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尔塔情思(临夏东乡族人的黑夜白天)》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作者钟翔的散文作品38篇,包括《乡村里的路》、《地锅里的美食》、《岁月中相伴的河流》、《母爱之歌》等,分4辑编排,包括雪花飘飘、磨坊水情、思想之船、河州意境。钟翔的散文充分地体现了散文求真的传统:真实、真诚、真切。他注重描写,叙事成分只是作为补充,细节上巨细无遗,所写的内容也都是极其普通的乡土事物。路、水磨坊、雪花、犁、麦草、苜蓿、烧柴、包包菜、麻雀、蜜蜂、羊、鸡、土豆、包谷、粪火、炕……这些细琐的事物出现在回忆之中,呈现出温馨的面孔。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撒尔塔情思(临夏东乡族人的黑夜白天)/远方的家民族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钟翔 |
出版社 |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撒尔塔情思(临夏东乡族人的黑夜白天)》是一本散文集,收录作者钟翔的散文作品38篇,包括《乡村里的路》、《地锅里的美食》、《岁月中相伴的河流》、《母爱之歌》等,分4辑编排,包括雪花飘飘、磨坊水情、思想之船、河州意境。钟翔的散文充分地体现了散文求真的传统:真实、真诚、真切。他注重描写,叙事成分只是作为补充,细节上巨细无遗,所写的内容也都是极其普通的乡土事物。路、水磨坊、雪花、犁、麦草、苜蓿、烧柴、包包菜、麻雀、蜜蜂、羊、鸡、土豆、包谷、粪火、炕……这些细琐的事物出现在回忆之中,呈现出温馨的面孔。 内容推荐 钟翔著的《撒尔塔情思(临夏东乡族人的黑夜白天)》共分四部分,分别是雪花飘飘、磨坊水情、思想之船、河州意境,将读者带入临夏东乡族的旖旎世界。他们的民俗,他们的风情,娓娓道来,述说在字里行间。是世人了解临夏东乡族人的一道视觉、味觉盛宴。同时也有利于将东乡族的文化传播出去,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 目录 1 雪花飘飘 乡村里的路 蜜蜂 雪花那个飘 旋转的快乐 麻雀 纸飞机 温暖的毛毡 鸡 乡村电影 腼腆的羊 2 磨坊水情 地锅里的美食 晒土 土豆 我家的房屋 包包菜 苜蓿 干流川水情 填炕 水磨坊 旧房情 3 思想之船 字纸的魔力 儿时的病 思想之船——我的读书生涯 岁月中相伴的河流 父亲的病 迷失在声音之外 城市中的绿 弥漫的疼痛 表达 4 河州意境 母爱之歌 秋天纪事 农村细节 路 诗意的河州 夜 大地放歌 泥土·砖·砖雕 春意 试读章节 乡村里的路 常常在村庄里转悠时,就看到许多短短长长、窄窄宽宽的路。路,把家家户户连起来,把村子与村子连起来,像身上的毛细血管,使村庄的肌体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活力。 一条条的路,跟那些柴垛、牛哞狗吠、坟墓、炊烟的味道、泥土、架子车、孩子的哭声、房屋、牧歌、清真寺、庄稼地、祖先、风霜雪雨、土炕,等等,组成了一个村庄,构成了一个村庄丰富的内容。而路,是神经、是脉管,是气息,是人与人之问坑坑窝窝的交情,是历史与现实长长短短的牵挂。 一个人老了'力气用完了,眼睛变得浑浊,骨头散了架,就与农活断绝了关系,拄一把榆木拐棍,坐在檐下静静地晒太阳。此时,想得最多的,就是自己这辈子走过了怎样的路,在路上有没有留下脚印,还有多少路要走,今后的路又将通向何方。想着想着,上眼皮不由自主地耷拉下来,眼睛合在一起,关住村庄里曾经熟悉的一切,不想知道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诸多事情。 村庄里的路,有宽、有窄,有山坡牛羊吃草行走的羊肠小路,有通向集镇去的宽敞的柏油马路,有田间纵横交错的农路,有拉运庄稼粮食的车路。还有许多的路,是看不见的,是隐伏的,比如说一个农人心上的思路。他怎么想、到哪里去、干一件什么事、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脚印留下后能活多久、何时才能够返回来、路是否懂得他的意图,这些,都是他自己的事,是他自己按原初的想法,去尽心尽力完成的、实现的,与别人无关。 在田间地头、渠沿、路边,我常常见到一些抬着铁锨的人,一些扛着锼头的人。他们见了路面陷下去的窝坑,用铁锨填一填,发现路面高起了土堆,拿镬头刨一刨。修好脚下路,留与后人走。修路补桥,成了村庄里千年不变的行善积德的事,是人人竖大拇指夸赞的事。 农业社时候,父亲—直当生产队队长,操持着队里的许多事情。村民受惠最多,后人多次提及并赞不绝口的事,就是父亲带领社员修挖的一条条路。 北面的长龙山,是个大大的斜坡,一直延伸到山顶上。翻过去,就到了广河县的克那村。记得以前是没有路的,要到克那去、到广河县去,须得沿着牛羊吃草时蹄子踩出的小径,摇摇摆摆、手脚并用地向上爬,很是吃力。要是身上背点东西,比如麦麸、土豆或棉絮什么的,更得小心翼翼,唯恐脚下踩空,跌人万丈悬崖。 开路的那天,全村人十分踊跃,热情很高,挥锨抡锄,装土的装土,掌辕的掌辕,推车的推车。从远处看,满山满洼都是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起劲儿地在干活。十多天日子后,一条能通行手扶拖拉机的山路,从山下开始盘旋、环绕,时曲时直,或隐或现,一直通到了山顶上。挖通整平的山路上,调皮的孩子,来回奔跑,玩耍,呼叫,高兴得很。路修通了以后,两边平缓的草滩、丘陵、山坡,被开垦出来,成了土地,种着粮食。拉货物的架子车,驮麻袋的毛驴,拉庄稼的行人,就时常走在这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上。 甘萍山上耕地多,一块块、一片片,几乎每家都有。原先的路,窄小,坑坑洼洼,忽高忽低,经过开挖、平整、加宽,变得好多了’能够顺利地通行架子车。 靠公路边的土地,不管是春耕,还是拉运粮食柴草,很是方便。那些远离公路的人家,比如住在半山腰的,崖沿的,山巅的,都羡慕得很,都想在公路边置一份田产,想方设法把家搬过来,搬到路边居住。路是很有吸引力的。 有一件事,全村人都没有想通,那就是家在公路边黄金地段的二不读,突然在老坟以北靠水渠的地方,划宅地、打土墙、盖房子、修家园、搬家具、拉柴草、赶牛羊,折腾了半个多月,把家搬过来定居了。 老坟是很久以前的一块坟地,很大,有上百亩,长满野草,荒芜得很。据民间说法,在死人的坟地上修建宅院,居家过日子,是不吉利的,会闹鬼的。尤其到了夜深人静时,路过的人会听见死鬼冤魂的哀叫。体弱幼小的婴幼儿,往往被鬼抓住,附上身子,是很难活过来的。 后来,庄上人口增加,吃饭的嘴多了,村民就垦为耕地,开始耕种粮食。但有一点,就是当初没有留下通行的路。一到庄稼丰收、准备收割时,老坟上有地的人,就开始因为没有路、无法用架子车拉运庄稼粮草而叫苦发愁,埋怨卡住不让开路的人。无奈,只得动员家中的男女老少,身背的身背,肩扛的肩扛,手提的手提,真是苦不堪言。 对这些,二不读是没有考虑到,还是不管不顾呢? 搬来后,他遇上的头件事,就是磨面。架子车装满了麦子麻袋,拉的拉,搡的搡,沿房后水渠边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刚容车轮通过的小路,摇摇摆摆,一颠一晃地走着,心提到了嗓子眼儿。若果一不小心,就会连车带物,掉到渠水里,或者翻到外边的悬崖下。 为此,他决心要开一条路,以了却自己的心愿,也了却大家多年来的心愿。他多次找队长,找庄上的头面人,想让大家做做占地户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开恩”,想远点,不要为一时的得失斤斤计较。甚至,他从自己另外的地中,划出同样多或几倍多的来交换。 对老坟上开路的事,大家七嘴八舌,你长我短,一致的观点是:开路是对的,路不通了,家家户户连不到一块儿,人不到一个村庄里,搁到一边,像是后娘养的。 树挪死,人挪活。也许,人挪活的大半成绩,得归功于路,是由路来完成的。人不长翅膀,不能飞,只得在路上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人活出的或高或低的威望,或贵或贱的名堂,有路的份儿,有路的好建议和付出的心血,是路帮着人活下来的。 P8-11 序言 不加抒情的乡村 钟翔的散文充分地体现了散文求真的传统:真实、真诚、真切。他注重描写,叙事成分只是作为补充,细节上巨细无遗,所写的内容也都是极其普通的乡土事物。路、水磨坊、雪花、犁、麦草、苜蓿、烧柴、包包菜、麻雀、蜜蜂、羊、鸡、土豆、包谷、粪火、炕……这些细琐的事物出现在回忆之中,呈现出温馨的面孔。在大段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中,显示出作者对于它们的迷恋,但这种迷恋本身并没有呈现出抒情的风貌,书写者沉浸于其中,并没有自觉要出乎其外、跃乎其上,而仅仅是为了呈现而呈现,让事物尽量以一种客观的面貌出现在读者眼前,尽管这种客观的面貌只是作者的主观。 如果与刘亮程同样写雪的《寒夜吹彻》做对比,钟翔的《雪花那个飘》就尤能显示出自己的特点。他并没有从物象与风土人情中抽绎出玄妙的哲思或者精妙的警言,而是以平实散淡的笔法,写到下雪、扫雪、铲雪、吃雪、滑雪、雪中捕猎的各种事情,让事物如其本然、自我呈现。它们之间内在并无逻辑关联,甚至也没有构成情感上的一致性,而只是由着作者意识流动的回忆视角散乱地铺陈开来。他放弃了隐喻的企图,所以“雪”与‘人’都以其自身的、没有包含任何外在价值与意义的形象呈现出自己。因为任何一点人为主观的抒情都会缩减自然的厚度和内涵,而本然面目的现象 学式的展示则最大限度地让生命和生活得以表现。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本然状态,钟翔和他笔下的乡村就是如此,让无目的性的存在成为主角。 比如《乡村里的路》写道:“村庄里的路,有宽,有窄,有山坡牛羊吃草行走的羊肠小路,有通向集镇去的宽敞的柏油马路,有田间纵横交错的农路,有拉运庄稼粮食的车路。还有许多的路是看不见的,是隐伏的,比如说一个农人心上的思路。他怎么想、到哪里去、干一件什么事、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脚印留下后能活多久、何时才能够返回来、路是否懂得他的意图,这些,都是他自己的事,是他自己按原初的想法,去尽心尽力完成的,实现的,与别人无关。”这是一种人与故乡未分的状态,他采用的不是惯常所见的陌生化的修辞手法,而是“熟悉化”。一方面,作者对他笔下的事物非常熟悉,另一方面,他的写法也是一个普通人最熟悉的思维方式。 钟翔散文的大多数篇什都是这种熟悉化的内容,经由类似普鲁斯特式的非意愿性的回忆联缀起来,因而我们会发现,那些在共时性的回忆过滤后呈现在文字中的乡村往事是无时间性的——它们可能是幼年的某个片段、少年时期的一件小事、现在偶发的感想。这些本来属于线性的人生长河中的人事,统统被消弭了彼此在时间上的差异。因此,这些事物所组成的乡村是静态的、已经沉淀为记忆中鲜明意象性的存在,而不是处于急剧变革的乡村。虽然我们都知道,钟翔文字中的乡村在现实里正在经历堪称天崩地裂式的转型。但是作者的思维模式是前现代式的,所以乡村并不是因为对比于现代化的城市文明而表现出浪漫的怀旧般诗意,而是它本身就是抒情性的,无需通过对比去刻意强调。他是在忆旧,而不是怀旧。 因为这种抒情性的本质,所以钟翔的文字纡徐舒缓,其节奏与乡村那种不疾不徐、张弛有度的生命节奏息息相关,这是一种自然化的呼吸节奏,带有大地般的沉稳和厚道。乡村以其质朴的形象展现,没有被作者的文字风景化、客体化、对象化,书写者自身也与这种节奏契合,沉入其中,与乡村合二为一,而没有成为一个现代性的反思个体,疏离在乡村之外。 我们可以注意到,钟翔对社会关系很少描写,他书写的是一个并没有社会化的单纯而明净的乡村。作者的东乡族的族别与穆斯林的身份在文字里也退隐不见,虽然他也写到这方面内容。但因为较之于共通的内在乡土情感,这些外在的文化差异属性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乡土中国的本性,因而钟翔笔下的乡村具有普遍性,而不仅仅是他屡次提到的位于临夏州的故乡流川。它是作者的故乡,也是农耕文明的乡村,更是中国的乡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