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浓缩古今中外文化常识,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讲述各类事物的精彩历史,展现文化发展中的点点滴滴,力求做到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我们将这些读者非常感兴趣的,却又是最基础的常识编辑成书,希望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开阔视野、猎取知识、增长见识、开卷有益。
《文化常识一本通》一书,包括古今中外文化小常识,内容短小精练,涵盖天文、历法:地理、景观、科学之谜;节日、节气、天气;社交礼仪常识;医疗卫生与养生保健;邮政、交通:政治、经济、军事;影视、戏剧、文体娱乐;教育、科学常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饮食文化等方方面面。
特点1:文化常识一本即通
这是一本浓缩中外文化知识精粹的储备书。本书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讲述各类事物的精彩历史,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一本精神食粮。
特点2:短小精练的文化快餐
本书男女老少皆宜:青少年学生课外提高丰富文化知识;中青年闲暇之余、工作休闲提高文化修养;老年人不断丰富文化素养,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舒心、开怀。
特点3: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古今中外
本书包括古今中外文化小常识,涵盖地理、地名、名胜;天文、历法、时令;节日、节气;礼仪、习俗、民族;医药卫生;生物;交通;邮政;政治、军事;经济贸易;著名品牌;文体娱乐;科学、技术;文学;新闻、出版、文学语言;教育、学科、思想:历史、考古;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工艺;官衔、称谓;成语、俗语等方方面面。
揭示奇异之谜
揭示石头流血之谜
明故宫的午门里有一块引入注目的“血迹石”。青灰色的石面上,夹杂一团团绛褐色的斑纹,就像是鲜血渗透到石头中去了。关于明故宫的“血迹石”,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有人说,这块血迹石是580年前方孝孺血溅宫门留下的。方孝孺,浙江宁海人,世称正学先生。为明初大儒,以愚忠著称于世。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攻破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朱棣自立为王,就是明成祖。明成祖想利用方孝孺的声望,笼络读书人,于是便命令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最后被灭了十族,其中包括他的朋友和门生,先后株连落难的达870多人。民间相传,血迹石里的血迹就是方孝孺当年头撞阶石所留下的。
“血迹石”在我国不只一处,苏州虎丘也有一块渗血的石头,叫干人石。千人石每到滂沱大雨之后,都从岩石中渗出“血水”。关于千人石还有一个传说,那是工匠的血当年浸透了千人石之故,一下雨,就渗出来了。淡淡的“血水”,使人们同情那些能工巧匠的悲惨命运,痛恨吴王的残暴行径。
难道血迹石里真的有血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血迹石是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是由沉积岩中常见的石灰岩构成的。这种血迹石是在海底形成的,距今约三亿多年。当时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洋生物的遗体,参与了沉积。在这期间,它们又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相作用,便出现了绛褐色的团块和条纹,经过成岩作用,便形成了血迹石。以后海底的血迹石随着地壳运动而抬升,不少血迹石也就跻身于山之上了。而苏州虎丘一带在一亿几千万年前,是火山喷出的火山角砾,火山灰掉落的山间水盆地。距今七千万年前,才逐渐形成小丘。所谓血染之石,实际上是紫红色流纹质熔结凝灰岩。
揭开贺兰山三清观佛像“嘴巴能动”之谜
曾经有人传言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苏峪口风景区内新落成的“三清观”里的两尊佛像,当游客用数码相机或手机拍照时,它们就会立刻有所“感应”——火焰频频闪动,眼睛不停地眨巴。嘴巴居然也能闭合。
难道佛像真的能动吗?其中的奥妙究竟在哪里?下面将为您揭开谜团。
当数码相机和手机有效像素较低时,聚焦成像的速度就相对较慢,特别是在缓慢地锁定拍摄对象和焦距调整过程中,随着照相设备的细微抖动,佛像自然会出现“动”的情况。同时,再加上元始天尊佛像身后的火焰装饰以及文广天王佛像的嘴巴、胡子和眼睛上的眉毛、睫毛都是红色,而红色在所有颜色中最具视觉刺激性和跳跃感,所以容易让人产生“动”感。然而当使用专业相机,有效像素较高(630万以上),成像速度快,能迅速呈现佛像的真实情况。所以,佛像是不能动的。
揭开马王堆女尸两千年不腐之谜
1972年,马王堆女尸在湖南出土轰动一时,让大家不可思议的是女尸体能够两千年不腐,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女尸体两千年不腐呢?
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学港教授及所带领的科研工作者们经过长时间对发现女尸当时所浸泡的红色棺液的分析检测,已经初步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罗学港说:“对女尸详细的体检结果表明,总体情况较好,尤其是皮肤纤维的保持情况出乎人们意料的好,依然很有弹性。”据他介绍,30年前采用的是当时最好的配方,保存方法的核心理念是模拟古尸出土环境,也就是“恒温、恒湿、相对无菌”。恒温是0到4摄氏度,恒湿是70%到80%之间,无菌是因为在考古发掘时发现棺材密封很好,所以后来的保存一直采用棺材内不留空气的方法,并且把女尸用特制的防腐固定液泡起来。
在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这种液体是使女尸2000多年来不腐的“神液”。后来,经过化验可以证实,红色棺液成分复杂,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掺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还检测出了许多中药的成分,这些东西泡在一起就成了深红色。可以肯定,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红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汞,也就是水银。专家推测,女墓主人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药的习惯。在古代中国,炼丹术是人们追求长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炼出的丹药,本身都含有汞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当时人们意识不到,但是汞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所以,虽然女墓主人生前滥服丹药没能长寿,身后却阴差阳错,丹药的毒性却使得她的尸骨长久保存下来。
罗学港介绍,在红色棺液中还发现了一些中药的成分。据介绍,在陪葬品里,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中草药,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古人能够配制防腐药水的观点。
那么为什么当时比女墓主人地位高的人没有保留下尸骨,而女墓主人却可以?这起码说明这种防腐药水的配方是一个偶然因素形成的。罗学港认为,女墓主人2000年不腐“充满了偶然性”。除采取了得当的防腐措施之外,当时的环境一定非常干燥,有利于保存,而且棺木密封很好,和外界空气隔绝,避免了细菌对尸体的侵蚀,再者,马王堆墓一直没有被盗。地质条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女墓主人的尸体奇迹般保存下来。
P49-51
文化的含义很广,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无穷无尽,浩如烟海。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任何一个人恐怕都无法对人类文化做到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了解。即使是专业人士,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也不过是人类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小部分,与整个人类文化相比,犹如冰山一角。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会有更多不明白甚至前所未闻的知识。所以,为了帮助读者更方便、更轻松地了解和掌握这些点滴文化常识,我们组织编写了本书,希望能帮助读者丰富知识储备,提高文化修养。
本书浓缩古今中外文化常识,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讲述各类事物的精彩历史,展现文化发展中的点点滴滴,力求做到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
《文化常识一本通》一书内容包括古今文化小常识,涵盖天文、历法;地理、景观、科学之谜;节日、节气、天气;社交礼仪常识;医疗卫生与养生保健;邮政、交通;政治、经济、军事;影视、戏剧、文体娱乐;教育、科学常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饮食文化等方方面面。
我们将这些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却又是最基础的常识编辑成书,希望读者在轻松阅读中,开阔视野、猎取知识、增长见识、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