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归去来兮/世界华人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施雨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施雨编著的《归去来兮》内容介绍:作为一个变革时代的文学思潮,移民文学的路途还将坎坷漫长。但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朵朵奇异而清澈的长河浪花,毫无疑问地正在为中国文学的洪波巨浪提供着一股来自海外世界的湍水激流,其意义无远弗届。

内容推荐

施雨编著的《归去来兮》内容介绍:她轻松、幽默、自嘲的笔法缀成一部富有可读性的文集,每篇文章都包含了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能引动读者的兴趣。与她同样侨居美国的家庭主妇读了会起共鸣,不熟悉美国生活的中国读者,也可在文中拾得一些有趣或有益的指点。

回首百年沧桑,纵看百年耕耘;百年孤独,百年收获。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长河对外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战”、“交融”状态中递进成长,对内则继承了“五四”新文化所开创的面向世界的精神源流。它的可贵,首先在于解放心灵,卸下了传统意识形态的重负,因此能坦然面对外部世界,并冷静地回首历史。这些作家,不仅仅是要告别“乡愁文学”的囹圄,更有对“个体生存方式”的深入探求。历史造就了新的一代“乘桴于海”的中国人,就必然造就一代新的移民文学。一起来翻阅《归去来兮》吧!

目录

亲子故事

 后院的天空

 墨西哥历险

 倾巢出游图

 苦儿学琴记

 辛苦学中文

 走在岁月里

 儿大不由娘

 孺子可教否

 情人何其多

 儿子像谁多

 总被无情恼

 曾经的伤痛

 编辑真难为

 忘年的伙伴

 老妈的故事

情理故事

 兰花女子

 记忆中的三坊七巷

 母亲的百宝箱

 江西的山水与人情

 追忆吴小龙

 人狗之间

 岁末

 女朋友

 遭遇警察

 日薄西山

 见好就收

 车到山前

 心病心药

 万圣节之夜

 与神童共舞

 锡婚纪念

作家故事

 诗外的洛夫

 余光中的多情人生

 台北的杨平

 舒婷与董芳

 张翎印象

 董鼎山、赵浩生与李华敏

 达拉斯的瞎子

 陈瑞琳印象

 北京与张祈

 结识哈雷

 说说程宝林

 比利时的章平

 他,就是卢新华?

 王性初啊,王性初

 映日荷花——萧映印象

 《彼岸》的王威

 夏雪

 罗西、阮克强

 我姐宋晓亮

试读章节

去过德州的人都明白“德州什么都大”的含义。德州之所以什么都大,就是因为地大。地大房子就大,房子大后院也大。后院一大,孩子们的玩心和贼胆便无比大。在孩子们的心里,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后院在他们的心中就是无可比拟的大干世界,无可替代的美丽天堂。

住在德州的中国人,很少有不在自家的后院种种花树瓜果什么的。由于那儿的气候湿热,夏季绵长,非常适合种植。除了花草树木,我们也学着人家在屋前屋后种瓜种豆。从前在达拉斯的房子也有一个后院,约一个半篮球场那样大小。我们就把靠东边的院子一角围起来种一些菜,菜倒是长势良好,可那上面吃菜叶的绿虫子也相当肥硕。不知为什么,我天生就怕极了这种软体蠕动的丑东西。因为菜总是要吃到嘴里的,所以不敢乱洒杀虫剂,只好听任那些虫子快乐逍遥。那个小菜园子是我的“禁区”,全家人都会进进出出,只有我绝不肯迈近一步。

院子后面,孩子们秋千架的旁边是葫芦瓜的瓜棚,母亲把它搭得很田园、很浪漫,也很美丽,千万颗葫芦瓜在成长,自己吃不完就送四邻朋友。春天只种四五棵瓜秧,到了夏季就能结出两三百个瓜来,临近秋末直把家人和众朋友吃得谈瓜色变,到了中国店采购,打死也不肯朝放瓜的地方多瞅一眼。

说实话,看瓜成长可比吃瓜好玩多了,一个充满田园风光的后院给人无限的美感和享受。这样的一个后院就特别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美国教育强调的是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里自由地发挥想象力,父母最好还要陪着孩子们一同织梦、冥想、捕蝶、垂钓、捉虫、建树屋、造狗窝……得时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说到对孩子的这种教育方法,亚洲的日本算是最早推崇的,日本在战时就有“巴氏学园”,战后有“绪川学校”。它们都主张“田园教学”,崇尚引进自然的理念,提倡自然教育,激发潜能。

好吧,那就因材施教,咱们家后院有什么自然美,都让孩子们自由创意一把,做父母的不但不敢随便阻拦,还要努力配合他们的所作所为。白天和孩子们一起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然后应景教学,告诉他们蚂蚁是怎样传递消息,交代同伴远处食物的方向和方位:晚上与孩子们一齐捉萤火虫,同时让他们知道,萤火虫和蝴蝶一样也是从小毛毛虫变来的,荧火虫是成虫,一旦变成萤火虫,它们就不吃不喝,寿命只有短短的七天时间:阴雨天,孩子们惊奇地发现树干上长出毛茸茸的霉菌来,就赶快给他们解释,霉菌是一种低级植物,像草和树一样会长大,经常寄生在食物比如面包、水果上面……

为了让孩子们也能像了解宏观世界一样了解微观世界,我们特别买了一台显微镜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们。教他们如何把要看的东西摆在载玻片上,对好光,调好焦距。带孩子们看过糖、盐、菌丝、头发、皮肤脱屑、洋葱表皮等等,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己操作。忙了一阵家务,探个头问他们,你们现在在看什么?孩子们答:“灰尘。”过一阵再问,他们又答:“口水。”P3-4

序言

当今世界,东西方的文化融合己成为21世纪的主旋律。纵观全球,正是因为移民浪潮的归去来兮,一个民族才得以迅速吐故纳新,在交流与磨合中不断强大。

中国人走向世界的道路尤为艰难而曲折,更伴有耻辱的血泪。追溯华语移民文学的历史,以北美为例,最早有书面文字记载的是19世纪中叶的诗歌和民谣,代表作为张维屏的《金山篇》(1848—1852)和黄遵宪的《逐客篇》(1882—1885)。前者描述了早期华人美好的美国梦,后者表达的却是美国梦在现实中的幻灭。到了20世纪初,人们认为庚子赔款中旅美小留学生容闳写的《西学东渐记》为最早的华语留学生文学。再后来,出现关于海外华工的文字记录是1905年由上海集成图书公司出版,作者化名为溯石生的《苦生活》,被称为是“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另一部晚清域外题材的小说《黄金世界》,1907年刊登在《小说林》杂志上,描写的是旅美女工的惨状。再后来,便有吴研人的《劫与灰》,写的是“卖猪仔”到国外又回到家乡的惨痛经历。以后人们在美国“天使岛”的牢房墙上发现了许多用中文写下的诗文,成为早期移民情感的直接抒发。

“五四”运动之后,虽然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移民文学,但当时的国内文坛却已有相关的域外题材的优秀作品问世,如诗人闻一多的《洗衣歌》,老舍先生的《二马》,蒋梦麟的《西潮》以及郁迭夫的留日小说等等(20世纪40年代又有钱钟书写的《围城》)。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大规模的海外留学浪潮。当年留学欧洲的作家有:徐志摩、老舍、巴金、林徽因、苏雪林、凌叔华、陈西滢、戴望舒、许地山、钱钟书等,他们不仅在海外有精彩创作,而且从欧洲带回了写实主义、浪漫主义和人道主叉。当年留美的作家则有:胡适、林语堂、粱实秋、冰心、曹禺、闻一多等。胡适从西方拿来的新文化,正感应着“五四”时代“民主”与“科学”的呼唤,他的哲学和文学思想整整影响了一个世纪。构成现代文学的另一批重要作家就是当年的留日学生,他们是鲁迅、郭沫若、周作人、郁达夫等,海外生涯及创作时于他们的意义无疑是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源头的重要起点。

海外的华文文学创作,直到20世纪中叶才真正具有了自己的规模和声音。以北美地区为代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不少从中国出来的留学生,学有专长却家国如梦,笔力雄健且思虑沉重,当时由林太乙主编的《天风》杂志上发表了不少留学生的作品,主题多徘徊在“去”和“留”的挣扎,可说是海外“留学生文学”的初试啼声。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台湾掀起“出国潮”,涌出一批年轻而成熟的作家,于是有了以於梨华、白先勇、欧阳子等为代表的“纽约客系列”,其作品充分表现出留学生文学所具有的基本特质:在“无根”的精神痛苦中,在“接受与抗拒”的文化冲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同时在事业、国家、爱情、婚姻的漩涡中走到了移民文学的前沿,并创造了海外华语文学的第一个高峰。

与此同时,以旧金山“天使岛诗文”为发轫而形成波澜的“草根文学”也成为美华文学的重要一支。其特质就是表现几代海外华人特别是底层的华人在美国的拼搏中所经历的血泪悲欢,以黄运基为代表的“金山作家群”的创作,既与60年代勃兴的台湾“留学生文学”浪潮中所描写的中国知识分子漂流异域的那种“离根的乡愁”有精神内涵上不同,也与后来80年代兴起的新一代移民文学中“自我放逐”的文化挑战迥然有异。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海外“新移民文学”逐渐成长壮大,尤以北美文坛阵容最为强大,被誉为是“美华文学的第三次浪潮”。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底,中国大陆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迭121.17万人,可谓百万大军乘桴于海,移植在异国他乡。他们带着自己纷繁各异的经历和沧桑深厚的文化印痕扑入这全新的国度,其感觉之敏锐可谓纷纭复杂、跌宕起伏,或许是时代的变化,或许是|心智的成熟,比诸上一代作家,在汹涌而来的美国文化面前,他们显得更敏感更热情,同时又不失自我,更富思辩精神。他们减却了漫长的痛苦蜕变过程,增进了先天的适应力与平衡感;他们浓缩了两种文化的隔膜期与对抗期,在东方文明的坚守中潇洒地融入了西方文明的健康因子;他们中很快就涌现出一批有实力、有创建的作家和写作人。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闻到东西融合的气息,也能观览到“地球人”的视野与感觉。

毫无疑问,经过近30年来的努力,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在海外的华文文坛已经占据着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这是一群非常奇特的作家:职业各异,贫富不均,不为名利,只为灵魂。从雪山脚下的瑞士小镇,到郁金香盛开的荷兰都城;从北国枫叶的加拿大,到墨西哥湾环抱的北美海岸,只要有华人打拼的地方就有汉字创造的文学!文学,真正是一种最奇特的生命。有灵魂的地方它就会发芽、生长、结果,而尤其是在酷烈的文化交战的土壤,文学则更顽强地为历史与现实留下一丛丛鲜活迷人的奇葩。

纵观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先是有上世纪90年代的《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北京人在纽约》为代表的草创发轫期。90年代初期,以查建英、苏炜、闰真等为代表的“大陆留学生文学”为先声,之后有严歌苓、张翎、虹影等的扛鼎之作诞生,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向纵深发展。到了21世纪初,无论是生活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表现在文学精神的觉醒与升华,海外新移民文学开始具有自己成熟的个性并出现其代表性作家。

除了小说创作上的突出成就,海外的移民散文也收获甚丰。可以说散文随笔的创作在海外拥有着最广泛的作者和读者群。由于海外生活天地的宽阔和情感的自由,抒写性灵的文字就尤其精彩纷呈,作家们不拘泥在乡愁的怀恋和精神上的何去何从,而是在极其纵横深入的领域表达自己独特的中西文化的认知和探索。

这套《世界华人文库》,首批推选的作家以北美文坛为聚焦点。书目包括:王鼎钧、刘荒田、张宗子合著的《小品接龙》;陈瑞琳编著的《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少君的《人在旅途》;施雨的《归去来兮》;宋晓亮的《心的驱动》;融融的《感恩情歌》;陈晚的《美国男女》;依娃的《我的乡村》;冰清的《美味人生》;王威的《纽约手记》等,可说是海外移民生活多方位的呈现。

回首百年沧桑,纵看百年耕耘;百年孤独,百年收获。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长河对外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战”、“交融”状态中递进成长,对内则继承了“五四”新文化所开创的面向世界的精神源流。它的可贵,首先在于解放心灵,卸下了传统意识形态的重负,因此能坦然面对外部世界,并冷静地回首历史。这些作家,不仅仅是要告别“乡愁文学”的囹圄,更有对“个体生存方式”的深入探求。历史造就了新的一代“乘桴于海”的中国人,就必然造就一代新的移民文学。

曾几何时,中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在历经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巨变之后,随着滚滚分流的炎黄子孙,呈现出色彩绚烂独特的区域性创作特征。神州本土文学的发展,在丰厚的人文文化积淀下和历史反思的风暴里聚合成一股乡土沉重、都市粗粝的文学主流,海峡对岸的文学创作,半个世纪来由于社会的急剧变迁,文坛上常常是昙花一现、思潮迭换,物质的迅速丰富使作家的笔端无法沉重,而时空的局限又不能真正探索民族的精神苦难。当我们再把目光移向“东方之珠”时,又会发现香港的文坛则是大都市的情调配合着商业运作的快餐脚步。历史的发展真是奇妙,正当神州文坛苦求突破、港台文学茫然无归的时候,人们却突然发现:执华文母语写作的移民作家竞悄然遍布了世界各地,而且展现出一派“风景这边独好”的盎然生机。

作为一个变革时代的文学思潮,移民文学的路途还将坎坷漫长。但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朵朵奇异而清澈的长河浪花,毫无疑问地正在为中国文学的洪波巨浪提供着一股来自海外世界的湍水激流,其意义无远弗届。  2010年7月10日于美国休斯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