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鸿踏雪泥--孙振笃散文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孙振笃
出版社 河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散文是一种更接近于诗的便于自我表达的文体,是作者从内心深处喷发倾泻出来的真实的体悟和情感的流露。

这本散文集,是孙振笃先生一生的缩影,其中,有他天真、欢乐的童年,有在解放战争中从苏北而鲁南而鲁中而胶东而辽东的硝烟弥漫、历尽艰险的征程,有对亲人、师长、朋友、同窗的亲情和友情,有含饴弄孙的乐趣,有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对时弊的针砭,有痛定思痛对十年浩劫的痛切的回忆,也有古稀之年的从容不迫的读写之乐,还有一些未曾结集的评论之篇等。

内容推荐

这本散文集,是孙振笃先生一生的缩影,全书将孙振笃先生的人生历程分为八部分:欢乐童年、金戈岁月、忆往情深、含饴弄孙、说东道西、即事感怀、评论之窗、他人序评。其中有他天真、欢乐的童年,有在解放战争中从苏北而鲁南而鲁中而胶东而辽东的硝烟弥漫、历尽艰险的征程,有对亲人、师长、朋友、同窗的亲情和友情,有含饴弄孙的乐趣,有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对时弊的针砭,有痛定思痛对十年浩劫的痛切的回忆,也有古稀之年的从容不迫的读写之乐,还有一些未曾结集的评论之篇等。

目录

龚殿舒:情真意浓、淳朴崇高的生命礼赞——序《孙振笃散文集》

自序

卷一 欢乐童年

 打撇

 捕蝉

 猎雁

 捕蜻蜓

 摸斑鸠

 踢毽子

 戳马蜂窝

 下邳的传说

 张良与圯桥

 秀才祖父

 走亲戚

 鬼子来了

 又闻“红车”吱扭声

 过年

卷二 金戈岁月

 离家东撤

 夜过骆马湖

 1946年冬·鲁南

 我在沂水朱家庄的时候

  风沙封锁线

 行军散记(一)

 行军散记(二)

 在胶东丘陵地带行军

 1948年春·安东

 哦,难忘的胶东——一段往事的回忆

 想起在许家屯的日子

 我在青州东圣水的时候

 五十年后当我又站在北流水古道丁字路口的时候

 我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三次历险

卷三 忆往情深

 怀念父亲孙仲英——纪念先父诞辰100周年

 怀念母亲张梅

 快哉亭凭吊

 家祭

 忆郭老

 皓首未减当年春——访雷石榆教授

 悼念黄绮先生

 数重云外树,不隔眼中人——青岛一中五五届高三·一班毕业五十周年

 忆刘浩

 在河大读书时的李少军

 小妹振云

 心中的丰碑

 往事回眸——我与河大中文系62级乙班同学

 名师掠影

卷四 含饴弄孙

 我和小孙子根根

 含饴弄孙

  “爷爷,抱着遛遛”

 “我要打保龄球”

 “爷爷,咱下两把”

 “红薯长在树上吗”

 今天是星期天

 小象娃娃和大象爷爷

 从5:0到0:5

 海趣——看一幅祖孙俩站在浪花中仰天大笑的照片

 风雪黄昏隔代情

 家庭春节晚会

 剥石榴

 带孙子、孙女参观建筑工地

 期盼

 秦皇岛四日游

卷五 说东道西

 为何教师屡屡被打

 读书的苦与乐

 难产的河北大学出版社——记我所知道的河大出版社的申办过程

 “华藏”“孝廉”奖学金的由来

 贫富何以如此悬殊

 争议和质疑有利于科学决策

 话说习字

 从学俄语考日语说起

 说说养成教育

 谁说抽烟没有一点儿好处

 算算,一辈子挣了多少钱

 星星点点

卷六 即事感怀

 千里背磨盘

 悠悠岁月——1949年10月1日在济南

  我在青岛一中的时候

 我在内邱东南光的时候

 访日散记

 海滩踱步

 我在河大的41年

 石家庄有什么可牛的

 重访洪家楼

 圆梦的感觉真好——喜回洪家楼

 欣慰与忧虑

 江西行

卷七 评论之窗

 土族之乡飞出的金凤凰——谈报告文学《生命的秋天》中的卓玛

 生活·题材·创作

 不是“敌人”是“小人”——读韶华《你要小心》

 满淀荷花香——读韩映山近作《红菱集》

 啄木的诗

 周健明小说创作散论

 信念·追求·探索——评《社会主义文艺论集》

 独特的风貌 独特的人物——谈《西天佛地》中的短篇小说

 我看电视文学剧本《红指印》

 纪实性、抒情性和学术性的完美结合——略谈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李文珊散文的新追求

 回望历史的新收获——读张庆田的长篇小说《战火纷飞的年代》

 写给期盼走进文学殿堂的青年朋友

 心随朗月高 志与秋霜洁——读刘健生诗集《岁月赋》

 周立波散文特写创作之一瞥

卷八 (附录)他人序评

 阎纲:《文评双楫》序

 徐潜:踏实的追求可贵的探索——简评《文评双楫》

 冯健男:《明辨集》序

 浪波:《心海泛舟》序

 梅韵:生活的歌——喜读孙振笃诗集《心海泛舟》

 江雪:读《心海泛舟》

 袁鸿蕙:读孙振笃先生诗集《心海泛舟》

 张得友:读《心海泛舟》感怀

 李健:桃李芬芳花千树——访中文系孙振笃教授

 文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记河北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孙振笃教授

 张延:感念师恩——敬贺孙先生七十华诞

 龚富忠:学养深厚厚积薄发——孙先生七十寿诞贺

 张从明:先生赞——敬献孙振笃先生七十华诞

后记

试读章节

摸斑鸠

儿时还好爬树摸斑鸠。

斑鸠是村镇常见的一种鸟,其外形、大小似鸽,多为灰褐色,颈后有白色或黄褐色斑点。他们常在田间吃高粱或谷粒儿,把窝搭在树上。

斑鸠窝不像老鸹(乌鸦)或喜鹊窝那么大,只用干树枝儿搭个下蛋、抱窝、孵卵的浅浅的窝。

在树丛里,很容易就能找到斑鸠窝,但斑鸠很狡猾,往往把窝搭在高高的树梢上或细细的枝条上——这是人和其他动物很难爬到的地方。

一年夏天,我和毛伢子在大庵小学门口的一棵榆树上发现母斑鸠正在抱窝,隐约可见窝里有两个蛋儿。

毛伢子比我大两岁,爬树技术比我好。我怂恿他上树摸斑鸠。他爽快地一口答应,但有个条件:摸到的斑鸠归他,我家的鸟笼子也得借他使用。

毛伢子瘦小,但灵巧有劲儿。只见他在手心里吐口唾沫,双脚夹住树干下部,再用双手搂住树干,像猿猴那样敏捷,身子一纵一纵地噌、噌、噌地爬上树干,然后再抓住树枝,在摇摇晃晃的树枝间向上攀缘。

“小心!毛伢子!”我仰着头向上喊。

毛伢子离斑鸠窝越来越近了,只要再爬上一个树权,右上方细小的树权上就是斑鸠窝,此时能清晰地看到老斑鸠在尽心孵蛋抱窝呢。

毛伢子越爬越高,树梢在风中摇晃着。他小小的身躯也在树枝间随风摇晃着。

终于接近斑鸠窝了。当毛伢子左手扶着一个细枝儿,正欲抬起右手去抓窝里的斑鸠时,只听“咔嚓”一声,毛伢子左手扶着的细枝儿被压断了。斑鸠突然受惊,扑棱一声窜出窝,坠落在不远的地面上扑棱着,飞不起来;与此同时,毛伢子因一时失去重心也从树上闪了下来,幸好他死死抓住没有完全断裂的细枝儿滑落地上。我急忙跑过去扶他,问他伤着没有。

“我崴了脚,赶快去逮斑鸠——它在窝里蹲麻了腿,飞不起来!”毛伢子急切地说。

我见斑鸠在不远的地方扑腾着,便匆匆跑过去逮它。它虽然飞不起来,却死命的扑棱着。我蹿了几蹿,扑了几扑,好不容易才把它抓住。

我左手提着斑鸠,右手扶着毛伢子回家,又把鸟笼子送给他养斑鸠。自此,我俩的关系更加密切,成为形影不离的伙伴。

踢毽子

踢毽子是我童年时游戏的一个重要项目,也曾给我带来极大的乐趣。我们玩的毽子是非常讲究的:先把一枚铜板(不带方孔的铜钱)用布缝起来,再把二指长的鹅毛管的下部分叉固定在布包的铜板的正中处,然后选六七根雄性芦花鸡毛插入鹅毛管。毽的底部既沉且稳,上部芦花鸡毛从鹅毛管四周翘起后又弯弯地垂下,有如一只雄鹰,非常挺拔,非常矫健,非常神气,非常漂亮,有雄鹰昂首挺立的威风。

我们往往三五成群,以食指和中指夹着毽子的鹅毛管处,带着它或踢着玩或参加比赛。踢毽子时,不是看你用脚踢多少个,而是由一系列规定的动作和招式组成的一连串系列动作,其一招一式,都有规定的程式和规范的动作,都有一定的要求。比如什么大跳、小跳、左跳、右跳、连跳、硬跳、里抄、外抄、上脸、翻脸、提、扛、占、捎、绕螺丝、倒踢紫金冠,等等,动作和相应的名称不下几十种。

比赛时,往往先由一方自编自做一套连续动作,要求对方照着做一遍,如对方照做不误并在最后多出一个自加的动作,则对方胜;如对方做不下来,或动作不规范,或数量不够,或在完成过程中毽子落地,则对方为败——这算一个回合。一对一的比赛,往往要战上三五个回合,才见分晓,才分胜负。也有类似团体赛的,三对三、五对五,最后看总成绩定胜负。

我曾多次参加校际和区县的比赛,十赛九胜。我自编的系列动作和程式,难度较大,一般对手很难胜出。有一次大赛后累得吐血,父母吓坏了,自此严格限制我踢毽子和参加剧烈运动。

六十年后的今天,年逾七旬的我,看孙子欢蹦乱跳地在楼下踢毽子,不禁感慨万千。我情不自禁地拾起孙儿的毽子,还想象当年那样打一个“大跳”,但身不由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已经跳不动了。但在记忆中儿时踢毽子那上下翻飞、腾越扑跳的矫健身姿和敏捷连贯的动作,仍不时闪现于脑际……好汉不提当年勇,然偶尔忆及有趣的闪光的往事,谁又能说不是一件乐事呢。

戳马蜂窝

儿时除了好捕蜻蜓,还好戳马蜂窝。

马蜂的种类,我说不清楚。蜂窝呈多孔状,大小各有不同,有的是椭圆形多孔状,有的是长形多孔状。它们大多倒挂于树枝、屋檐、廊檐或窗框下面。快成熟的幼蜂在每个孔里蠕动着,露出浅黄色或乳白色的头(俗称马蜂仁儿),像好流鼻涕孩子的鼻孔里突突欲出的鼻涕。

儿时也不知为什么,见了马蜂窝就想戳,多次戳马蜂窝,多次挨蜇,还把总是跟在我身后的妹妹的眼皮蜇了。

每次戳马蜂窝,心里总是突突地跳,又想戳,又怕马蜂追出窝来报复。只要你的竹竿捅上蜂窝,蜂们便蜂拥而来,死命追着你蜇,很厉害,很可怕。我从多次挨蜇的痛苦中,逐渐有了经验:一要行动隐蔽,二要遮住头部;但最好还是选好时机,就是在天黑时或在大雨中戳马蜂窝最为安全。在瓢泼大雨中,我曾冒雨戳掉屋檐和枣树上的马蜂窝而没有挨蜇,因为马蜂不便在黑夜出动,更不便在雨中飞行。

我每次戳马蜂窝都要受到母亲的申斥。她怕我挨蜇,更怕祸及他人;但我戳掉房檐和枣树上的蜂窝,母亲却没说什么,因为这两窝马蜂经常无端袭击过往行人,大人、小孩都不敢从那里经过。除掉这两处蜂窝,不但邻里高兴,出行安全,也犒赏了我家的鸡——它们可以饱餐一顿肥美的马蜂仁儿。P12-15

序言

散文是一种更接近于诗的便于自我表达的文体,是作者从内心深处喷发倾泻出来的真实的体悟和情感的流露。

这本散文集,是我一生的缩影,其中,有我天真、欢乐的童年,有我在解放战争中从苏北而鲁南而鲁中而胶东而辽东的硝烟弥漫、历尽艰险的征程,有我对亲人、师长、朋友、同窗的亲情和友情,有我含饴弄孙的乐趣,有我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和对时弊的针砭,有我痛定思痛对十年浩劫的痛切的回忆,也有我古稀之年的从容不迫的读写之乐,还有一些未曾结集的评论之篇等。

在这所有的篇什中,最珍贵、最有价值、最值得纪念的是依据1946~948年我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亲历写就的十几篇散文。这组列入“金戈岁月”卷的散文,能闻到战争的硝烟,能听到隆隆的炮声,能看到革命战士身上的征尘,能体现时代的风云和党领导下的解放区人民的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

在为新中国而战的革命队伍中,在血与火的激烈的生死拼搏中,在冒着敌机轰炸扫射急速行进的革命队伍的行列中,都有我身背米黄色帆布包的小小的身影。

当事过整整半个世纪,我屡屡回眸往事的时候,当事过整整半个世纪我又千里迢迢奔赴胶东荣城探望老房东的时候,当事过整整半个世纪,我又站在北流水古道村的丁字路口的时候,当我手扶五十年前曾经居住过的西屋的门框与老房东忆昔当年的时候,啊!似有一股急风暴雨从胸中骤起,似有雷鸣闪电在心中激荡,有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此情此景,我怎能不动情,怎能不泪下,怎能不胸怀激荡,怎无今昔之叹,怎不感慨万千!

随之,一种浓重而深沉的历史感、沧桑感、隔世感和亲切感,油然而生。再好的诗章也难以表达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千里寻旧迹,一路心翻腾。沧桑五十秋,半生未忘情。”“扶门长叹息,依稀旧时容。炕头长聊叙,不觉泪纵横。”“重访北流水,感慨万千重。”

这组散文最能体现我在解放战争中经历的当是《五十年后当我又站在北流水古道丁字路口的时候》《我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三次历险》《我在沂水朱家庄的时候》《在胶东丘陵地带行军》《1948年·安东》和《哦,难忘的胶东》。这些散文是从我心灵深处喷发出来的,是用生命换来的。

此外,“欢乐童年”中的《打撇》《捕蝉》《猎雁》《捉蜻蜓》《戳马蜂窝》,最能体现我童年的生活和欢乐;“忆往情深”中《怀念父亲孙仲英》《怀念母亲张梅》《悼念黄绮先生》《数重云外树,不隔眼中人》《心中的丰碑》等,最能体现我对父母的亲情和师友的友情以及对伟人周恩来的崇慕之情;在“含饴弄孙”中的《海趣》《风雪黄昏隔代情》《含饴弄孙》等,最能体现我的童心和我对隔代人的关爱与期待;“即事感怀”中的篇章,有对往事的追思,有纪行见闻,还有对“文革”的痛切的回忆,最后是评论以及他人对我和我的作品的评述。

在写作中我感到,诗和散文都能动人,都能令人一咏三叹,如醉如痴,回肠荡气,摧肝裂肺,而好的散文,贵在一个“真”字,而不可空泛,不可虚构,不可夸张,不可故弄玄虚,还要优美、自然,具有语言美和意境美。

我还感到,散文往往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不作一味地叙事,也不作一味的抒情。事要真,情要切。我初学散文写作,很重视真情实感。当我写到动人的情节,不由得眼含泪水,任其流过鼻翼和唇腮,滴在台布上。眼睛模糊了,情绪激动了,写不下去了,不得不趴在桌子上,枕着双肘,闭目静待一会儿,借以平定情绪。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写完这本散文,正是冬去春来之时,春到人间草木知:草坪泛青了,迎春花绽开了,柳丝吐出了新芽。  七秩老翁,何求之有?只希望天天与小孙子一块玩耍,只希望天天读读写写,不断耕耘,身笔双健,只希望天天在空气清新的白杨树间与老朋友一块聊天,一块打太极拳,只希望从从容容,无忧无虑地、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后记

我在诗集《心海泛舟》后记中说:“以后写诗还能有点长进吗?不好说。不过,今后的日子,我想多写写散文了。”

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之初,我开始酝酿写散文。以后,我根据自己的生活、战斗和工作的经历,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散文。列了一些题目,然后一个一个动情地回忆追思,一个一个真情实境地写来。这些散文主要是对记忆深刻的往事的回忆,如《离家东撤》《夜渡骆马湖》《行军散记》《我在解放战争中的三次历险》《五十年后当我又站在北流水古道丁字路口的时候》等;另一些散文写的是对父母、孙子的亲情和对师长、同窗、朋友的友情,如《怀念父亲孙仲英》《怀念母亲张梅》《风雪黄昏隔代情》《忆郭老》《悼念黄绮先生》《数重云外树,不隔眼中人》等;还有一些散文,是根据现实生活中自己所见所闻所读时偶有所感的即兴之作,如《贫富何以如此悬殊》《争议和质疑有利于科学决策》《读书的苦与乐》《说说养成教育》《石家庄有什么可牛的》等;涉及到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篇什,是读季羡林先生《牛棚杂忆》受到感染和启发而写的。在十年浩劫中,我虽然没有受过季先生那么多的磨难,但我的父亲和弟弟都受过与季先生类似的摧残和冲击,而我的身心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折磨和摧残。

从2002年至今的五年中,前三年写得很少,后两年写得较多。写作时断时续。一般是上午读报和写作两个小时,然后煮饭烧菜,再陪小孙子玩玩就过去了;下午主要是休息和运动,坚持打太极拳。由于写作时间既长且散,写写停停,停停写写,有些篇章又没有注明脱稿时间,所以在编目时没有完全按写作时间的先后编排,只是按内容大体归类。

在写作过程中,有时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而有时不知怎么搞的,怎么也写不下去,心烦气躁,坐立不安。细想起来,似乎写得顺畅之篇,往往是自己亲历亲见、体验深刻的事,往往是思路清晰、情感充沛之时。除此之外,似乎还有什么别的因素,我就说不清道不明了。而写得不顺畅之篇,是情绪不佳、题材不熟、体悟不深、构思不精,还是文思枯竭,没有灵感相助?有时开头不顺而写着写着又顺畅了,这又是什么缘故?

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认定要写自己亲历的事,体悟最深、最能让自己动情的事。有亲历的素材,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好散文。当然,也不能忽视谋篇构思、叙事描绘和驾驭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技巧。

本集散文中,《重访洪家楼》和《圆梦的感觉真好》,是我和弟弟孙振君同访山东省立保育小学旧址(现为山东大学旧校)时相约各写一篇,前者为我所写,后者为振君所撰,一并收入本集。《啄木的诗》是我的译文,雷石榆先生校。原作者是日本的金子光睛。

在断断续续的读读写写之中,我终于写完了这本散文集,尝尽了读写之苦,也享尽了读写之乐。今后,只要体力、眼力、脑力许可,我仍要读读写写,笔耕不辍。不为别的,意在继续享受读写之乐也。

我的朋友、著名作家、评论家龚殿舒为拙著作序,河北大学出版社社长高树军教授、总编辑任文京和责编杨金花为散文集的出版付出了辛劳,在此一并表示衷心地感谢!

孙振笃

2007年4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