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分册)(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杜祥琬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七)非煤采矿教育、科研、设计机构与技术交流

1.采矿教育

采矿专业是中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其中,本科采矿专业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1929年重庆大学成立并设有采矿专业。广西大学也从1932年开始先后开办了采矿专修科、采矿工程本科、采矿职业师专等专业。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即在夹皮沟金矿开办了采矿技术人员训练班,培养了一批采矿科技人员。1949年,全国设有采矿专业的院校有北洋大学、重庆大学、山西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等,以及唐山工学院、西北工学院、沈阳工学院、华北大学工学院等。195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了采矿系,1952年进行高校院系调整,该校的采矿系并入东北工学院;抽调北洋大学冶金系、采矿系,组建了北京钢铁学院;合并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校的矿冶系成立了中南矿冶学院;其后又成立了昆明工学院、鞍山钢铁学院、武汉钢铁学院、包头钢铁学院、江西冶金学院、华东冶金学院等,此外,还开办了长沙有色金属工业学校、昆明冶金工业学校等中等专科学校、技工学校、职工业余学校,从而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采矿专门人才和技术工人,扩大了矿山科技队伍,提高了矿业职工的素质。至今培养非煤采矿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有中南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南华大学、广西大学、青岛建筑工程学院、辽宁科技大学、新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

2.采矿科研与设计

1949年前,中国采矿科研机构仅有一个十余人的采矿研究室。1956年在长沙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采矿科研专门机构——长沙有色金属矿山科学研究所(长沙矿山研究院前身);1960年在冶金工业选矿研究院(现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正式成立了采矿研究室;1964年,组建了冶金工业部马鞍山矿山研究院。2003年底,国家以长沙矿山研究院为依托,组建了“国家金属采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此外,一些省、市及大中型企业,高等矿业院校也设立了采矿研究所。这些研究单位理论联系实际,面向生产,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采矿技术难题,这些成果在矿山广泛推广应用,促进了生产发展,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中国最早的冶金矿山设计机构是鞍钢设计处,后升格为鞍钢设计公司,1956年2月改编为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院。1958年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院分出一批设计人员组建了长沙黑色冶金矿山设计院,1976年鞍山黑色冶金矿山设计院又分出两批设计人员,分别组建了秦皇岛黑色冶金设计院和华北矿建公司设计院。与此同时,各省市陆续成立了省属冶金设计院,各大钢铁公司又成立了企业设计院,各院均下设矿山设计室承担矿山设计工作。

为适应有色金属矿山的恢复和发展,东北有色金属管理局于1950年在其基建处内成立了设计科,1952年扩充为设计处。1953年重工业部决定成立中央有色局设计公司,即后来的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现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个有色采矿专业的设计院。1956~1957年,又先后组建了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现云南华昆工程技术股份公司)、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现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1958年在兰州成立了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现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958年8月冶金工业部沈阳铝镁设计院增设了采矿专业。1959年,苏州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成立于北京;1962年,化学工业部化工矿山设计研究院在连云港成立。这些设计院专业齐全,除承担国内大、中、小矿山的设计工作外,还完成了援外和涉外矿山设计任务。目前,许多省、市和大型矿业企业也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矿山设计机构,使矿山设计力量更为壮大。

3.采矿技术交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泛开展采矿学术活动和技术交流,对提高采矿技术水平、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装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56年成立了中国金属学会,1985年又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每个学会都设有采矿学术委员会,领导开展采矿学术交流活动,提供咨询决策,出版学术刊物与科普读物等。1983年,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核学会、中国化工学会等组织召开了大规模、高规格的“第一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从1986年“第二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起,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黄金学会、中国矿业联合会等相继加入主办方行列,这些学术活动,以及1990年北京“第十四届世界采矿大会和展览会”、2004年北京“第八届国际充填采矿会议”等国内国际采矿会议,检阅了采矿科技成果,探讨了采矿业发展趋势,对促进采矿界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以及推动采矿工业的发展都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非煤矿业系统是创办采矿刊物和出版专业文献资料较多的工业行业之一,全国性采矿刊物主要有《中国矿业》《金属矿山》《有色金属》《矿业研究与开发》《化工矿物与加工》《矿冶工程》《黄金》《非金属矿》《中国钨业》《中国钼业》《有色矿山》(《中国矿山工程》)《矿业工程》《现代矿业》《国外采矿技术快报》(《采矿技术》)和《中国锰业》,以及采矿专业院校的学报等期刊,全面报道国内外采矿科技成果、学术论文以及生产与科研动态等。另外,部分冶金和有色金属强省的金属学会、有色金属学会,以及主要钢铁、有色企业都主办了冶金、有色金属综合刊物或企业刊物,也对推广先进技术和推动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84~1988年,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联合国内主要矿山设计院,组织编写了《采矿设计手册》(1~4卷);1985~1990年,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冶金工业部等主管部门牵头,长沙矿山研究院负责组织编写了《采矿手册》(1~7卷),2009年冶金工业出版社又出版了《采矿工程师手册》(上、下册),这些手册本着全面性、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特别是实用性的原则,为矿山设计、科研、生产等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提供了重要参考文献。

三、中国非煤采矿的未来

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消耗,矿产资源开发将不断向贫矿、难采矿、深部矿床开采乃至大洋采矿方向发展,面临的难题将越来越多。当前,矿业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美国、俄罗斯、智利、南非等国的采矿研究重点已从传统开采领域转变为充分利用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成果,更加注重安全和环保的现代采矿科学研究。数字信息技术在采矿工艺优化、采矿工程设计、生产调度、设备智能化、灾害预报及无人采矿系统等方面的应用将得到长足发展,智能采矿设备将成为21世纪金属矿山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能力所追求的目标,无废、少废采矿工艺技术的创新及其技术的工程化集成应用,将成为中国采矿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远程遥控和自动化采矿技术的发展,采矿办公室化的梦想终将成为美好的现实。

中国作为一个矿业大国,非煤矿山的数量有十万个左右,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为少数现代化矿山,代表着中国矿业发展的水平,其生产工艺、装备水平、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程度、矿山数字化信息系统建设,基本达到矿业发达国家同类矿山的水平;第二类是大量的中等水平矿山,其生产规模一般不大,机械化水平大致为国际上20世纪60~70年代中期的水平,资源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与国外比也有较大差距;更大量的是第三种类型的小型矿山,非机械化劳动还占很大比重,安全问题、资源浪费问题都比较严重。这三种类型的矿山处于非常不同的工程科技发展阶段,其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和目标必然也有很大的差别。总体来讲,第一类矿山的科技发展将引领中国矿业的进步,也会为第二、三类矿山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撑。

P51-53

目录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总序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前言

20世纪的中国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

 导言

 20世纪的中国煤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

 20世纪的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科学技术与工程

 20世纪的中国非煤采矿科学技术与工程

20世纪中国知名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专家

 孙越崎(1893~1995)

 王德滋(1896~1977)

 严爽(1896~1962)

 靳锡庚(1900~1998)

 费广泰(1904~1969)

 杨力生(1911~1996)

 翁心源(1912~1970)

 简根贤(1914~1985)

 梁翕章(1914~2011)

 张英(1914~1997)

 汪寅人(1914~1995)

 沈季良(1915~2004)

 周世尧(1915~1968)

 汤德全(1915~2006)

 白家祉(1917~)

 史久光(1917~2011)

 童宪章(1918~1996)

 张富民(1918~)

 黄兰谷(1919~1998)

 童光煦(1919~2000)

 于学馥(1919~2010)

 朱兆明(1920~)

 秦同洛(1924~2000)

 刘希圣(1926~)

 张克勤(1927~)

 陈至达(1927~1998)

 刘天泉(1927~2000)

 沈忠厚(1928~)

 鲜学福(1929~)

 戚颖敏(1929~1999)

 于润沧(1930~)

 洪伯潜(1931~)

 韩大匡(1932~)

 刘宝琛(1932~)

 钱鸣高(1932~)

 周世宁(1934~)

 宋振骐(1935~)

 范维唐(1935~)

 顾心怿(1937~)

 王德民(1937~)

 古德生(1937~)

 张铁岗(1946~)

 谢克昌(1946~)

 苏义脑(1949~)

 周守为(1950~)

 谢和平(1956~)

 袁亮(1960~)

20世纪中国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大事记

 20世纪中国煤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大事记

 20世纪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科学技术与工程大事记

 20世纪中国非煤采矿科学技术与工程大事记

序言

能源与矿业工程是一个重要的工程科技领域,它包含多个一级学科,如动力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核科学技术与工程、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这些学科既相对独立,又紧密关联或交叉。因此,中国工程院1994年成立时,将“能源与矿业工程”设为一个学部。21世纪初,在启动《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编撰工作时,把“能源与矿业工程”作为一卷,也与此有关。

在能源与矿业工程涵盖的各学科中,有的学科历史悠久。例如,人类历史的发展阶段,就是按所利用的矿产资源的不同,划分成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几十万年前的北京人,用岩石作原料制作粗糙的石器工具,寻找适用的岩石就是找矿工作的原始开端;世界上第一口天然气井于公元前250年前后在四川成都双流一带凿成;北宋时期的卓筒井钻井技术是人类第一次钻井技术革命,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地质和矿业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逐步成长为内涵丰满而深厚的学科,不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而动力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核科学技术与工程虽然相对年轻,却也走过了百年辉煌的历程。对所有这些学科来说,20世纪都是一个不寻常的世纪,是能源与矿业工程发生革命性巨变并做出非凡贡献的百年。

能源与矿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20世纪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上,奋斗在能源与矿业工程领域的大批工程科技专家艰苦创业、成就卓著。记录这个发展史、记录这些可敬的人才做出的贡献和他们的精神,不仅是宝贵的史料,更是为新世纪培养新人的生动教材,一代代新人的成长将推动中国工程科技的自主创新和中华民族的振兴,这也是前辈们的夙愿。

20世纪中国杰出的工程科技专家众多,要从中选出公认的专家,并如实地记述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学术成就及贡献,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在多方征询意见后,《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于2007年10月组建了编委会,10月28日召开了第一次编委会议,确定了遴选原则:包括两院院士(截至2009年当选)在内的,在本学科领域做出开拓性贡献的,或者是有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的老一辈工程科学技术专家(1927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候选人均由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推荐,为保证资料准确,所有候选人的推荐材料要向其所在单位征求意见;并于2008年6月院士大会期间将候选人材料向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全体院士征求意见,最后由能源与矿业工程卷编委会讨论确定入选名单。

《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按动力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核科学技术与工程、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四组展开传文组稿和学科发展简史及大事记的撰写工作,并按上述分册陆续出版。

传文组稿通过传主本人(或家属)、编委会、传主单位推荐等方式进行,函致全国近80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相关单位沟通撰稿。编委会力求结合多方面的力量举荐合适的撰稿人,以确保传文的高质量和高水平。在组稿的过程中,《概览》编委会办公室的同志们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他们通过多种方式与传主或其家人、传主单位等多次沟通,保证传文如期交稿,但由于多种原因,组稿工作难度较大,致使少数传主的传文无法落实撰稿人(传主过世早,资料少;传主生前所在单位变动较大,无法联络传主家人,单位也不能推荐合适的撰稿人;传主本人或家人不愿意人传;涉及保密等)。

《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各篇传文以突出学术成就为核心,透过传主的研究工作和成功经验,试图总结他们取得这些成就的路径和方法,分析他们成才成家的原因。同时向读者提供有关学科史的实用而可靠的资料。为此每篇传文尽量由传主本人或熟悉传主科研工作的同事、助手、学生、亲属执笔撰写。同时以编委会成员为主的各学科专家组成专家审稿队伍,对人传专家的科技成就、学术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反复补充修改,尽力做到史实准确、评价公允。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

为了使各篇传文所述人物、事件较好地关联起来,生动展现20世纪中国能源与矿业工程发展历史,清晰勾勒出中国能源与矿业工程百余年发展的脉络,《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每一分册于卷首置20世纪相应学科发展简史,卷中为传文,卷末置大事记,为方便读者阅读,传文按传主生年先后排列。形成传中有史、史中有传,前后呼应,一脉相承。在黄其励、胡思得、何继善、苏义脑四位副主编的组织和其他编委的积极配合下,分别成立了动力和电气科学技术与工程、核科学技术与工程、地质资源科学技术与工程、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学科发展简史及大事记撰写组,四个专家审稿组,先后召开十余次会议,并多方征求意见,最终完成了撰写工作。

《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全书编研工作是在相关院士、专家、教授和研究人员等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并得到中国工程院、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中国电机工程协会等专业协会,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和协助,这是全书的编辑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有力保证。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并衷心希望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意见。

杜祥琬

2010年9月2日

内容推荐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以纪传文体记述中国20世纪在各学术专业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数千位华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展示他们的求学经历、学术成就、治学方略和价值观念,彰显他们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科技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贡献。

杜祥琬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记述了200多位能源与矿业工程技术专家的研究路径和学术生涯,分五册出版。《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以突出学术成就为重点,力求对学界同行的学术探索有所镜鉴,对青年学生的学术成长有所启迪。

能源与矿业工程卷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分册收录了47位专家,卷首简要回顾20世纪中国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发展简史,卷尾附20世纪中国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大事记。这与传文两相映照,从而反映出中国矿业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百年发展脉络。

编辑推荐

杜祥琬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能源与矿业工程卷》各篇传文以突出学术成就为核心,透过传主的研究工作和成功经验,试图总结他们取得这些成就的路径和方法,分析他们成才成家的原因。同时向读者提供有关学科史的实用而可靠的资料。卷中为传文,卷末置大事记,为方便读者阅读,传文按传主生年先后排列。形成传中有史、史中有传,前后呼应,一脉相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5: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