界境界都有限,所以本书观点也不过是一家之言。或许不久之后的某一天我自己也会觉得它粗浅可笑。但这正是我的期待。变化是生命的心跳。
我希望自己的世界没有边界,自己的成长没有终点。
祝福每个人。
朋友拿着开心网上的调查题目来问我:如果有机会,是否愿意回到十年前?
我说不,不不不,当然不。小时候升学、搬家、送别、别人恋恋不舍,只有我兴奋异常,完全没有离愁别绪——挥手作别旧目的自己,带着新我的面目上路。好容易翻沟过坎地走到今天,像万里长征走完一半,再回头重新起步岂不是前功尽弃?
朋友点头。“谁没年轻过啊,可是你老过么?”她说,“但多数人选回去。”
选“回去”,大概是因为对现在的自己不满,打定主意要重新塑造一个——一个更加完美、成功、金光闪闪的模子。
朋友说:喂,你安静平和了很多。
我笑。我还诚实宽容很多呢。
我不回去,我对现在的自己很满意。
没有过去一切人和事,就没有现在的我。
我不想重新去做一张白纸~单纯不应该源于空洞无知。
果真回去,不明白的还是不明白,该摔的跟头还是要摔,而且一个都不会少。变化的大概只有跌倒和爬起来的姿势。就像《西游记》里的取经故事,一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小时候读《西游记》,只是为了看孙悟空打妖精。后来才明白它是成人寓言:生命是场漫长艰辛的修行,但即便如唐僧般软弱,也可以到达终点。
另一个“回去”的理由,大概是以为可以重新选择。
但你以为你所遇到的一切都是偶然么?恰恰相反。
看上只要时空倒转,回到当年的三岔口,你就可以走上另一条路,选择曾经被你放弃的方向。
其实无论怎么走,我们只有一种选择—一那就是没有选择。
人生是套多米诺骨牌,我们伸手就会碰倒注定的那一枚,之后便有无数枚不停地倒下去,方向和过程,都不由我们控制。
重新选择,无非是变换经历;而任何经历也不过都是些台阶。我们踩着它.一级一级走向从未想像过的高度,当时曾经纠缠痛惜的一切,都渐渐远了,淡了,成为回忆与笑谈。死亡是我们的巅峰,站在这里可以清晰地回望整条来路,曲折而清晰;此时大概会恍然大悟,慷慨地挥别已经了解了的生命。
殊途同归。
有人问我,如果有机会重新来过,你还会不会选择当初那个人?会不会和他结婚?会不会更好地维持婚姻?会不会生个孩子?会不会不离婚?会不会?会不会……
所有以“如果”开头的问题,都是蠢问题。
我们都曾经做过蠢人,但千万不要做一辈子。
没有第一段婚姻,也许就没有我的第二段婚姻。
没有失,当然不会得。
重要的不是抓住,·而是了解与领悟——事事如此。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个“渡”字,渡人渡己,没有例外。能否渡河.全在一念之间。
为此我感谢过去的所有人,爱过的恨过的伤害过的。
为此我感谢过去的所有事,哭过的笑过的难堪过的。
卡夫卡说生命像走钢丝。
我不喜欢这个比喻,太艰险太紧张。
我喜欢中国古人的说法,生命像一泓流水,万流朝宗;生命像一片树叶,叶落归根。总之,轻盈自在,随遇而安,没有目的;自然,就是唯一法则。
从前话多,后来明白说话不过是因为无知——“无法了解,不能知道”的意思;越无知,话越多。
现在的我较为沉默,写这本书,不过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与大家分享.就像出借学习笔记。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一行四人,历尽千辛万苦到了西天,看管经书的罗汉将最上等的经书传给他们。行者机灵,走到半路,打开看了一看,发觉那真经竟都是些无字的白纸。于是打将回去,找如来理论。如来对传经的菩萨说:凡人的见识,不足以理解这无字的真经,你还是把次一等的经书传给他们吧,那是有字的。
照此推论,我哕哕唆唆地说了这么一本书,堪称是不入流,能力有限;好在无声无息、不扰民,不想听时合上书本即可,请读者宽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像一棵植物,用沉默的存在表达自己,而不是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