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是日本当红推理小说家湊佳苗的经典之作,日本销量逾340万部,获得2007年第29回小说推理新人奖、2008年“周刊文春杰作推理BEST 10”第1名、2009年本屋大赏第1名、2010年文库本销售第1名。
《告白》主要讲述了一位中学女教师在校园游泳池内发现自己四岁的女儿意外溺毙,后来经她私下调查,发现女儿原来是被班上两名学生杀害的。痛失爱女的女教师辞职,不向警方申请重新调查,而在结业式那天向全班学生告白真相,并透露了她的复仇计划,在学生们的心底种下恐惧的种子……该书从五个不同的人的角度出发,讲述了同一事件的案发经过,立体地揭示了事件的真相,探究了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引人深思
当伦理和正义出现分歧,你选择站在哪边?
“爱美的死并非意外,而是被我们班的学生杀害的。”故事以爱女死于校内的中学女教师在班会上的告白开始。这个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可爱的女儿,却在学校游泳池内发现四岁的女儿意外溺毙,经过私下调查,她发现女儿是被自己班上的两个学生杀害的。痛失爱女的女教师辞去教师职务,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
湊佳苗、竺家荣编著的《告白(精)》从复仇者、杀人者、杀人者家属等不同的角度展开,层层揭开事件真相。在这场令人震惊的校园犯罪中,教师、家长、学生,谁才是罪魁祸首?以暴制暴,究竟是对善的维护,还是恶的张扬?
爱与痛,善与恶,罪与罚,频频敲击我们内心的道德尺度。真正的光明,必定来自阴暗最深处。
喝完牛奶的同学,把空盒放回写着自己学号的盒子里,回到座位上吧。看样子全班都喝完了。
“今天是毕业典礼,还得喝牛奶呀!”虽然听到有同学这样抱怨,但喝牛奶时间就到今日为止了。大家辛苦了!
“明年没有了吗?”没有了。本年度S中学被指定为“厚生劳动省.全国中学生乳制品推广运动”的示范校。因此,你们每天要喝两百毫升的牛奶。四月份体能测试时,你们的身高和骨密度增加率有可能超过全国平均值吧?多么令人期待啊。
“难道我们是试验品吗?”的确,对于肠胃不好或是讨厌牛奶的学生来说,这或许是受罪的一年。示范校是教育委员会随机挑选的,并且在牛奶盒和盒子上都标上了班级、学号,好确认你们是不是喝了。这样一来,你们感觉被当成试验品也不奇怪。只不过刚刚还在愉快地喝牛奶的同学,一听到“试验品”这个词就皱起眉头来,请你们不要有什么想法。每天喝牛奶怎么是件坏事呢?在座的各位即将出现第二性征,倘若号召大家,为了增强骨骼,在家每天要喝牛奶,又有多少人真能做到呢?此外,牛奶中的钙质不单是骨骼成长的必需成分,也有益于神经的发育。常常焦躁不安的人会被人说:“是不是缺钙啊?”指的就是神经发育问题。
听说家里开电器行的渡边同学,能消除成人片九成的马赛克呢。还听说他把这些片子装在研讨会纸袋里,在男生之间流传。这就说明了,大家在这个阶段迅速成长的不只是身体,心理上也会有相当大的变化。这个例子可能举得不太好,但这就是第二反抗期。性征期和反抗期总称为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往往因为别人一句微不足道的话而感觉受到伤害,因一些琐事而影响情绪,同时又强烈地追求自我。你们是否有类似的感觉呢?比如,刚才如果有人领头说“每天能免费喝牛奶,真是lucky”的话会怎么样呢?现在教室里充斥的不那么愉快的气氛就会烟消云散了吧?
可见对于同一件事,因角度不同,看法天差地别的情况在这世上比比皆是。从牛奶的话题扯到了这儿来,你们也许觉得莫名其妙。不管怎么说,各科的老师都在不断夸赞今年的一年级同学,无论哪个班都比往年学习更踏实,这说不定就是喝牛奶收到的奇效呢。
牛奶的事先放在一边,我到这个月底就辞职了。“老师要去别的学校任教?”不是,是辞去教师职务的意思。就是辞去工作。所以一年B班的同学们就成为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最后一届学生。有些同学发出惋惜的声音,非常感谢你们。“老师辞职是因为那件事吗?”是啊,也包括那件事在内,最后我有些话要对大家说。
到了辞职的关头,我再度思考起了“老师”到底是什么的问题。 我当老师,并不是由于有一位改变我人生的恩师之类的特别契机,只是因为我生长的家庭很贫穷。父母总是念叨女孩子就不要念什么书了,可我就是喜欢念书。
所以,我申请育英会奖学金的时候,很顺利地通过了。我觉得并非因为我成绩好,而是家境比自己想象的还要贫穷的缘故吧。我上了本地的国立大学,一边攻读最喜欢的化学,一边在补习班讲课挣学费。有的家长觉得匆匆吃完饭,去补习班学习到很晚的孩子很可怜,但在我看来,父母求着你升学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上大四那年,我开始找工作。虽然很想继续深造,可是想要过安定生活的愿望占了上风。况且,如果当教师的话,育英会的奖学金就不用还了。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教师资格考试。
“这动机不太纯吧?”有人这么想也是没办法的事。但是既然选择做教师,我就要做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工作者。常有人借口找不到想做的事,毕业多年,还老在家里闲待着。不过一毕业就找到了想做的事并顺利就职的人也的确不多。既然如此,只要精神饱满地去做好眼前的事就可以了。对于我来说,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绝对是有益无害的。
“为什么想当国中老师,不去高中呢?”我认为既然同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应该挑战一下义务教育的第一线。因为高中的学生不想念的话是可以半途退学的。我想要和那些无处可逃的孩子发生关联。当时我怀抱的就是这样的志向。别看是我这样的人,但也曾有过热血沸腾的时代啊。
田中同学、小川同学,我说的这些没什么可笑的吧?
我当了整整八年中学教师,最初在城里的M中学干了三年,也算是教学实习吧。休息了一年后,在靠近县界的这所气氛松散的S中学执教了四年,总共是七年教龄。P2-5
爱与罪的一线之间
——《告白》译后记
渎佳苗是日本当红的推理小说家,2005年获得第2届BS—i新人剧本奖而出道,2007年获得第35届创作广播剧大奖,同年以短篇推理作品《神职者》获得第29届小说推理新人奖。2008年,她又将这部推理处女作扩充为长篇推理小说《告白》,获得日本本屋大赏等多个奖项,奠定了她在日本推理文学方面不可动摇的地位。
《告白》是一部探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长篇推理小说。小说主要围绕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不合理之处展开,并通过对两个少年犯罪原因的拷问,质疑了当今日本的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因素,无论是从社会意义,还是从描写手法上看,都堪称悬疑推理小说的佳作。尤其是叙事结构极具特色,抽丝剥茧般揭开案件真相的过程,令读者步步惊心,欲罢不能。
小说的情节是:某国中女教师、单身母亲森口悠子经常将四岁的女儿爱美带到学校照看。一天晚上,爱美在学校游泳池溺亡。痛失爱女的森口查出爱美并不是死于意外,而是她任班主任的班上两个学生所为。森口没有向警方报案,申请调查,而是在学生结业当天向全班同学告白,指出杀死女儿的是班里的两个学生,她在他们的牛奶里加入了艾滋病人的血液,制造恐慌情绪,在心理上折磨这两个身为未成年人的凶手,并一步步实施报复计划,以达到惩罚他们的目的。
全书分为六章,依序分别为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各章分别由班主任森口悠子、班长北原美月、下村直树(学生嫌犯B)的二姐、下村直树、渡边修哉(学生嫌犯A)、森口悠子等与此事件密切相关的五人,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告白。通过从各自立场出发的告白,多角度地揭示了爱美溺亡事件的发生经过、凶手的动机,以及整个事件的深层原因。这种结构不由得让人联想起黑泽明的《罗生门》。《罗生门》同样以多视角的方式揭示人性的丑恶与不可知性,每个人物都出于利己的动机,竭力美化自己,导致证词大相径庭。与《罗生门》不同的是,《告白》里的人物并没有刻意掩饰自己,每个人的告白都是各自真实的想法。也许并不客观,但并没有刻意掩饰什么。读者从每个人的叙述中,可以更为立体地了解事件真相。
看完小说后,读者往往会产生下面几个疑问:
这样的恶性事件何以会在青少年身上发生?
是阴差阳错的偶然事件,还是有什么必然性?
女教师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报复手段?
学生嫌犯A渡边修哉同学的成长环境造成他人格的扭曲,幼年丧失母爱是他犯罪的深层原因之一,他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见到妈妈,最终却阴差阳错地走向犯罪。但是在同样的环境中长大,或者有类似经历的人,难道就一定会人格扭曲,甚至犯罪吗?森口老师在小说最后部分举出了丈夫樱宫的成长经历,有力地驳斥了这种说法。遗憾的是,森口自己却借口未成年人保护法不合理,残忍地报复两个少年,导致学生嫌犯B杀死母亲,自己也精神失常;另一个学生嫌犯A,由于他向往见到的母亲被森口老师杀死了,失去了活下去的欲望。然而,报复成功的森口却冷酷地说,这是修哉同学“重新做人的第一步”。这样的教育者不是也值得人们反思吗?
学生嫌犯B在母亲的溺爱下长大,生性懦弱,这个性格弱点也是导致其犯罪的原因之一。可见,作为青少年第一人生导师的父母,肩负着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二人并非有意杀死老师的孩子,而是阴差阳错,最终因一念之差导致悲剧发生,具有少年犯罪的偶然性、突发性等特点。
从森口老师的角度看,作为单亲妈妈,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女儿。孰料女儿却被学生杀死,即便告诉警察真相,杀人凶手也不会受到多么严厉的惩罚。因此,森口决心自己来惩罚他们。尽管作者从母爱的角度描写了森口悠子和女儿之间的母女情深,但她的母爱最终让她在亲情和法律面前,选择了亲情。
作者在探究人性恶的同时,并没有忘记描写人性的善良美好,森口悠子和樱宫老师的爱情,修哉和美月之间朦胧的好感,都给冰冷的小说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这些美好的情感最终被仇恨掩埋了,尤其是修哉为了掩盖罪行而杀死美月所形成的强烈反差,令人们为这样年轻的孩子经历的残酷青春深感遗憾。
人性的善恶转变似乎只在一念之间,但绝不是偶然的。小说的结局虽然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可以说,小说对人性的刻画是全面而透彻的,不但通过少年犯罪案件引发的复仇深入剖析了社会弊端、人性丑恶,还不惜笔墨地描绘了人性美好的一面。作者通过写作这样一个反面的教训试图告诉人们,面对青春期的躁动与无知,趋善避恶,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不仅仅要依靠法律,家庭、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应承担起各自的责任。青少年犯罪问题犹如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如果教育引导得法,可以避免罪行发生。反之,如果不顾法律,以恶制恶,只能导致恶性循环。
《告白》尽管是虚构小说,却反映了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通过深刻地剖析犯罪的动机和原因,反映了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亲情的缺失、精神的空虚造成了一个个不可挽回的悲剧,给人们以深刻的警示和启迪。
竺家荣
2015年9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