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子兵法/青少年品读国学精萃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相传为春秋末吴国将军孙武所撰。它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全书共13篇。

《孙子兵法》很重视和强调将帅的地位和作用。它的治军思想,在于文武兼施、刑赏并重。书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名言是科学的论断,揭示了正确指导战争的规律,至今仍是真理。《孙子兵法》中关于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原则等的论述,都是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思想为基础的。

和兴文化编著的《孙子兵法》在原著中节选出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加以注释与解读,并根据原文主旨,配以有趣的哲理故事。

内容推荐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最有价值的军事典籍,成书于春秋末期。相传为春秋末吴国将军孙武所撰。该书总结了春秋时代的战争经验,强调“慎战”、“知道”等军事思想,揭示出战争的本质和一些重要规律,对后世的政治、军事、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历来被称为“兵经”,其著者孙武则被尊为“兵圣”。

和兴文化编著的《孙子兵法》在原著中节选出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加以注释与解读,并根据原文主旨,配以有趣的哲理故事,引导青少年准确地理解故事中的道理,把握国学的精髓,在品读国学中,点亮你的智慧人生。

目录

第一章 计篇

 【读解心得】

 【原文】

 【注释】

 【译文】

 【战例一】李牧智勇固守边防

 【战例二】虞诩减灶败羌兵

 【战例三】官渡之战

 【战例四】于谦北京保卫战

 【战例五】沈希仪奇正结合破敌兵

 【战例六】戚家军牛田大捷

第二章 作战篇

 【读解心得】

 【原文】

 【注释】

 【译文】

 【战例一】秦灭楚之战

 【战例二】郦食其妙计取陈留

 【战例三】李世民强攻霍邑城

 【战例四】后周北汉高平之战

 【战例五】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汗位之争

第三章 谋攻篇

 【读解心得】

 【原文】

 【注释】

 【译文】

 【战例一】陈桥兵变

 【战例二】明宣宗平叛

 【战例三】阿桂平定两金川

 【战例四】张格尔叛乱

第四章 形篇

 【读解心得】

 【原文】

 【注释】

 【译文】

 【战例一】齐鲁长勺之战

 【战例二】汉武帝伐匈奴

 【战例三】李世民平定薛举之战

 【战例四】长沙、岳州清军大败吴三桂

 【战例五】乾隆二平准噶尔部

第五章 势篇

 【读解心得】

 【原文】

 【注释】

 【译文】

 【战例一】李光弼保卫太原

 【战例二】狄青奇袭昆仑关

 【战例三】俞大猷抗倭

 【战例四】郑成功收复台湾

 【战例五】策凌光显寺大捷

第六章 虚实篇

 【读解心得】

 【原文】

 【注释】

 【译文】

 【战例一】檀道济脱重围

 【战例二】后唐灭梁之战

 【战例三】徐达智败元兵

 【战例四】李自成乘机而人破洛阳

 【战例五】萨尔浒之战

 【战例六】李秀成大破江南大营

第七章 军争篇

 【读解心得】

 【原文】

 【注释】

 【译文】

 【战例一】孙膑围魏救赵

 【战例二】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战例三】孔明智破乌戈兵

 【战例四】哥舒翰兵败潼关

 【战例五】铁木真大破札木合

第八章 九变篇

 【读解心得】

 【原文】

 【注释】

 【译文】

 【战例一】昆阳之战

 【战例二】班超神勇封定侯

 【战例三】宗泽临敌不乱抗金兵

第九章 行军篇

 【读解心得】

 【原文】

 【注释】

 【译文】

 【战例一】魏灭蜀汉之战

 【战例二】岳钟琪飞兵定藏

 【战例三】黑水营之战

第十章 地形篇

 【读解心得】

 【原文】

 【注释】

 【译文】

 【战例一】淝水之战

 【战例二】蒙哥殒命钓鱼城

 【战例三】三元里抗英斗争

 【战例四】安庆会战

第十一章 九地篇

 【读解心得】

 【原文】

 【注释】

 【译文】

 【战例一】项羽破釜沉舟战巨鹿

 【战例二】韩信背水列阵破赵兵

 【战例三】李想雪夜入蔡州

 【战例四】朱元璋湖州大捷

第十二章 火攻篇

 【读解心得】

 【原文】

 【注释】

 【译文】

 【战例一】赤壁之战

 【战例二】陆逊火烧连营

第十三章 用间篇

 【读解心得】

 【原文】

 【注释】

 【译文】

 【战例一】子贡救鲁国

 【战例二】隋文帝灭陈朝

 【战例三】李靖计破突厥

 【战例四】一代名将袁崇焕的冤死

试读章节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所以,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研究,通过对双方七种情况的比较,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势: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是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所谓“天”,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四季更替。所谓“地”,是指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作战地域的广阔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所谓“将”,是指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所谓“法”,是指军队组织编制、将吏的统辖管理和职责区分、军用物资的供应掌管等制度规定。以上五个方面的情况,将帅们没有不知道的,但是只有深刻了解、确实掌握的才能打胜仗,否则,就不能取胜。因此要通过双方七个方面来分析比较,以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就是说:哪一方的国君比较贤明?哪一方的将帅比较有才能?哪一方占据比较有利的天时地利条件?哪一方的法令能切实贯彻执行?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以上分析对比,就可以判明谁胜谁负。

如果能够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用兵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

有利的作战方咯已被采纳,还要设法造“势”,以辅助作战的进行。所谓!势”,就是凭藉有利于己的条件灵活应变,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用兵打仗是—种诡诈的行为。因此要做到:能攻而装作不能攻,要打而装作不要打,要在近处行动而装作要在远处行动,要在远处行动而装作要在近处行动;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它;敌人混乱,要乘机攻取它;敌人力量充实,要加倍防备它;敌人兵强卒锐,要暂时避开它;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办法去激怒它;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要使其更加骄傲;对于休整得充分的敌人,要设法使它疲劳;对于内部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它。要在敌人无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击,要在敌人意米斗不到时采取行动。这些都是军事家指挥的奥妙所在,是不可事先加以具体规定的。在开战之前,“庙算”能够胜过敌人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庙算”不能胜过敌人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不足。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多,就可能胜敌;筹划疏漏,胜利条件不足就会失败,而何况根本不计算、没有胜利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方面来观察,谁胜谁负就可看出来了。

【战例一】

李牧智勇固守边防

战国后期,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统兵进攻燕国,占领了武遂、方城。李牧是赵国北疆的杰出将领,他曾领兵驻在代郡、燕门郡防备匈奴。根据当时的实际需要,他有权自行任用下级官员。而城市的税收也都直接送到李牧的帐下,作为士卒养兵的经费。

李牧令人每天宰杀几头牛给将士们食用,并让部队练习骑马射箭,谨慎地把守烽火台,派出许多间谍侦察敌情,同时规定:“如果匈奴兵入侵掠夺,我们要马上收好资产都退入堡垒坚守。有胆敢捕捉俘虏的,一律处斩!”这样,匈奴兵每次入侵,李牧的军队都谨慎地点燃烽火报警,然后人马、物产退人堡垒中。这样过了数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

匈奴人都以为李牧胆小,赵国的守边官兵也认为自己的将领太胆小了。赵王为此责备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赵王大怒,派其他人取代李牧统兵。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新任将领屡次打击来犯的匈奴,可屡战失利,损失惨重,且边境骚扰不断,百姓无法正常地耕作和放牧。赵王只得派人请李牧复出,李牧以生病为借口闭门不出。可是赵王一定要重新起用李牧,李牧无奈,便说:“如果一定要用我,必须仍照从前的办法行事,我才敢奉命。”赵王只好答应。

李牧重返北部边境,继续实行以往的约定。匈奴人几年来侵掠没得到什么东西,但最后认为李牧惧怕他们。守边军士每天得到赏赐却不作战,所以都希望与匈奴人打一仗。李牧于是选战车1300辆,选战马1.3万匹,曾获过百金奖赏的勇士5万人,能拉硬弓的善射士兵10万人,对他们全部进行作战训练,并大力组织放牧,使放牧人遍布田野。

匈奴人小规模的入侵,李牧指令部队佯败,且把数千人丢弃给匈奴。匈奴的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后便大举来犯。李牧多设奇阵,指挥部队从左、右两翼进行包抄,大获全胜,斩杀匈奴十多万人马,乘胜灭掉了代地以北的胡族檐褴,又攻破东胡,迫使林胡部族归降。匈奴单于率领残兵败将逃遁,以后一连十几年都不敢再接近赵国的边境。

P3-5

序言

“国学”是什么?晚清民国时期的国粹派学者邓实先生曾把“国学”定义为“一国所有之学”。章太炎先生也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由此可见,这些让我国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国所有的学问,形成了我们国家民族的性格气质,也决定了我们每一个国民的传承涵养。教导我们行为的是孔孟而不是《圣经》,陶冶我们性情的是李杜而不是莎士比亚。所以决定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的,从法律意义上说也许是国籍,而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就在于你是否受到了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国学”的熏染。国学,国家,国民这三者实际上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这也是“国学”之所以重要,并应当向青少年进行普及的原因。

然而,我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辽阔幅员的文明古国,在如此广袤的疆域之上和绵长的历史之中所产生的“一国所有之学”,其内容实在是汗牛充栋、浩如烟海,令人望之茫然。承载学问的实体当然就是书籍。所以为了保存古代典籍和文化,就很有必要对书籍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于是就诞生了一门古老的学问一一目录学。从汉代刘歆的《七略》,历代正史里的《艺文志》和《经籍志》,最终形成了对古代典籍的经、史、子、集这四部分类法。清代著名的《四库全书》就是按照这个分类法,来分别并保存上古以来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典籍的。

虽然有了前人的眼光方法和工作基础,但是如何从其中撮其精要,并选择适宜的向青少年进行普及,以便他们以有限时间和精力,能够最大程度的了解“国学”的全貌,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

经,在古人看来,是所谓“万世不易之法”。“经者,常道也。”我们现在说的“经常”,还保留着这个意思。从现代的眼光来看,主要包括儒家最重要的一些经典及历代对这些经典的最重要的阐释和解说。这些经典,古人认为是对一个人内在修养和外在实践的最重要的指导。在这部分,我们选择了《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孟子》等等。

如果说“经”是“万世不易”的“常道”,那么在古人看来,“史”则体现了变动不居的形态。“经”是高悬的理想和目标,是应然;“史”是流动的现实和轨迹,是实然。古人的理念里经史是不可以须臾分开的,所以说“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考虑到青少年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我们特意将传统中最重要的史传‘改编成故事的形式,并以白话文改写,有《二十四史精华》和《资治通鉴故事》等等。

子部包含了没有进入经部的儒家重要学者的典籍和其它诸子百家学者的著作。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最富有竞争力和原创性的时代,涌现出一大批极富创造力的天才学者及其学派。他们的学说补充了儒家学说的不足,丰富了古人的思考和实践。从中,我们精选了《道德经》、《庄子》、《荀子》、《孙子兵法》等等。

集部则是主要收集历代著名的文章和诗词曲赋等,大概可说是现代学科中文学的范畴。作为言情体物、涵咏性情,提高个人修养也是大有裨益。这个部分内容也很广博,我们精选了《楚辞》、《古文观止》等等。另外像《唐诗三百首》、《百家姓》等也都归入了此类。

编撰这套书的目的是为了激发青少年对“国学”的热情,我们也非常希望这套书能够在新的时代,帮助青少年熟悉经典,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编者

2011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