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微阅读(精)/本色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晓剑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晓剑,书评人,随笔作家,人文观察者,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2013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为首届全国“书香之家”。在《今晚报》《信息时报》《天津日报》《安庆晚报》等十多家媒体开设专栏,2009年获得阿拉善SEE协会生态写作入围奖。这本《微阅读(精)》是“本色文丛”系列之一,收录了其的2010年至2012年的日记。

内容推荐

《微阅读(精)》是(朱晓剑)作者2010年至2012年的日记,根据内容分为“微阅读”和“微生活”两部分,以片言只语的形式,记录书情书事,亦涉及生活记录,在写作形式上颇有创新之处,反映一个读书人的读书趣味和风向,亦是当代阅读风尚的一个剪影,颇具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参考价值。

目录

卷一 微阅读

2011年日记

2012年日记

卷二 微生活

2011年日记

后记

试读章节

2011年1月8日2010年度十大悦读书

《重新发现社会》,熊培云著。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让更多的人越来越相信,公民社会的到来或许为期不远,但社会趋势的急速变迁使未来的社会发展充满了变数。与以往的学者观点不同,熊培云觉得是社会存在的更多的问题是“思想国,,问题——那些我们平时难以触摸的理论。熊培云的所谓重新发现社会,他所发现的是个体的价值、创造的价值。这一价值所发挥的影响在于对公民的意识启蒙。

《国家记忆》,章东磐主编。历史是很容易消失,被误读的。影像能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它告诉我们的本真是怎么样的一回事。随着对“历史现场”的挖掘,它让原本模糊的面目逐步呈现出来。相对于发生在20世纪抗战史的许多类似解读,这部

“战场影像”以简单、直接、不虚华包装的方式,既可以为中缅印战区的相关口述史提供“比照”,以印证其真伪,也能给我们以足够的震撼。“读者接触这些黑白照片时,无可避免产生了与那个时代事件的某种联结,诱发了跨越时间的感情与好奇心”。

《苏联的心灵》,以赛亚·伯林著。伯林关于苏联的文论,为我们了解苏联时期俄罗斯的文化生活一般状况,以及知识分子的遭遇与命运,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材料。伯林一生研究,几乎从未离开过启蒙、进步主义等一元论主题,而苏联正是一个一元论的巨大实验场。在这种情况下来看俄罗斯文化的流变,别有深意。对苏联或俄罗斯文化的不同解读,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去给它存在的状况以种种审视,有时不是一堆结论,而是一种审视,一种启示。

《前朝梦忆》,史景迁著。个人历史与家国历史相互映照,无法切割。在戏说历史、白话历史盛行的时代,对历史的探寻或许更需要更多的视角。史景迁认为张岱不仅是史家,也是热爱历史的文人。他在所书写张岱的一生、内心转折及过往追忆的同时,更深层探讨张岱身为知识分子,是如何借由回忆以及修史确立自身的存在价值。在得与失之间,唯有捕捉消逝的回忆,以书写对抗遗忘,才能坦然面对,甚或抵抗世事的变迁与生命的无常;这一点,无疑反映了历史与书写的本质与关系。与此同时,在对历史的书写过程中,让人回归到它的本原状态,或许才能看清楚历史的真貌。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著。作为赛车手的韩寒与作为小说作家的韩寒,角色差异很大,却可以交互,一如人的思想的复杂性。他用一部旅行车为载体,通过在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以韩寒本人对路上所见、所闻引发自己的观点,这场真正的旅途在精神层面。他“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这带来无可厚非的争议,但却让我们思考“80后”一代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不堪,他们一样在探寻,路可能有些曲折,但其延伸处即有风景。

《三十年河东:权力市场经济的困境》,杨继绳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其成功得失自然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这里记录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作者对中国经济变迁、体制问题等诸多问题的思考,同时,作者也忧心忡忡地指出了中国在未来下一个三十年要“走出光明的路子”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杨继绳深邃的洞见远远超出了其文字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在今天,我们与其沉浸在欢乐的骄傲当中,倒不如去回顾这段岁月中,我们以怎样的代价换取了这些成绩。如此的见解让我们见识到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以及为时代所奉献的良知。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董启章。董启章所采用的是二声部的写法,一写“我”受挫于苦恋如真的失败,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借着一封封书信创造出少女“栩栩”,期望“栩栩:如真”:以发报机、收音机等过去年代的寻常物事为线索,展示香港平凡人家的三代生活,是糅合了个人成长史、家族变迁史和香港百年发展史的一部大书。在能够阅读到的许多小说越来越缺乏“技术含量”的今天,这里却能令人找到了小说的“厚重感”。董启章说:“那是一种繁荣的衰落,一种膨胀的崩坏,一种丰足的贫乏,那就是自己成长的年代,香港的一体两面。”从不经意处出发,我们可以抵达一个未曾相识的香港。

《1Q84》,村上春树著。这部小说反映了村上春树于六十岁之年对生命的疑问与迷惑。对村上迷或不是村上迷,之所以能在这里找到共通点,是因为这些迷思同样困惑着我们,它不曾远去,“我想将这个时代所有世态立体地写出,成为我独有的·综合小说’,超越纯文学这一类型,采取多种尝试。在当今时代的空气中嵌入人类的生命”。这看似大命题,在寻找的过程中却能让更多的人感悟到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它或波澜起伏,或平淡如水,又有多大的差异呢?重要的是不管是怎么样的一种方式,人生不过如此。P2-4

序言

日记断断续续写了多年,有时候,也不完全是日记,只是工作日志的缩影。原本,写日记是为了个人记录,拿出来“晒”一下,有没有必要?这可真是不大好说的事情——我是说,对我而言,写这样零散的记录,不过是提醒自己,少一点遗忘。

但即便如此,还是觉得可以拿出来的,还是浅陋了一些,别的不说,就识见来说,比我高明的人多了,就文化圈来说,自己也只是个旁观者,虽然身居在城市,也想着能记录许多有意思的事,但似乎总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状态。

有时候,是有那么一点惶恐的。生怕拿出来的日记不够分量,读者读了未必够知己。卖弄,在我,那倒大可不必。原本就自己的一点爱好,拿出来,分享而已。

也曾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些人的日记。总的感觉是很美好的事,但因为记录的差异,也使日记这个题材内容很丰富。即便是一件事、一本书,在一个人看来,不同的时间里,也会有所差异的。这样的记录,可以看作心路历程。

我猜,这也是一种微历史。它可能不够宏大,讲述的故事、记录的人事都很实在,没有缥缈的感觉。但即便如此,对日记的看法依然不能保证是没有偏颇。是的,日记所承载的内容太丰富了。

读一卷日记,看一段人情世故。我想,在每个日记里应当都隐藏着一种情怀,在文字间,那语气,那轻松的氛围,都该是有点意思的——或欣喜或悲伤,这都没有什么要紧,关键是在日记中能不能读到那一种作者所称许的生活方式,它未必为人称道,也未必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却自有价值在。

阅读,不仅是看书,观影赏乐也是的,哪怕是生活都是适合阅读的。有时候,我们把自己局限于某一个狭小的空间,抬头望天,看的天空自然不是广阔的,云彩不是无边的。坐井观天,大致也是这样一层意思。

这么着,阅读就是增加识见的过程。在常识、知识间流连,寻找一点性情,打望一下城市、乡村,不过是想把视野延展的更深远一点。所谓日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功效,我不大确定,但我知道的是,在阅读这个领域是无止境的。

也正因如此,阅读的意义,也就有了更多的内涵。这里的阅读即定义为广义上的阅读,光影岁月,匆匆来去,我们能留下的是记忆,让人找到一点曾经生活的印记。

日记并非生活的全部,这里记录的不管是阅读,还是生活,只是日常的~部分。那些被过滤的东西是不是已经缺失了其价值。在某一个时间段看,确实是那幺回事,但它不会在记忆里那么快消失吧,也会偶然从思想的深处跳出来,让我们看见它的光芒。

坦率地说,这日记中亦隐藏着一种“势利”,在《势利》一书中,作者说,所有那些欢愉,包括肉欲的,都被苏格拉底视为精神追求的累赘,富有价值的心灵应该对更高级的事物感兴趣,集中在思想和意义以及闪亮的真理之上。同样,“某人是不是一位绅士,指的是他的性格而不是阶级”。

那么,在这日记中所呈现出来的特质是不是一种优雅,我是不大确知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样的阅读会依然继续,让生活呈现出它的样貌来,或许才是最为重要的。

也许记日记者都是收藏爱好者。在我看来,收集温暖和古静的事物,本身就是一种生活趣味,它们尽管微小,不引人注目,或者也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身心愉悦。

在博客上曾记录这样的微阅读。这次出版,还是去芜存菩,对文字重新做了梳理和校订,以期更符合阅读的习惯。在这一点上,花费的时间很多,是因为在修订过程中,记录它们的场景恍如就在昨天,在眼前出现这样那样的场景,我不太确定哪一种更符合当时的状态,就择一而从吧。

最后,感谢于晓明兄的盛情邀请,《微阅读》得以加盟这套日记中来。亦感谢家人的支持,这一年“在家工作”的状态不好也不坏,但这样的记录会一直持续下去。

不管如何,既然把这粗浅的文字交出来,就任凭读者诸君去任意评判了。

后记

昨天,参加一场诗人的聚会,我跟大家交流的观点有点另类:其一,许多诗人写了多少年的诗歌,却不知道什么是诗:其二,在众声喧哗的时代,诗人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其实,诗歌如此,阅读、生活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关于阅读,固然会有因人而异的阅读观,但对我来说,这基本上是生活的一部分,无他,每天的工作除了淘书、阅读、写稿之外,没有更多的兴趣爱好,不过,诸如饮酒、喝茶之类的事当然也不会少。在外人看来这有~种悠闲自在,却不知道这个过程中有些许焦虑,比如写稿是不是都能得到编辑的垂爱,作为一个个体户来说,这可关系到生活的品质——没有好的生活保障,怎么能够把生活过好呢。

简单生活,也曾向往过。那种简单,是厚积薄发,是一种生活的深度,并非肤浅的简单,在这一点上,可能也存在着许多的误读——有时候,我们做生活的减法只是应对它的复杂。坦率地说,最近几年的种种生活观察,确也发现了很多有意味的东西:我们对生活要求太多了,反之我们为生活做得太少了,以至于我们总会梦想着一夕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买彩票啦炒股票啦,凡此等等,却忘记了那财富应该是努力争取的,而不是靠天上掉馅饼。

也正因如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重视生活品质,但更多的时候是强调物化的一面,这当然不错,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在我的词典里,所谓生活品质应该跟有趣、营养相关联,因此,看看每个人的心灵映象或许我们就明白他所过的是怎样的一种人生。

对物的关注是一种思维方式。阅读又何尝不是?但在时下的聚会中,我们时常会听见有人说:“最近半年没读书了。’’在为生活奔忙的过程中,可能阅读的时间减少,但我想的可能是,阅读只是因为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所以可有可无。

那么,我们的精神就显得有点贫乏了。在现代人刻意找回最自然、平实生活的今天,或许已遗忘了认真生活的那份“初心”。在《微阅读》中所呈现的,我想就是探求一种自然、平实的可能,但那不是刻意的、假装的,尽管有一本书叫《假装的艺术》,教给我们假装的生活,可能我们会忘记,生活不是假装来的。

也许,作为生活的旁观者,会发现生活的真相——那是没有秘密可言的地方,一切会以赤裸裸的状态呈现出来。

2012年7月8日早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