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专文1——我们首先需要建设工业3.0
最近中国的媒体界、论坛界、培训界热议工业4.0议题。简单地说,工业4.0就是实现商务的全线电子化、数字化与在线化,从而使得基于用户需求的在线互动、多维设计、仿真模拟、3D成模、生产模块与订单的数字管理、敏捷物流、后续服务的一体化。按照德国在先进工业方面最前沿的西门子领导人的说法,西门子目前的水平也就是三点几,他们也许未来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去实现工业4.0;同样美国在智能制造方面最前沿的通用电气的领导人也强调,这个过程的实现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中国政府发布了“工业2025”的规划,在这个规划中,工业4.0蓝图也初步展现。
问题在于中国工业的基本水平也就是1.0与2.0,甚至我们的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的也主要是这个水平上的产品。在这个水平上,关门研发设计、海量化加工生产、高成本制模与生产,还有商务全流程的脱节导致的低效率现象还非常普遍。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有一些普遍的误解:有了3D打印或者用机器人就是工业4.0了——不是,3D打印与机器人在降低某些方面成本与替代人工紧缺方面有一定价值,但在没有实现敏感的用户交互与生产机制的柔性化之前,机器人并不能实现与市场需求对应的敏捷化生产;做了B2B或者B2C的电子商务就是工业4.0了——不是,如果我们今天销售的产品不是基于用户交互而设计、生产与服务的产品,我们一样受困于低价值、高库存与缓慢的市场销售;有了智能与数字化工厂就是工业4.0了——不是,智能工厂能够提升生产效率,但是那只是工业一体化中的一个环节,如果你的整体是拖拉机,仅仅发动机是飞行用的,那并不能真正产生整体效能;有了智能产品就是工业4.0了——不是,大部分产品是技术宅男的杰作,是相对隔离化的技术发明,是相信只要将产品无线互联就会形成流行的一种技术信仰的结果,实际上这些产品很少有智能处理能力,也很少在消费中受到追捧,而其生产过程也非常传统。
我们今天的消费者与用户正在互联网化,简单地说,他们正在成为信息丰富、周期快速、美学观网络化的新一代市场主体。工业3.0着重在于推动产品的服务化与互联网化,也就是让产品来源的信息管理、产品设计基于与消费者的交叉互动、销售的网络化与用户服务的社区化、加强外部用户对于商务过程的参与,塑造成为一种新的经营管理流程,并培养出新一代更加看重用户需求、利用网络机制与用户互动化工作的新人才群体。这一过程就初步解决了工业主体的时代带来的因与市场链接不畅而带来的浪费、库存积压、设计隔离化与服务粗放化。在工业1.0与2.0主导的市场上,服务化工业也就是工业3.0会带来不同寻常的市场表现。只有在工业3.0的基础上,将制模与生产过程进行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与敏捷化的管理,才带来了满足市场快周期、高品质、小批量、多批次、独特性需求的可能性。而仅仅是学会工业3.0中的交互设计、交互服务、交互营销,就够我们的1.0和2.0企业忙乎很久的了。当然,我们并不需要一定要在完备地完成了工业3.0后才走向工业4.0,但是在3.0还没有成型的时候鼓噪工业4.0,如果不是出于无知,那么就可能纯属欺骗。
在过去的两年中,交互成为我们用得最多的词——无论是在产业论坛上,在创业讲座上,在大学生动员上,还是在项目交流上。也许你和我讨论的是一个很棒的智能产品项目,我会问你:这个产品的来源经过交互了么?或者你的项目是个非常好的微商项目,我会问你:你卖的产品消费者真的尖叫了么?也许你是个电子商务的操盘手,我会问你:你的网店界面上有消费者互动社区么?当然也许你来自一个某类产品集聚的区域,我也会问你:你们那个地方的产业突破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交互设计,还是基于交互管理的新的企业经营模式?在我看来,交互已经成为我们讨论新阶段的互联网化与互联网产业的核心,因为移动互联网对于消费者产生的赋能作用,已经决定了不是在交互基础上的物理产品、服务产品与管理方式,都将受到巨大的挑战而摇摇欲坠。
P3-5
传统制造企业的产品互联网化产品互联网化创业项目
我们有很多时候需要新的更有效的测试与数据工具。比如面试员工的时候,你怎么确定应聘者是与公司理念还有创业团队志同道合的呢?过去是凭感觉或者经验设置一些问题,但现在可以有更好的算法支持的问答互动App来解决问题。随着服务业的发展,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服务监测,但是要保持在很低的成本上,如果能让一般消费者来打消费场所的小报告,是不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主意呢?另外,所有社交空间里的信息,不只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特定目标群体的生活方式的具象图景,而且可以让我们得到对于目标品牌与企业加以评价的非常生动的网络点评要点。如果帮助客户把它自己内部所有的数据库实现贯通分析,从而形成可以对外对接的数据系统,这样参与更丰富的大数据合作就有了筹码与交易资源。在这些构想的基础上,一系列崭新的数据工具矩阵就产生了。这样,我们这样的过去主要依靠专项调研数据的机构,越来越容易获得多元数据及其支持下的咨询服务能力。
多元的数据挖掘支撑形成精准营销与交互管理,支持更合理的社会资源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支持企业产品创新与管理创新的能力更强了;支持企业在单品突破与单线突破领域,形成精致绵长的创新服务与服务性产品的能力更强了;因为大量凝聚创新创业企业,而在特定领域逐渐具备了形成、支持或者推动形成第四方整合型服务业的可能性。
因此大家就能明白,在移动互联网条件下,交互管理与基于交互管理的服务设计,成为零点帮助企业的新方向。不只是帮助传统互联网企业转型,而且在它们不能快速转型的时候能够协助它们通过招标式创业找到年轻的创业团队,来支持企业创新能力的生发。而且零点通过与其他服务业领域的成功机构一起发起飞马旅,用我们的专业能力,直接支持创业企业自始重视在与消费者交互的基础上寻求价值突破,在重视与员工交互的基础上寻求组织稳固。
所以我们所有人都在变革,我们是与很多创新创业的通道一道变革,这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而交互是这个时代凝聚社会资源的红丝带。它一头系着你,一头系着你的客户与员工,中间还链接着更多的资源拥有者。让我们一起交互着,进步着,兴奋着。
交互:服务创造新台阶
人类的想法需要通过符号与媒体被其他人知晓。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发展史可以看成是沟通史。从最早先知式的告知,到权威式的命令,到倾听基础上的决策,到更为平等的对话,人们经历了信息与知识由垄断到分散的发展,而在互联网时代终于发展到了接近于信息与知识对称的时期。这种对称,不只是人们拥有的信息总量的接近与平衡,更是获得与扩散信息的工具的更为开放与平衡。于是,人们不只是有自己的信息获得能力与立场论点,更有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讨价还价、自主选择的更多依据与筹码。
对话,在威权意义上是一种姿态,而在平权意义上是一种常态,它让互动这个词变成了一种强烈的具有双方参与特色的社会行动甚至社会美德。而交互这个词,则代表了互动的新水平:密集而经常的对话,对话方均可积极主动推进的沟通,超越两方而包含了更多方的对话场景,甚至这样的对话还包括了层层递进或者深度渗透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交互让消费者洞察或者公众意见透视,直接在公共化的过程中去实现。它不是坐而论道式的自说自话,也不是装模作样式的思想工作,而是在信息实在而充分的交换中的彼此影响与塑造,交互的最终结果意味着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或者表现为明确而充分的冲突与辩驳。是或者不是,交锋或者共识,不是基于不对称的操纵,也不是基于强词夺理。
实现这个可能性的关键载体在于互联网的存在,在于一个较少限制性与预定性的空间的存在,在于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社群的存在,在于互联网交流规则与新社会文化规则的存在。因此,交互如果在传统的媒体或者载体上,那么就很难同时具有获取信息、快速交换、多媒体呈现、社群参与的可能。这让我们感受到互联网在交互能力的塑造中不只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赋予能力的驱动器与生态模式的养成器,还是一种用于形成与提供适合互联网环境的产品、服务、政策与工作模式的工作系统,所以虽然不能简单地把互联网看成是一种好用的工具,但是基于互联网的交互行动是有一系列有价值的工具与方法论的,它们塑造了新的专业工作能力与知识服务形态。交互是互联网化的结果,也为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做一代新型的交互群体吧,让我们成为交互先锋吧,不是在拒绝交互中衰退,就是在交互中进化,我们为何要拒绝呢?
我2000年第一次买房装修的时候,托一位同是青联委员的朋友帮我找了一家装修公司,装修得差不多了,才发现其实这个装修队过去在北京没怎么做过工程,原来我被他们练手了。到我2006年买房的时候,我对装修就有了自己很清晰的需要,但是那位很资深的装修设计师对我说“你这样的想法一点也行不通”,而他的计划是要我接受他已经考虑好的一套所谓成熟的装修方案。后来,我找了一位年轻的装修设计师来落实我的方案,最后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我期望的装修。到再需要装修的时候,则大半是在网络上寻找自己所期待的样式与配置,经验多了,选择更多了,再对装修设计师提出要求的时候就有了更大的明确性,而最重要的是在网络上可选择的装修设计公司与设计师也更多了。
我们在信息进步的道路上前进到了这样一个时期:消费者对于消费与服务信息掌握得如此之多,以至于他们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国王”。在很大意义上,下面五句话变得非常有意义:
互联网让几乎每个消费者正在成为信息精英,而自以为是的、以精英自诩的设计、产品技术与服务供应将受到挑战。
传统服务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服务不再是一种姿态与恭敬的递送,而正在变成一种从服务对象心理的需要。
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商量的,而更多的商品与服务成为商量的结果,商量非常重要,不只是因为这反映了彼此的关切,更重要的是服务对象的关切在新的信息获得中会不断变化。
如果说以往通过信息的垄断与隔离可以谋取更大的利益,那么今天信息的分享与更透明的参与将成为建立更有穿透力的商业模式的关键。
新服务与新信息,让人们需要的各类产品与服务正在接近的价值体系下形成互相衔接的系列,而过去相对分离的专业工作正在走向一体化。
这些已经发生并且正在深化的变化,共同指向“交互”这样一个主题词。在这个主题词的基础上,我们将能更好地理解基于互联网的新设计、新产品、新管理、新营销、新服务、新政策。
在交互中,创意不是一次偶然的邂逅,更不是憋出来的所谓痛点,而是在多次反复地与消费者的沟通中由体会而明确出来的;交互,使得我们超越了模拟的市场消费量的设置,而明白在开放式的市场中,预期的市场饱和点会让位于互动发展中的有限市场容量,跟踪到这样的市场容量才能确保不为生产性库存积压所累;在交互中,物流调配与销售服务的关键点会不断更新,而售后的交互能让老顾客的遗憾与满意点有合适的转化出路,从而进入新的服务循环。在这个意义上,交互可以促进服务性产品的形成,也可以帮助形成产品性服务体系,从而大大提升了消费者影响产品与服务的意愿。即使在政策性产品中,交互理念与模式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注意的是,交互机制需要形成更为便利的空间与信息处理模式,从而使得交互界面感觉更为友好与有力。
交互当然是一种价值观与态度,它不只是对于服务对象与公众信息的尊重备至,也是对于信息化工具论的推崇备至。无论在制造还是服务领域,传统业务向互联网业务转化的关键就在于交互机制与能力的形成,因此不能简单地单纯强调互联网思维,还要强调交互机制,这才能为网络化服务奠定基础。在交互中,交互的对象与实施者通常都是年轻群体,交互的模式是网络高频互动,而交互的结果很有意义,但不是长久的、神圣的,因为交互就是为了适应短周期而来,不交互会被抛弃,很少的交互也与不交互差不到多远。
大公司在技术上能实现交互,但是不容易,因为大公司的精英主义更为盛行,即使进行交互,效率与周期管控也很成问题。中小企业只要认识到交互的意义,可以认真地做一做,而且可能的话,专业服务公司可以建立公共交互设计与交互管理中心,让平台化的交互帮助更多的企业提高效能。
当阿里巴巴强调C2B的时候,这是一个好的主张,但是如果平台上的产品本身与互联网化有距离,它们本身不是交互的成果,那么其提出的C2B也不会成功。这样的大数据依然有价值,但更大的价值是这类数据与交互信息的整合和印证。
人人交互时代,在极度稠密的链接网络中,信息疯狂碰撞,如核聚变反应,释放着惊人的能量。如何有效地把此能量导入产品,直接决定企业未来的生死。产品集结能量,则迅速引爆,引发整个网络震颤;散失能量,即同缺水之鱼,终将死在干涸的链接中。
袁岳先生在《交互(实现产品互联网化的逻辑基础)》中指出,要想在无数的网络节点中脱颖而出,成为能量聚集点,必须依靠一套坚实的交互机制。从产品概念设计、生产制造迭代升级,全方位引导用户的介入,借助用户的智慧赚用户的钱,这会逐渐成为未来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的核心任务必须从过去提高生产效率转化为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谁能使用户掏心窝子,谁就将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从大规模商品生产到小批量的智能订制,已经越来越成为未来商业进化的公认趋势。不过,只重视产业表现出的新特征,往往忽视表面之下的基础逻辑。然后,缺乏内在力量的有限支撑,新特征往往退化成僵死空洞的鸡肋之物。如何把握撬动产业升级的驱动力,从微观层面使这种力量导入产品和制度,成为了当今中国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袁岳从大量事实中发现,中国商业领域缺乏“交互”这一个极为核心的要素,严重制约了服务化的步伐,也成为中国向工业4.0跨进的超级屏障。如何从观念上重新认识“交互”,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形成一套有效增加“交互”能量的方法,《交互(实现产品互联网化的逻辑基础)》给出了极为清晰和易于操作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