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和死/中国哲学启蒙读本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丁大同//刘金香
出版社 新蕾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哲学启蒙读本》丛书以中国哲学史上八个重大哲学命题为内容,从少年儿童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做进一步引申,阐述关于自我,幸福,仁爱,美丑,真理和谬误,生和死,阴和阳,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系等重大哲学理念,展现中国哲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对少年儿童进行哲学启蒙,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生和死》(作者是丁大同、刘金香)是其中一册,以层层哲理剖析辅以中国哲学典范故事讲述了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生和死对立统一关系。

内容推荐

《生和死》(作者是丁大同、刘金香)是“写给孩子的中国哲学启蒙书”的一种,以层层哲理剖析辅以中国哲学典范故事讲述了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生和死对立统一关系。

《生和死》的作者是丁大同、刘金香。

目录

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1

生死的奥秘/2

“我”从哪里来/6

愚公的自信/10

人的命运是前世注定的吗/14

人死后有鬼吗/18

敬畏生命/23

“孝”首先就是对生命的珍重/24

敬畏生命/28

人生的三戒/32

不为名利而生,不为名利而死/36

佛印劝诫落水的妇女/39

如何才能养生/42

生如复花/45

子路问生死/46

子贡的慨叹/50

活得时间长就有价值吗/54

三种不朽/59

死如秋叶/63

“此心光明”/64

对死的庆祝/68

是去好呢,还是留好呢/71

死给你们看/74

将军和禅师的生死较量/77

认清生死道理的人是快乐的/8()

做一个看透生死的人/83

生死之间的选择/87

晏子不死君难/88

前仆后继的史官/92

生和死之间的选择/96

从容赴死的谭嗣同/100

试读章节

子路(名仲由)是孔子的大弟子,比孔子小九岁。他性格直率,做事果断,非常勇敢,只要觉得是对的,连自己的老师孔子也敢于批评。可他也勇于自我改正错误。孔子非常了解他,特别器重他,曾赞许子路为人直率正直,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子路一路相随,还亲自为孔子赶车。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遭受了很大的挫折,子路仍对老师非常忠诚。可以说,不论成败显达,子路都追随着孔子。孔子曾经感慨地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逃到海上去,恐怕那时候追随我的只有由了。”由此可见孔子对子路的信任。

子路十八岁时遇到孔子,那时他头戴雄鸡式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作装饰的宝剑,举止非常粗鲁,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他甚至还打算欺负孔子。但在孔子的诱导下,子路信服了孔子,拜孔子为师。子路虽然穿上了儒服,但仍然不改勇武的做派,不免受到孔子的批评,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不得其死”。意思是说恐怕他以后不得善终。

子路对孔子很敬重,却也敢公开质疑孔子。在卫国,孔子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经和卫灵公的夫人一起坐着车子,从闹市经过,子路看到后很不高兴,逼得孔子没办法,只好对天发誓:“如果不是为了我的理想,就请上天厌弃我!上天厌弃我!”

子路做鲁国贵族季氏的家臣时,有一天,子路拜见孔子,向孔子请教人生问题。子路很恭敬地问:“先生,请问怎么来侍奉鬼神?”孔子回答说:“连人都没能做好,还没弄明白,怎么还想要了解鬼神呢?太遥远了。”孔子劝诫子路要多关注人生问题,不要太在意虚无缥缈的事。子路不满足,又问道:“先生,我大胆地问一句:死是怎么回事呢?”孔子回答说:“生的问题还没弄明白,怎么能再深究死呢?”人人都要死,这是人的局限性,也是遗憾,孔子并不是回避死、畏惧死,他引导子路,我们活着的时候,要好好儿活着,把人做好,完成人的本分,死时自然就完满了。子路理解了老师的教导。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生作为核心,穷毕生精力完成人生的使命,把求知闻道、成为仁人作为目标,一生实践仁。孔子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还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有一次,叶公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子路一时回答不出来,回来后就把此事告诉孔子。孔子埋怨子路说:“你不会说吗?他为人,发奋忘食,乐而忘忧,都不知道会年老。”所以说,孔子一生都在奋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子贡是孔子著名的弟子,名列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子贡名叫端木赐,出生于卫国的一个商人家庭,二十多岁时拜孔子为师,他口才好,擅长外交,孔子很喜欢他。

 勰《论衡》说,子贡拜孔子为师,跟随孔子学习了一年,觉得孔子没什么了不起,还不如自己。第二年,子贡觉得孔子和自己差不多。到随孔子学习的第三年,子贡觉得自己赶不上孔子,孔子的学识修养深不可测,是个大圣人。

子贡很佩服自己的老师孔子,曾经把孔子比作日月一样伟大。有人说子贡赞美孔子过了头,子贡就给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说我过分赞美孔子,就如同说想捧着两杯土来增加泰山的高度,这是毫无用处的;同样,我要是毁损孔子,就如同从泰山上捧下两杯土,根本无损泰山之大。

子贡有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擅长经商,积累了很多的财富,堪与历史上的大商人陶朱公媲美,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儒商。据司马迁说,孔子的思想学说大多是由子贡向社会宣传的,子贡是孔子学说的最好代言人。

《荀子·大略》记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在家休息,子贡去拜见孔子,他对孔子说:“我跟随您学习有几年了,我感觉自己才智枯竭,很累了,我想休息一下。”

孔子说:“你想休息吗?你想到哪里去呢?”  子贡回答说:“我想到国君那里去,为国君做事。”P47-51

序言

现代人有“两拼”:少数有钱有势的“拼爹”,其余的大部分人都在拼孩子,美其名曰:“不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有带着孩子到处花高价补习的“分数爹妈”,有奉行“棍棒政策、军事化管理”的“中国狼爸”,有督促孩子学习力不从心、无奈之下报警求助公安局的“窝囊爹娘”等等费尽心机、无奇不有的“父母”。

结果又如何呢?孩子的理想本来是多种多样的,可前几年教育部门公布的调查结果,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小学生声称长大后要做比尔·盖茨。大可不必反对孩子们想当富翁,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人不会重样,所有人怎么可能都成为一个人或一种人?这是反常识、反自然的。抱有这样的人生理想,从一“起跑”就注定要失败,甚或有人因理想破灭,终生都活在“郁郁不得志”的阴影里。

2012年春天,上海复旦、交通两所大学公开了他们的一项调查结果,“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想当外资企业的白领”。能进入这样的重点大学,显然都是没有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但他们已经不敢再想当比尔·盖茨了,退而求其次能给比尔·盖茨打工也不错。难道现代年轻人受完系统教育之后,就是“坐着钱边摸钱眼儿”吗?虽然这也无可厚非。

孩子的现状,反映了当今世界的一个通病,缺少“大思想”。思想贫弱,精神就变小了,致使孩子和成年人缺失一种共同的东西——创造力。有点儿聪明都急于转化成赚钱的“点子”,不能换取利益的思想便无足轻重。人本来是“精神的器官”,却被极度膨胀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异化成“物质人”:人脑被电脑取代、手机变成人体最重要的一个器官、信息迷、购物狂、经济人……人不再是完整的。

如何能找到“精神之眼”,破解现代人理智上太多的困惑?目前唯一的途径是回归经典,找回人类曾经拥有过的具有永恒的性质与魅力的最高智慧——哲学。哲学光照一切意识和行动,在价值观混乱的消费社会,愈加印证了尼采的自信:“哲学确立价值的档次。”

而未来属于孩子,他们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希望和抱负。文化发达的国家早就意识到,在孩子人生的“起跑线上”,最应该让他们阅读的就是哲学书籍。如美国有《杰出青少年的14堂哲学课》、《写给孩子们的哲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的40个哲理问题》等,他们最信奉自己的经典诗人惠特曼的名句:“最初读到什么东西,最初看到什么东西,这些就会成为孩子未来生活的一部分。”

法国有《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等。在欧洲让孩子学哲学是有历史传统的,早在古罗马时代,达官贵人们在临终前,都要把孩子和财产托付给堪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齐名的哲学家普拉提诺,而不是家人或亲戚。这位哲学家也从未辜负过这样的嘱托,他的原则是:“只要他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就必须安全保管。”

亚洲的韩国有《哲学家讲的故事》、《哲学家开的店——哲学原来可以这样学》等。

如今,我们终于等到中国也有了这样的青少年哲学读本,即新蕾出版社的“中国哲学启蒙读本”,一共八本:《我是谁》、《幸福是不是猫吃鱼》、《偏见会不会让我变成怪孩子》、《美与丑的秘密》、《爱是心灵的种子》、《阴和阳》、《生和死》、《人在天地间》。图文搭配,机妙天成,意趣盎然,我几乎是一口气就读完了第一本的书稿。开卷就能激起读哲学的兴味,先要会设问,这正是此书的妙趣之一。

诸如:你听到过花开的声音吗?怎样倾听自己的生命之花开放?开篇的一问便是:“我是谁?”一个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最陌生的可能还是自己。古人说:“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这是告诉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先要认识自己。那么“我”是谁呢?如果“我”就是由姓名、外貌特征、出生日期构成的,那又怎样区分同名同姓、相貌几乎一模一样的人呢?还有,“我”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幼儿长成一个活泼少年,将来还要长大成人,“我”还是“我”吗?

就这样由一步步的推问,变成一层层的深入,说清“我”是由“内涵”和“外延”两部分构成。“内涵”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气质,是区别我、你、他的重要特征。而“外延”,则是每个人都要在天地间扮演的角色,也就是在社会上尽自己的义务和职责。社会越发展,每个人的角色也就越复杂,扮演的这些角色便构成“我”的重要内容。“我”正是在与他人、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中,不断被塑造,同时又影响环境。因此,“我”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复杂,正如佛陀所言,明白了“我”是谁,就明白了世间最深奥的智慧。

孩子是为了善、为了完美,才到这个世间来的。他们眼中的世界很丰富,他们的思想也立体多彩,阅读哲学启蒙书可丰富他们的心灵,抵御世俗的消极的东西对他们的精神和想象力的侵害。学会思考自己的存在、回答生活中令人畏缩的重大问题,从而建立起真正的理想,为以后的人生提供养料和能量。

中国有辉煌浩大的哲学经典,极其丰富,无所不包,既有精深渊博的智慧,又有轻松幽默的机敏,可提供一种恒久的思想之光。商品经济时代,孩子格外需要这种哲学滋养,以开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培育理智的诚实,做一个“完整的人”、“思考着的人”,自奉自助,自尊自信,学会辨别并留住大脑内在的闪光。那他们就不会没有自己的“大思想”,也不会缺乏“创造力”,可以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在“起跑线上”不仅能迈出正确有力的步子,还能强健自己的身心。

读罢书稿,实为欣幸,遂成文以贺。感谢哲学,祝福孩子!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

书评(媒体评论)

孩子是为了善、为了完美,才到这个世间来的。阅读哲学启蒙书可丰富他们的心灵,抵御世俗的消极的东西对他们的精神和想象力的侵害,学会思考自己的存在,回答生活中令人畏缩的重大问题,从而建立起真正的理想,为以后的人生提供养料和能量。

——蒋子龙(天津作家协会主席)

这套丛书从少年儿童层面,遵循少年儿童的阅读规律,采用文图结合的形式,讲述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看世界、看人生的独特视角,对少年儿童进行哲学启蒙,表现作者的学术创见,启智于今人,造福于后人,功在千秋。

——杨庆中(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2: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