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徐复观全集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徐复观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平生好读陆放翁“今皇神武是周宣,谁赋南征北伐篇”的这首诗,觉得他有燕赵慷慨悲歌之气。但现在的心情,慢慢地转变了。对于流亡的人来说,则《豳风·七月》的诗,较之歌颂宣王南征北伐的诗,更有亲切之情,更增加对乡土的慕恋。

《豳风》,据说是周公自作,或与周公有关的诗。《诗经》把它列在十五国国风的“变风”之末,有人说这是孔子删诗所定的次序。大儒王通推原孔子定这种次序的用意说:“言变之可以正也。”好像《易经》上的剥极必复、否去泰来一样,以见人道之不可终穷,我想,中国圣人的用心大概会如此。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正在他的悲怀宏愿,不肯使人类走上了尽头路。

《豳风》主要的诗是《七月》。诗序说,“《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七月》这首诗,一面是歌咏农民的辛勤,同时也是歌咏农民的德性。农民的辛勤和德性,在周公,至少是在作诗序的人看来,就是周朝王业和风化的根本。周公作这首诗叫瞎子唱给成王听,用共产党的术语说,是要成王向农民学习。做皇帝的人,不可忘记农民。要向农民学习,要算是中国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国家迎寒迎暑祈年等大典,都要歌《七月》。郑康成根据《周官》,以为《七月》兼风雅颂三义,则其应用的范围更广。自此以后,《豳风.七月》成为政治的教材,成为艺林的佳话,下开田园诗人、田园画家的广大分野。钱宾四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把农业文化的静穆敦厚之美,描写得有声有色。而我的朋友程兆熊先生,是学农而由艺以进乎道的;在他的许多文章中,常以幽峭空灵之笔,写绵绵不尽之心,总是把人类的前途,归到土的上面,归到农的上面。依我看,两位先生对农业的厚意深情,都可说是《七月》篇的流风余韵。

农村,是中国人土生土长的地方。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民族,到了忘记他的土生土长,到了不能对他土生土长之地分给一滴感情,到了不能从他的土生土长中吸取一滴生命的泉水,则他将忘记一切,将是对一切无情,将从任何地方都得不到真正的生命。这种个人、集团、民族的运命,大概也会所余无几了。刘裕把他未做皇帝时的耕具,陈设在庙里,想借以使他的子孙,能睹物兴怀,知创业之所目。可是他的儿子(或者是孙子)走进去看到这些东西,简直觉得原来出身微贱,惭愧万分,赶快叫人搬走。这恰符合了我们这一代的智识分子的心情,而刘裕的子或孙,也符合了我们这一代的智识分子的命运。

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假定其中没有蕴蓄着一点可宝贵的生命,则中国历史的存在,全是偶然;而管理众人之事的政治家们,假定对他所管理最大多数的农民,缺少最低的同情与了解,则他的管理方针,自然会牛头不对马嘴。中国过去做官的人,多半是从农村中来,官告一段落了,也多半依然回到农村去;他们的身上多少总有点土气,他们的脑子里多少总还沾点民情,所以坏也有个限度。清末以来,智识分子虽然多数是从农村中来的;但一离开农村,便永远不想农村,永远不回农村。即使官没有了,也把农村括来的钱,多的汇到外国,到外国去参加人家的现代化。比较少一点的,也竭尽一切的方法,住在都市上,过各种层次的现代化生活。这些人的心中,根本没有自己的钱从何处来、自己的祖宗从何处来、乡下人何以要拿钱来供给自己的现代化生活等问题的存在。所以大家可以心安理得地骑在农民的头上,无穷尽地油滑、浮夸、诈骗、流荡下去。油滑、浮夸、诈骗、流荡,这正是我们都市的“市气”。而“市气”就是这些人的现代化。台湾层出不穷的学生流氓组织,据保安司令部负责指导的人分析其原因说:“父兄位居显要。”“受都市不良生活之感染,不谙物力艰难及农村之疾苦,养成其趋腐逐臭之习惯。”(见六月二十五日军闻社讯)这是当然的。正因为这批孩子的显要父兄,忘记农村疾苦,不谙物力艰难,整天沉浸于腐臭市气之中,所以他们的孩子才家学渊源,箕裘不坠。中国过去是以市井之徒为可鄙,以市井之气为可羞。而这却正是现代智识分子的生命,一直到海外逃亡而不自觉。当着这些市气冲天的现代人,假定也有人出来再赋《豳风‘七月》之篇,使这些忘本的现代人,也亲一点土气,也想一想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一代一代的来源,或许可以使他们稍敛一点虚伪浮夸之习,稍存一点朴厚凝重之心,倒未尝不是促使大家在流亡中重新想问题的起点。更不说甚么戚继光练兵,要“再换清水”(农民),曾国藩用人,特注重“乡气”了。P1-3

目录

谁赋豳风七月篇——农村的记忆

春节怀旧

旧梦·明天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和妻在一起

我的读书生活

五四运动的一个角落

我的教书生活

东瀛漫忆

军队与学校

 初任军官当场献丑

 终凭实学湔雪前耻

 往事昭彰足以为证

抗日往事

垃圾箱外

娘子关战役的回忆

战地旧事

曾家岩的友谊——我个人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一从鄂西到重庆

 二重庆与延安

 三曾家岩与台湾

末光碎影

“宣传小组”补记

历史的曲折

这是“中国人要堂堂正正地作为一个中国人而存在”的象征——《民主评论》出刊十周年的感念

《民主评论》结束的话

无惭尺布裹头归

太平山上的漫步漫想

 回首二十年前事

 做学问的目的之一

 中国人的聪明

 还有什么可玩的牌

《徐复观文录》自序

《杂文》自序

瞎游杂记之一

瞎游杂记之二

瞎游杂记之三

瞎游杂记之四

瞎游杂记之五

瞎游杂记之六

瞎游杂记之七

瞎游杂记之八

瞎游杂记之九

瞎游杂记之十

瞎游杂记之十一

瞎游杂记之十二

从“瞎游”向“眯游”

重来与重生

台湾瓜果

域外琐记(之一)

域外琐记(之二)

域外琐记(之三)

域外琐记(之四)

域外琐记(之五)

域外琐记(之六)

徐复观最后日记

徐复观病中亲笔录

徐复观自拟墓志

先父徐复观先生年表

徐复观先生出版著作系年表

序言

徐复观教授,始名秉常,字佛观,于一九○三年元月卅一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徐家坳凤形垮。八岁从父执中公启蒙,续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国学馆接受中国传统经典训练。一九二八年赴日,大量接触社会主义思潮,后入日本士官学校,因九一八事件返国。授身军职,参与娘子关战役及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任军令部派驻延安联络参谋,与共产党高层多次直接接触。返重庆后,参与决策内层,同时拜人熊十力先生门下。在熊先生的开导下,重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并从自身的实际经验中,体会出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及民主政治以救中国的理念。年近五十而志不遂,一九五一年转而致力于教育,择菁去芜地阐扬中国文化,并秉持理念评论时事。一九七○年后迁居香港,诲人笔耕不辍。徐教授于一九八二年四月一日辞世。他是新儒学的大家之一,亦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智识分子的典范。

我们参与《徐复观全集》的选编工作,是以诚敬的态度,完整地呈现徐复观教授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执著,对理念的坚持,以及独特的人生轨迹。

九州出版社出版《徐复观全集》,使得徐复观教授累积的智慧,能完整地呈现给世人,我们相信徐复观教授是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王晓波 郭齐勇

薛顺雄 徐武军

内容推荐

《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集中收录了徐复观先生对故乡、至亲及人生历程回忆的文章,以及他人生最后几年的日记,反映了他对于知识、对于人格追求探索的一生。书末并附徐复观先生年表和著作系年表,可帮助读者对徐复观其人其作有更加清晰的把握。

编辑推荐

《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的作者徐复观(1903-1982),湖北浠水人,原名秉常,字佛观。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28年赴日留学,先入明治大学,后就学于日本士官军校。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激于民族义愤,提前返国。七七事变后,投身抗战,亲身参与娘子关战役。1943年,任军令部联络参谋,派驻延安。数月后返回重庆,任蒋介石侍从室机要秘书,擢升少将。1944年谒熊十力于重庆北碚勉仁书院,并拜入其门下。熊先生特为更名“复观”,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949年5月,迁台。1955年起,出任东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徐复观半生戎马,不惑之年后方转入学术研究,就儒家思想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命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等方面,发表大量论著,影响巨大,是海内外公认的“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