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原的黎明(开疆滇王庄蹻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寒雁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高原的黎明:开疆滇王庄蹻传》由刘寒雁编著。

“两南外徼,庄蹻首通”。作为有史记载的“开发云南第一人”,庄蹻不仪为古滇文明的灿烂和繁荣刨造了契机,还以其高远开放的情怀有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形成,以其包容担当的胸怀有力维护了两南边疆的和谐与繁荣,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推荐

作为有确切史料记载的由内地来到云南开发西南边疆的第一人,庄蹻无疑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将之推介给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的历史人物,刘寒雁博士撰写的历史小说《高原的黎明:开疆滇王庄蹻传》,便是为此所做的很有意义的尝试。

在文献信息不完整、不充分的艰难情况下,刘寒雁借助更谨慎、更细密的逻辑分析,尽可能地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基本遵照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锐。合理地设置了其他辅助人物和故事细节,在二十章的篇幅里,将庄蹻艰难成长、建功立业、开发西南、治理滇疆的人生历程,置于战国时代纷繁复杂、波诡云谲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之中。书中既有列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也有时喜时悲的儿女情怀;既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也有委婉柔转的情感纠葛;既有民族融合的历史足迹。也有社会变革的思想冲突。《高原的黎明:开疆滇王庄蹻传》以较为合理的故事建构,较好地塑造了庄蹻这一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目录

序言一 从历史中汲取精神营养

序言二 换个视角看历史

楔子

第—章 阳城失邑 墨家义援

第二章 祖母含辛 骄子成人

第三章 屈原力荐 握兵江东

第四章 平息变乱 创建奇功

第五章 惠泽地方 室纳诸暨

第六章 拒割属地 独力守土

第七章 接受招抚 重归荆楚

第八章 威名日赫 遭遇排挤

第九章 披荆西南 致力矿冶

第十章 兴修水利 推广渔耕

第十一章 众望所归 拥立为王

第十二章 广博胸襟 凝聚民众

第十三章 建立百业 扶持工商

第十四章 各族移民 协力兴滇

第十五章 恢复商道 贸易欧亚

第十六章 化戈为帛 包容四方

第十七章 鼎立鼓鸣 以文化邦

第十八章 开疆拓土 稳固西南

第十九章 严肃纲纪 大义灭亲

第二十章 和谐民族 沟通中外

尾声 金印王滇 华夷归汉

试读章节

第一章 阳城失邑 墨家义援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大军征伐陆浑戎(今河南洛阳西南),形成荆楚问鼎中原之势。其后数年,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为弱小的诸侯方国,于公元前594年,获得除晋、齐、鲁之外的中原各国尊崇,确立了楚庄王“春秋五霸”的历史地位。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派孙武和伍子胥率军攻打楚国,楚军大败几乎覆亡,楚国的霸主地位不再。

进入战国时代以后,齐、韩、赵、魏、燕、秦六大强国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政治经济改革,唯有楚国固步自封未曾稍加改变。在激烈的群雄纷争中,不思进取的楚国积弊日深,一方面国内各大贵族拥地自重,王权式微,经济发展停滞;另一方面在战争侵扰和封邑势力的双重挤压下,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民变事件时有发生。公元前401年,楚声王熊当被农民起义军所杀,儿子熊疑继位为悼王。熊疑非楚声王嫡子,原本没有继位的机会。然而,熊疑天性不服输,自小立志要改变楚国处处遭受周边列强欺侮与凌辱的局面,勤于学业,体恤民生,以诚待人,所以得到声王众多重臣的认可。声王暴毙,众子奔逃,唯有熊疑,临危不乱,独自支撑,力挽狂澜。当时,储位空悬,民心不稳,国不可一日无君。众大臣商议后决定,拥立胸怀中兴大志的熊疑即位为王。

春秋末期,晋国王权衰弱,一些卿大夫开始各自割据地盘拥兵自重,经过多年的相互侵蚀和吞并,最后王权旁落的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卿大夫所瓜分。三家分晋的格局稳定后,野心勃勃的韩、赵、魏三国达成合约,共同组成三晋联盟,以犄角之势压制楚国的扩张。公元前400年,强大的三晋联军大败楚师于乘丘(今山东巨野县西南)。三晋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削弱楚国右翼,使其处于三晋的压力之下而失去向北向东扩张的机会。公元前391年,三晋联军再次来袭,掠取楚国的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榆关(今河南新郑地区)两处战略要地。数次战败使楚国处于被动地位,国家的内政和外交都岌岌可危。面对发展的困境和三晋的野心,雄心勃勃的楚障王寝食难安,急于找到一条变革维新之路,复兴楚国的霸主地位。然而,此时的悼王身边十分缺乏安邦理政的得力人才,加之屈、景、昭三姓宗亲贵族把持朝政,时常违抗悼王的政令,使悼王强烈的改革意愿受到掣肘,实施改革的抱负难以施展。为了突破旧贵族独揽朝政的保守政局,楚障王决定张榜招贤,引进变革雄才。

卫国人吴起,幼年曾从师学儒,本想博览群书,以术治国。但是,当他目睹群雄争霸,战事频繁,文人难以得到列国的重用以后,认识到要实现自己人生的抱负,必须拥有赫赫的军功,才能突破宗室贵族把持政治的局面。于是他弃儒习兵,谋求发展捷径。吴起为将之后,态度谦和,精于谋略,善于用兵,且为人简朴,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不仅常常亲裹赢粮与士卒分担劳苦,还曾为受伤士兵吮脓疗伤,十分关心将士的疾苦,所以深得众将士的爱戴。吴起以自己的实力,先后在鲁国和魏国求得仕途。其中,他在魏国为将二十六年,曾与诸侯各国大战七十六回,全胜六十四回,平十二回,多次以寡兵击败强势的敌军,建立了令人叹服的卓越战功。公元前383年,吴起的功绩招致了魏国宗室贵族的忌恨,为魏国国相公叔痤设计谗害,被魏武侯夺去西河(今山西河津)郡守之职。见魏武侯疑心甚重,且时有政敌在武侯面前造谣诋毁,自己的前途和性命堪忧,吴起心生离开魏国另投明君之意。此时,正好听说楚悼王发出诏令广招天下之贤,于是思考再三,58岁的吴起决定投奔楚国。

听说名将吴起来投,楚悼王极为兴奋,急忙命人持诏书远道前去迎接。还未见到吴起本人,悼王就与众臣商议,准备将他任命为左徒(即楚国副国相),辅佐令尹(即楚国国相),承担楚国的治国之责。见吴起未立寸功便要获如此丰厚的封赏,楚国宗亲屈宜臼十分不满,要求大王安排机会与吴起辩论,看看这个出身卑微的卫国人到底有几分治国领兵之才。尤其重要的是,他想通过这一场论战,打消悼王不拘一格起用平民贤士的念头,以维持楚国旧贵族的既得利益。以军政大略为主题,屈宜臼与吴起在悼王的主持下展开激烈论战。屈宜臼问道:“兵为何起?”吴起答道:“凡兵所起者有五:一日争名,二日争利,三日积恶,四日内乱,五日因饥。”属宜臼再问:“兵以何为重?”吴起毫不犹豫接言道:“有道君主,将用其兵,必先稳定内政,统一民心,方可考虑如何成就大事。思想不统一,不可以出军;意见不统一,不可以出阵;战略不统一,不可以进攻;战术不统一,不可以决胜。天下参战之国,五胜者得祸,四胜者得弊,三胜者得霸,二胜者得王,一胜者得帝。是以数胜而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因此,夫安国利兵之道,关键在于做好充分的战略准备,休养民生,广募良才,积累粮草,加强训练,而非穷兵黩武,发动战争。”吴起寥:寥数语,既看到了战争的重大作用,又看到了战争所带给民众的痛苦和灾难,还指出了战略准备的重要性。屈宜臼见战略问题吴起能轻松应对,于是转过话峰直指国策:“楚国拥有山河之固,黎民之众,物产之丰,为何还常受列国的轻慢?为何还常常有民变纷争?”吴起答道:“昔日承桑氏的君王,修德废武,国家虽小却始终不为他国所灭。有扈氏的君王,恃众好勇,虽得一时之利但终究丧失了社稷。”不等屈宜臼发问,吴起滔滔不绝地继续补充道:“治国之道在于德行,而非兵器之利、据地之险。昔日三苗氏左拥洞庭,右有彭蠡,但因德义不修,而为禹王所灭。夏桀之居,左依河济,右恃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但因修政不仁,而被汤王流放。殷纣建国,左靠孟门,右据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但因修政不德,而被武王杀戮。由此观之,若君王不修德,则身边众人皆有可能变成仇敌,更何况轻视之举、萧墙之祸呢?”这时,激动的悼王已从榻上立起,走到吴起跟前说道:“善哉,吴卿数语切中要害,实乃楚国政兴兵利之要义。望吴卿不辞,尽力担当起我楚国治国之大任,助寡人早日实现中兴之愿。”悼王本欲立即起用良臣,然而,旧贵族的势力过于强大,在众多旧臣的激烈反对下,悼王只好委屈吴起先到苑郡为(今河南南阳)郡守。

吴起明白悼王的无奈,知道必须做出政绩,才能让众人心服口服,才能让悼王毫无顾忌地推行新政,才能让自己的变革大计得以实施。故而来到苑郡以后,他一方面参照在魏国治理西河时的经验,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充实府库,加强地方管理;另一方面启动全新的改革方案,整顿吏治,重用和提拔廉洁奉公的贤能之士,裁汰庸碌无能之辈,打击贪官污吏,凝聚民心;再一方面,建立了合理的民屯制度,组织青壮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战时上前线打仗,极大地提升了楚军的后备力量。经过吴起的治理,苑郡面貌一新,兵精粮足,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吴起带领亲信将卒,微服私访,深入各地,进行细致地调查,全面掌握了楚国的民生经济和时政弊端。经过多日的准备,在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吴起亲自执笔,草成楚国变革大略,并令人快马加鞭,送往郢都(今湖北荆州以北地区),上呈悼王。

P2-5

序言

换个视角看历史

素有“彩云之南”之称的云南,是一个美丽、丰饶、神奇的地方,也是一个多样化特征极其明显的地方:这里有高原,有大川,有峡谷,有坪坝,地理环境多样化;这里同时兼有寒带、温带、热带,气候条件实为世所罕见的多样化;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动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呈现出动植物种类的多样化。在这块五彩斑斓的土地上,除了汉族,还聚居着彝、白、瑶、水、哈尼、纳西、景颇、布依、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勤劳勇敢、能歌善舞、自强不息、和睦相处,在展现形态各异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共同谱写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携手开发、和谐发展的瑰丽篇章。

提及云南悠久的历史,人们不会忘记,早在170万年前,元谋人这一人类先祖就生活、栖息在这片红土地上。人们也不会忘记,早在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随后兴起的“古滇国”,则在云南地区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云南之所以简称为“滇”,不仅仅因为有闻名遐迩的滇池,更与“古滇国”文明密切相关。而“古滇国”的开创者,便是本书的主人公一庄蹻。

作为有确切史料记载的由内地来到云南开发西南边疆的第一人,庄蹻无疑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将之推介给更多人认识和了解的历史人物,寒雁博士撰写的历史小说《高原的黎明——开疆滇王庄蹻传》,便是为此所做的很有意义的尝试。当然,这一尝试是在十分艰辛的过程中进行的。

以笔者之浅见,寒雁博士写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应该是如何演绎庄蹻这个开疆滇王波澜壮阔的一生。历史小说与一般小说的最大不同。就是小说的主人公以及伴随着主人公一起出现的一众人物(当然不是所有的人物),既然是历史上确曾真实存在的,其所行事就必须以相应的历史记载为依据,虽然可以允许有必要的虚构,但其主干应当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然而,史籍中有关庄蹻的记载很少。据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载,庄蹻生活在战国末年,为楚庄王苗裔,是与屈原同时代的楚国将领。庄蹻受楚王派遣,率军出征,抵达滇池,将肥饶数千里的滇池地区收归楚国后。本欲回师复命,恰遇秦国军队攻取了楚国的巴郡和黔中郡,堵塞了楚国大军返乡的通道,庄蹻不得不折回滇池,“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司马迁的记述非常简略,但这已是目前所见史籍中有关庄蹻事迹的最详细记载。虽然还有一些资料散见于其他史籍,但总体上只能说是零散的、很不充分的。要在如此薄弱散碎的史料基础上,生动地再现两千多年前的庄蹻生平,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正因为此,当我读到寒雁博士所写的这本小说时,不能不佩服她的胆略和智慧。在文献信息不完整、不充分的艰难情况下,她借助更谨慎、更细密的逻辑分析,尽可能地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在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基本遵照史实的基础上,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锐。合理地设置了其他辅助人物和故事细节,在二十章的篇幅里,将庄蹻艰难成长、建功立业、开发西南、治理滇疆的人生历程,置于战国时代纷繁复杂、波诡云谲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之中。书中既有列国纷争的宏大叙事,也有时喜时悲的儿女情怀;既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也有委婉柔转的情感纠葛;既有民族融合的历史足迹。也有社会变革的思想冲突。全书以较为合理的故事建构,较好地塑造了庄蹻这一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虽是法学博士,日常从事的又是教育行当,但正如其自述,凭借着自幼耽习古籍、诗画,“常沉醉于博大精深之中华传统文化,更徜徉于绚丽多彩的云南民族文化,流连忘返”的情愫,勇于担当,知难而进,终将这部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尽管存在疏漏,仍然可喜可贺。

有感于寒雁博士的真诚相邀,忝为庄蹻的后人,故不揣浅陋,是为序。

壬辰冬月于沪上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历史学教授、博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7: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