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定要明白“身教重于言教”,与其跟孩子说一百遍,不如给孩子做一个榜样。因此,父母的示范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从孩子教育心理学角度说,积极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孩子的学习动机常常由直接兴趣、直接需要和某些与孩子切身利益直接联系的动机而激起。引导孩子认识学习的意义,培养求知欲,注意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新颖和趣昧性,会激发孩子积极的学习动机。
日本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家藤永保,被称为“日本发展心理学的第一人”。他认为,发展教育法是适合孩子的教育法。人的智慧不是生下来不加教育培养就能自然产生的,而是在以母亲为主干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养成的,人类的新生儿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而母亲是主动的。孩子能取得多大成就,取决于父母早期对他的整体塑造。
《培养优秀孩子的十大方法》由石磊编著,针对子女的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爱好,结合当今大量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同时借鉴世界各国知名教育家的现代教育理念、方法,归纳编写的。
好父母有好方法,才能培养好子女。好子女有好父母,才‘能真正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虽然同父母的知识、素质、方法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归根结底它是一门爱心艺术。石磊编著的《培养优秀孩子的十大方法》一书正是从这一艺术角度展开的,针对子女的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不同特点、不同兴趣爱好,结合当今大量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同时借鉴世界各国知名教育家的现代教育理念、方法,归纳编写的。《培养优秀孩子的十大方法》的特色在于,针对目前子女的心理特点、需求和父母在日常家教中认识上的误区、方法一卜的不当及种种疑难困惑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分析,并为父母提出了具体参考建议和行之有效的家庭教子技巧。
走出孩子兴趣教育的误区
父母教育孩子,首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按照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很可能使兴趣教育走向误区。这是许多家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父母不应是手持剪刀的园丁,而应当是顺应自然的农夫。只有遵循生命的成长之道,生命才会欣欣向荣。
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小的时候,他的父亲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为一名书法家,可是,左思对书法毫无兴趣,学起来并不起劲。父亲对儿子的表现很失望,于是又让左思改学鼓琴,左思对此还是不感兴趣,学了很长时间也弹不出一首像样的曲子来。
后来,父亲冷静下来进行反思,他发现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他觉得应该以孩子的兴趣为主,而不是以自己的愿望为主。于是,他开始仔细观察左思的一举一动,他发现左思是一个不善于交际的孩子,但记忆力好,爱好诗词,有的甚至过目不忘。他决定善待儿子的这种爱好和兴趣,让他学习诗词歌赋。结果,左思很快成名,把当时的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左思历时10年精心写成的《三都赋》,令当时的文学人士、达官贵人争相传抄,一时间“洛阳纸贵”。左思的文风豪迈、高亢、劲挺、矫健,被当时的文学界赞誉为“左思风力”。
左思的成才得益于他的父亲按照他的兴趣培养了他。顺应兴趣是造就一流人才的基本准则。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项伟大的成果不是以一个人的兴趣为出发点的,没有兴趣的人只能为了生存而复制这个世界,而唯有强烈的兴趣才能激发人去发奋学习和钻研。尽显孩子生命潜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顺应孩子的兴趣培养他。
蔡志忠是一位著名的漫画家,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也是很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的,他有一个信念: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因为父母并不是孩子本身,父母是不该决定孩子的选择和前途的。
一次,蔡志忠的夫人到外地出差,接送孩子上钢琴课的责任就落到他的身上。车到了钢琴学校门前,女儿却坐在车上闷闷不乐,不想下去。蔡志忠问女儿:“为什么不高兴?”女儿说,自己最想学的不是钢琴,而是笛子,可妈妈却觉得学钢琴比学笛子有用。蔡志忠听完了女儿的话,二话没说,便把车掉头,一路开回了家。女儿对爸爸的做法有些担心,不禁问爸爸:“妈妈刚交了4000美元学费,如果不学钢琴,学校也不退钱,那怎么办?”蔡志忠说:“那只好算了。”女儿又问:“妈妈回来埋怨怎么办?”蔡志忠说:“什么也没有你的快乐重要。”
4000美元,不是一个小数目,但蔡志忠认为钱可赚来或节省下来,而孩子的快乐是用金钱买不到的。童年只有一次,不会重来,学习一些孩子不喜欢的东西,那将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变得没有自己。一个失去内在自我的人是得不到快乐的,因为他的个性被扭曲了。
那么,父母在按照孩子的兴趣培养中,如何避免走入兴趣教育的误区呢?我们的建议有七个:
一、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父母自己的兴趣。父母不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毫无选择地跟着父母的意志走。忽视孩子的独立意志,不仅对孩子的兴趣产生致命打击,而且还会对孩子的自我意识、独立人格产生负面影响。
二、要培养孩子的兴趣,重在素质教育。有人认为,“琴棋书画”样样培养,样样精通,就是在搞素质教育。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否在搞素质教育,并不是看你的孩子是否学了琴棋书画,而是看你是否培养了孩子的创造性,尊重了孩子的独立性,发展了孩子的个性,健全了孩子的人格,是否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研究分析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及良好习惯等。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把人的潜能和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每个孩子长大后都能成为现实生活的获胜者。
三、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孩子天赋的流露往往是不经意的,或许是在玩耍时,或许是在学习过程中,也有的可能是在交流、倾听、运动等日常生活中。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1.敏感。比如,对音乐、节奏等极为敏感,有时只要听到音乐声,尚在烦躁哭闹、玩耍也会不由自主地安静下来,这表明他可能具有音乐潜能。
2.偏爱。主要指对某一类事物特别感兴趣,乐此不疲,比如爱诵诗、算术、绘画、表演、观察等,并表现出相当的专长。
3.琢磨。是指孩子自觉地钻研、探索某类事物的原理。比如常常拆卸拼装闹钟、收音机、玩具等,不厌其烦,锲而不舍。
4.积极。有的孩子对父母交代的某类工作特别积极,比如修理电脑、培植花卉等,干得还非常出色。
四.允许孩子兴趣产生转移。有时孩子兴趣的转移是正常现象,这是孩子发现自我、建立自我意识的过程。当孩子产生兴趣转移的时候,大人完全不必大惊小怪,要认真分析,根据具体情况,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孩子的兴趣转移。最重要的是每当发现孩子新的兴趣时,一定要提供丰富的相关材料及相应的环境来进行引导、强化、加深和拓宽,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五、对孩子的兴趣培养不要过多。父母对孩子进行兴趣特长培养,一次只能抓一种,最多不能超过两种进行专业指导和练习。如果孩子还有别的兴趣,孩子也有能力,就让孩子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进行自学。比如孩子对音乐和围棋相当感兴趣,父母可以利用兴趣班来找专业人士指导,如果此时孩子对书法也感兴趣,怎么办?可以让孩子照字帖自行练字,父母进行关注、激励一下即可。但不管孩子兴趣爱好有多少,必须要有户外活动、集体游戏、课外阅读及与伙伴交往共处的时间。对孩子的培养要考虑其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健康人格、与人共处、社会适应、自我整合、自我教育等诸多方面,所以父母要帮助孩子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六、不要把兴趣爱好与功利目的联系起来。比如“琴棋书画”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不要把考试看得过重。因为这远远不是什么技能、技巧的范畴,而是通过这些来开发孩子右脑,发展孩子形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提升孩子审美能力和素质,发展建构孩子个性。教育中只要有功利色彩,父母就会不由自主地进行攀比、催逼,心态容易失衡。导致强行塑造,过度教育,把兴趣变成负担,把快乐变为痛苦,压抑孩子的个性与心灵,使孩子的创造性发展受阻,使快乐远离孩子的童年,导致孩子情感不健康,人格不健全。
七、培养孩子新的兴趣点,拓宽孩子的兴趣。比如,孩子迷恋电视,可以让孩子复述喜欢的电视节目,激发表达兴趣;带孩子到书店去挑选与节目同一专题但内容更丰富的书,引导阅读兴趣;请孩子了解小伙伴对这个专题的看法,培养交往共处和交流兴趣;请孩子搜集社会上对这个专题的反馈,培养评论兴趣;要求孩子把电视上精彩而有意义的节目,写成作文或日记,培养写作兴趣等。可以说,任何兴趣都可以成为发展其他兴趣的基点,只要有人引导和指导。
总之,父母要想让孩子快乐地学习与成长,就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教材,当孩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就要提供丰富的相关材料及环境进行引导、加深和拓宽,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养;让孩子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有深入的了解,培养孩子专注探索的精神。即使孩子兴趣不断地变化,也要不断地进行这种教育,这样就建构了孩子不同的知识体系,发展了孩子的个性,从而奠定了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兴趣的不断变化,不断进行这种加深、拓宽的培养,孩子最后就能找到自己的主导兴趣和特长,即找到“智能最佳点”。尊重孩子的兴趣,就是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培养孩子的兴趣,就县培养孩子的主体意识。
P27-30
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欠发达国家要想发展,最有效的办法是兴办教育;要想帮助落后地区及其贫困家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教育。教育是消灭贫困、落后的最有效的办法。所以,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是根本大计,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是头等大事。
为了培育孩子成才,有许多父母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故事。有的父母还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甚至还有的捡破烂、卖血……在当今中国,子女教育对并不富裕的父母而言,是家庭中的重中之重。
《中国青年报》曾刊登了一篇报道,名为《沉重的爱》。主人公是年仅7岁的小学生,他有一个十分舒适的家,因为他所在的重点学校离家太远,为了让儿子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母亲办了病退,在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又小又潮的屋子,陪儿子一起读书。只有周末,他们一家三口才能团聚。冬天太冷,门窗被堵得严严实实的,屋子里除了一张单人床,一张充当课桌的茶几,做饭的炊具,便全是孩子要读的各种各样的书了。每天放学,母亲就陪着儿子一起读书。母亲说,他们要在这个小屋子里苦熬十二年,直到儿子考上名牌大学。
所有的父母在培养孩子上,都付出了巨大的辛苦和努力,可到头来,却往往得到不同的结果:有的家庭培养出了令人羡慕的英才,但更多家庭的孩子是一生平庸。
决定孩子成才的关键是什么?促成孩子成为英才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戴维斯教授,曾对近干名成功人士和失败者进行跟踪研究,试图找出个人成功的因素和失败的根源。
一天,戴维斯教授采访了一位十分成功的商人,那位商人告诉戴维斯,他之所以能够在商界取得一些成绩,很大的原因是来自小时候妈妈的教育与影响。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三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现在,让我们来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荒草地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去除草,谁干得又快又干净,谁就能得到它!”
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事过不久,戴维斯教授在监狱里采访一个犯人,那个犯人也提到了一个相似的故事:
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去世了,是妈妈把我们三个兄弟拉扯大的。一天,妈妈拿了三根香蕉,准备分给我们吃,但妈妈的条件是让我们一起干一些家务。在别的兄弟干活的时候,我馋得不得了,便悄悄钻进屋子,把三根香蕉全吃了。之后,还担心妈妈骂自己。谁知道妈妈知道后,不但没骂我,还夸我机灵。
从那时起,一种观念便在我心里扎根了,即投机取巧是人生的捷径。从此以后,我面对人生便总是想投机取巧,结果却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戴维斯教授的调查和研究告诉人们: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它们的种子从小就在孩子身上播下了,而在孩子身上播下这些种子的,正是他们的父母。
美国著名教育家威廉·詹姆斯博士也说过:“孩子生下来时是一张白纸,而最终这张纸是否能被描绘成一幅精美的图画,那完全取决于他们的父母。父母是塑造孩子的工程师。”
一位作家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在北欧某国时,看到几个小孩子打架。一位孩子的母亲过来后问孩子:“你们为什么要打架呢?你们为什么不友好呢?一块儿谈谈好吗?”而在中国农村,作家见到一位被打孩子的母亲怒气冲冲地责骂其他孩子:“再打他看我不揍死你们!”作家感叹,这样的教育结果只能是导致孩子非理性的思维以及对暴力强权的依赖。他说,民族未来的较量就是年轻女性的较量。
有一位农民,竭尽全力供女儿读书,在明知考大学无望时还让女儿读高中。村人不解,他却说:“我知道女儿考不上大学,还得回村里种地,可她将来总要当妈妈,有点儿文化教育孩子也不一样。”
100%的父母都爱孩子,可至少有80%的父母不懂教育。这些父母对学校有很大的依赖性,在孩子受教育的过程中,这些父母认为学校是主战场,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角色。父母这样片面地依赖于学校教育是不可取的,也是非常有害的,而存在这种思想的父母大都是因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很有限,因此,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实际上是有些不知所措和推托责任。其实,教育是爱心的科学与艺术,掌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并非难事,也未必要求父母必须有多高的学问。因为这并不是要由你自己告诉他知识,而是你用各种方法去鼓励孩子学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走上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只有真正明白教育目的的父母,才能引导、激励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塑造着孩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只有好父母才能培育出好孩子。客观上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但最终有的成为了人才,有的却不能,决定因素在于他们的父母是否掌握了正确的理念、方法和技巧。
好孩子源自好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父母从小塑造孩子的好品质,才能为孩子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父母都明白,考分不是评价孩子的唯一手段,综合素质才是孩子成才的根本,因此他们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可见,家庭是教育孩子的最重要的场所,父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的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每一位父母都应当明白自己的角色,和孩子一起成长。
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艺术,虽然同父母的知识、素质、方法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归根结底,它是一门爱心艺术。本书正是从这一艺术角度展开的,针对子女的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不同特点、不同兴趣和爱好,结合当今大量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同时借鉴世界各国知名教育家的现代教育理念、方法,归纳编写了这本《培养优秀孩子的十大方法》。本书的特色在于,根据目前子女的心理特点、需求和父母在日常家教认识上的误区、方法上的不当及种种疑难困惑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分析,并为父母提出了具体参考建议和行之有效的家庭教子技巧。
好父母有好方法,才能培养出好子女。好子女有好父母,才能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