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兵学文化是中国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其中的兵法经典著作更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作者张秦洞应我国古代兵学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吴如嵩先生之邀,撰写《尉缭子新说》。使我们有机会重新研读《尉缭子》,并将其与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国防、军队建设和作战实践结合起来思考,发现其中不少思想仍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尉缭子新说/中国古代兵法经典鉴赏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张秦洞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的古代兵学文化是中国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其中的兵法经典著作更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作者张秦洞应我国古代兵学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吴如嵩先生之邀,撰写《尉缭子新说》。使我们有机会重新研读《尉缭子》,并将其与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国防、军队建设和作战实践结合起来思考,发现其中不少思想仍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内容推荐 战国时代,群雄割据,干戈不止,生灵涂炭。一大批天才军事家星耀列邦,纵横捭阖,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又一部兵法经典著作。其中,法家学派军事思想代表作《尉缭子》以辩证系统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严整规制的战争逻辑体系,在新的高度上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军事和战争问题的总体认识,以及对建军和作战问题的理性思考。北宋将《尉缭子》与《孙子》、《吴子》等兵书合编为《武经七书》,正式颁行于武学,一度成为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教科书。明代张一龙在(《尉缭兵机小引》一书中指出:“所称训卒练兵、料敌制胜,即孙、吴当不远过。”因此,有学者将《尉缭子》奉为“先秦兵书之大成者”,将尉缭尊为“先秦兵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 《尉缭子新说》在深入解读《尉缭子》军事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践,提炼出尉缭“威制天下”、“富国强兵”、“人本”、“制必先定”、“杀卒”、“兵教”、“寓兵于农”、“教戒为先”、“倡导治市”、“天下无费”等富有特色、自成一体的“十大”军事思想,并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生动战例,说理性、可读性、时代感都很强,是品读经典军事理论,把握当前国防和军队建设特点规律,回顾战史战例的优秀著作。 《尉缭子新说》作者张秦洞。 目录 尉缭其人其书 一、天官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二、兵谈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三、制谈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四、战威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五、攻权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六、守权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七、十二陵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八、武议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九、将理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十、原官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十一、治本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十二、战权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十三、重刑令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十四、伍制令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十五、分塞令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十六、束伍令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十七、经卒令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十八、勒卒令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十九、将令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二十、踵军令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二十一、兵教上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二十二、兵教下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二十三、兵令上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二十四、兵令下 1.原文、注释及译文 2.新说 后记 试读章节 《尉缭子》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之一,历来受到军事家、思想家和研究学者的高度重视。它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先秦时期的军事理论、作战经验和法规制度,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北宋将《尉缭子》与《孙子》等兵书合编为《武经七书》,正式颁行于武学,一度成为我国古代各历史阶段军事理论的教科书。书中包含的许多宝贵的军事思想,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尉缭子》的作者 关于尉缭其人,历代学者对他的活动年月及与此相关的《尉缭子》的成书年代,历来见解殊异。因为有两条不同的研究线索,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在公元前237年,有一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尉缭来秦游说,为秦王谋划统一事宜,被始皇封为“国尉”,因而提出尉缭是秦始皇时代的人;另一说根据《尉缭子》开头就有“梁惠王问尉缭曰”,认为尉缭乃梁惠王时代的人。尉缭到底是秦王时代的人还是梁惠王时代的人?由于史料对尉缭的身世和生平记载得很少,我们也只能依据这些散见于史料的记载来作一个大致的勾勒。 (一)《史记》中的尉缭 《史记·秦始皇本纪》:“大粱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滑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讲,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是:‘秦王为人。蜂准、长日、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这是关于尉缭事迹的最详尽的记载。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尉缭仅向秦王献上一条计谋就被任命为国尉,且秦王“衣服食饮与缭同”,这对于“我布衣”的尉缭来说,受到如此礼仪和重用,且地位在李斯等人之上。那么,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梁惠王时的尉缭与此尉缭实为同一人。众所周知,秦始皇成就霸业,无论政治才能或是军事才干都是卓越的,而尉缭仅献一计就让其信服并封为国尉,足以说明尉缭在当时有相当大的名气。由此来推测,尉缭只有在梁惠王时就已声名远赫,才能受此殊遇。那么我们来推算一下梁惠王与秦始皇之间的年代差。梁惠王于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到秦始皇10年(前237年),有82年的时间,即使梁惠王时的尉缭当年只有20岁左右,那么到秦始皇10年,它也应该超过百岁了。在战国时代虽然也可能有个别的寿星年岁过百,但绝对只是个别,如果秦王真任命尉缭为国尉,那么年近百岁的尉缭又怎么能担任起国尉这一重要职务呢。因此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梁惠王时的尉缭与秦王时的尉缭应该不是同一个人。 (二)《尉缭子》中的尉缭 班固《汉书·艺文志》在尉缭名下注有“六国时”,这是简明而正确的。《尉缭子》一书无论是《汉书·艺文志》中的杂家,还是兵家,在《尉缭子》开头均有“粱惠王问尉缭曰”之句,后面是尉缭的对答,这种表明双方身份的词句在书中可见于多处。如《制谈》:“试听臣言其术”;《将理》:“听臣之术,行臣之言”;《兵令下》:“臣闻古之善用兵者”等等。加果尉缭是秦始皇时代的人,他没有必要假托于梁惠王,因为梁惠王的威名显然远不及秦始皇,但作为秦国最高军事长官的尉缭也没有必要假托梁惠王时名不见经传的尉缭之名。另据唐人颜师古注《汉书》所引刘向《别录》中的话说“缭为商君学”。商君,就是先秦时期著名的变法家商鞅,这说明尉缭曾经钻研过商鞅的法家思想。尉缭见梁惠王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61~前320年之间,因为魏国于公元前361年才从西部的安邑迁徙到东部的大梁,由此魏国才又被称为梁国,魏惠王才有了梁惠王的别称。公元前320年,粱惠王去世,尉缭当然是在这以前见到的梁惠王。P1-2 序言 中国的古代兵学文化是中国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其中的兵法经典著作更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大凡经典都是反映客观规律,具有指导意义的著作。换言之,经典著作也就是经得起阅读、经得起推敲、经得起研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著作,否则它早就随风而去,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在中国古代兵法中至少有数十部这样常读常新的经典著作。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解放军出版社包括它的前身战士出版社,趁着坚冰已经打破、“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之际,曾经出版了一套《中国古代兵法通俗读物》丛书。当时,这套丛书在弘扬祖国优秀传播军事文化的大潮中起到了引领潮流的作用。 20多年过去了,随着研究的深入、材料的丰富、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古代兵法研究工作需要创新,需要发展,需要再开新的风气。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一时代之新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之新潮流。” 解放军出版社的领导再一次敏锐地看到:古代兵法研究的创新是这一领域能够蓬勃发展、生生不息的源泉。依据近些年的新材料。结合信息化的新形态,探求“古为今用”的新问题,出版一套《中国古代兵法经典鉴赏》丛书,正是“此时代之潮流”。为了保证这套丛书的质量,特地邀约了这一领域的专家学者撰写,力求反映近些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新的学术研究水平。承蒙出版社青目,让我担当编委会主任,董理学术,我也只好勉为其难,尽力而为而已。 中国古代兵法,博大精深,继承它,发展它,弘扬它,需要大家的力量,需要世世代代薪火相传,直至永远。 吴如嵩 2007年11月15日 后记 春秋战国是我们历史上一个大调整、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封建制逐步取代奴隶制,统治中国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文化开始萌芽、发展起来。与此同时,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大繁荣景像,诸子百家争鸣,盛况蔚为壮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社会的巨变不可避免地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以“争霸”、“兼并”为主要特征的战争绵延数百年不绝,为各种军事思想的萌生、碰撞、交融,创造了丰厚的实践土壤。尉缭生活在战国中晚期,使其有机会、有条件认识和研究新的战争形势,总结和吸取前贤思想之精华,兼容并蓄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尉缭子》比较系统地论述和记录了我国先秦时期的军事理论、军队制度和具体的法规条令,在新的高度上集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军事和战争问题的总体认识,以及对建军和作战问题的理性思考。正因如此,有的学者将《尉缭子》奉为“先秦兵书之集大成者”,将尉缭尊为“先秦兵家学派最后一位大师”。 古为今用,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人类总是在继承先辈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从而使文明得以延续不息。毛泽东十分注重“古为今用”,曾明快地提出:“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解放军出版社策划的《中国古代兵法经典鉴赏丛书》,非常有意义。应我国古代兵学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吴如嵩先生之邀,撰写《尉缭子新说》。使我们有机会重新研读《尉缭子》,并将其与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国防、军队建设和作战实践结合起来思考,发现其中不少思想仍具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为此,我们重读《尉缭子》,总结梳理了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尉缭独具特色的十个军事思想,并逐篇进行了联系实际的解读,佐以古今中外的典型战例,力争从全新角度认识和解读《尉缭子》,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研究、学习此书的平台。 全书由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张秦洞部长负责总体设计,确定撰写框架和细目,并进行统稿。由军事科学院的研究生朱磊、袁伟、古伟俊、马士亚、祁磊、郭亮、李环宇、苏红磊、梁松、牛承猛、程细金等分别参加编写。在撰写《尉缭子新说》过程中,吴如嵩先生认真审阅了框架结构,提出了十分宝贵的修改意见。解放军出版社闫永春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作出了辛勤的劳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学习理解是初步的,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尽管我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进行了艰苦的思考,但不够准确和错漏之路仍会存在,恳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朋友不吝批评指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