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何其芳传》由卓如著:何其芳,我国著名的作家、优秀的诗人、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卓越的文学研究者。曾任第一、二、三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部学部委员。他从青年时代就热爱文学艺术,具有崇高的理想。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治学勤奋、严谨,为人纯厚、正直。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努力创作,勇于探索,坚持真理,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文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文学创作、文艺理论、文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何其芳的一生是诗人、战士、学者的一生。他的治学精神和高尚品格,成为文艺理论工作者的楷模,像一支火炬,给后人以极大的激励。
这本《何其芳传》由卓如著: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治学勤奋、严谨,为人纯厚、正直。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努力创作,勇于探索,坚持真理,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文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在文学创作、文艺理论、文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何其芳的一生是诗人、战士、学者的一生。他的治学精神和高尚品格,成为文艺理论工作者的楷模,像一支火炬,给后人以极大的激励。
《何其芳传》适合传记文学爱好者阅读。
民国初年,四川军阀混战,烟帮横行,盗贼四起,大蒲池也不得安宁,时有土匪出没。富裕的人家,为了躲避匪徒的侵扰,大多设法上洞上寨。有的借着岩半腰的自然的空穴,筑一道城墙来防御,虽然据有天险之利,但怕长期围攻,粮食与水源断绝,就难以据守,如果敌方用熏老鼠的方法,那也难于忍受。有的人家就进而筑大寨子,仿如一座小城,但是数十人家,难以齐心协力,甚至出现有的人家为匪徒作内应。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重现,何永芳的祖父何纯鏛便与同辈很亲的六房人合力建筑一个小城堡。
城堡的地址选在离何家古宅一里外的一座小山上,那是一片大岩石。建成的一座狭长的城堡,名叫至安寨,人们都称为包家寨。寨头、寨中、寨尾都有箭楼,寨头尾的箭楼有好多层。寨上有六套简陋的两问一厅一厨的房子。何永芳家住在寨中。年幼的何永芳看到石匠们用凿子把那些顽强的岩石打成整齐的长石条,那凿子的声音在他童稚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记忆。工人们大声的打着号子,流着汗,用高高的树木扎成楼架。工人们又修了寨门侧的爬壁碉楼,为了防卫匪徒围攻时用煤油燃烧寨门,又将寨尾的空地,凿成一个大的方池,用以储备水,数丈高的碉楼在凿子声、号子声、工人们的汗水中渐渐地完成了。幼小的何永芳竟由衷地赞叹这人的力量所显示的奇迹。
本来寨子只住六家人,限制不让外人来住。其中一家的亲戚住在家里,被匪徒围攻,靠着他的奋勇和一枝真正的洋枪,杀退了匪徒,因恐再度被围攻,就到何家的寨子来寄居,住在寨尾的碉堡里。
祖父为他聘请了一位老先生,为他发蒙。学堂就在何永芳家厅屋后面的箭楼里。于是选了一个吉日,由大人带着他和香烛以及贽见礼到学堂去,向贴在墙上红纸写的“至圣先师香位”,也向先生,磕两个头,这样就开始读书了。何永芳的这位发蒙师,已经年迈,老得不喜欢走动和说话的老人,岁月已压弯了他的背。教何永芳的功课,并不认真。何永芳看他用一个龟壳和几个铜钱卜卦,静静地听先生卜卦时的祝词,从文千、圈公、孔子一直念到他的一位远祖。
由于何永芳尚幼,发蒙师对他的要求也不严格,他还将唐诗抄写出来教何永芳读。由于功课不那么紧,何永芳时常就跑到寨里那两个私塾去观望。
住在寨子里,相继传来别处的洞或寨被匪徒攻破的消息。大家都很紧张,加强了平常的警备。于是每天晚上每家出两个守寨人,分两班守夜,统领的责任由六家轮流负担。在那寒冷的夜晚,城门楼上燃烧着熊熊的火。守寨的人和喜欢热闹的孩子们都围火坐着,谈笑或者讲故事。何永芳看火里燃烧的是砍伐枝干,或从地下挖出来的蟠曲如蛰龙的树根,总觉得那火光是那样郁结。何永芳和其他孩子们总要到吃了夜半的点心,守寨人换班以后,才回去睡觉。
幼小的何永芳,整日关闭在这狭小的寨子里。寨子的后面都是悬岩峭壁,前面是石头城墙,城墙下面四五尺宽的甬道也是石头铺成的,开门只见石头。寨子里只有冬和夏,没有春和秋,没有一棵小草,没有一朵小花,没有一点绿色,没有一点有生命的东西。守寨人燃起的火光,成为幼小的何永芳寂寞岁月中的唯一的温暖,唯一的快乐。火光照亮了那些黑暗的荒凉的夜,他还靠着火烘烤寒冷的小手,这光亮、这温暖,深深地铭刻在他那童稚的心版上。
何永芳的祖母非常疼爱他,1918年祖母病重,临终前,抚摸着何永芳的头,久久不愿离去。这是何永芳第一次经受了死别的悲伤。祖父迷信风水,他自己懂堪舆,就在离家很远的县城东郊红砂碛附近的驸马坟挑选了一穴墓地。
何家在寨子里住了一年多,没有匪徒来侵犯。大家庆幸平安度过这些日子。一天晚上,在寨子下面几百步外的岩边,在那可以通到县城去的石板路上,走着一拨可疑的人,在守寨人发出警问之前,便大声打招呼说:“我们是借路过……”大家商议,既然不是来侵犯我们,就不加阻挡,让他们过去算了。第二天就听说某家被绑架了。
在寨子里又过了不少日子。一天上午,守寨的人发现岩边的大路上又有一群可疑的人缓缓地走过来,像赶了市集回来的人们,何永芳也跟着大人们站在城墙上,指点着横在他们肩头上的东西,想辨别到底是农人用来挑柴的扁担还是枪枝。尚未辨认清楚,突然可怕的枪声响了,他们大声的疯狂的喊叫着,奔到寨脚下来了。尖锐的枪弹声从屋顶飞过,檐瓦跟着坠落下来。守寨的人忙乱地还击着。由于城墙很高,又在一座小山上。二十几个人在最初一阵疯狂之后,虚张的声势便渐渐地低落了。
这时匪徒们似乎感到攻破寨子没有什么希望了,于是泄气地喊着他们的目的是来复仇。大声喊着那位寄居的亲戚的名字,只要把他交出来就没事了。那位亲戚听见后,十分愤怒,背上他的那枝可以装九发子弹的洋枪,要大家开了城门,让他一个人出去拼命。大家极力拦阻,劝解,费了许多口舌,那位亲戚才平息了气。
何永芳和其他孩子们,欢喜大胆地乱跑,大人们就把这班孩子关闭在寨后一个爬壁碉楼里,由私塾先生看管。何永芳就再也不能用服睛窥伺这场战争的开展了。
何永芳在碉楼里,只听见枪声时而衰歇,时而兴奋地响着,直到天黑了,枪声才完全停止。但匪徒们仍然围在寨脚下,附近的几家农人的草屋,成了匪徒们的营幕。寨上的人更加严密地防守了,以防晚上匪徒再来偷袭。
在战斗中,一个可怜的石匠走在城墙上,一粒枪弹竞从那开在女墙上的炮眼里飞进来,打中了石匠的一只腿上,石匠受了伤后,还跛着从城墙上走下来。
第二天,匪徒们派本地的无赖到寨门前来议和,要求给钱作为解围的条件。寨里的人们不愿再有可怕的战争,经磋商后,答应了给钱的数目。但又怕全数给他们后,他们食言不解围。于是拖延着先付给他们一部分钱。等待县城里的团练局派兵来救援。
和议成功后,寨上的人依然日夜提心吊胆地防守着。但已听不见刺耳的枪声了。匪徒们还常常仰起头和守寨人亲善地交谈。
一天夜里,因偶然不慎,寨里的人一枝枪走火了。响了一声,从枪筒里飞出来的子弹,又落在另一位石匠的腿上了。何永芳似乎还听见受伤的石匠那一声哀号。P8-10
何其芳同志是三峡的优秀儿子、中国的闪亮文星。2012年2月5日,是何其芳诞辰100周年。何其芳研究会北京分会(筹)的部分同志:唐章锦(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原移民开发局局长、党组书记,何其芳研究会名誉会长),熊道光(国家图书馆原外文采访部书记、副主任、研究馆员,何其芳研究会名誉会长),彭蔚云(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原副总经理,何其芳研究会顾问),张岫(原六机部部长秘书、中华民族大团结友好促进会常务副会长,何其芳研究会名誉会长),陶惟聪(原万州区经委副县级干部,何其芳研究会顾问),罗霞(原国家图书馆高级馆员,何其芳研究会顾问),冯地请(解放军防化学院大校、教授,何其芳研究会顾问)等倡议,为了纪念何其芳同志,弘扬他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品文品,撰写一本图文并茂的何其芳传。这一创意,很快得到何其芳研究会会长卫之祥、中国三峡出版社前任社长张云昌的热情赞同和积极支持。卫之祥同志还明确此事由何其芳研究会北京分会(筹)组织策划和实施。
为了撰写《何其芳传》,唐章锦、谭云鹤、熊道光、张岫、彭蔚云、罗霞、陶惟聪等同志多次看望了何其芳夫人牟决鸣同志,并同他们的女儿何三雅、何京颉,小儿媳何爱燕进行了座谈。
2010年6月12日,熊道光、罗霞同志邀我到唐章锦、陶惟聪同志家参加会议,讨论《何其芳传》的撰写问题,会上唐章锦、熊道光同志都发表了指导性的高见。最后推我执笔,他们的热诚,让我深深感动。
由陶惟聪、罗霞同志负责《何其芳传》的组织、联系工作。会后她们前往牟决鸣同志家,商谈何其芳同志各个时期以及有关的照片的采用事宜,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并得到了授权。
2010年9月15日,陶惟聪、彭蔚云、罗霞等同志和我一起,专程到北京传媒大学何其芳藏书阅览室,查阅何其芳批注的书籍,得到图书馆领导的支持,翻看了何其芳在各种版本上用红笔写的密密麻麻的批注。
《何其芳传》的提纲初步拟订出来后,陶惟聪同志分发给大家征求意见,大家都认真思考,特别是彭蔚云同志,全面考量,反复斟酌,阅读了何其芳的大量作品,还借来了艾青等作家的诗集,进行比较研究,对何其芳的各个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对何其芳的创作作了高度的评价。
照片、图片是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年代久远,许多历史遗迹,有的已不复存在,有的被时间淹没,难以找寻。加上,何其芳同志本人的照片不多,而早期的照片更是特别少,因而,照片的征集,遇到了重重困难。罗霞、陶惟聪同志主动挑起重担。罗霞同志冒着酷暑,到国家图书馆查找有关书籍,并得到国家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她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给有关单位挂电话、发信、发邮件、托友人。她的执著精神,得到了多方的支持。山东莱阳师范学校,接到罗霞同志的求助信后,很快就邮来了学校的历史照片和今天的新貌彩照。丁耀庭同志,年逾八旬,为了补充图片,他先后到重庆市万州区档案馆、重庆市三峡学院图书馆、重庆市三峡师范学校、重庆市万州第一中学、重庆市万州鱼泉中学、重庆市万州太白公园何其芳陈列室查阅历史资料,寻找相关的背景图片。他请孟学箴、李朝阳同志专程到割草坝、凉风镇,拍摄何其芳出生地、何其芳故居的遗迹,继而把许许多多不同角度的照片,寄给罗霞,他的热心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万州的方本良同志、成都的熊颖同志都寄来了他们珍藏和拍摄的照片。卫之祥同志在万州协助搜集各种图片,黄沙、特别是何平同志想方设法与重庆的教育部门联系,了解原江北县治平中学的历史沿革,寄来了一批照片。罗霞同志发函至重庆教育局提供了数十张照片。还有李智刚同志为查阅资料、各方联络做了许多工作。这里记下他们的辛劳,并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照片征集工作初步完成后,2011年春天,在熊道光、罗霞同志家开会,邀请何三雅同志参加,讨论图片的选用。何三雅同志经多处寻找,带来了家藏的全部原版照片。
这众多的帮助,使本书拥有传主不同时期的照片、有关的历史背景、地方风物图片,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增添了本书的色彩,提高了照片印制的质量,特向他们致以真诚的谢意!
《何其芳传》2011年10月18日,经唐章锦、熊道光、彭蔚云、陶惟聪、罗霞、张岫、范恒静等同志开会讨论后,根据会上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这部《何其芳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万州何其芳研究会会长、书法家卫之祥同志为《何其芳传》题写了书名,增添了本书的光彩,特致谢忱。
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谭云鹤应陶惟聪同志之约,在百忙中,写了《回忆何其芳同志》一文,彭蔚云同志特为本书写了《纪念何其芳学习何其芳》,现将两篇文章附上,谨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最后要特别感谢中共万州区委、万州区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给予多方面的帮助。中国三峡出版社耿明山社长、袁国平主任独具出版工作者的敏锐和卓识,他们精心而富有创意的设计,丰富了本书的内涵,并使本书在纪念何其芳诞辰100周年顺利面世。
卓如
2011年1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