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茵梦湖(杨武能译文集)/德语文学精品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施笃姆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施托姆是19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抒情诗人,德国诗意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是自“五四”以来最受中国读者喜爱和最富影响力的外国作家之一。

《茵梦潮》是施托姆最受读者欢迎的一部作品,是描写感伤爱情的经典名篇。本书收录了包括《茵梦潮》在内的十三部短篇小说和十多篇抒情诗。

内容推荐

《茵梦湖》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莱因哈德和伊丽莎白青梅竹马,情爱甚笃,可是伊丽莎白的母亲却把女儿嫁给了家境富裕的埃利希。多年后,莱因哈德应邀去埃利希在茵梦湖的庄园,旧日的恋人相见却是一片惆怅。小说谴责了包办婚姻。不仅主题鲜明,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

本书收录了包括《茵梦潮》在内的十三部短篇小说和十多篇抒情诗。

目录

小说

 玛尔特和她的钟

 茵梦湖

 一片绿叶

 苹果熟了的时候

 迟开的玫瑰

 她来自大洋彼岸

 燕语

 三色紫罗兰

 木偶戏子波勒

 一位默不作声的音乐家

 普赛备

 双影人

 白马骑者

 

抒情诗

 十月之歌

 圣诞之歌

 边城

 白玫瑰

 再次

 时辰已到

 我清楚感觉到生命在流逝

 女性的手

 月光

 定律

 小女友

 谁曾生活在爱的怀抱中

 请阖上我的眼帘

 命名

 复活节

 慰藉

 四十岁生日

 无眠

 茵梦湖

 译后记:施笃姆的诗意小说及其在中国之接受

 附录:《茵梦湖》点评

试读章节

宽敞的宅子里悄无声息,然而就在走廊上面,也感觉有一束束鲜花的芳香扑鼻。正对通往二楼的宽阔楼梯是一道双开门。这时候,从门外走进来一个穿戴整洁的老女仆。她反手推开了房门,神情显得既庄重又得意,一双灰色的眼睛扫视着四周的墙壁,像是想最后再检查一下是否真已做到一尘不染。终于,她满意地点点头,目光落在了那架英国造老式室内座钟上,刚才,这钟又叮叮当当地响了一次。

“已经七点半!”老妇人喃喃着,“教授先生信上讲,一打八点老爷他们就到家啦!”

说着她伸手从衣袋里掏出一大串钥匙,走进了楼梯后面的房间。室内于是又悄无声息,只有那老座钟长长的钟摆发出的声音响彻宽阔的走廊,一直送到了上边的楼梯间里。透过楼门上方的窗户,一抹夕阳照射进来,辉映在钟罩上边的三个镀金球顶上。

随后,上边传来细碎、轻柔的脚步声,一个十岁光景的小姑娘出现在了楼梯口。她也穿戴得跟过节似的干干净净,红白相问的衣裙,正好配上她黑褐色的脸蛋儿和乌黑油亮的发辫。她胳膊肘支着楼梯扶手,小脑袋又撑在胳膊上,如此的慢慢儿往下滑,同时黝黑的眼睛盯着对面房门,神情恍若梦中。

小姑娘站在过道上侧耳细听,一会儿以后才轻轻推开房门,钻过沉重的帷幔溜进了房中。房间很深,两扇窗户又正对着一条夹在高楼之间的小巷子,这时房里便已经光线晦暗,只是在旁边的沙发上方,由深绿色的丝绒墙衣衬托着,有一面威尼斯式样的镜子闪着银光。沙发前的茶几上立着只大理石花瓶,瓶中插着一束鲜艳的玫瑰。房内寂然无声,镜子的任务似乎仅在映照出鲜花的倩影。不过没等多久,镜框中也映出了那女孩的黑发小脑瓜。只见她踮着脚尖从柔软的地毯上折过来,纤细的手指已经急急伸进花束,眼睛却飞快地朝身后的房门瞅去。终于,她从花束中抽出来一枝半开的玫瑰,可却没留意到花茎上面有刺,一滴鲜红的血液沁出了手指,她急忙用嘴去吸吮——生怕鲜血会掉到珍贵的花地毯上面。随后她手里擎着偷摘来的玫瑰,像进来时一样又轻脚轻手地钻过门帘,到了外边的过道上。她在那儿又倾听了片刻,随即便飞快跑上刚才下来的那道楼梯,上楼后再穿过一条走廊,一直跑到了尽头的那扇房门跟前。她没有立刻去按门把手,而是先将目光投到窗户外面,只见夕照之中,燕儿们正上下飞翔,穿梭往来。

眼前是她父亲的书房,平素父亲不在的时候,她是不会进来的。眼下四周全立着装满书的高大柜子,她一个人孤独地面对着这些书柜,心里怀着敬畏。就在她反手关上房门的当口儿,左手边的一扇窗户底下突然传来一阵响亮的狗吠声。小姑娘严肃的脸上掠过一丝笑意,迅速奔到窗口向外张望。窗下铺展着一座大花园,一片一片的草坪,一丛丛、一行行的灌木。可她那四条腿的朋友像是已经跑到别处去了,小姑娘不管怎么搜寻张望,仍旧不见它的踪迹。渐渐地,她的脸上好似又罩上了阴影,她进屋来原本为的是别的事情,这会儿尼罗可跟她有什么关系哕!

正对着她刚才走进来的房门,屋里还有一扇向西开的窗户。窗边靠墙摆着一张大书案,摆放的位置正好让光线落在桌前坐着的人手上;书案上面,一位文博学家必备的器械、物件应有尽有:古希腊罗马的青铜小雕像和陶瓶、陶罐,古代神庙和民居建筑的模型,以及从往昔的瓦砾废墟中逃脱出来的其他东西,几乎占据了整个桌面。只是在书案的上方,像是从春天的蔚蓝色空气中幻化出来的一样,挂着一个年轻女子真人大小的肖像,她开朗的额头上盘着金黄色的发辫,恰似戴了一顶王冠,人便越是显得青春焕发。当初,在她还那么面带着微笑,立在这所宅第的大门前迎候客人到来的时候,朋友们便不由得想起了“优雅娴静”这个过时的形容词儿。眼下,她这墙上的画像仍有着一双孩子般天真无邪的蓝眼睛,目光仍然是那样的温柔、娴雅,只是嘴角边上挂着一丝儿忧郁,这在她生前从未有人见过。也正因此,画家当时曾挨了骂,可后来,她去世了,大家却觉得这样画正好合适。

黑头发的小姑娘脚步轻轻地走过去,两眼紧盯着画像,目光中饱含热烈的渴慕。

“母亲,我的母亲!”她低声呼唤,嗓音却如此的殷切,好像就要扑进母亲的怀里。

美丽的少妇一如既往,仍纹丝不动地从墙上俯视着她;她呢却像只小猫,敏捷地翻越过书案前的扶手椅,爬上书案,站在画像跟前,倔犟地翘起嘴唇,双手颤抖着努力把偷摘来的玫瑰插在金色画框的底边后面。花插牢了,她很快爬下来,用她的手绢细心擦去了书案面子上的脚印。

可是,刚才她生怕跨进这间屋子,这会儿却怎么也不愿离开了,她已经朝房门走出好几步,却又回转身来,书案旁那扇朝西开的窗户好像对她施放着魔力。

那下边也有一片花园,确切地说是一个废园。面积自然很小,在一些个没让杂乱疯长的灌木遮掩的地方,看得见四周的高高围墙。围墙边上,正对着窗户,有一座苇秆盖顶的敞亭,已经显得破败;亭子前面立着一张花园椅,可差不多已被野葡萄的绿色藤蔓给遮盖起来了。正对着敞亭,想必当初曾生长过一片花茎高长的玫瑰,可如今,花茎垂挂在退了色的花撑木上,像枯萎的稻草,而在底下,由无数的玫瑰花瓣掩蔽着,生长出来一丛丛的百叶蔷薇,又把落叶撒布在了四周的小草上。

小姑娘把臂肘支撑在窗台上,两手托着腮,满含思念的眼睛俯瞰窗外。

对面的苇顶敞亭间有两只燕子飞进飞出,想必已经在里边给自己筑好了巢。别的鸟儿们都归巢歇息了,只是在已经凋谢了的金链花的树梢头,还有一只红胸脯的鸟儿正纵情歌唱,黑色的小眼睛紧紧盯着自己的小宝宝。

“尼茜,你跑哪儿去哕?”一个老妇人嗓音温柔地说,同时慈爱地抚摩女孩的脑袋。老女仆不知啥时候进了屋。小姑娘转过头来望着她,样子显得有些疲惫。

“安妮,”女孩说,“要是能让我再到外婆的园子里去一次,只是一次,那有多好啊!”

老妇人没有回答,她只是闭紧嘴唇,像是思考似的点了几下脑袋。“来,来!”她随后说,“瞧你像什么样子!他们马上就到家啦,你的爸爸和你的新妈妈!”说着便把小姑娘拽到怀中,抚平她的头发,扯一扯她的衣服。——“别,别,尼茜宝贝!你不许哭!听说她是个好女人,而且挺漂亮。尼茜,你可是喜欢见到漂亮人物啊!”

说话间,大路上响起一辆马车驶近的辚辚声。小姑娘哆嗦了一下,老妇人却抓住她的手,拽着她很快走出了房间。她俩来得正是时候,看见了马车到达的情景,两名使女已经打开大门迎候在那里。

老妇人像是说得不错。一位四十岁光景的男士,严肃的神色很容易看出是尼茜的父亲,从车里抱下来一个年轻而漂亮的女子。她的头发和眼睛也黑黝黝的,黑得几乎跟小姑娘一个样,是的,粗粗一看,简直会当她是女孩的亲生母亲,如果她不是显得太年轻的话。她和蔼地打着招呼,眼睛却在四处搜寻,可她丈夫很快就把她领进屋子,在那罩受到了芬芳馥郁的玫瑰花香的迎接。

P104-106

序言

半个世纪的文学翻译生涯,译作先后得到北京人民文学、南京译林、桂林漓江和北京燕山等诸多出版社青睐,直至享誉业界的广西师大出版社前些年一举推出《杨武能译文集》,使我成为了中国翻译史上还活跃于译坛更有幸出版十卷以上个人大型译文集的第一位翻译工作者。为此,诚如译文集总序所说,我真感谢上述大量出版我译著的出版社,真感谢各个时期给予我教诲、帮助和关怀的师长、同道和亲友,真感谢确确实实应该称做“衣食父母”的亿万读者!

可叹“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个可恶可恨的中国魔咒,也不幸而有幸地,在在应验在了区区身上!不过到底出现了转机,“墙内”的出版家最终还是嗅到了我,于是有了这套《德语文学精品·杨武能译文集》。

顾名思义,这套书的着重点在“精”,不像《杨武能译文集》似的在大在全,在系统性和学术性;而且精的不应只是选材——也就是只选收名著中的名著、经典中的经典,只选收我本人最为广大读者喜爱和认可的译作,还有设计、装帧、插图等等,也要力争做到精美。

还有一点不同于《杨武能译文集》,这套书准备陆续推出,计划两三年内出齐。倒并非受出版社编辑力量和选题规划的限制,而是想减轻读者的经济负担,并使其能够从容选购。

我毕生从事德语文学研究和译介,译作数量很多,尤感自慰的是所译均系德语文学的经典、杰作,译作广受读者的喜爱和专家的好评。德语文学堪称思想者的文学,丰富多彩、深邃、耐读又好看的文学,翻译它的经典、杰作,翻译这些堪称世界文学瑰宝的作品,我如同经历了一次次精神远游——空间与时间双重意义的远游,体验到了艺术创造的巨大乐趣。亲爱的读者,我真诚地邀请你来共同完成这一艺术创造,来分享这一精神远游的无比快乐!

这套书适当地加了导读、序跋、附录和图片,以提高读者阅读的兴味,帮助读者更好地达到“远游”的目的。这套书的译者、编者力争把书出得尽可能精美,并且有精益求精、不断改进的准备,因此十分欢迎广大读者和同行专家提出批评和建议。对视译作如自己孩子的笔者而言,它们能受到同道的关注和广大读者特别是年青一代读者的喜爱,实在是莫大的荣幸、莫大的快慰。

后记

德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特奥多尔·施笃姆,按照文学史的传统观点在前不如克莱斯特、凯勒“杰出”,在后不如冯塔纳、托马斯·曼“伟大”;可是施笃姆实际受欢迎的程度,却超过了他们所有的人。这种情况在我们中国特别明显,施笃姆无疑是自“五四”以来最受喜爱、最富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而克莱斯特等的作品在长时间内却鲜为人知。

施笃姆尽管很受欢迎,我们对他也只是翻译得多,谈不上有什么深入的研究。施笃姆究竟是怎样一位作家?他的创作有哪些特点?他的作品何以在我国特别为人喜爱?本文意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一、德国的诗意现实主义与施笃姆的诗意小说

1840年至1890年,是德语文学史上所谓的诗意现实主义(Poetischet Realismus)时期。这个时期的许多德语作家,包括施笃姆在内,在前既不同于着意描写人生的“夜的方面”的浪漫派,也不同于以“倾向文学”自行标榜的青年德意志派,在后同样有别于对社会生活进行琐碎而机械的摹写的自然主义者。他们面向人生和现实,但由于受着德国社会发展迟缓和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乏力的局限,其中的多数人都只能客观反映自己所接触到的那一小部分现实,有意无意地回避重大的社会政治题材,力图从平凡的事物中寻找、发掘出所谓诗意,而缺少远大的眼光和抱负。按照当时一些理论家的主张,即使在极其贫乏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一个个富于诗意的因素或瞬息(einzelne Momente yon poetischm Interesse),作家呢就应将注意力限制和集中于这些因素和瞬息上,从而再现平庸的社会现象中某个诗意的方面(eine poetische Seite)。

诗意现实主义的作家们在不同的程度上实现了这些主张,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多数回避了时代和社会的重大斗争,接触生活的面相对的狭窄,但在局部却并不都缺乏反映现实的深度,而且在写作艺术方面刻意求工,因此富有巨大的表现力和强烈的感染力。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大多擅长于写抒情诗和中短篇小说(Novelle),而以后者的成就更为突出,更受世人重视。

在德语中短篇小说的发展史上,此时形成了一个空前的高峰。作为当时兴起于整个欧洲的现实主义潮流中的一个支脉,德国诗意现实主义自有其不可忽视的特长和成就,产生了像凯勒、施笃姆、迈耶尔等一些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特奥多尔·施笃姆(Theodor Storm,1817—1888)出身律师家庭,故乡胡苏姆是如小说《燕语》所描写的那么一座濒临北海的“灰色小城”。他早年在柏林等地学习法律,毕业后回故乡开了一间律师事务所,同时热心致力于搜集整理家乡的童话、传说、格言和民歌。1853年,不甘忍受丹麦占领者压迫的他到普鲁士过了十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1864年丹麦人被赶走,施笃姆回故乡当了地方行政长官,三年后改任初级法院法官。由于不满俾斯麦的“强盗政策”和“无耻的容克统治”,于1880年提前退休,潜心从事写作,直至逝世。

施笃姆作为诗意现实主义的一位杰出代表,这一流派的优点、特长以及弱点,都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在他的创作里。他以写抒情诗开始其创作,1853年出版了《诗集》。他的诗歌大多描写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歌颂故乡美好的大自然,格调清新、优美而富于民歌风。他在创作中深受歌德、海涅、艾辛多夫和莫里克的影响,自认为是继承了德语诗歌优良传统的“最后一位抒情诗人”。在他逝世十年后,冯塔纳也曾说过:“作为抒情诗人,他至少也属于歌德之后产生的三四个佼佼者之列。”

可是,尽管如此,施笃姆一生的主要建树,仍在中、短篇小说方面。从1847年至1888年的四十余年间,他创作的小说共五十篇,论数量不算很大,但其中却不乏名篇佳作。今天,施笃姆之依旧享有世界声誉,主要也归功于他的《茵梦湖》《燕语》《木偶戏子波勒》《双影人》和《白马骑者》等脍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说。

写到此,我们自然会提出问题:施笃姆的小说具体地讲有哪些特点?它们之所以成为佳作,长期以来受到各国读者喜爱,所凭借的究竟是些什么呢?

根据前文所述作家的境遇变迁和思想发展,我们一般将他的小说创作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但是,在这三个时期之间,一些贯穿始终的共同特点却非常明显。

先说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多数诗意现实主义的作家一样,施笃姆在创作中也有意无意地回避时代与社会的重大斗争,而致力于从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中去寻找所谓诗意。他的小说写的大多是恋爱、婚姻和家庭生活,主人公也不外乎市民、大学生、手工匠人、农民以及城乡中小资产者这样一些普通人。

显然是自觉不自觉地受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教条以致“题材决定论”的影响,我们过去评价施笃姆,几乎都无例外地将他的作品“多半局限在个人生活和家庭的范围内,没有接触到当时重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判定为作家的缺点,并以此为依据,草率匆忙地得出施笃姆不够深刻、不够经典的结论。中外文学史的无数事例证明,这样做是不正确的。须知作品是否深刻、经典,并不取决于作家写什么,而取于他怎样写。

在对施笃姆的主要作品及其流传情况作比较认真的研究之后,笔者相反认为,他之所以多写恋爱、婚姻、家庭生活这一类题材,也许倒恰恰是他获得众多读者喜爱的原因。这类题材固然平凡,为读者所司空见惯,因此不易写好。但是只要写好了,就能打动各个时代和不同民族的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因为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毋庸讳言具有超时代、越国界的普遍意义,易于为广大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而整个看来,施笃姆的创作无疑是成功的,在所反映社会人生方面达到了相当的深度。笔者这样讲有以下两点理由:

一,施笃姆以恋爱、婚姻和家庭题材,写出了社会变迁,反映了时代风貌。这在那些社会生活背景较为广阔的代表作如《茵梦湖》《在大学里》《木偶戏子波勒》《基尔希父子》《双影人》和《白马骑者》中,是十分清楚的。它们要么反映了在封建宗法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人与人关系的转变,要么写出了新旧思想的斗争。也正因此,这类作品过去比较受我们重视。

二,即使在一些看似仅仅写个人生活、家庭关系的作品中,施笃姆也对伦理、道德、人性以及人生意义和家庭教育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赋予了作品以较为丰富的内涵。这类作品如《迟开的蔷薇》《燕语》《三色继母花》《一位默不作声的音乐家》和《忏悔》等,同样也有深刻的意义。

除去上述两类小说,施笃姆的的确确也写过一些仅仅只能算生活场景速写的小短篇。但整个而论,他的创作实在是很好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后半期德国社会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的社会风貌。他的一篇篇杰作,不啻德国宗法制社会在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时的一幅幅生动而精彩的风情画。过去,我们常常嫌它们的情调低沉、灰暗。但这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所必然造成的,正好反映了1848年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现实和一般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我们没有理由以今天的标准去苛求生活在十九世纪的德国作家。

……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