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非洲国(五十年独立史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英)马丁·梅雷迪思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非洲国(五十年独立史上下)》是一本内容厚重的书,也是一本阅读起来颇为轻松的书。马丁·梅雷迪思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了非洲现代历史,既没有伪知识分子的矫饰,也没有性描写,更没有后殖民时期的焦虑感。

《非洲国(五十年独立史上下)》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推荐

独立给非洲的命运带来了重大转机,在世人的欢呼与掌声中,一切似乎都充满了希望与光明。但很快,非洲沦为了冷战时代相互对峙两大集团谁都输不起的角逐场。今天,非洲则成为了悲观的代名词,战争、贫困、独裁、腐败、疾病以及自然灾害等诸多不幸在这块大陆上肆虐横行,几乎没有哪个非洲国家能够侥幸逃脱这种厄运。

在这片拥有丰富资源、文化和历史的广袤大陆,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哈罗德·麦克米伦的“变革之风”变成了托尼·布莱尔的“世界良知的伤疤”?

《非洲国(五十年独立史上下)》(作者马丁·梅雷迪思)讲述了非洲大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风起云涌的历史,通过对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冷战背景下的“强人政治”、以及冷战后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等不同阶段里重要人物和事件冷静、深入、甚至近乎残酷无情的阐述与剖析,力图探求和认识非洲何以至此、又何以能够走出困境?《非洲国(五十年独立史上下)》是一本内涵厚重、资料丰富、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历史著作,是一本带你走进非洲、认知非洲的必读书。

目录

上册

序言

第一卷

第一章 黄金海岸实验

第二章 尼罗河上的起义

第三章 太阳落下的地方

第四章 黑非洲

第五章 变革之风

第六章 黑暗之心

第七章 白色南部

第二卷

第八章 民族国家的诞生

第九章 第一支自由舞曲

第十章 泥足

第十一章 山河破碎

第十二章 皇帝之死

第十三章 暴君来临

第十四章 寻找“乌贾马”

第十五章 老兵逝去

第十六章 滑坡

第十七章 窃国大盗

第十八章 白色多米诺

第三卷

第十九章 红泪

第二十章 断层线

第二十一章 艾滋瘟疫

第二十二章 失去的十年

第二十三章 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二十四章 胜利时刻

下册

第四卷

第二十五章 以先知的名义

第二十六章 黑鹰坠落

第二十七章 墓穴尚未填满

第二十八章 秃鹫何处飞

第二十九章 血钻

第三十章 好景不常在

第三十一章 生存资格

第三十二章 黑金

第三十三章 暴力学学位

第三十四章 彩虹之上

第三十五章 走出非洲

资料来源

参考书目

索引

地图

译后记

补译后记

试读章节

圣战思想体系的主要创始人赛义德·古特卜②是埃及一位激进知识分子,他的著述影响了几代激进伊斯兰分子。20世纪40年代末,他曾怀着对西方及西方文学的崇拜之情,赴美国逗留了两年时间,看到的却是道德堕落、物欲横流、种族偏见和性放纵,结果成了西方文化的激烈批评者。1951年,他回到埃及,成为穆斯林兄弟会的领袖人物,很快与镇压该运动的纳赛尔发生了冲突。1954年,他受到参与刺杀纳赛尔未遂行动的指控,在一所集中营里度过了十年时光,其间逐渐形成了一套革命理论,不仅反对西方,也反对穆斯林世界各国政府与社会。他把穆斯林社会分成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两个阵营:或属于真主一方,或属于撒旦一方,绝对不存在中间地带。他坚持认为,由于非伊斯兰政权具有残暴特性,尝试利用既有政治体制从内部改造它们,必然是徒劳无益。因此,建立伊斯兰新秩序的唯一途径是“吉哈德”。他在狱中写道,作为一名穆斯林,唯一应该珍惜的家园并非某一块土地,而是整个“达尔·伊斯兰”——伊斯兰之家园。任何一块土地,只要妨碍实行伊斯兰,或拒不实施沙里阿法律,就将是“达尔·哈尔卜”——战争之家园。“人们就应当与之战斗,哪怕自己的亲朋好友、族群、资产和生意居于其中。”1965年,由于穆斯林兄弟会被指称再次图谋刺杀纳赛尔,古特卜被处决。作为为事业而牺牲的烈士,他被全世界各穆斯林极端运动尊奉为长老。

另一位埃及学者奥马尔·阿卜杜·拉赫曼也在伊斯兰势力中影响日增。他生于1938年,是一位激进的教长,出生仅十个月时就因患糖尿病双目失明。1967年,当他还在开罗艾资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与其他许多同时代人一样,阿拉伯人在“六日战争”中惨败的屈辱促使他成了一名活跃的激进的好战分子。他的毕业论文长达2000页,就《古兰经》中《忏悔》章进行阐释。在这一章节里,先知穆罕默德勉励追随者对非穆斯林部落开战。在论文中,他描述了“异教徒”对先知施加的“暴力和迫害”,断定“吉哈德”是“征服伊斯兰之敌人的唯一途径”。他被派往开罗西南的法尤姆绿洲后,他从一座清真寺转辗另一座清真寺,所到之处,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讲经布道,含沙射影攻击纳赛尔为异教徒、为叛教者。1970年,未经司法程序,他被关押了八个月。1973年,他受聘担任上埃及阿斯尤特大学神学教授,大力传播推广赛义德·古特卜的学说,突出强调必须进行圣战,付出牺牲,赶走异教徒。很快,他在大学赢得了一批情绪激昂的追随者,脱颖而出成为了精神领袖,指导着旨在建立一个伊斯兰共和国的地下革命组织网络,其中包括“贾马阿—伊斯兰米亚”、“杰马阿特一吉哈德”等。

20世纪80年代,激进伊斯兰势力在北非地区形成的威胁严重加剧。在埃及,安瓦尔·萨达特接替纳赛尔担任了总统。起初,他极力与伊斯兰团体交好,争取它们的支持,以强化自己的地位,摆脱纳赛尔的阴影。他自我标榜为“信徒总统”,安排媒体报道自己在清真寺做礼拜的活动,演讲时总会以《古兰经》的词句来开头和结尾。他还鼓励大力发展伊斯兰学生会组织,在学校里推广伊斯兰事业,甚至与穆斯林兄弟会达成临时协定,只要他们保证放弃暴力行动,就允许恢复公开活动。

所有这一切,到头来,并不足以平息伊斯兰分子对他日趋激烈的批评。相反,由于倡导新的政策措施,萨达特与他们渐行渐远。他在经济上实行“因费塔赫”,即开放政策,迎来西方商人大批涌人。1978一1979年,他与以色列达成和平条约,虽然赢得了西方的赞誉和诺贝尔和平奖,却被埃及穆斯林民众普遍视为对以色列和美国的机会主义投降条约,将西岸和加沙巴勒斯坦被占领土置于危难之中。埃及全国上下爆发了抗议示威,示威群众抨击这份条约为“异教徒”的背叛行径。

针对自己的政权所面临日益强大的反对势力,萨达特做出反应,还之以专制统治和公然镇压。他的批评者——世俗人士也好,宗教人士也好,都谴责他的行径,斥责他为“法老”。1981年,他采取极其严厉的行动,下令逮捕社会各界人士共1500余人,包括激进伊斯兰分子、律师、医生、记者、大学教授和政敌。他发表电视讲话,声称自己正在拯救埃及于政治和宗教“暴乱”之中。

数周之后,在1981年10月6日这天举行的阅兵式上,萨达特坐在一张形似御座的椅子里,被军队内部几名“杰马阿特-吉哈德”成员所枪杀。当他无力地倒在血泊中,一位领导刺杀行动、时年24岁的中尉高声喊道:“我是哈立德·伊斯兰布里!我杀死了法老!我不怕死!”在后来进行的审判中,有24人在萨达特刺杀案中被控犯有同谋罪。他们中间包括有“吉哈德”首要狂热分子穆罕默德·法拉克,他曾撰写过一本宗教小册子,题目为《被忽略的义务》,主张“吉哈德”是伊斯兰教第六大功课山,认为武装斗争和起义是所有真正的穆斯林为肃清一个堕落社会中的邪恶而必须履行的义务:“毫无疑问,圣战的首要战场就是消灭这些异教徒领导人,用一个彻底的伊斯兰秩序来取代他们。”

在审判庭上,坐在伊斯兰布里中尉身边的是双目失明的教长谢赫·奥马尔·阿卜杜·拉赫曼,他被指控下达了刺杀萨达特的宗教裁定,但他对此指控断然予以否认。军事法庭一名法官对他进行了审讯:

“假如一位统治者没有依照真主的旨意来治国,就将他杀害,这合乎法律吗?”

“这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吗?”教长反问道。

法官给予肯定答复,而后,他回应说,杀死这样一个人是合乎法律的。

“那么萨达特呢?”法官问,“他是否已经越过红线,变成了叛教者呢?”

奥马尔教长犹豫了一下,没有做答。P400-402

序言

1964年,在我21岁那年,我从开罗出发,溯尼罗河而上,前往中部非洲旅行。我的非洲之旅一直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持续着。作为《赞比亚时报》的一名年轻记者,我十分幸运地亲眼目睹了活力与热情伴随着独立而进发。作为一名常驻非洲15年之久的外国记者,我经历更多的是战争、革命与动乱。作为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研究员和一名独立撰稿人,我竭诚努力,希望能更深入地观察、认识现代非洲。一路上,我遇到许多慷慨宽容、友好善意的人们,很多人很多次给了我宝贵的支持与帮助,若要在此一一列出他们的姓名,那要占去太多的篇幅。但是,对于难以计数的善意、盛情和友好之举,我深怀感激之情。这些年来,最让我常常感怀的是,那些普普通通的非洲人面对诸多艰难困苦所表现出的承受力与幽默感。本书旨在反映他们的坚韧与刚毅。

后记

正值本书根据英文原作2006年版完成翻译,准备排版付梓之际,作者马丁·梅雷迪思先生对这部著作作了局部修订,主要集中在第31、33、34和35章,计划于20l1年9月以最新版本与英文读者见面。

新版修订主要涉及到2005年之后非洲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南非后曼德拉时期的施政与发展状况、2007年末肯尼亚大选危机、2008年津巴布韦选举危机、2011年1月苏丹南方公决、2011年4月科特迪瓦因总统选举引发的内战,以及自2010年底以来北非地区各国政局发生的重大变化;此外,还论及了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与非洲合作关系的迅速发展。这些内容想必会使读者阅读起来感到鲜活生动,颇有身临其境之感。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承蒙梅雷迪思先生惠允,中文版读者将早于英文版读者领略到2011年版全部内容。在此。谨向马丁·梅雷迪思先生致以诚挚敬意和谢忱。

出于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本书编辑吴超莹女士不辞辛劳,将本书英文原版页码逐一整理标注在中文版页面边白处,以便于读者查阅核对。由于2011年英文版尚未面世,新修订部分的内容未能标注页码,只能以*号代替,这固然是本书中文版的一份遗憾,但更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亮点”:译本先于母本面世。这或许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后来者居上。

译者

2011年5月28日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梅雷迪思以恢宏而清晰的视角俯瞰了非洲错综复杂的政治丛林之全貌。

——皇家非洲学会会长理查德·道登

假如你未曾阅读过这本令人着迷的著作,恐怕你连十分肤浅地理解当代非洲政治都谈不上。

——著名爱尔兰音乐家鲍勃·吉尔道夫

《非洲国》是一本内容厚重的书,也是一本阅读起来颇为轻松的书。马丁·梅雷迪思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讲述了非洲现代历史,既没有伪知识分子_的矫饰,也没有性描写,更没有后殖民时期的焦虑感。

——美国《华尔街日报》

马丁·梅雷迪思汇聚了过去50年来重要人物与事件,编织成一个条理清晰、扣人心弦、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作出这部权威性历史著作,记述了欧洲人如何将10000多个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部族规划重组,最终又如何导致了布莱尔所称的“世界良知的伤疤”。这是一部令人折服、发人深省、自始至终引人入胜的巨作,论及了今天西方国家需要正视的一些重大问题。

——亚马逊网站编辑部评论

在非洲,历史的经验是如此地举足轻重,它能够说明和阐释今天的现实。没有了它,人们就会失去方向,无所适从。这就是本书重要意义之所在……梅雷迪思对纷繁杂乱的非洲政治做了一个清晰而引人入胜的综述。

——英国《观察家》杂志

这本书是对非洲困境最为清晰的研究……梅雷迪思明确断言,那些权欲熏心的“大人物”和统治精英们,为了攫取个人财富,实在是把非洲害惨了。

——英国《每日电讯报》

在这部视野宽广、通俗易读、而又内容厚重的巨作中,马丁·梅雷迪思全面回顾了非洲独立以来所发生的动荡与悲情、所取得的进步与发展。它无疑是一部价值不凡的作品。

——经度图书网站编辑部评论

如果你对1960年以来的非洲政治历史感兴趣,需要寻找一部文笔流畅、公正客观、内容全面、又不超过700页的相关著作的话,马丁·梅雷迪思的《非洲国》正是你的最佳选择。

——爱尔兰著名评论家杰夫·威斯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7: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