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简单易懂的世界金融危机简史,时间跨度从17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开始,截至眼前尚未结束的全球金融风暴。全篇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系统地介绍了历次金融危机的背景、起因、发生情况及其后果和影响,并穿插了很多金融学知识的介绍以及一些经济学观点的讨论。
李铁峰编著的《还有多久:金融危机的前世今生》详细介绍的金融危机包括:17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18世纪英国南海泡沫和法国密西西比泡沫、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日本的泡沫经济、拉美国家金融危机、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以及眼前正在发生的全球金融风暴。这些金融危机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些甚至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比如大萧条就促使德国走向纳粹统治。书中重点讨论了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与目前的全球金融风暴,并认为这两次金融危机是迄今为止社会经济发展史上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作者从各个角度对这两次金融危机展开讨论,并介绍了大量有关金融危机的理论知识,包括很多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的主要观点。本书还附有大量的漫画插图,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本简单易懂的世界金融危机简史,讲述了17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18世纪英国南海泡沫和法国密西西比泡沫、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日本的泡沫经济、拉美国家金融危机、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以及眼前尚未结束的全球金融风暴。
李铁峰编著的《还有多久:金融危机的前世今生》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系统地介绍了历次金融危机的背景、起因、发生情况及其后果和影响,并穿插了很多金融学的知识以及经济学观点。这些金融危机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些甚至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比如大萧条就促使德国走向纳粹统治。
《还有多久:金融危机的前世今生》附有大量的漫画插图,趣味横生。适合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管理者、金融证券从业人员以及广大关注金融危机的读者阅读。
引言 回到新西兰
第一章 疯狂的花朵:荷兰郁金香事件
第二章 赌徒治国者:法国密西西比灾难
第三章 贪婪的爱国者:英国的南海泡沫
第四章 冲向地狱的美国:1929年经济大萧条
·20世纪20年代的“黄金十年”
·股市的黑色星期
·大萧条下的人间地狱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结局
·大萧条中的苏联奇迹和纳粹上台
·罗斯福伸出政府之手
第五章 地狱是怎样炼成的:以大萧条为例的经济学讨论
·以大萧条为例
·金融危机的定义
·金德尔伯格解说的明斯基:金融危机的模型
·教科书里的观点: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
·美国金融危机中事件发展顺序
·两个人的战役:凯恩斯与弗里德曼的圣杯之争
·美联储是救世主吗:假如伯南克回到1929 年
第六章 从世界之巅跌落: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
·世界第一的美梦
·日元升值与刺激内需
·最美丽的经济泡沫
·从“三个神话”到“三项过剩”
第七章 烦恼与成长如影随形: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
·奴役走向自由的代价: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把金融危机当足球踢:1999年巴西金融危机
·请不要为我哭泣:2001年阿根廷金融危机
第八章 困虎还是病猫: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
·泰铢失守曼谷沦陷
·屠龙猎虎的凶猛鳄鱼
·索罗斯兵败香港
·灾难后想起克鲁格曼
·新兴国家金融危机模型
第九章 美国太阳照常升起:从石油战争到“9·11”袭击
·阿拉伯人的报复:1973年石油危机
·都是房贷惹的祸:20世纪80年代储贷会危机
·华尔街最悲惨的一天:1987年黑色星期一
·群体狂热与盲目: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
·炸不倒的金融大厦:“9·11”袭击后的金融恐惧
第十章 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与次贷危机
第十一章 一个时代的终结:华尔街金融风暴
·长长的伤亡名单
·大危机序幕:死在旧世纪的新世纪公司
·侥幸与恐慌:2007 年下半年—2008年3月
·死于流言的草根老大:现代金融企业的脆弱性
·剧院失火了:预期、信心与金融产品定价
·点燃森林大火的火柴:从两房绑架政府看官商制度
·死不瞑目的雷曼兄弟:救火时的道德风险
·纽约深秋的蚂蚱:金融机构大洗牌
五大投资银行还会卷土重来吗
AIG成了国有企业
银行业大洗牌
·汽车在冰天雪地熄火:关于政府和市场的争论
第十二章 坎坷的建国之路:欧债危机的真实故事
·危机源头:从希腊闹剧到希腊悲剧
·评级机构:公正卫士还是搅局者
·危机进程:欧猪的多米诺骨牌
·成因分析:解开欧债危机的面纱
·解决之道:在懦夫博弈中走向统一
还有多久
后记
贪婪是投机者的本性,这倒也无可厚非。但是。把个人的发财梦堂而皇之地披上爱国的庄严外衣,未免就太无耻了。
这些无耻的人,就是当年英国南海公司的董事们。他们的无耻行径诱发了隐藏在冷静外表下的英国人的投机狂热,制造了金融投机历史上最著名的泡沫——南海泡沫。
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南海泡沫只是受法国密西西比事件影响而发生的,是一群道貌岸然的无赖试图将法国密西西比公司在英国照猫画虎的结果,其目的完全是个人私利,贿赂、欺诈、渎职、丑闻成为事件的主题。南海泡沫因密西西泡沫的极端发展而形成,也因密西西比泡沫的破裂而崩溃,前后持续时间也就8个月左右。但是,南海泡沫的杀伤力却一点也不小,而且它的名气也远远大于密西西比泡沫,我们这里不停地重复的“泡沫经济”一词就来源于此。甚至对上市公司进行“民间审计”也源于对南海公司造假案的清查。
如果说,在密西西比泡沫中,我们还看到约翰·劳作为一个力图以自己的理论来救市的失败经济学家悲剧的话,在南海泡沫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形形色色的人类丑行。从这个角度说,南海泡沫被称为“史上第一泡沫”倒,不为过,这大概也就是它如此著名的原因吧!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个金融史上最著名的丑闻。
按照惯例,我们先观察一下泡沫发生的背景。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英国,情况同当时的法国没什么不同:政府连年战争债台高筑,但是民间却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当时。金融投资渠道匮乏,除了传统的商业形式以外。普通国民手里的财富并没有出路,很大一部分流向连年递增的政府国债(可以预期的是,一旦有投机发财的机会,这些资金一定会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般发疯地冲进去)。政府为了解决债务危机而殚精竭虑,不惜与一些不良商人合作,进行各种殖民地贸易。包括贩卖黑奴的罪恶勾当。
1711年,一个叫南海公司的新公司成立了,公司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牛津伯爵”罗伯特·哈里。伯爵是个精明的商人。更是官场长袖善舞的人物。商业和政治的结合往往会产生腐败,更不幸的是,这位“牛津伯爵”又是位为金钱可以不择手段的卑鄙小人。这就是英国人民的不幸了。伯爵认为自己经商的优势就是自己的政治资本,所以必然要在政府那里寻求资源。他明白,最大的利润就隐藏在那些被政府垄断的贸易中,而要想得到这些权利,必须要对英王有所“贡献”来交换,于是他做出一个自以为精妙而又划算的安排:邀请持有政府国债达900万英镑的个人成为南海公司的股东。也就是把国债持有人变成了私人公司股东。应该说,这一创新在时间上还先于约翰·劳(那时候他还在欧洲各地的赌场游荡),所以“私人股权换国家债权”的专利应该属于英国的哈里伯爵。那时候。英国政府的战争负债是1000万英镑,如果900万成为南海公司的股权,这么一来大部分的债务就转移至南海公司手里,国家的债务管理变得简单起来,而最大的债权人变成了英王的“自己人”哈里伯爵,家里人议事,一切都好商量了。伯爵从此绑架了英国政府,让政府后来同自己一起,一步步陷入丑闻的泥潭。
作为这种为国家债务分忧解难的爱国义举的回报,伯爵得到了他希望的一切商业机会:南海公司获得了代表英国与南美洲以及南太平洋诸岛进行贸易的权利,同时,公司经营的烟草、酒、醋等商品可以永久性退税。另外,英国政府还授权并帮助南海公司进行从非洲贩卖黑奴的勾当。这些无疑都是对哈里伯爵爱国义举的回报。
不幸的是,南海公司的如意算盘并不顺利——看来伯爵作为商人的长远眼光和宏观判断能力还有些问题。因为强大的西班牙海军的阻挠,公司的海外贸易并不顺利。西班牙长期以来认为南美洲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对其势力范围内的贸易控制得很严,英国人很难插手。而公司寄予厚望的非洲奴隶贸易也没有给公司带来预想的利润,其原因也是西班牙海军在海上的不断骚扰。哈里伯爵搞定了英王。却没法收买西班牙国王。
南海公司遭到计划之外的挫折,为了解脱困境,伯爵绞尽脑汁。
1719年,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公司在法国掀起一股投机浪潮,股价一日千里,扶摇直上。隔海相望的伯爵看到约翰·劳的发财童话,立即看到了自己美梦成真的机会:如果南海公司能够变成英国的密西西比公司,那么股价一定也可以涨上天!还有什么比股票投机赚钱更简单快捷的呢?利益当前的时候,伯爵从来是当机立断的。他立即决定照猫画虎,将南海公司改造成英国版的密西西比公司。1620年1月,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抛出自己的方案:以750万英镑的代价换取全部国债的管理权,而公司向公众公开发行股票。
不过,希望通过管理国债来牟利的想法并不只是南海公司一家,持有巨额国债的英格兰银行就是南海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哈里伯爵使出自己在政坛中最擅长的而且屡试不爽的贿赂伎俩,英格兰银行的计划在议会讨论中最终被扫地出门。南海公司为此支付的行贿款项高达120万英镑(当然最终都是可怜的股民来埋单),他们买通了大部分主要的议员,甚至直接向皇室行贿。
英国下院通过南海公司的方案前后,消息像火苗一样迅速四处传播,南海股票应声飞涨。到了上院通过该方案的时候,股票已经从100英镑涨到400英镑左右。计划还没推进,股价就涨了4倍!不过,南海公司直到4月14日才发出新股,原因是议会里的一些明智人士反对他们的投机计划,其中最有名的反对者就是后来成为英国第一任首相的罗伯特·沃波尔。最终,还是贿赂扫平道路。给当权者以金钱诱惑,历来是南海公司将竞争者踢出局和让反对者禁口的杀手锏。
这时,已经是1720年的4月,约翰·劳和他的密西西比公司在法国身陷麻烦,这位哈里伯爵的法国“老师”正在焦头烂额地拼命发行纸币以应付致命危机。南海公司的董事们决定加紧推进自己的发财计划,他们迅速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新股发售,时间分别是4月14日、4月29日以及6月17日,招股价格分别是300英镑、400英镑和1000英镑。也就是说,在半年内,股价从年初的100英镑起步,疯狂地涨了10倍!暴发的南海公司董事们一夜之间富可敌国。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南海事件其实就是一群骗子所导演的官商勾结的丑剧,那些策划者们可能是历史上最为卑鄙恶劣的“庄家”。让我们拨开纷繁复杂的历史迷雾,剔除那些扰人耳目的所谓金融创新技巧,给今天的读者们总结一下那些骗子当年的“坐庄手法”。
P33-35
一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至后来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到今天,危机还没有过去。关于危机的讨论也正是方兴未艾。金融危机最早从什么时候就有了?为什么会有金融危机?我们怎么应对?能够预测和避免金融危机吗?这一系列问题,恐怕既是普通小民偶尔想到的, 更是那些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们要做的功课。英国女王就曾经毫不客气地问过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们:“你们咋就预测不了危机?”
较早对这些问题作出权威回应的是金融史学家金德尔伯格。他的那本《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从17、18世纪的金融危机开始讲起。他提到,对1600年以前的事件进行研究已非其能力所及。而莱因哈特和罗格夫的《这次不一样:800年金融荒唐史》,则从14世纪中期佛罗伦萨金融家给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和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贷款说起。由于那两位大牌债主不愿意偿还贷款,导致了当时银行业的倒闭。他们将金融危机史又向前推进了三四百年。
事实上,金融危机是自从信用、借贷、货币以及后来所谓金融产生以来一个自然的伴生品。大约5000年前,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人们就开始用泥板记录交易,涉及大麦、羊毛或白银等贵金属。这提醒我们,当人类第一次开始书面记录他们的活动的时候,他们不是在写历史、诗歌或哲学,而是在做生意。有了交易,有了借贷或者说信用关系,哪怕没有货币,就已经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只是,在交易还不太普遍、涉及范围还不太广泛,相互关联还不那么紧密的情况下,一个信用链条断裂所产生的也只是一些微澜,而不会是滔天洪水。因此,代序金融危机的奇幻漂流 IIXU还有多久——金融危机的前世今生真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与银行以及金融市场的产生相关联。当然,如果我们可以更多地挖掘史料,或许可以将金融危机的历史回溯到更久远的年代。从这个角度,金融危机的前世(或前传)今生也就会变得更长。
二
为什么会有金融危机?从金融体系本身当然可以找到一些线索,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金融体系之外。从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可以看得出来,那种99%与1%之间的不平等与对抗,反映出收入差距问题或许正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导火索。
由于经济趋向于金融化的发展,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一方面劳动生产率在增长,另一方面与之相关的劳动报酬却未能相应提高,从而出现无分享的增长,并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05年美国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1959年的2.7倍,增长了170%,而2005年的劳动报酬却是1959年的1.5倍,只增长了50%。这导致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如果我们将时间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发现历史何其相似!在大萧条之前,也发生了劳动生产率增长与劳动报酬增长的不同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有了各种大规模生产的技术,美国工人每小时的劳动生产率已经提高了40%以上。而在20世纪20年代,工人的收入并没有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相应增加。就是在黄金时代的1929年,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也已计算过,一个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2000美元的收入才行,但当年美国家庭60%以上的进款是达不到这个数字的。正因为如此,大萧条之前,贫富差距达到顶峰,只是经过罗斯福新政,贫富差距才有大幅度缩小。从这个角度说,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是危机的一个根源也并不为过,尤其当这个收入分配差距很大程度上与金融业的过度膨胀相关的时候,就更是如此。
关于金融危机原因,还可以归结为人性的贪婪、反复无常以及健忘症(好了伤疤忘了疼),可以归结为制度的不完善、金融产品的复杂性以及经济学家设计的金融产品定价模型的脆弱性等等。显然,这个清单可以拉得很长。但最终仍是,金融危机是经济发展和演进过程中一个自然的伴生物,难以避免。危机是繁荣时期播下的种子;危机也是清洁剂,为下一轮繁荣鸣锣开道。经济社会就是在这一波又一波的危机浪潮中前进,就像少年Pi的海上漂流。当人类知识和理性的边界在扩展、危机的掌控能力在提高的时候,其所面对的未来的不确 IIIxu代序金融危机的奇幻漂流定性或许也在同量级地甚至是更快地增加。金融就是应对不确定性的产物。因此,这种较量将是没有止境的。少年Pi的海上漂流或许已经结束,但他还需要继续他新的人生旅程——在那里,他仍会遇到暴风雨、老虎、食人岛……
三
幸运的是,我们只是金融危机的旁观者,因为中国并没有爆发金融危机。我们或许还在这个时候去过美国、欧洲,去过那些危机的重灾区,但并未感受到危机的可怕:因为失业的并不是我们,并且还“享受着”国外旅游购物价格的一直下降。然而,我们决不可忘了,真正的危机是多么可怕。因此,“重温”一下危机时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或许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益的;另外,现在不少探讨金融危机的书,其中的主角都是银行家或政治家,或者大的投行和金融公司,而较少触及小民的日常生活。
这里主要讲一下大萧条的故事,本轮危机的故事还有待后人去总结。
大萧条时期,中产阶级是破落得最迅速而令人痛心的。在加利福尼亚州水库工地上干粗活的工人当中,有好些先前是农场主、牧师、工程师,还有一位中学校长和一个密苏里州某银行的前任行长。那个曾写出《愤怒的葡萄》的美国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用猪油加草木灰和盐做成肥皂来洗衣服,他连寄稿件的邮费也付不起,是代理人代付的,可是稿件却没人要。后来他回忆说,那时的流民,一想到害病就不寒而栗,“生病也要有钱才生得起。看牙医我看不起,所以牙齿一颗颗烂掉了”。在芝加哥市,有两百名妇女在格兰达公园和林肯公园露宿。夜间敲门讨饭的,“可能几个月或1年前在银行里爽快地签发过你的贷款,或者在你所读的报纸上写过社论,或者是某家大地产公司的副经理”。
1932年6月,美国东北各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步21974名老学长的后尘,也在拼命找工作了。那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而且对他们当中好些人来说,这已是最好的差事了。由于劳动力供过于求,所以航空公司竟能要求机上所有女招待员都由注册护士充当。
1932年,有27.3万户人家被房东撵走。重工业的关键美国钢铁公司,当时的开工率只达19.1%。各银行门前无不人山人海,争提存款。纽约市布朗克斯区有一位少妇,把孩子出租给排队提款的妇女,每次收二角五分——因为抱着孩子排队,能排在前头。在全国居民中,有一半以上每星期看一次电影(成人票价二角五分,儿童一角)。吸纸烟的人逐年增加,当时谁也不知道这个习惯是有害的。
不过有些行业却是分外兴隆。出售避孕药物的行业一年赚了2.5亿美元(当时的青年后来做了爸爸妈妈,早把这事忘了)。并且,经济衰退使婚姻更加稳固了,收入的下降促使许多夫妻加倍努力拯救他们的婚姻。数据表明,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离婚率大约为16%~19%,最低时甚至达到过13%。但进入20世纪40年代,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离婚率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几到三十几,二战结束后的1946年更是达到43%。这样比较来看,大萧条期间的离婚率是相当低的。
与之类似的是,在2008年经济最萧条的时期,平均每1000名已婚的美国女性中,离婚率下降到16.9%。在2007年,这个数字是17.5%。不过,在经济衰退期夫妻双方决定互相克制、暂且不离婚的状况不是一成不变的。2009年,随着经济的缓慢恢复,那些“被压制的离婚需求”瞬间释放,离婚率又开始上升。这意味着离婚存在“顺周期性”,当经济处于不景气的时期,离婚率会下降;当经济状况好转后,离婚率会上升。这些有意思的发现可以当作是金融危机研究的一个副产品。当然,我们并不期待通过危机来巩固婚姻。这也反映出人性的一大弱点:能共苦却不能同甘。
四
关于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以及与之相关的林林总总,市面上颇多探讨。不过,我还是对手头这本修订版的《还有多久——金融危机的前世今生》情有独钟。这不仅是因为出书者是我的朋友,还因为本书的一些独特写法。作为金融业内人士,作者的见识,贴近市场、贴近现实;而作为当年的“文学青年”,作者的故事又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当然,如果只是这些,恐怕还不够。他的书绝不缺乏理性思考:这包括对金德尔伯格、明斯基危机理论的介绍,对凯恩斯、弗里德曼争论的涉及,对伯南克、克鲁格曼思想的评论,以及关于新兴国家金融危机模型的描述,俨然是经济学课堂。这多少暴露出作者的“来头”(书中并无作者简介):他原是经济学科班出身的。有着深厚的经济学背景、多年的金融从业经历再加上当年“文学青年”的实力与豪情,作者的这种“三栖”特征,决定了本书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作者在后记中曾幻想这么一个场景,“大家捧着咖啡坐在一起,闲谈过去的金融故事,聊聊眼下的金融危机”。我倒是觉得,如果改成“闲谈过去的金融故事,聊聊别人的金融危机”可能更有一些轻松的心态。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恐怕已经难以做到了。
不知为什么,我又想起少年Pi所讲的两个故事,一如我们面对金融危机时的心境:危机本身一定是冰冷和残酷的(就如我讲到的那么多普通人生活境遇的变化);只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谈中,它才会变得奇幻和刺激。
张晓晶(中国社会科学院)
在奥克兰海边一条美丽的小街上,有一个不大的咖啡馆,英文叫“TEA TATAL Cafe”,我们几个常去的中国朋友故作文艺范儿,把她翻译为“茶荟咖啡馆”。据说店里的花果茶是新西兰最好的之一。那家店的老板娘是我妻子的好朋友,我很喜欢她亲手煮的咖啡,香醇浓郁,回昧悠长。
呆在新西兰的时候,我们的生活确实是: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新西兰人很悠闲,时间是用来慢·陧享受的,可以用心地煮出世界上最好的咖啡。4年前,就是在咖啡醇香里,我们写完了本书的第一版。那个时候,华尔街金融风暴正越演越烈。’ 转眼4年过去了。在这4年里,我在奥克兰、上海和香港三个地方生活、工作以及游走。一切都没有变化,世界依旧,金融危机依旧。只是,危机的中心从华尔街转到了欧洲,从次贷危机变成了欧债危机。
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我们已经出版的《金融危机的前世今生》的故事书就显得很不完整,因为“今生”显然还在继续。其实从4年前开始,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徐老师就一直希望我们能尽快写第二版,完善第一版中的内容,加入目前的新内容。经过同自己的懒散做斗争,在4年以后,在奥克兰美丽的海边,在熟悉的咖啡香里,我们开始续写金融危机。
同上一本书相比,我们加上了目前还未结束的欧债危机,并且改写了每一章之间的结合部分。同时我们调整了原书的漫画。新的漫画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年轻美女漫画师的杰作。真的要感谢她。
虽然危机是很冰冷的话题,我们还是幻想着这么一种场景:
阳光明媚,海风习习,大家捧着咖啡坐在一起,闲谈过去的金融故事,聊聊眼下的金融危机。
2013年1月于奥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