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934-1935中缅边界调查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周光倬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34年英国入侵云南边境造成“班洪事件”,周光倬为“外交部特派云南边地调查专员”,经昆明、楚雄、腾冲入境,将调查经历与沿途山川风貌、人文风情等作《1934-1935中缅边界调查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周光倬、张剑、徐雁平、彭国忠、周润康编著的《1934-1935中缅边界调查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为学界提供阅读和研究的便利,多层面、多角度地呈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肌理与血脉、骨力与神韵。

内容推荐

周光倬、张剑、徐雁平、彭国忠、周润康编著的《1934-1935中缅边界调查日记/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重大规划项目,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收入之列。

目录

前言

滇缅边界调察日记

滇缅南段未定界调查报告书

回滇调査班洪的任务及感想

呈蒋介石信

云南边疆之危机

附:班洪总管胡忠汉表陈

试读章节

一时赴党部,命佣人送气象仪器请陈一得先生代校正,即赴教[育]厅访袁代厅长及各熟友何逖江及邵子柏。天忽大雨,辞出,在途中猛雨骤降,雷电交作,街中忽成洪河。至省师门口问李校长未在,即待雨歇,约一时之久。乘车至实业厅访实若,便访李松如森林局长,谈至四点半即偕实若出,赴甬道便餐。遇李梅轩,短行至公园,小坐于公园管理处。七点至实若处谈,伯超亦来,畅谈予此行之抱负与实行计划,以做事为前提,并不问一切,因此事不仅关系个人,实于省于国之将来有极大关系也。至十时始返。

二十日 晨九时,曲木兄来寓呼起。因今日为党部全体工作人员游西山,邀同游,十一时下船,故即披衣起,整理行装,留曲木在子麒甥处早膳。预备携带之照相机等物装一小皮箱,送至省党部,即包扎行李。至党部偕曲木出外购得一短筒胶皮鞋,价滇票十九元,价殊昂,在外各阜,至多一元已足,此亦因滇省路远程繁之故。十二点乘人力车出小西门,至杨表兄杂货肆中略谈。杨表兄于[民国]十三年(1924)丧弃姨母,于[民国]十年(1921)丧偶,有子一人,今已群孙满堂,亦老成实在,故生计可告不缺,而家室得以继续也。下午一点由篆塘搭小木舟趋西山之路,遥看太华华庭,三清阁在望。天清气朗,阳光照耀,温和可爱。舟与池波相击,荡荡有声。舟略摇曳,不觉其苦,而觉神采之焕发。盖予记幼年随长兄于民[国]三四年时来游,今已相隔二十余年,山河不改,而人物已变,不胜感慨系之。予于民[国]十五年(1926)及民[国]二十一年(1932)两次返乡,久欲来此一游,皆因时间与人事之两重关系,终无缘来。今幸有缘,亦幸事耳。三点半抵山麓,山中森林葱[郁],较之以前已不枯焦矣。寻山路而上,久未爬山,行步已觉吃力。自山麓至太华寺相距五里,坡度尚不为峻,中间已休息四五次,始至目的地。寺位于太华山之阿。寺位置为北偏东,高度二千一百八十米,较昆明城高二百米。寺塑弥陀像四大金刚,进门后两旁有走廊,作西北及东南向。东南有鬟镜轩,为云贵总督范承勋所题,有碑志可考。北面为正殿,供大佛三尊。其后台较高,为缥缈楼,亦系今龙主席捐款新建。工程建筑均不甚坚固。缥缈楼有二层,为太华寺之藏经楼,然该寺则无经可藏,惟供游人之下塌处。滇天气温和,故游人任处可陈铺位,惟遮蔽风雨处即可。大殿之左旁,建一椽客房,两层楼,内部虽宽大,而工质则甚差。此次党部来人,共五六十人,各客室俱住满,极热闹。有唱歌剧及玩麻将及斗纸牌者,无不欢笑。予独与曲木君散步寺中,领略寺院中赏月景,另有景界,另有幽契,此正合诗人哲人之境界。五点半晚餐,在露天席地坐,别有风味,予拍一照留纪念。晚饭后始知气象台筹备处设于此,义堂亦在,此为予所不及料者。黑夜中始与其相会,握手甚欢。盖又隔三年之友人,径谈别情,予又将行李寄存于彼室中。介绍曲木藏尧于彼,彼此意趣亦相投,畅谈甚久。因拟明日游山,故特早睡。夜间畏寒,三点起来即不成寐。天光忽忽睡去,至八时始醒。披衣起,幸所受寒气不重,故精神尚佳。

廿一日天晴朗。八点起后服伤风药片。早点后即偕同义堂兄登气象台。台建于寺后太华峰巅,台凡三层,相联一排,中下层皆六问,上层则为三问,最上为露天台,所以装置测风及云之仪器,方向为北偏东。墙壁皆石垒砌,问以钢骨,故尚坚固,但台址甚高,云南冬春两季风皆大,不能不坚固,否则如何以经久。台下两旁建职员宿舍两栋,今落成一栋,外观工程已达七成,今年十月间或可完工。闻此台工程为安南人所包建,监工亦一安南苦力,此不能不为吾滇人士羞。今盖造二较近代之建筑物,即无此项人才,尚仰赖于亡国之安南人,是吾滇人安南人不如也。据予所携之高度计测得太华寺鬟镜轩高为2180公尺,气象台高2340公尺,较太华寺高160公尺,但坡度不陡,途程曲折约三里。在台址处拍照二张,留作纪念。

十二时偕张君及随从一人引导赴三清阁。阁距太华寺五里,因上下登山之故,中途必休息一二次,时问一小时可到。沿路所见,则美人峰为红土岩层,过此向南至西山三清阁一带,则为水成之石灰岩。石林差错林立,面滇池而背安宁县邑,其峰特显高峻。实际测得高为石室处2210公尺,太极宫2215公尺,较太华峰为低,惟其巅或较高,俟明日下山时再为比较之。三清阁建于西山悬崖中,阁楼相联共七椽,上下均可住客人,外有石栏。阁下走廊有木栏皆可凭眺。昆明全境,历历在目,沙洲丝披参差,眼界较太华寺为广。下瞰湖有名长堤者俗呼老龙河,传为龙主席以前因与胡张之争,失败生还处,亦一趣闻也。阁址上排为三圣殿,左右为玉皇殿及孔圣殿,再上一层为五老殿,其上为老君殿,更上始称太极阁,起屋甚小,近有人以铁栏围之。老君殿之下,即号称绝境之西山石室之人口处。石室人口处题日普陀胜境,循山凿石开通。曲折人至尽头处,建有石栏,防游人之危险。石室有两进,因岩层系石灰岩,故年远并不见侵蚀作用之显著,今仍保持其胜览。在该处拍影二张即返三清阁,命住持道人代热米饭及火腿罐一听供午便。后遇品卓大哥自山麓游泳归,握手甚欢。饷以咸菜,甚可口,得多啖一碗。三时循原路而返太华,已钟鸣四下矣。五点晚餐,饮酒不少,几醉。夜间听南京及本省之广播音。十一时半记日记即寝。

廿二日 八时起床,日光已照耀窗上。催气象台之佣人起来热水,洗面后收拾行李,九点半早餐,全体到太华寺大门口拍照,即偕藏尧兄及张君往华亭寺游览。迤逦下山行五六里到目的地。寺位于太华山之阿,被丛林所遮蔽,系唐继尧①主滇时,请虚云和尚来主持后重装修建筑,规模殊大。山门悬唐立靖国云栖寺直额,塑护法神像于两旁,有木栏围之。门内立四大天王像及弥勒佛韦陀像与其各寺同。门口有藕池,椭圆形,植荷渠于其中,周以石栏,为放生池。旁建一钟阁,为人寺之正路。大门内院落甚宽,台基甚高,为大雄宝殿,建筑不亚于普陀之佛顶山后寺规模。金佛庄严,两厢塑五百罗汉,相小而神采尚工。在寺中摄影二三张。

P22-24

序言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年6月17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前财政部长、前国防部长、前国家安全顾问致信国会称:“中国注定要在21世纪中成为一个伟大的经济和政治强国。”(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六版英文版序,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版)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转型成功,相反,中华文明今天面对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新型的中华文明到底会怎样呈现,又怎样具体表现或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人们还在不断探索。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恐怕无法给出答案。但我们坚信,在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必将凤凰浴火,涅檗重生。这既是数千年已经存在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的经验事实,也是所有为中国文化所化之人应有的信念和责任。

不过,对于近现代这一涉及当代中国合法性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了解得还过于粗线条。她所遗存下来的史料范围广阔,内容复杂,且有数量庞大且富有价值的稀见史料未被发掘和利用,这不仅会影响到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规律性认识,也会影响到今天中国新型文明和现代化建设对它的科学借鉴。有一则印度谚语如是说:“骑在树枝上锯树枝的时候,千万不要锯自己骑着的那一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为承载和养育我们的中华文明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这是我们编纂这套《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的初衷。

书名中的“近现代”,主要指1840 1949年这一时段,但上限并非以一标志性的事件一刀切割,可以适当向前延展,然与所指较为宽泛的包含整个清朝的“近代中国”、“晚期中华帝国”又有所区分。将近现代连为一体,并有意淡化起始的界限,是想表达一种历史的整体观。我们观看社会发展变革的波澜,当然要回看波澜如何生,风从何处来;也要看波澜如何扩散,或为涟漪,或为浪涛。个人的生活记录,与大历史相比,更多地显现出生活的连续。变局中的个体,经历的可能是渐变。《丛刊》期望通过整合多种稀见史料,以个体陈述的方式,从生活、文化、风习、人情等多个层面,重现具有连续性的近现代中国社会。

书名中的“稀见”,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珍本秘籍经影印或数字化方式处理后,真身虽仍“稀见”,化身却成为“可见”。但是,高昂的定价、难辨的字迹、未经标点的文本,仍使其处于专业研究的小众阅读状态。况且尚有大量未被影印或数字化的文献,或流传较少,或未被整合,也造成阅读和利用的不便。因此,《丛刊》侧重选择未被纳入电子数据库的文献,尤欢迎整理那些辨识困难、断句费力、裒合不易或是其他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文献,也欢迎整理那些确有价值但被人们习见思维与眼光所遮蔽的文献,在我们看来,这些文献都可属于“稀见”。

书名中的“史料”,不局限于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范畴,举凡日记、书信、奏牍、笔记、诗文集、诗话、词话乃至序跋汇编等,只要是某方面能够反映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色以及人物生平、思想、性情的文献,都在考虑之列。我们的目的,是想以切实的工作,促进处于秘藏、边缘、零散等状态的史料转化为新型的文献,通过一辑、二辑、三辑……这样的累积性整理,自然地呈现出一种规模与气象,与其他已经整理出版的文献相互关联,形成一个丰茂的文献群,从而揭示在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叙事背后,还有很多未被打量过的局部、日常与细节;在主流周边或更远处,还有富于变化的细小溪流;甚至在主流中,还有漩涡,在边缘,还有静止之水。近现代中国是大变革、大痛苦的时代,身处变局中的个体接物处事的伸屈、所思所想的起落,藉纸墨得以留存,这是一个时代的个人记录。此中有文学、文化、生活;也时有动乱、战争、革命。我们整理史料,是提供一种俯首细看的方式,或者一种贴近近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文本。当然,对这些个人印记明显的史料,也要客观地看待其价值,需要与其他史料联系和比照阅读,减少因个人视角、立场或叙述体裁带来的偏差。

知识皆有其价值和魅力,知识分子也应具有价值关怀和理想追求。清人舒位诗云“名士十年无赖贼”(《金谷园故址》),我们警惕袖手空谈,傲慢指点江山;鲁迅先生诗云“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我们愿意埋头苦干,逐步趋近理想。我们没有奢望这套《丛刊》产生宏大的效果,只是盼望所做的一切,能融合于前贤时彦所做的贡献之中,共同为中华文明的成功转型,适当“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丛刊》的编纂,得到了诸多前辈、时贤和出版社的大力扶植。袁行霈先生、傅璇琮先生、王水照先生题辞勖勉,周勋初先生来信鼓励,凤凰出版社姜小青总编辑赋予信任,刘跃进先生还慷慨同意将其列入“中华文学史史料学会”重大规划项目,学界其他友好也多有不同形式的帮助……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做好这套《丛刊》的信心。必须一提的是,《丛刊》原拟主编四人(张剑、张晖、徐雁平、彭国忠),每位主编负责一辑,周而复始,滚动发展,原计划由张晖负责第四辑,但他尚未正式投入工作即于2013年3月15日赍志而殁,令人抱恨终天,我们将以兢兢业业的工作表达对他的怀念。

《丛刊》的基本整理方式为简体横排和标点(鼓励必要的校释),以期更广泛地传播知识、更好地服务社会。希望我们的工作,得到更多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2013年4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