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公子王孙,有的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地方大佬,有的是游走刀尖以命搏命的冷面刺客,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所在:江湖。
大度与贪婪、重义与清高、坚毅与狂妄、强悍与忠诚,一切的一切,都已载入史册。留给我们或唏嘘或慨然的叹息。
读史就是读人,让我们翻阅《历史的个性(江湖)》,与扶栏客一起领略风云诡谲时代江湖人物的跌宕人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的个性(江湖)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扶栏客 |
出版社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们有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公子王孙,有的是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地方大佬,有的是游走刀尖以命搏命的冷面刺客,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所在:江湖。 大度与贪婪、重义与清高、坚毅与狂妄、强悍与忠诚,一切的一切,都已载入史册。留给我们或唏嘘或慨然的叹息。 读史就是读人,让我们翻阅《历史的个性(江湖)》,与扶栏客一起领略风云诡谲时代江湖人物的跌宕人生! 内容推荐 《史记》是我国首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巨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以其传神的笔触为我们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这些历史人物风采各异,也具有不同的个性。正是这些个性融合在一起,经过岁月的积淀形成了我们现在共同的心理结构。 《历史的个性(江湖)》作者扶栏客挑选《史记》中的江湖人物,包括四大公子、三大游侠、五大刺客等,进行了现代化的解读。带读者回到两千多年前,从个性的心理层面去分析那些人、那些事,无限地接近他们,让读者直达历史人物的心理深处并产生深深地共鸣。 目录 一、标杆型领导者——孟尝君田文 引起关注 一视同仁 可以保护活人的死人 找个名人骂自己 “绿帽子”——以天下苍生为念 改造世界,从身边的人开始 象牙床和剑 土人和木人:揭露人生根本问题的“鬼故事” 鸡鸣狗盗,特殊人才的特殊作用 孟尝君的心理痛点:“渺小丈夫” 长铗归来乎 一笔仁义的买卖 以性命换清白 不流血的复仇 悲剧收场 二、只会“用人”——平原君赵胜 美色与贤才的冲突 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进入圈子的经典案例——毛遂自荐 辩论的价值 三、一代偶像——信陵君魏无忌 过程出错 将保安待为上宾 用人头换兵符 改变历史的铁锤 赵孝成王的客气话 “处士”来自江湖 攀比的痛苦 祖国至上 法治精神 英雄末路 四、纵横家——春申君黄歇 以文止战 改变命运的一次豪赌 可怕的预言 变态的审美观预示了衰落的国运 迁都避祸 阴谋篡国 毋望之祸 五、社会活动家——朱家 侠客的生存土壤 低调的江湖“老大” 成就一位高级干部 六、平乱指标——剧孟 第二号草根大侠 人心风向标 七、失控的江湖——郭解 伤痕累累的童年和杀人如麻的少年 突然转型 要调解,找郭解 弄巧成拙 失控的江湖 八、绑架改变历史——曹沫 幸运地遇到一位好老板 一次名垂青史的绑架 九、杀手经济学——专诸 复仇与野心 杀人的厨子 “生命差价”和“交易机会”:杀手的经济问题 十、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豫让 恐怖的酒器 忠臣不朽 自残毁容 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 十一、独行杀手——聂政 爱生活爱家庭,这个杀手不太冷 两个大人物之间的仇恨 视死如归 “烈女”姐姐 三个好人和一个坏人 十二、错位人生——荆轲 “北漂”文艺青年 从两小无猜到势不两立,秦始皇和太子丹的关系之谜 逆潮流而动的复仇 无奈的命运,被选择的杀手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徐夫人匕首、王者之剑与药囊的博弈 艺术家也可以当杀手 试读章节 引起关注 中国古代的男人但凡有点理想,,都想办法当官,否则就像没出息。即使你富甲一方,即使你学富五车,没有级别很难让人相信你成功。 但是如果不打仗,在当时要想当官通常需要符合两个条件之一,那就是出身好或者学习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个好爸爸或者有张好文凭。从隋朝创立科考制度以后,通过科考进入仕途渐渐成为中国式人才成长的主流模式,从此应试教育也成了中国教育的主流。如果一个中国的男人不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生得不好,学习也不好,那么就很可能当官无望,但是如果这个男人偏偏又有些血性和志气,就很容易或多或少地滋生江湖情结,当不了官当“老大”,弄好了像宋江那样“杀人放火受招安”,“老大”也可以转型当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老大”们在江湖上混出来一点名堂以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向孟尝君看齐,即使自己谦虚,追随他的小弟们也会拿孟尝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老大”,否则小弟们追随着也觉得没面子、没前途。比如《水浒传》里的宋江和柴进,很多江湖上的流氓无产者都把他们比作孟尝君,还比如《说唐》里的秦叔宝就有个绰号叫“小孟尝”,再比如当年上海滩的青帮老大杜月笙,也曾经被自己的徒弟们吹捧成孟尝君、春申君一样的人物。 不过扶栏客认真阅读《孟尝君列传》以后,发现其实孟尝君是很难效仿的,两千年当中像他这样纯粹的“老大”实在找不出来第二个。 孟尝君之所以能成为战国时期的名人和中国历史上标杆性的“老大”,首先要感谢他的爸爸靖郭君田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孟尝君也是“生得好”。不过说孟尝君“生得好”也不全对,因为一开始他的老爸并不喜欢他,甚至想要把他消灭掉。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是齐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属于根红苗正的王室贵族。田姓王族人口众多,人才济济,田婴不仅出身高贵,而且还有卓越的工作业绩,这样的人当然会成功,也就是当大官。齐宣王二年,田婴参与了田忌领导、孙膑策划的马陵之战,在马陵设伏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国太子申被齐军活捉。齐宣王七年,田婴代表齐国出使韩国和魏国,此时齐国国力雄厚,加上在马陵大败魏国主力,因此正是称王称霸的好机会。田婴顺应历史潮流说服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向齐宣王低头,在田婴的陪伴下,韩昭侯和魏惠王来到了东阿南,按照准备好的预案,齐宣王在这里亲切接见了两位友好邻邦的老板。三位老板在友好、坦诚的气氛中就三方建立共同防卫体系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最后三位国家老板代表三方结成了齐、韩、魏三方联盟,齐宣王任首任联盟主席。三方联盟第一次峰会圆满结束,而促成这次大会圆满完成的田婴无疑功不可没。第二年,马陵之战战败方的老板魏惠王再次来到齐国的甄城拜望齐宣王:在这一年魏惠王死了。从马陵之战到魏惠王低头认齐宣王当“老大”,再到魏惠王再次登门拜访后死亡,一共过了六年,可以想象作为战败方的老板,魏惠王在这六年当中是非常痛苦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魏惠王的死亡与马陵之战和庞涓战败存在一定的联系,可见在激烈竞争的年代对于一个老板来说,用错一个人的代价是多么的沉重。 魏惠王死去后的第二年,齐宣王九年,为齐宣王挣足了面子的田婴终于登上相位,被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封为齐国的相国。那年头的官员,尤其是王室贵族出身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终身制,何况是田婴这种有能力、有水平的贵族官员。田婴在齐宣王期间一直担任相国,直到齐宣王去世,齐滑王即位。齐滑王上台以后不仅继续留任田婴当相国,而且三年后还把一个叫薛的地方(今徐州滕县南)封给了田婴。 田婴从齐威王时代就开始踏上了仕途,从那时候起_,田婴经历了齐威王、齐宣王和齐湣王三代国王,官越当越大,最后担任相国多年直到去世。田婴之所以仕途一帆风顺,除了他的王室血统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以外,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政治敏锐性也是重要因素。《战国策·齐策》中有一篇《齐王夫人死》的故事,充分说明了田婴的这种政治生存能力。有一年,齐宣王的王后去世了,按照惯例齐宣王需要再立一位王后。这时候齐宣王身边有七位后宫美女,从表面来看齐宣王对这七位美女都颇为宠爱,外人根本看不出来亲疏远近。不过王后只有一个,齐宣王必须从这七位美女中选一位最喜欢的出来领导齐国后宫。本来谁当大老婆这种事在有钱人家都是财主自己说了算,但是身为国君,这种事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义。所以作为齐国的一号首长,齐宣王从内心里迫切希望大臣们能首先提议王后人选,而那呼声最高的人选最好就是自己中意的人选。这样齐宣王不仅能立一个自己称心如意的王后,而且也能表现出公开、公平、公正的提拔原则。在齐国,齐王的老婆说到底也是齐王的员工,这种敏感时刻该提拔谁、该怎么提拔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齐宣王的王后死了,田婴这时候比齐宣王还着急。如果自己能猜对了齐宣王选王后这个故事的开头,知道了齐宣王内定的人选而主动出击,那么这个故事的结尾就是包括自己在内的皆大欢喜。 后来田婴想出来了一条妙计,他花钱请工匠打造了七副耳环,其中六副完全相同,只有一副无论是材质还是做工都明显优于其他六副耳环。七副耳环打好,田婴亲自送给齐宣王,作为臣子孝敬大王的礼物。 最终,田婴看到了那副最好的耳环出现在了一位美女的耳朵上,田婴心里一阵狂喜:就是她了! 第二天田婴就上奏齐宣王,坚决拥护那位戴着极品耳环的美女当王后,齐宣王非常欣慰地批准了田婴的建议。结局如愿以偿地皆大欢喜,包括田婴自己。 孟尝君名叫田文,他出生在齐国的相国田婴家里,但是他的童年并不幸福,因为他的老爸有很多老婆和很多儿子。在田婴的四十多个儿子当’中,田文本来是最不可能继承父业的一个孩子,事实上,田文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是违背田婴意愿的一个技术性失误。《史记·孟尝君列传》对孕育了孟尝君的伟大母亲的称呼只有两个字:贱妾——也就是没有地位的小老婆,甚至连小老婆都不是,只能算得上靖郭君一生中N多女人中的一个,在田婴的相府可能就是一个丫环、女仆、保健医生或者实习生。 话说在公元前的某一天,田婴偶然“临幸”了孟尝君田文的母亲,后来这位地位卑下的妇女跟田婴汇报:“我有了。”作为一位四十多个儿子的父亲,田婴听到一个地位卑微的女人怀上自己孩子的消息,心情平静地说:“哦,找大夫看看吧。”那年头没有B超,不过中国的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根据《史记·孟尝君列传》的记载,至少在两干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中医不仅能准确地预测预产期,而且能精确到天。因为根据后来给田文妈妈做产检的医生预测,齐相田婴的这个孩子将在五月初五出生。根据当时流行的算命理论,五月出生的孩子对父母不利,也就是俗称的“克父母”。为了避免自己遭到还处于胚芽状态的儿子将来的伤害,田婴严厉地要求田文妈妈打掉这个孩子,这位卑微而坚强的母亲流着泪低下了头,然后悄悄地把孩子生了下来,并且抚养长大。 P3-5 序言 千百年来有个你 几年前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叫作性格决定命运。按照这种理论,即便一个人先天不足,但是只要每天坚持服用鸡汤,保持满格正能量.就可以创造各种逆袭的奇迹,最终扭转悲剧的命运,赢得成功的人生。相反,如果一个人先天不足又拒绝进步或者进补,自暴自弃、放弃治疗,只能越混越惨,最后惨不忍睹而自绝于人民。这当然是一种狭隘的看法,且不说人生的成功与否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如果有人认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荣华富贵是成功,那么就一定还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从容悠闲才是成功——就算大家统一了思想,也很难说进补了就一定能进步,是药三分毒,鸡汤不能当水喝,正能量不能当日子过。这世界上倒霉失败的人很容易找到规律,风光成功的人物却各有千秋,很难总结出像数学公式一样的严谨规律。 不过很多现实问题,在微观层面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放到宏观层面来看,却能如掌上观纹一样清晰可辨。 这种现象在学术界,特别是经济学界就很常见,比如预测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难度很大,有时候一群专家甚至都无法准确预测一家企业下个年度的盈亏。然而只要把颗粒度放大,预测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预测一个行业就比预测一个企业容易,判断一个国家就比判断一个行业容易。 同样的道理,在忽略环境因素的前提条件下,一个人的性格其实很难与此人的命运产生必然的逻辑关联。但是一群人,或者一个民族,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性格决定命运这个理论的应用方面,其实远比运用在个人身上更有效。 比如中国人都自称炎黄子孙,从黄帝和炎帝开始,夏、商、周直到后来的春秋战国乃至秦汉,在一个个以城郭为中心的农耕文明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融合碰撞,最后形成了一种强大、包容、融合能力超强的文化,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所以中国人都属于一个个小圈子,然后一个个小圈子形成交集、合集,最后形成国家这个大圈子。就如同我们的祖先最早聚合在一起耕种劳作、繁衍生息,以城郭为军事依托,以宗庙为精神核心,对抗外来的游牧渔猎民族的威胁。然后一步步发展壮大,把城郭外的民族融入进来,形成了国家。这样的生存发展历史形成了二种其型的民族心理结构,也可以说是一种个性到共性的社会结构。具体地说,中国人先是在血缘和亲情的纽带下形成了小圈子里的安全感和生存制度保障,然后再向外拓展和融合,不断发展壮大,扩大让自己获得心理安全感和满足感的圈子。这就是儒家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孟子说的“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就是中国人热衷拥有房地产的心理根源,这就是中国人对这个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今天全世界到处是中国人的民族个性基础。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的省一地一县的国家治理结构其实都是满足这种心理结构和文化基础的特色,在这个制度基础上,有儒家的教化,又有法家的手段,兼容了佛家和道家的容忍和超脱,才形成了中国今天的这个样子。这样的发展演进历史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直到后.来即使有人跳出来批判和颠覆这种历史传统,但是明眼人看来,其实仍然跳不出民族个性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轨迹。那些强烈怀疑和批判中国传统的人,仍然还是中国人,扶栏客认为这也是百年来这个民族痛苦纠结的心理根源。一个时刻怀疑自己的人,怎么可能从容自在,怎么可能幸福快乐? 那么好吧,为了今天和以后的中国人能从容自在一点,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一路从蛮昧走来的过程。如果把中国人看成一个人,千百年来你我一直存在,你此刻的想法和做法绝不是孤例,历史中的个性就是你此刻的个性。 这些个性具体到个人身上,就是战无不胜、坑杀俘虏的白起,就是少年英雄、不知人心险恶的李陵,就是杀妻求将、三起三落的吴起,就是果断担当、腐败贪婪的春申君。兼容并蓄的同时,必然也会藏污纳垢,规模如此巨大的一个民族,必然个性复杂,甚至矛盾重重。 现实中的困惑无法解决,不如看看当年的豪杰。有用还是没用,或许不是重点,认清干百年来形成的个性,接受矛盾重重的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重点。 回头望去,千百年来一直有你存在,或许你还可以更好地存在,阅读历史、思考历史为这种更好的存在提供了可能。 扶栏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