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岁月的驿站--中华节气节日风情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宝田//刘湛涛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永远的祭奠

——端午节

又见粽子,又见粽子……

又见龙舟,又见龙舟……

又是“士尚三闾俗”(唐·张说)、“万古传闻为屈原”(唐·文秀)的端午祭奠。

端午原本是古代南方“百越”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他们生活在水乡,断发纹身,自比是龙的子孙,每至端午,便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祖庆典(见闻一多《端午考》)。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京都,楚三闾大夫屈原目睹国破民辱,痛不欲生,挥笔留下绝笔之作《怀沙》,于五月五日抱石自沉汨罗江中,以高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爱国主义乐章。相传屈原沉江,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划船前去拯救。拯救不得,便争先恐后打捞他的真身。打捞不得,便把饭团、鸡蛋卜通卜通投进江里,喂饱鱼虾鳖蟹,以免它们啮噬三闾大夫。从此,每到这个日子,人们便纷纷争渡江中,投以饭食,祭奠英魂,一个普通的民俗节日便慢慢演变为含有特殊意蕴的全民族的盛大祭典,代代相衍,传留不息。东汉应劭《风俗通》记载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因屈原。”这说明至迟在汉代,端午祭奠屈子已成风气。

端午的古风习原本很多很多,有悬艾、插蒲、斗草、浴兰、射圃、系彩、涂臂、佩香囊、赠朱索、贴赤符、采术、蓄药、烹鹜、殖龟、蒲酒、枭羹,等等。但经过岁月流水的淘洗,许多风习都已渐远渐淡,以至湮没无闻,只在有关典籍上留下一抹历史的忆痕。唯有与祭奠屈子紧密相系的食粽和竞渡,却与时演进,蔚为大观。

每年的这个时节,无论静处偏僻的村寨,还是寄身喧闹的城镇,无论蜗卷一帘幽雨的窗内家居度日,还是策杖无边晴岚的旅途浪迹江湖,迎目而来的都是粽子、粽子。我常常觉得像鱼在波光里翩翩漂流一样,在粽子的河谷里穿行,在淡淡的粽香中浮沉。无论在哪里,总有人把一碟粽子摆到我面前,或者把一串粽子塞进我掌中:“尝尝,香着呢。”如果我有谢绝的意思,马上就被堵住:“这时节,哪有不吃粽子的。”是呵,端午食粽,是我们这个民族祖祖辈辈的约定。我们这个长江黄河般源远流长的民族呵,文化积淀已沉沉如高天厚土,许多物质和行为的意义已远远超出其本身,而成为一种全民族的心理认同,自然衍生拓展为一种千百万人投身的洋洋洒洒的独特民族风景线,而光彩烨烨闪熠在这道风景线之上的是一种庄严、崇高的心灵取向,一种伟岸、高贵精神。这是我们民族文化魂魄的深厚之美、磅礴之美、狂狷之美、浩然之美、永恒之美。即如一枚小小的粽子,亦已成为龙的子孙精魄的载体,绵绵传承,熠熠闪光,深人中华文明的骨髓。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日:君当见祭,甚善。但常所遣,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者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做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在后人的心中,一切执著于高尚的人是永生的。一切与永生者有关联的物质是不灭的。不惟不灭,而且会如涓流般发展成浩浩江河,流向永远。《风俗通》记载:“以菰叶裹粘米、枣、栗,以灰汁煮,令熟。”证明汉代就已出现了用草木灰水浸泡的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食品。西晋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角黍就是牛角形的黍米粽。南北朝时期,粟米中还掺杂板栗、赤豆、肉类、药材等物,“益智粽”就是粟米中掺了中药益智仁。“大唐粽子”更有讲究,用米“莹白如玉”,锥形、菱形,花样翻新。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说的“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九子粽,就是上大小下的九只粽子连成一串,并用九种颜色丝绦扎成,五彩缤纷,触目为美观,纳口为美食。元稹“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吟赞的是笋叶彩饰糯米粽。粽馅也各各有异,且富地方特色。北方多枣粽、松子粽、胡桃粽,南方多豆沙粽、火腿粽、蛋黄粽。美色美味,于是流传到东亚、南亚各国。宋代,粽又出新。苏东坡《端午帖子词》中“时见粽里觅杨梅”“水团冰浸砂糖裹”,咏的是果粽和糖粽。元代舒桢“碧艾香蒲处处忙”,说的是艾叶粽。清代董元恺“萦丝楚粽,巧借针线缝”,描述的是绫罗包裹、针线缝合的粽子。清人还有食粽的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欲尝其中味,解带脱衣裳。”至于粽联、粽话,更是烟雨葱茏,机趣万方。这些看似与屈子无涉,其实盖滥觞于纪念诗人的文化传承。谁教我们处于文化积淀丰沛如春云夏雨的泱泱之邦呢。当然,在我们的文化传承中,更有一种与屈子一脉相承的精神:一边吃着皇上御赐之粽,一边想着“东南米价高如玉,江淮饿莩千家哭”,从而发出“君门大嚼心岂安”,“救时无术真素餐”(明·庄昶:《端午食赐粽有感》)的感喟,应当说是传承了屈子忧国忧民的情怀。

P10-13

后记

北京人都知道北京的门。中国人都知道二十四节气。

但是,真正懂得北京的门的人并不多。门的起源与流变,门的方位与意蕴,门的建构与象征,门的权威与朝政,门与墙及与宫、与城、与市的关系等等,真正懂得的人就是一部北京的活历史、一张北京的活地图。真正懂得二十四节气的人也不多。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和底蕴,节与气与候,民间与官方各自的庆仪和典制,二十四节气与国计民生,与政治、经济、吏治和军事,与天文、地理、医学和保健,与文学、艺术、体育和娱乐,与动物、植物特别是花卉,与雅文化和俗文化,乃至与神学、佛学、道教与玄学等等,真正懂得的不说是一个至少也是半个中国民俗文化的专家。

刚懂事的年龄,父亲就常常跟我念叨二十四节气,要我背熟节气和一些有关节气的农谚,讲每个节气的农事。立秋前三天,他每天凌晨即起,爬上屋后的高地,体察风向和观看云脉,依据祖先传留下来和自己积累的物候经验判断秋季的气候,如果有“秋风秋雨摇动秋”的迹象,他会喜形于色地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鱼鳞满天火烧云”,他会忧心忡忡地说:干死蛤蟆,饿死老鸹。这就是我最初受到的二十四节气的教育。但如果我问为什么,父亲是讲不出什么道理来的。那时,我想:有一本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书,该多好。可惜没有,后来也一直没有发现。

在漫长而匆忽的人生旅途里,我慢慢地读了一些书,积累了一些知识,想要有一部二十四节气书籍的想法又回旋在脑海中。于是,我问自己:可以试着为二十四节气立传么?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一些朋友,得到了他们一致的热情鼓励和支持。于是,便动手实施自己的设想。

但这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以前我写作和主编出版了十多部著作,有600余万字吧,但都没有感到这一次面临的艰难。幸喜小女湛涛是市图书馆的业务干部,她检索、阅读了一部又一部典籍,搜集、整理了一叠又一叠资料,使得写作能按部就班地进行。

我们一开始就确定了写作的要求:“民族性、知识性、文化化、文采化:为24个节气立传。”二十四节气是全人类农耕文明的节序,但它完全是中华民族的,它反映的民风民情、民习民俗,充分体现了华夏人民的民族心理、民族习惯、民族品格、民族传统。“民族性”是二十四节气的灵魂。失去了中华民族“民族性”的二十四节气便不是二十四节气,顶多是一个空洞的躯壳。如前所述,二十四节气涉及的知识非常丰富,几乎综合有传统意义上一切学科的知识。因此,它的文化沉淀无与伦比地丰厚。于是,“知识性、文化化”,自然就成了二十四节气的题中必有之义。它们是二十四节气的生机灵动的血肉。没有了血肉,二十四节气便只剩下一具干枯脆弱的骨架。这就使得二十四节气里激荡着一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波光潋滟之河,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我们心中常常升腾起一股民族自豪的感情。也正是这股感情,激励着我们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决心把这个系列写完,并尽可能“文采化”,尽可能清新、晓畅、优美些,好读些,使读者能于阅读享受当中轻松愉快地在知识上丰富自己,在精神上强大自己。

感谢《邵阳日报》和她的文艺部主任马笑泉先生,2011年专门开了“二十四节气”的专栏,使得拙作能够在一年内应节与读者见面,听到读者的意见。也感谢不少读者给我打电话,或者枉驾过访,谈感受和意见。还有一些读者告诉我,他在剪报收藏。说实话,没有他们的关心、鼓励和支持,这些东西至今很可能还是空中楼阁。

终于完成了。自我感觉还不错。松了一口气。正如《邵阳日报》专栏编辑马笑泉先生所说:“这是一项工程。”现在结集,我觉得与2010年完成的“为六大民族节日留影”的“永”字系列散文在内容和风格上是共通的,于是便合为上、下两卷,名之《岁月的驿站——中华节气节日风情录》,一起奉献给读者。倘若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点点享受感而觉得没有浪费时间以致被“谋财害命”的话,我则欣欣然有喜色了。

刘宝田

2015年3月6日

目录

序/李争光

上卷 岁月的庆典——节日

 永恒的约会——清明节

 永远的祭奠——端午节

 永生的美丽——七夕节

 永久的祈愿——中秋节

 永怀的祝福——重阳节

 永世的庆典——春节

下卷 岁月的驿站——节气

 题记 轮回的驿站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附卷

 二十四番花信词

 附:检索备忘录

后记

刘宝田作品存目

刘宝田年谱

序言

李争光

《岁月的驿站——中华节气节日风情录》实在是一部难能可贵的著作。我以为凡有阅读能力的国人,特别是青少年,都应该读一读。

我这么说,并没有丝毫的夸饰和过誉。文章在报上陆续发表时,我就分别读了一次。结集交我作序时,又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全面读了一次。每读一篇都觉得意蕴深长,恣肆隽美。阅读这部著作成为一种享受,在享受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感到一种精神的升华和美趣盎然的满足。

这是一部填补空白的著作。可以说,上卷《岁月的庆典》是吟咏清明、端阳、七巧、中秋、重阳、春节六大民族节日色彩神秘、蕴蓄幽邃的博奥诗章,下卷《岁月的驿站》是铺陈24个物候节气源远流长、风情斑斓的恢宏画卷。如诗如画,让读者堕入东方文明的丰厚奇丽里悠哉游哉,留连忘返。关于这些节日和节气,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到的:“中国人都知道”,但“真正懂得的人”实在“不多”。在我孤陋寡闻的见识里,除了读到过一些二十四节气的微型小诗外,还从未发现全面、系统、周详地展示东方这些节日、节气风采的文学作品。作者以精彩的美文填补了散文领域里的这一空白,将人类这一巨大的精神文化遗产融入了散文这一瑰丽的载体。不能不承认,这是作者对中国悠久的民俗文化和散文这一文学品种的一项贡献。

这是一部知识十分渊博的著作。它的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农业、土壤、气象、水利、生物、医药、食品、人体、吏治、政教、经济、军事、文化、礼仪、文学特别是诗词歌赋,乃至于神学、佛学、道教、玄学,几乎一切传统的学科。我是一个以阅读兴趣广泛、读书面颇为渊博自视的“书生”,在阅读《岁月的驿站——中华节气节日风情录》的过程中,我常常惊异于这部著作知识量的巨大与作者知识的丰赡。我知道,这是作者艰辛探索的结晶。通过附于书末的《检索备忘录》,我知道作者为了这部著作,披阅了230多种典籍和320多位古今作家、诗人的作品。我们应当感谢作者认真的态度、严谨的风格。不然,绝没有这么内容丰富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

知识面广邈无垠,知识点星云密集,很容易带来结构松散甚至榫接错位的文本弊病。可喜的是,我在细心研究《岁月的驿站——中华节气节日风情录》的文本构架后,不仅丝毫没有发现作者有任何捉襟见肘的端倪,而且常常因文本的逻辑谨严而叹服作者的缜密与精细。这种缜密与精细不仅体现在一篇篇的文章内,细针密线,天衣无缝,而且贯穿于整个系列。在写到独具中华特色的二十四番花信时,作者在《小寒》中刻划了梅花、山茶、水仙的风骨,在《大寒》中摹写了瑞香、兰花、山矾的神韵,在《立春》中描绘了迎春、樱花、望春的华采,在《雨水》中陈列了菜花、杏花、李花的姿容,在《惊蛰》中渲染了桃花、棠棣、蔷薇的秀妍,在《春分》中展示了海棠、梨花、木兰的清丽,在《清明》中名状了桐花、麦花、柳花的朴娟,在《谷雨》中赞颂了牡丹、酴醵、楝花的缤纷,然后对上述花事简明地梳理一下,为热热闹闹的花信做一个庄重的谢幕。草灰蛇线,岭断云连,藤掣叶动,前扣后接,我们不得不叹服匠心的精巧。

知识面宽,知识量大,还很容易带来行文平板、枯燥无味的弊病。但打开《岁月的驿站——中华节气节日风情录》,这种担心便烟消云散。因为任意披读一篇,你都会觉得文采飞扬,美趣盎然,可圈可点,爱不释手。上卷开篇的《永恒的约会》一开头就诱惑我们堕入一个美的陷阱:

这是一个细雨纷飞的季节。细雨如酥,洒湿了塞北的红柳白桦、窑洞宫墙,洒湿了南疆的古榕木棉、茅檐渔舟,洒湿了中原的烟柳芳草、竹笠蓑衣……境界宏阔,如诗似画,如品美酒,如嚼橄榄,不能自释。再打开下卷开篇的“题记”《轮回的驿站》看看:

从遥远的无始流来,向浩渺的无终流去,岁月的波涛漫淹过日升月沉、花开花落,漫淹过茹毛饮血、刀耕火种,漫淹过笙歌兵燹、朝代更替,漫淹过人类生活的一切层面,给人类上演过沧海桑田的活剧,留下了星云树叶般的神话和迷茫。

化抽象为形象,状无形为有形,文采斐然,才华横溢。即使是叙述普通的事物,作者亦如战场上指挥自如的将军,调动词语的千军万马,呼风唤雨,排列成美丽严谨的组合:

这一夜,从呼兰河到台北的淡水河,从博乐的艾比湖到南沙群岛的海湾,从雅鲁藏布江到舟山的渔港,在祖国千千万万的江河湖海里,星星点点的

河灯遥相映衬,漫天星斗也似演绎着中华民族一种亘古的民俗风情。如果我们能从高空用一种高科技望远镜看到这种景象,一定会感悟到一种深刻博大的文化心理,而为之心灵震撼!

这是《立秋》中生动地描绘了中元节之夜放河灯的民俗活动具体场景之后而拓展开来的一幅想象图景,视野浩瀚,场景旷远,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甚至几乎每一篇中写到平凡的农事活动时,作者也不做枯燥呆滞的叙述,而是长河波澜,排比推涌,波光潋滟,挨挨挤挤,语言的节奏散发着农事繁忙紧张的气息。出神人化,挥洒自如,荡云泼霞,秀美大气。

阅读《岁月的驿站——中华节气节日风情录》,我还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巨大的民族文化自豪感的冲击。作者的这种感情激荡于字里行间,常常导引读者这种感情的升华。《惊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惊蛰”这个词实在经典,美妙而深邃,它像翻开辞典的雨部,就让人想起漫天滂沱,翻开木部,就想到遍野森林一样,让我们不仅想到春雷鸣动,轰隆隆碾过雨云塌方也似奔泻的湿漉漉的天庭,而且想到潮湿温濡的无边旷远和幽暗的土地里,一蛹蛹、一颗颗、一条条沉睡在酣梦里的生灵被遥远的雷声唤醒生命的本能,蠕动惺松的意识,与万万千千的草根、树须一起,编织文字难以穷尽的神奇、奥妙的故事,演绎色泽无法涂抹的丰富、繁复的童话!同时,还令我们感到经历过冬藏僵卧的树木枝条、根系,也像蛰伏的虫蚁一样,舒筋活络,绽芽抽新,再度书写“草木

纵横舒”(陶渊明)的辉煌篇章了。这是一个何等智慧,何等丰赡的词语。世界上有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有如此形象华彩的称谓,有如此诗意蕴藉的节气!

在《春分》中写到2200年前的《吕览》中就已载有“八节”时,作者写道:

春分者,分春也……写下这两个字的时候,我的目光穿过悠悠岁月的烟云,向神秘而伟大的先民们致以虔诚的敬意……端坐在岁月深处云端里的祖先们哟,让后来者的胸中激荡着一条自豪、骄傲的长江之水!

不管是直接抒情,还是将情感融濡于娓娓的叙述之中,读者的心灵常常与作者的心灵涌动同一频率的激荡。

很少读到这样赏心悦目动情的著作。如果有朋友能够一读的话,我想,他的心情肯定会与我共通的。

(李争光 江西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任该校学报编辑部主任。著作有《歌词创作艺术》《宋词艺术论》《历代异体诗鉴赏》《王梓坤传》等)

2016年3月16日

内容推荐

刘宝田、刘湛涛著的《岁月的驿站--中华节气节日风情录》是一部知识十分渊博的著作。它的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农业、土壤、气象、水利、生物、医药、食品、人体、吏治、政教、经济、军事、文化、礼仪、文学特别是诗词歌赋,乃至于神学、佛学、道教、玄学,几乎一切传统的学科。

编辑推荐

刘宝田、刘湛涛著的《岁月的驿站--中华节气节日风情录》是一部填补空白的著作。可以说,上卷《岁月的庆典》是吟咏清明、端阳、七巧、中秋、重阳、春节六大民族节日色彩神秘、蕴蓄幽邃的博奥诗章,下卷《岁月的驿站》是铺陈24个物候节气源远流长、风情斑斓的恢宏画卷。如诗如画,让读者堕入东方文明的丰厚奇丽里悠哉游哉,留连忘返。关于这些节日和节气,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到的:“中国人都知道”,但“真正懂得的人”实在“不多”。作者以精彩的美文填补了文学领域里的这一空白,将人类这一巨大的精神文化遗产融入了散文这一瑰丽的载体。不能不承认,这是作者对中国悠久的民俗文化和散文这一文学品种的一项贡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3: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