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报告2007》是一个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报告。报告简述了中国贫困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反贫困的国际经验,分析了当前贫困的特点和导致贫困的种种原因,回顾和评价了中国的各项扶贫政策及其效果,考察了反贫困中的政府治理问题,并在一系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报告2007)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发展报告2007》是一个以贫困问题为主题的报告。报告简述了中国贫困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反贫困的国际经验,分析了当前贫困的特点和导致贫困的种种原因,回顾和评价了中国的各项扶贫政策及其效果,考察了反贫困中的政府治理问题,并在一系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内容推荐 《中国发展报告》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组织研究和定期发布的大型研究报告,选择的主题都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2007年的报告把“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作为主题,既表明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也表明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这是符合现阶段中国发展要求的。 《中国发展报告2007》简述了中国贫困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反贫困的国际经验,分析了当前贫困的种种原因,回顾和评价了中国的各项扶贫政策及其效果,考察了反贫困中的政府治理问题,并在一系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中国发展报告2007》有扎实的实际调查基础,比较准确地描述了中国反贫困所取得的进展和目前的贫困状况,不少结论提示了致贫和脱贫的规律,是一份有深度又有实用价值的报告。报告有助于中国进一步实施扶贫战略和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扶贫的进展和经验。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的历史回顾 二、经济社会发展与反贫困 三、反贫困理念的演变与国际经验 第二章 现阶段中国贫困的特点 一、贫困线的界定 二、农村贫困人口 三、城市贫困的规模和分布特征 第三章 情致贫困的原因分析 一、分析框架 二、农业依赖与自然条件约束 三、人力资本约束 四、公共服务约束 五、城镇贫困的致贫原因 六、关于致贫原因的简要综述 第四章 中国扶贫政策的目标与效果 一、主要扶贫政策及特点 二、农村扶贫政策的减贫效果 三、城市反贫困政策的减贫效果 四、对中国反贫困政策的总结性评价 第五章 反贫困中的政策治理 一、扶贫工作的组织系统和职能 二、扶贫治理的主要经验 三、扶贫治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对中国扶贫治理的总结性评价 第六章 反贫困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发展贫困线标准,调整长期扶贫目标 二、建立合理的信贷扶贫体制及金融部门的参与方式 三、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四、推动城市化进程,为进城流动人口提供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五、提供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 六、扩大对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劳务输出培训 七、改善农村医疗服务 八、建立合理的公共财政扶贫机制,加强反贫困中的政府治理 九、发挥民间组织在扶贫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专栏目录 专栏1.1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关系 专栏1.2 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 专栏2.1 关于发展贫困线的计算 专栏3.1 三大致贫原因:农业收入低、看病花钱多、上学花钱多 专栏3.2 粮食价格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 专栏3.3 中西部地区58个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基础设施调查 专栏3.4 关于生存贫困线划分方法的讨论 专栏4.1 中国农村开发式扶贫政策的演变 专栏4.2 中国城市低保政策的演变 专栏4.3 贫困县和贫困村的确定 专栏4.4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状况 专栏4.5 江西遂川县移民搬迁的影响 专栏4.6 湖北英山县的通过科技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专栏4.7 中国的社会扶贫活动 专栏4.8 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费制”改革 专栏4.9 主要农业补贴和环境保护政策 专栏4.10 城镇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 图目录 图1.1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变化(1978~2005年) 图1.2 中国农村收入差距的变动(1990~2005年) 图1.3 中国与全球贫困发生率比较(全球贫困发生率一中国贫困发生率) 图1.4 2004年中国各省农村贫困发生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 图1.5 中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与贫困发生率降幅相关性(1979~2005年) 图1.6 2004年中国各省农村人类发展指数与贫困发生率 图1.7 收入水平和贫困发生率的关系 图2.1 中国农村官方贫困线(1985~2005年) 图2.2 1985~2005年农村官方贫困线占农村人均收入的比例 图2.3 各地低保标准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性 图2.4 中国农村生存贫困人口与发展贫困人口变化 图2.5 中国农村儿童贫困发生率(1998~2005年) 图2.6 1998年和2005年中国农村不同年龄组人群贫困发生率 图2.7 农村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差异(2005年) 图2.8 中国城镇贫困发生率的变动(1986~2000年> 图2.9 不同性别、年龄组城镇贫困发生率(2002年) 图2.10 城镇不同身份人群贫困发生率(2002年) 图3.1 农村贫困和非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 图3.2 粮价变动对农村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影响 图3.3 不同收入组的劳动力文盲率及其变化 图3.4 农村儿童因贫失学正在减少,但仍存在显著差异 图3.5 合肥市农村特困家庭致贫原因分布 图3.6 不同收入组农户医疗支出占该收入组纯收入的比重 图3.7 农户近5年生活水平变化与人均医疗支出的关系(2005年) 图3.8 不同收入组农户教育支出占该收入组纯收入的比重(2005年) 图3.9 农户近5年生活水平变化与人均教育支出的关系(2005年) 图3.10 城镇低保对象的身份构成 图3.11 合肥市城镇低保家庭贫困原因分布 图4.1 贫困县扶贫资金的投向结构(1998~2001年) 图4.2 贫困地区农户的需求结构图 图4.3 中央政府的三项扶贫投资(1986年不变价) 图4.4 贫困县在不同收入组的分布(1986年) 图4.5 贫困县在不同收入组的分布(1993年) 图4.6 贫困村在不同收入组的分布(2001年) 图4.7 贫困村在不同地区的分布(2001年) 图4.8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变化(2002~2005年) 图4.9 收入和消费增长的比较(2002~2005年) 图4.10 贴息贷款的投向构成(2005年) 图4.11 扶贫贴息贷款的不良贷款率 图4.12 2005年不同类型的扶贫贷款的不良贷款率 图4.13 五保供养人数及其占农村人口的比重(1985~2002年) 图4.14 中国农村的救助人口(2002~2006年) 图4.15 2004年“一费制”学校与“非一费制”学校各年级学费变化 图4.16 扶贫重点县不同收入组农户的税费负担(2002年) 图4.17 不同收入组农户农业税费的减免程度(2002~2005年) 图4.18 减税对不同收入组农户收入增长的贡献(2002~2005年) 图4.19 宁夏南部山区退耕户和非退耕户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变化(1999~2003年) 图4.20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受益者人数及其覆盖面(1996~2005年) 图4.21 应保人口和非应保人口的低保覆盖率 图4.22 不同收入组的低保覆盖率 图4.23 不同文化程度的失业或下岗劳动力的再就业比例 图5.1 中国政府的农村扶贫组织系统 图5.2 中国政府的城市扶贫组织系统 表目录 表2.1 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贫困线和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比较 表2.2 中国农村生存贫困人口的地区分布及其变化(1998~2005年) 表2.3 1998~2005年省、区、市生存贫困发生率 表2.4 中国农村生存贫困人口的地区分布及其变化 表2.5 1995年和2002年中国农村儿童贫困指数 表2.6 分地区儿童生存贫困指数及其分解 表2.7 贫困县和非贫困县儿童贫困指数及其分解 表2.8 农村贫困户和全国农户平均指标比较(2004年) 表2.9 1998~2005年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生存贫困发生率 表2.10 贫困地区农户的人口负担情况 表2.11 分组农户的医疗教育支出:6省份贫困监测数据(2004年) 表3.1 导致生活困难的原因排序:15省(区、市)4000农户问卷调查 表3.2 样本村按人均纯收入5等份分组的农户对本村基础设施的评价 表3.3 按收入组别划分的全国农村劳动力教育水平(2004年) 表3.4 残疾人占贫困人口的比例(1998年) 表3.5 东部地区部分贫困村有病残人口的家庭比重(2006年) 表3.6 贫困地区农户的人口负担具体情况 表3.7 当前农民面对的主要经济困难 表3.8 分组农户的医疗教育支出:6省贫困监测数据(2004年) 表3.9 分组农户的医疗教育支出:9省市部分农村观测点数据(2005年) 表3.10 中西部9省样本农户生活困难的原因(2006年) 表3.11 相对贫困户和其他农户的借款(总样本数:3427户) 表3.12 制度环境因素导致的农村贫困和生活困难(2006年) 表4.1 中国的扶贫政策和与扶贫有关的部门政策 表4.2 贫困村和整村推进村与非贫困村和非整村推进村农户的收入增长(2001~2004年) 表4.3 甘肃省样本县小学和初中学校的物质条件(2000年和2004年) 表4.4 现金卫生支出(OOP)对贫困的影响 表4.5 各省、区、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和覆盖面(2004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