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天注定,在我年少轻狂时,还以为人生的道路繁花似锦,老天却早就在前方给我安排了陷阱,幸亏中国武术提前赋予了我免疫力。
我拖着俘虏撤退,眼看着炮弹朝我们飞来,我扑在俘虏身上,炮弹在附近爆炸。突然一颗手雷砸在我的脚下。班长大喊:“丁晓兵危险!”……
我开始了人生中第二次学习用笔。在战场上打仗需要流血,写字画画同样也要流血,要想以残缺之躯活出精彩,我必须面临终身的战争。
假如十年二十年之后仍有事迹在你身上出现,你才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在那次年终军事考核中,共计8个军事训练课目,我的成绩是7项优秀1项良好。我从来没有这样激动过,因为这一次意味着我的新生的开始。
这一本偶像级的战斗英雄亲笔写作出版的书。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丁晓兵以生动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城市少年如何从小习武,崇拜英雄,战争爆发后毅然从军并在战场上成为英雄的往事。
在训练场上他把自己煅造成最优秀的新兵,很快被选拔奔赴前线成为一名参战的侦察兵。在执行抓捕任务时,他为了保护身边的战友,抓起敌人扔过的手雷,手雷在扔出的一瞬间爆炸……他割断右臂,扛着俘虏、翻山越岭,胜利完成了任务,而他却因大量失血“死了”。
“独臂英雄”才19岁,生活向他展开了各式各样的面孔,丁晓兵何去何从?听他娓娓道来。
他忠于自己的理想、信念。他放弃了组织上安排的优厚待遇,毅然选择了基层部队,他从指导员做起,不仅带出了优秀的连队,而且写出了大量新闻稿件,把后进的部队带出了先进的风采。他爱兵如子、清正廉洁、浩然正气。
他用左手打出一个个齐整的背包,投出最远的手榴弹,打出最好的射击成绩;他用左手写出一笔笔漂亮的书法、画出一幅幅精美的国画,并且做出可口的饭菜。他用不懈的追求收获了一份期待的爱情、一个美满的家庭。
他告诉人们:没有什么困难是战胜不了的,只要你不放弃,你顽强地努力。
他的身体为了国家、人民而残缺,但他的精神、他的人生却因坎坷而完美精彩。所有的读者将看到英雄偶像五味杂陈、辛酸苦辣的生活,被他的巨大魅力所感染。
我们家也算是军人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曾是军人,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父亲丁永年参加过抗美援越)。虽然他们在战场上作战也很勇敢,但都没碰上成为英雄的机会。他们也经常讲战场上的故事,说在战场上,牺牲是常有的事。爷爷讲在朝鲜战场的时候,天气很冷,官兵们从水中蹬过,全身都结了冰,看到前面的战友像一截一截的木头向前滚,敌人炮火袭击,整排整排地倒下去,但即使是这样,后面的人没有一个退缩的,大家争相往前冲呀,踩着牺牲战友还温暖的、软乎乎的遗体,头发都竖起来了,还是往前冲。
记得小时候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在心里直遗憾,我爷爷怎么就没光荣地牺牲在战场上呢?那样我不就成英雄的后代了吗?那小朋友们得多羡慕我呀?!转念一想,不对,要是爷爷那会儿成了烈士,不就没我爸爸了吗?没我爸不就没我了吗?哎,此事古难全啊!
公平地讲,尽管爷爷爸爸没有成为大英雄,可他们的从军经历毫无疑问地影响了我的喜好。我小时候,父亲在浙江金华当兵,母亲带我到部队探亲时,看到战士们拿着枪很神气很威风。打那时起,我特别喜欢枪,我们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喜欢什么就去商店里买。那时候,我家住在乡下,一家五张嘴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填,买支玩具枪基本是个梦,我就用泥巴做土手枪,做一次不像,天天没事就做,做到后来就很像模像样了。别在腰间出去转一圈,别的小朋友都想摸一摸,我会视平时关系好坏有选择地让个别几个人摸一摸,那个牛哄哄的小样,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好笑。
那时候,我还有一项顶顶重要的精神活动,就是看电影。中国的外国的,只看打仗的。为了看一场电影,小小的我可以扛个板凳走几个小时好几十公里,像《奇袭白虎团》、《地雷战》、《地道战》、《林海雪原》等等。
每天工作之余,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就开始记录四十多年的往事。此时面前没有任何人,只有身体之中的灵魂与我对话,“他”最了解我,也是我最忠实的听众,如我的倒影,映出我成长的轨迹,“他时刻”提醒我把一个完整的自我赤裸真实地展示出来,这也就成了《左手礼》的来由。
在记录每一个故事时,我不禁问自己:这四十多年究竟刻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岁月轨迹?是否在媒体刻画的后面还隐藏着另一个丁晓兵呢?在回忆的通道上,我用批判的眼光来剖析自己,一方面是走向自己,还原一个真实的丁晓兵给大家;另一方面是告别自我,开始一条新的向前的路。于是,我用“行、感、悟、爱”开始我的“倒影”和过往年华的叙述。
“我行”——行走是一所没有课本的学堂。我曾读过一篇关于旅行和旅游两个词语区别的文章,其中说得很好,旅行意味着学习,旅游则透着游戏和娱乐,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这个“行”字。“行”是过程,“行”,没有尽头。“行”的每一个驿站,都是一个进步的台阶。行走是愉悦而必要的。我-直在行走中,从合肥的小镇到西南的边陲,到江浙水乡,到南京古都,到南粤大地,我不断地发问与发现,不断清理并丢弃那些笨重的包袱,用新鲜的“空”和“草叶”充实我的行囊。《水鬼》、《我当“师傅”的日子》、《好男去当兵》、《第一次执行任务》、《对我意义非凡的一次考试》、《磨难是金》等,就如实记录我一路走来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也正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丰富了我人生的阅历,拓展了我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在行走中,我不断地“拓荒”,不断地成长,从一个贫乏的“愣头青”,不仅在职务上成长为-名共和国的正师职干部,更在精神上有了自己独特的“储蓄”。
或许这本书面世时,熟知我的人会有一个疑问:“在个人出书热的浪潮中,你丁晓兵怎么也赶起时髦了?”
确实,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著书立传是文人墨客闲情逸致的产物,而作为一名舞枪弄棍、略显粗犷的军人,显得有些不着边际。
我赶这回“时髦”,要从两年前的一天说起,总政宣传部及解放军出版社的同志找到我,让我为他们策划的一个“时代英雄谈人生”的选题写一本书,这套书大概定了五六位“时代英雄”,都是这些年来各媒体宣传的在全社会影响较大的部队重大先进典型,而我很荣幸地名列其间。
说实话,对于写书,我是有些顾虑的。一是因为人民出版社、解放军出版社、学习出版社已经先后出了有关我的三本书,有人物传记类,也有故事集类,再出书难免有重复之嫌;二是因为虽然我平时也爱写点东西,发表过一些文章,但那毕竟都是些小东西,十五六万字的书从未操练过;三是我工作繁杂,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有限,我又是个较真的人,一旦答应人家,必得全力以赴,只怕既影响了工作又弄不出像样的文稿。
解放军出版社的同志似乎早就预料到了我的想法,总编郑晖认为虽然别人几次三番写过我,但自己来写却完全不同,其角度深度别有洞天,至于时间,鲁迅先生说了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想挤总是有的,他知道我绝不好意思说比鲁迅先生还忙,他还说这个策划社会意义重大,肩负着引导教化青年的重任。最后,他无比信任地盯着我的眼睛说:“丁政委,我相信你能拿下这个活儿。”
郑总编不愧是高手,见面之前,他早已洞悉了我的性情性格,于是,他就这样轻而易举打消了我的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