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转型?转型中将面临哪些挑战?《思考中国》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提供了一些帮助。作者通过研究中国经济30年的经验发现,成功要素要么来源于内部自身制度变革,要么来源于实现与全球产业周期的对接。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突围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探索,未来也必将是如此。内部制度改革涉及人民币汇改、中国资本的外部战略、宏观调控的方式、财税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作者都进行了深刻思考,读来受益良多。《思考中国》将中国经济的发展放到全球美元逻辑下去描述,有助于我们超越繁复的历史事实,去研究和发现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
本书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主线。并将中国现代化进程置入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分析中国在美元所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逻辑)下所扮演的角色,进而揭示出中国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较为客观、务实地提出中国的定位和应对策略(第三次突围)。
全书以当前中国和美国的发展问题为视角,紧扣实际,分析客观,见解独到,对于中国经济如何转型,转型中将面临哪些挑战,中国应有的定位等问题,提出了真知灼见。有助于读者对当前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
推荐序一/张健华
推荐序二/徐刚
推荐序三/杨照南
推荐序四/苏畅
自序/1
引子 200年的现代化梦想:从被动到主动/1
第一部分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11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13
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13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变焦观察/14
发展战略的两种思维/22
“赶超”思维主导下“建”的30年/22
“摸着石头过河”思维主导下“放”的30年/24
附文 小岗村“血书”的制度性分析/26
经济增长的三种模式/29
“马克思增长”的30年,29
从“斯密增长”到“库兹涅兹增长”的30年/31
资源汲取的两种机制/32
“价格控制-利润上缴”的汲取机制/32
“二元隔离-集中优势”的汲取机制/33
60年中的五个不变/34
快速推进工业化的经济目标未变/34
资本积累的基本思路未变/35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未变/35
收放结合的收入分配机制的灵活性未变/35
先立后破的改革路径未变/36
附文 对灾后复建的几点建议/37
市场化给中国的三次大考/42
第一次考验主要集中在内部/42
第二次考验主要集中在外部/44
第三次考验主要集中在内外经济运行矛盾的共同叠加/45
中国经济的进行时/47
进行时之一:六大优势/49
进行时之二:三大缺失/52
进行时之三:五大契机/54
进行时之四:六大挑战/58
中国特色的路径调整——反思和争论/65
公平与效率/65
棋局与沙盘/66
权利与权力/67
生产观的大与小/69
第二部分 美元逻辑下的中国角色/73
危机认识的否定之否定/75
附文 工业文明对于人类来说究竟是幸福还是灾难/77
美元逻辑主导下的全球经济/81
美元逻辑的建立/81
美元逻辑下的三大转变/84
美元逻辑下的五大后果/85
美元不可能被自己击破/91
美元逻辑修复的三个矛盾/93
附文 经济是舟泡沫是水/96
美元逻辑下的日本样板/98
相似之一:均在本币快速升值两年后,出现了物价上涨/100
相似之二:伴随本币快速升值开始,均出现了资产泡沫/101
相似之三:伴随本币快速升值,政策选择均表现为前期的
“松货币、紧财政”到后期的“紧货币、松财政”的策略/103
相似之四:自本币快速升值开始,债券市场均经历
牛市一熊市一牛市路径/104
美元逻辑下的全球均衡/106
美国的“借鸡生蛋”/106
发展中国家的“养虎为患”/107
旧的平衡模式下的中美共生/110
被异化的经济全球化下的“珍珑棋局”/113
危机下美国人的想法/116
中国的选择:是“为虎作伥”,还是“与虎谋皮”/118
产能过剩是个伪问题/119
附文 关联储要比我们轻松多了/122
第三部分 中国突围之路/129
善用中国力量/131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成功突围/133
后危机时代全球变局的两大隐患:失业和债务/136
全球资本配置中的中国因素/141
中国力量之初次展现:领跑者、弹药库、发动机/143
附文 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本轮经济调整中最棘手的问题,150
第三次突围:人民币国际化/154
4年汇改进程:初衷与现实的背离/156
人民币国际化——开弓没有回头箭/161
货币国际化无旧路可循/162
突围的核心——全球利益中国化/164
积极谋取“中国资本”的战略布局/168
谋求“中国资本”的内部战略布局/169
谋求“中国资本”的外部战略布局/169
谋求内外战略布局的连通/170
拆除中国宏观调控身上的“鸟笼”/171
理论上的宏观调控怎么说/174
保守的财政观,需要突破/177
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吗/180
税收的三重门/181
税收协调机制的两种选择性的制度激励/183
纳税人权利的塑立/185
激进的货币观,需要改进/188
打破金融调控万能论/190
重塑央行的独立性/191
附文 治理流动性过剩,疏还是堵/193
写在后面/199
致谢/203
主要参考文献/205
在远古时期,人们的联系纽带基本上是靠血缘,血缘外的联系(除了战争)很少,人们的生产能力很低,社会形态十分低级,人们社会生活简单,人类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寻找食物,这时不存在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一说,而且权利的概念也较为模糊,如果说有,主要也是共同的生存权。在西方,这种以血缘为主的社会纽带则因两个因素而较早地断裂:一是宗教,通过人与上帝的联系超越了血缘关系;二是商品经济本身(特别是市场)的发展,它将基于血缘、宗族而结成的群体分成一个一个的人,即不同的利益主体。而且随着国家、政府等政治体的出现,阶级矛盾上升以后,国家职能由外部职能为主转为外部职能与内部职能并重,个人为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维护自身利益,才出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对的概念,尤其经过“三R运动”,即罗马法的继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Reception of Roman Law,Renaissance Ferment,Religion Reform),自由主义权利观逐渐形成,对于权利的含义赋予新的内容,认为权利是人们反抗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手段,如密尔的话:“享有一项权利,就是拥有一种为社会所必须保护的为我所占有的东西。”而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争取权利的群众运动,则进一步使得权利问题成为涉及政治、法律和道德的中心问题(目前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由此出现一种绝对权利的趋势。然而我认为,权利只能是一个相对概念:一是表现在财产权方面,即使是在美国,大多数人认为财产权是绝对的,“即财产权就是个人自由地使用、享受和处分自己财产的权利。”但美国法院早在19世纪就已经开始否认私人财产权的绝对性。所以,财产权绝不是个人的绝对自由,它往往意味着个人处分自己财产的自由必须与社会利益相结合。正如卢梭所说,“无论用什么方式进行这种占领,各个人对于他自己那块地产所具有的权利,都永远要从属于所有的人所具有的权利;没有这一点,社会的联系就不能巩固,而主权的行使也就没有实际的力量。”二是不存在孤立的权利持有者,因为如果权利的持有人只是片面地追求个人权利,而得不到社会结构支持的话,那么权力的行使往往将以失败告终。三是与责任相伴随,即在行使权利时存在社会的最低道德标准的约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权利属于道德范畴,与利益相对。利益是一种结果或是功利,即权利是道德原则,它本身即是目的,权利制约利益。权利不是以功利为基础,而是以正当性的演化与利益无关的道德原则为基础的。
那么,纳税人权利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我认为纳税人权利是纳税人因纳税而拥有的权利,而且是通过社会扣除后,纳税人的权利得到了社会实现,即经过社会扣除(公权分配)后,对纳税人进行个人经济核算的有效性的确认;对于企业法人来说,就是通过企业财务的公开化,使企业财务的规范化、合法化得到社会确认。在一定程度上,“洗钱”也是一种试图取得社会确认的过程,只不过它由于收入来源非法(即无法正常取得社会确认),因而转到“地下”进行。正是由于社会确认的必要性,为了获得社会给予的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纳税成为内生型。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通过税收来实现公共权力(政府)对个人产权的有效保护。税收是追求权益合法化的重要途径,纳税人的权利正是通过纳税使得其自身权益得到了合法化的确认和有效的保障。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纳税人权利运动的兴起,已经有许多国家制定了《纳税人权利宪章》。我认为权利作为法的本体,代表着法的价值观念,是现代法治的灵魂。随着法制成为整个人类在追求现代文明过程中的一种共同选择,公民(纳税人)应有权利与法定权利的趋同这一法治的核心价值,这也应该成为我国宪政建设过程中的重点。这就需要通过法治造就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而何谓法治?所谓法治,就是“经济人”和政府都置身于法治的框架之下,都受到法律的约束,法律通过政府保护产权,实施合同,维持市场秩序,但同时法律也要约束政府。体现在纳税人身上时,就是通过法律的建立、制度的完善、政府的转变等各方面的努力,实现现代宪政国家的转变,使得纳税人的应有权利与法定权利相统一,进而塑造“法定内生型”纳税人。而在政府的重新塑造中,关键是政府合法性的确立与保证,即公民对政府有较高的认可程度,只有这样,纳税人才可谈及权利的实现,纳税才能成为“法定内生型”。
韦伯曾经在理想层次区分了三类合法性:一是基于传统的合法性——传统合法性;二是基于领袖人物超凡感召力之上的合法性——个人魅力性的合法性;三是基于合理合法准则之上的合法性——法理的合法性。与此相适应,政治权威也可以分为传统的权威、个人魅力的权威和理性权威。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二类合法性向第三类合法性的过渡时期,公民对于制度的评价和对制度执行人的评价往往混同在一起,表现为当具体的制度执行人因个人过失造成公众利益损失时,公民更多的抱怨是制度(政府)而不是执行人,可以说这是我国长期以来“人治”的结果。因此,要维护纳税人权利,关键在于政府合法性的重塑,公平性与有效性的确立,尤其是政府在逐渐放弃物资分配权、物价控制权、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同时,如何协调财权与事权;在合理转换政府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必须由政府来配置的那部分资源的效率,即提高社会核算的准确性、科学性和高效性,保证社会扣除的合理性,而不是仅仅依靠提高纳税人的政治地位、政治谈判能力,就可以实现人类纳税的终极目的——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因为任何权利都必须有赋予其上的物质基础,否则权利只是空谈。一句话,就是发挥政府和社会成员的能动性,规范游戏机制,最终依靠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发挥税收协调作用,促进社会化协作生产,方可保证纳税人权利的真正落实,“发展才是硬道理”。P185-187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证券市场研究的探索者,我多次阅读《思考中国》,深受启发。证券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这已成为共识,不过,落实到具体层面,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具体考虑,经济预期到底如何影响股市?不同产业周期中资产价格如何变化?这涉及对大的经济周期的判断,也涉及对资产价格反应机制的理解。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有些投资者主要关注经济周期,有些投资者主要关注流动性,这都是单一的投资逻辑,较好的分析框架是建立资产周期与经济周期结合的二维逻辑。经济衰退后,往往由于政策的改变才带来经济的再次复苏,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可划分为资产周期和产业周期两个过程。
第一步,经济政策改变带来的流动性在资产周期中轮动,首先追求高收益的风险资产,如股票和商品。在这个过程中股票的估值水平将上升,在股票市场内部,行业将按“价量分析”中的价格复苏的逻辑产生股价轮动。
第二步,股市能否继续上行取决于经济周期能否产生新增的“量”点。若找到新兴产业作为载体,流动性将主要作用于资本支出,资本支出作用于工业生产及服务(就业),从而影响公司利润和个人收入,个人收入影响消费支出,消费支出反作用于工业生产及服务(就业),而新的公司利润直接影响股票市场。这个阶段,往往是通胀上行速度缓慢,企业业绩快速提升,估值继续提升的过程。
而一旦经济政策如果没有新兴产业作为载体,流动性则将继续作用于传统产业,如房地产和大宗商品,两者价格变化将迅速传导至通胀率。在这个过程中,CPI往往上升较快,利率将被迫提高,从而压制股市估值水平。
此次全球经济危机之后,证券市场反弹的第一步在2009年已经完成,第二步的运行将取决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当前中国经济虽然刚刚在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下实现了复苏,但传统经济增长中的痼疾已然开始显现,经济转型迫在眉睫。因此,《思考中国》的出版恰逢其时,对中国转型之路所进行的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探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抉择问题,必须要将其放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对此,作者在本书中已作出了重要尝试,即在美元体系下将复杂的全球经济周期和资产周期联系在一起,并将中国的经济周期放在这个背景中去分析,不禁让人有拨云见日之感。
目前,全球经济仍然是在1973年以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规则下运行,这种以美元纸币储备为基础的信用扩张,优点是可以使经济快速增长,但缺点也不少,首先是会造成经济持续过热和资产价格膨胀,更有甚者,会使得一些国家陷入经济不断繁荣和衰退的恶性经济周期,打击这些国家的银行体系,并且对政府和财政造成伤害;其次,该体系使得全球经济过度依赖于美国,持续性较弱;最后,过度信用创造并引发产能过度扩张,最终产生通货紧缩。
在这个游戏规则下,美国充当全球消费端,其他国家充当制造端,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一直是打压美元储备货币稳定性的两个最关键因素。美元纸币储备制缺乏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下能够防止国家之间持续贸易失衡和一国大规模财政赤字的自我调节机制。在此轮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全球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是迫在眉睫,因为如果全球复苏还是以美国进口消费为主导的话,那么美国的贸易赤字必然会增加,贸易争端将会蔓延,在财政赤字高企的情况下,全球资金是否会流向美国来保持美国资本的账户顺差就成为了一个问题,而在本土资产缺乏吸引力的情况下,美国必然会动用政治手段来实现。当前美国在欧洲希腊债务、日本丰田事件、中国汇率问题等一系列事件上的态度即说明了其战略。
中国经济要实现突围,既要处理好复杂的国际环境,也要解决好自身面临的历史约束。中国经济过去与全球经济有过两次明显的共振期,分别是20世纪90年代科技推动与2002-2007年的房地产周期,当前房地产和出口对传统周期的拉动已经大为减弱。经济转型需要培养新的主导产业,在新兴产业领域取得突破不仅是每一个国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基本经验。而且也是落后国家跨越式发展实现后来居上的有效途径,这也是证券市场投资的战略方向。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转型中将面临哪些挑战?《思考中国》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提供了一些帮助。作者通过研究中国经济30年的经验发现,成功要素要么来源于内部自身制度变革,要么来源于实现与全球产业周期的对接。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突围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探索,未来也必将是如此。内部制度改革涉及人民币汇改、中国资本的外部战略、宏观调控的方式、财税制度等一系列问题,作者都进行了深刻思考,读来受益良多。《思考中国》将中国经济的发展放到全球美元逻辑下去描述,有助于我们超越繁复的历史事实,去研究和发现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因此,我建议有志于探索中国经济转型之路和资本市场成功投资的人士读一下此书。
张健华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世界在经历此次危机冲击后究竟会出现怎样的变局?中国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又将如何作出抉择?张涛这本《思考中国》的出版,无疑是当下对解答上述问题及时而有益的一种尝试。
徐刚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思考中国》将中国经济的发展放到全球美元逻辑下去描述,有助于我们超越繁复的历史事实。去研究和发现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律。因此。我建议有志于探索中国经济转型之路和资本市场成功投资的人士读一下此书。
杨照南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后危机时代下,在全球经济复归平衡的过程中,中国究竟该如何实现第三次突围,张涛在《思考中国》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苏畅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宏观经济学家
张涛博士从所经历的这场危机的视角出发并紧扣实际,对中国过去的60年发展作了框架性的概括。也对中国未来之路做了清晰的分析,以当前中国和美国的发展问题为中心。创作完成了《思考中国》。相信此书有助于真正关心中国未来之路的学者和热血青年全面理解和认真思考当前的复杂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