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知性主持王利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林赛//马苗苗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齐耳的短发、睿智的眼神、渊博的知识、利落的谈吐、敏锐的洞察力——这就是王利芬的风格。

王利芬女士是《赢在中国》电视节目的总制片人。无论是面对针锋相对参赛的选手,还是面对声名显赫的大腕老总,她总是能从容应对,游刃有余。她就是王利芬,正是她缔造了一个点燃中国创业者激情的舞台!

王利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你知道她是著名作家,北大教授谢冕的女弟子吗?你知道她从业十四年的经历是怎样一步一步奋斗过来的吗?你想了解她打造《赢在中国》的幕后故事吗?也许本书会给你部分答案。

内容推荐

作为中央电视台第一个女博士,观众熟悉王利芬是从《对话》开始的。2006年春天诞生的《赢在中国》让王利芬成为不是明星的明星。据说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因为看出她是个认真做事的人。而不是指望靠做节目一夜成名的人,因此才慷慨解囊。成为《赢在中国》主赞助商。2008年,《我们》在中央电视台横空出世。王利芬藉此再次华丽转身。成为不是焦点的焦点。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王利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你知道她是著名作家,北大教授谢冕的女弟子吗?你知道她从业十四年的经历是怎样一步一步奋斗过来的吗?你想了解她打造《赢在中国》的幕后故事吗?也许本书会给你部分答案。

目录

第一章 走近王利芬

 第一节 发起整合传媒的集大成者和先行者

1.中国版《学徒》——《赢在中国》

2.王利芬“赢在中国”后的自白

3.大数法则和共赢主张

 第二节 耳目一新:开辟新型主持风格

  1.王美人的气场

2.水到渠成:十四年的行业积淀

 第三节 “两不”情怀:央视“双高”的蕙质兰心

1.不做工作狂

2.不做女强人

第二章 北大才女初长成

 第一节 与北大的缘分

1.拜文学泰斗为师

2.潜心苦读的岁月

 第二节 追寻北大精神

第三章 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个女博士

 第一节 从《观察思考》中爱上电视行业

1.中央台里的第一个博士

2.学历最高的节 目组

3.《焦点时刻》的日子

 第二节 在《焦点访谈》的迷茫与成长

1.高学历是优势也是短处

2.“千里马”遇到了“伯乐”

3.《焦点访谈》优秀记者之一

第四章 跨进《新闻调查》这条河

 第一节 “《新闻调查》是树立我职业理想的地方”

1.做一个真正的记者

2.王利芬的身上保存了《新闻调查》的标志性记录

 第二节 在《新闻调查》中跋山涉水

1.平价超员火车上的采访

2.随同江泽民出访美国

3.抗洪大堤上与时间赛跑

资料链接:我还能在《新闻调查》跋山涉水吗?

 第三节 与造假官员过招

1.一进运城

2.二进运城

3.做一名80分的记者

 第四节 大女人,大气魄

1.“我一点也不怕”

2.“节 目不是因为你是女性就可以做得差一些”

第五章 做《对话》的管家

 第一节 主动出击,选择《对话》

1.《对话》是一副重担

2.对话的81道工序

3.《对话》的办公室

 第二节 《对话》的班底

1.智脑们:智慧的碰撞

2.嘉宾们:千呼万唤始出来

3.现场观众:不可小觑

 第三节 《对话》“小鸡变凤凰”

1.“做媒体就是要影响人”

2.伊梅尔特和国内30位cEO的对话

第六章 对新闻就要狠一点

 第一节 恢复《经济信息联播》

1.新旧更新:经济频道闹革命

2.招兵买马:建立《经济信息联播》豪华阵容

3.精益求精:在特稿上狠下功夫

 第二节 掌管资讯工作室

1.娓娓道来:颠覆传统电视新闻演播风格

2.“新闻柜台”:共享新闻资源

第七章 在美国寻找中国

 第一节 “我为什么要去美国?”

1.美国大使馆门前的等待

2.走出去的思索

3.初探西方媒体。

 第二节 耶鲁的夏天

1.初识“人文科学的殿堂”

2.倾听耶鲁校长的演讲

3.感受立体的耶鲁大学

 第三节 对话耶鲁学者

1.中国法律中心的讨论

2.希勒教授的理性预见

3.耶鲁的中国史专家

4.耶鲁校长是个中国迷

 第四节 走访华尔街华人

1.华尔街的华人精英

2.回中国还是留美国

第八章 和美国电视来一次对话

 第一节 探寻《60分钟》

1.《60分钟》其人其事

2.采访华莱士

 第二节 挖掘主持人的价值

1.主持人的定位

2.主持人的核心竞争力

3.我们可以借鉴什么

 第三节 找到多媒体集团资源共享的诀窍

1.走进CNN

2.“偷师“学艺

第九章 集大成之作:《赢在中国》

 第一节 掀起全民创业浪潮

1.孵化《赢在中国》的心路历程

2.“你我都是创业者,包括王利芬”

 第二节 看王利芬如何“赢在中国”

1.唤醒国人创业意识

2.高端而不高悬

3.《赢在中国》的产业化之路

4.理性营销: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第三节 《赢在中国》,远远超出了创业的意义

1.真人秀阶段:每天都是在“救火”

2.柳传志:“要动真格的”

3.现身说法:为了一名选手的“没落”

第十章 优雅转型:奉送心灵盛宴的《我们》

 第一节 打破常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主角

1.节目话题:带着我们的体温

2.关注普通人:《我们》来自你们

3.别具匠心,用行动影响精神

 第二节 《我们》,与中国同在

1.地震之后,我们该做什么?

2.爱心接力:CCTV—1《我们》高潮迭起

链接:王利芬谈《我们》

后记

试读章节

另外一点,我在国外看到的许多主持人,很多真的是很老,很难看,可就是有智慧,就是有人性的光芒,这个主持人是一种大众声音的一种代表,有的是一种国家声音的一种代表,所以所有外在的光鲜也好,不能把内在的东西掩盖掉。

一般好多主持人可能没有领导过一个团队,中央电视台培养我这么多年,我做过管理,我管理了300多人的团队,打造了二套的直播线,我觉得这个对我的控场能力有帮助。一个组织你去驾驭管理的话,就跟演播室的驾驭管理是一样的,只是一个秩序的控制,一个情绪的稳压器,这个我能做到。最难的恰恰是《我们》每一期节目的选题和适当嘉宾的寻找,找嘉宾是非常费时费力的事情。

我这个节目既不是做第一线的新闻,也不是做新闻的背景分析,也不是在做人物访谈,热点人物的访谈,是什么东西呢?是那种在大众心理蕴藏了很久,大家没有说出来的话,想找一个地方说,而说的东西还具有个案性和普遍性,光个案性还不行,还有普遍性,光有个案性出来是一堆噪音,所以我觉得找选题非常困难的。而且因为是在一套播,我脑袋里面有一根弦,观众受众面不是精英,应该是更加不断的降低这个门槛。同时还对他们有一种提升的感觉,可能这个节目播完了以后有一部分看懂了,有一部分人很喜欢,有一部分人很讨厌,这都没有关系。但是我搭建了这个平台,这个选题非常困难,学生喜欢的商界不喜欢,商界喜欢的工人不喜欢,工人喜欢的白领不喜欢,这个很难产生一个均值。

我可能这一期做文化节目,你不大关心,但是文化人士进来了,另外一次做了一个特别经济的东西,你不感兴趣,但是我不谈经济本身,我谈经济非常前沿的现象给我们生活的改变,这个其实和大家都相关了。所以做选题的时候,为什么说难,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应该做的话题是观众心中积聚了很久的,这事儿咱得说说,不说难受。比如说新浪上的头条新闻也经常是我选题的范围,说社科院发布的一个数字,有100万的大学生仍然没有就业,我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我觉得这和我的栏目就是相关的。100万是什么意思?那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我是不是可以请几个有代表性的找不到工作的学生到现场来,大家出出主意,帮他分析分析呢?为什么选题难,既有个案,还有普遍性,同时这场节目做下来还能给人一种向上的积极的引导力量,这也是中央电视台之所以要做这个节目的一个初衷,要不然的话你就是浪费国家资源。

就说找大学生这个事情,你如果去找100万里面的,他能不能到现场来?那都是很麻烦的事情,因为人家本来没找到工作,人家不愿意到现场来。你给我分析去分析来,比如让三个学生来的话,这个里面要做大量的说服工作。当一个节目呈现在那儿时,我们制作组的整个团队真的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这个节目就是先确定选题,我们提交选题下来,十几个选题可能都没有一两个能命中的,因为这里面要承担我刚才说的那么多的东西。

如大学生来了,你找什么样的人来说,你就不断的要配这个菜,而且这个节目是这样的,像《赢在中国》设计出来之后,以后就照这个模式走很方便了,改动也比较小。《我们》是每一期都不同,相当于每一期节目都是一个个性化的一个需求,领域也不一样,谈话嘉宾也不一样,可能有些表现形式也不太一样。

我原来一直在想,我要做一档节目,就是说在我的选题范围上没有限制,任何领域我都可以选,在我的表达方式和手段上,电视的运用方式上,我可以自由地翱翔,内外打通,演播室内外打通,我全部都可以,如果不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做的话,这个节目的持久力是要被怀疑的。

《我们》牵动人内心的东西始终是这个栏目的价值观和灵魂,如果我们的价值观和灵魂始终关注于在这样一个大变动的转型时代,我们每一个社会个体的疾苦、内心精神世界,我想这恰恰是牵动人在那个时候打开电视机的一个根本性东西。如果你喜欢这个朋友,不会说因为他穿的T恤你不喜欢,不会说他突然穿一套西装你觉得异样,他的灵魂还是他的灵魂。所以永不褪色的是我的价值观和我要实现的目标。

我觉得这种原生态的一个方式,有的时候是出于我的想象,也是超出我的想象的。但是我特别要把今天中国人,就算我们年轻的学生,他们的方式,他们的表达方式,他们的话语方式和他们的态度比较原生态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这也是帮助大家来认识这个社会,可能你我现在离中学生都比较远了,但是你通过这个看看,中学生第一非常有想法,第二和我们现在这样一代人相比,他们更加靠前一些,他们会更加的直率一些,他们不可能成为我们现在大人所塑造的这样一个理想的小孩的模样,可是就是他们。我们没有编造,一点儿都没有来掩盖,这就是今天的现实,我为什么没有要说非要弄一个很乖很听话的,很主旋律的,我觉得他们也很好,很诚恳,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说老实话,包括一个企业的成功或者任何人的成功,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无法模仿的,就做你自己,你自己有什么样的资源,什么样的能力,你自己发挥出来,我觉得你就把它发挥出来好了。主持人就是一个职业而已。

《我们》这个栏目一般热场大概15到20分钟,除了热场,我们前期和现场的观众还有电话沟通,您什么观点?您想表达什么?大量的工作,真的是比较难的,说老实话我很愿意做这个。当然谈话节目,先跟嘉宾采访,比如我先采访,有时候我几乎没有太多的采访,一对一的采访没有,我很愿意那样,那样更省事、方便,但是因为我们这个节目要走的是一个“我们”这个路,所以你不可以那样。如果那样的话,当我在跟你长篇大论的谈,比如你是主嘉宾的时候,底下的人都成了配菜,就不是在一个平等的感觉,和我的初衷是违背的,所以多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

节目本身的好坏我考虑得不是特别多,当然我希望努力把这个节目做好,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意义恰恰在于新的一个孩子诞生了,这是一个栏目,不是一个项目。项目可以随时停下来,《赢在中国》我可能会暂停一下。可是一个栏目,就像那时候《新闻调查》创办的时候,第一期节目我写了一个观后感,我说这是一辆出发的火车,没有时间停下来加油。你到了目的地或者中间的旅途过程中,一定会觉得这个没带,那个没带,我们的原料总是不够的,我们能力总是不足以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可能一年四季的衣服还没有预备好,或者说路上要吃的粮食没有准备那么多,但是它的确诞生了,诞生之后我觉得就是全力呵护好。

《赢在中国》我都不希望它火,跟我做人做事的方式有关系,所有打动我的事情,都不是一个过火的事情,或者一个特别的东西来感动我,很多的感动是渐进的。因为火带来的是灰烬,凡是火的东西都很难维持很长的时间,所以我宁可出来的是一个孩子,慢慢给我成长空间。P197-199

序言

为什么关注王利芬

王利芬是怎样一个人?

在央视同事眼中,她曾经是个“双高”博士——“大高个儿,哗啦哗啦地走进来,机房里就响起了那个高亢的女声。节目一到后期老听到这声音,我们就知道是那个女博士来了。”

也曾经是这样一个人,用她自己的话说,“在《新闻调查》我是只顾拉车不抬头看路,就像横冲直撞的初生牛犊。”

后来,她主动出击,成为《对话》的管家:当制片人她制定了《对话》的81道工序,创造了央视内部和行业里公认的先进管理经验;客串主持她在银屏上刷新了人们脑海中女主持人挥之不去的“花瓶”印象。

正当人们津津乐道于这个“电视新星”的时候,细心的观众却在电视字幕表里找不到王利芬的名字了——原来,此时的她,正在与大洋彼岸的美国电视同行“对话”,考察、分析、交流、沟通,甚至“偷师学艺”……

2005年,从美国回来的王利芬站在刺骨的寒风里向许多人狂热地叙述她的梦想——《赢在中国》。“真人秀没办法做样片,那时真的就只有一个概念。”王利芬凭着一张嘴去跟编委会的人“务虚”,“第一次就被拒了”。央视有个惯例,通常只要被编委会拒一次,无论多大的项目也就死了。王利芬当然不会止步于此。她一次又一次地找编委会的人来听策划会,由于很难聚全,可能上次听了一部分内容的这次没来,也可能来两次听的全部是同一个内容,总而言之编委会基本没人觉得这个项目能做。到了最后一次,台长赵化勇发话了,“其实并没有完全昕懂,但是由于你过去的业绩,我们相信你。”就这样,当年11月14日央视通过了这个项目,此时距她回国还不到50天。

于是,在2006年春天,全国各地有12万名创业者报名参加了《赢在中国》这个旨在“打造中国百姓创业英雄”的大型真人秀节目,此后三年,作为总设计师,王利芬的名字几乎成了《赢在中国》的代名词,而“赢在中国”则成了中国新一代创业者勇于创新奋斗的代名词。

2008年,对中国人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也是在这一年里,《我们》在中央电视台横空出世,是一档“不为收视率”的节目,观众的发言时间和机会要明显多于主持人和嘉宾的,该节目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可以代表国家级电视台形象的、以清谈务虚为主的新节目。王利芬藉此再次华丽转身,成为不是焦点的焦点。

王利芬是中国电视行业改革发展的见证人和参与者之一,当我们简单回顾了她的与众不同的职业生涯之后,我们至少可以发现两点:

一、王利芬是个“不为官,只为事”的人。她可以心甘情愿地不做官不被提拔,但是一定要争取做事的权利,这一点,在官本位传统深厚的中国,在体制内的中央级新闻单位,都难能可贵,而且日益凸显出其价值所在。

二、王利芬是个“不安分,只为闯”的人。从她的职业经历可以看出,她从不安于现状,吃老本,而是经常把一次成功当作下一次胜利的起点,总是不断地告别辉煌的过去,重头再来。而每次创新都能紧扣时代的脉搏……

坦率地说,这就是笔者关注王利芬的理由。

最后,要感谢王利芬、她的同事们,以及本书中涉及的所有和王利芬打过交道的人们,没有你们的创造、感受和记忆,就没有这本书的面世。

作者

2009年1月1日

后记

看到她的“大块头”和犀利的眼神,联想到她在央视这个舞台上取得的那些辉煌的令人仰视的业绩,很多人常常会把女权主义、女强人之类的词与王利芬联系在一起。事实并非如此。

长期以来,我们看多了拿着写好的稿子、照本宣科的美女主持人,在中国大陆的荧屏上,有修养的、受过良好教育的、有个性的、有女人味儿的,同时又不乏美丽的女主持,真是凤毛麟角。其实王利芬就是这样一位“知性”电视主持人。

“如果说一个人不是太愚蠢的话,用不太长的时间都会跨过技巧关。”在很多领域中都是这样的,当外在的技巧不再成为困扰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时,人格和人性的美好,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就成了成功的决定因素。所谓“知性”主持人,大概用王利芬自己的这句话来解释更为恰当。

王利芬是成功的,她掌握了外在的技巧,懂得如何将扎实的学识和自身的灵性结合起来。很多人看过《赢在中国》之后,都发现王利芬变了,她似乎在开辟一种新型的主持风格。正如她自己所说,“一个人起点低不可怕,不学习、不反思、不领悟最可怕,因为如果是那样,多高的起点也会相对在别人的前进中变低。因为一定要记住:沉舟侧畔千帆过!我曾看见过许多极聪明的人,但最后由于自恃他的那点聪明,变得真的很平庸,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一个人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局限性,没有反省能力,就没有学习能力,也就是没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投资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投资对自己的了解,我们很多人花在了解外在事物的时间远多于对于自我的了解,但对自我的了解,对自身不足的认识是一个人成功很重要的一环。”

当然,我们都清楚,王利芬绝不仅仅是一个电视主持人而已,或者更确切地说,无论是在荧屏内外,在台前幕后,她都是一位真正的、成功的、独特的“知性”主持人。而且,还是位女性。

书评(媒体评论)

“王利芬主持的《赢在中国》玩真格的,透明,所以我很高兴担任比赛的总评委。”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

“我之所以拿出1000万的风险投资,是因为我觉得王利芬是一个有人情味的人。”

——IDG投资公司中国区总裁熊晓鸽

“她或许并不特别漂亮,但她创造或提供了一个电视记者特有的美丽,她爬上假灌溉地、拔出假管道时表现的泼辣,她采访当事人的从容、平静和机智,她在镜头面前的朴素大方,都在丰富着她所做的节目。”

——《大国崛起》总策划人麦天枢

“她平常被同事称为叫双高记者,首先作为一个女性,她的身材很高,穿上高跟鞋就可以采访姚明,不至于有很大的身材落差,接下来她的学历很高,她是博士,到了《新闻调查》就更有水平了,因为成了博士后。她就是王利芬。”

——央视名主持白岩松

“我关注赢在中国,更多的不是因为选手,而是因为评委,更因为王老师在节目当中表现出来的掌控艺术。”

——《赢住中国》忠实观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