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之父:只能模仿,无法超越。最经典、最权威、最全面、最值得收藏的悬念故事集。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连续剧。希区柯克的故事有自己一贯的模式,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根据他的理论,悬疑必须设计成这种紧张气氛:以观众为主线,通过剧中角色陷入危机的情节来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造成的,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但是又必须让身处其中的无辜者不会受到伤害。于是,我们看到了男女角色之间的互动,而他们却毫不知情;我们了解了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但是却无法推测下一步希区柯克会让他们发生什么事情……
“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所汇总的故事,均根据希区柯克的电影和电视剧改编。本书为系列之一,收录了《犯罪现场》、《连环命案》、《机密情报》等五十二个故事。
悬念大师希区柯克1899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蔬菜批发商家庭,从未受过正规的电影和戏剧专业教育。1920年进入电影圈做字幕设计。1926年拍摄《房客》,一举奠定在电影界的地位,这部电影当时被誉为“英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影片”。1939年,应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制片人之邀,希区柯克到妒莱坞执导他的《蝴蝶梦》,一鸣惊人,捧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此后,希区柯克一发不可收拾,佳作迭出,拍摄了《爱德华大夫》、《美人计》、《后窗》以及《惊魂记》等杰作。
“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所汇总的故事,均根据希区柯克的电影和电视剧改编。本书为系列之《犯罪现场》。
警官托妮·雷米尼兹站在东区公寓的门口,一只脚轻放在另一只脚上。她站立的姿势和15年前站在圣胡安她叔叔拉斐尔那个肉店门前的光脚小孩完全一样。现在像那时一样,她祈祷不要被人看到,因为被人看到就意味着要被赶走;现在像那时一样,可以嗅到浓浓的血腥味。
房间里有四个警察:莫内里在查看指纹;奥利弗拉在拍照;雅格布斯在获取证据;格鲁申在画楼面布置图。他们每人单独地工作着,但是他们的忙碌相结合的结果则纯粹像是一种仪式:或许像大弥撒,或者像斗牛。
那个戴假发的矮胖侦探正在往乌黑发亮的咖啡桌面上撒指纹粉。“你应该见到过它,曼尼。”他说。口气就像是在接着说而不是刚开始说。“布罗德被砍得像煎鱼一样。”
“你是说,像这一个?”奥利弗拉侦探指了指像破烂的玩具娃娃似的躺在木地板上的尸体。他手里拿着一架照相机,准备为尸体拍照。
“不,”莫内里答道,“比那个还惨,朋友。这一个都成碎块了,就像有人用搅拌机搅了一样。”他打开一个塑料袋,从里面拿出一把女人抹粉用的大软剧。他像化妆师一样小心翼翼地刷去指纹四周的粉末。“我说的这个需要一个双倍的棺材。”
托妮的胃开始翻腾了,她紧咬嘴唇。这是她办的第一桩杀人案,到目前为止她像一名警察一样地干着。不能流眼泪,不能歇斯底里,不能呕吐。她把那些吓坏了的邻居们赶走,给侦探们打了电话,并且保护着犯罪现场直到他们来。
她总是非常好奇。无论何时,只要她遇到不同寻常的事,她就会睁大她那黑色的眼睛,脑海里充满各式各样的问题。
她8岁的时候她们家搬到了新约克,在这个新的世界里,她用以弥补自己的方法就是她乐于学习新的方法,新的词汇。她的这种好奇心使她走进了警察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了业。
此刻,她在观察着街上。尸体又是一门新课。多亏犯罪现场的侦探们,使她能亲眼看着真正的警察对惨死做出的反应——带着像酸一样腐蚀性的幽默,从胆怯到习以为常。
“记得第4-4辖区的那具尸体吗?”曼尼·奥利弗拉对着整理指纹的那人说。但是托妮的直觉告诉她他同时是在向她炫耀。房间里的四个侦探中,只有他好像在门口看了她。只有他同她交换了眼神,只有他说话好像是为让她能听见。此刻,他注视着她,目光中带着独特的光芒,那目光在告诉她,他想在今天结束之前得到她的电话号码。
她对他笑了笑。她喜欢他那张瘦削黝黑的脸,走路时昂首阔步的样子以及他那玩世不恭的笑容。如果同一个犯罪现场侦探坐在警察酒吧里听他讲战斗故事,那将是十分有趣的。
“哪一个?”莫内里从桌子那里移到法式门的把手那里以寻找更多的指纹。在瓷器柜里,餐碟的金边在阳光中闪耀着光芒,而水晶酒杯像钻石一样晶莹剔透。
“你知道,那家伙像小牛一样被切成了几块。我们只找到了他下半身的一半,记得吗?”
“记得。”莫内里答道。他一条腿跪在地上,嘴里一边咕哝着。他将胶带纸贴在已经清理过的把手上,像眼科医生处置隐形眼镜那样精确地将指纹提起。“这又是一个半个屁股的案子,对吗,曼尼?”
托妮扑哧一下笑出声来。笑话虽然可怕,但它们能起到一种她说不清的帮助作用。帮助她克服紧张而又敏感的情绪;使她敢于看那凝结在粉红色毛巾布浴衣上的片片血块。
“至少麦卡锡不在这儿。”莫内里说。他脸上所露出的狡猾的微笑使得托妮明白他是在引诱奥利弗拉上当。
“感谢上帝帮忙。”奥利弗拉答道。他离开尸体走到那滩血那边,那把屠刀就放在那里,凝固了的黑色血块看上去令人作呕。
“我是说,”莫内里接着说,“大部分人,如果他们要哭叫的话,他们会留在婚礼上哭叫的。在犯罪现场他们是不会哭叫的。”
“多愁善感的爱尔兰杂种。”奥利弗拉一边说着一边拍着照。他围着屠刀转着,就像时装摄影师给克里斯蒂·布林克利拍特写一样。和模特儿不同的是屠刀不会运弄照相机,它只是乎放在发亮的木地板上,就在斑斑血迹的正中。
“麦卡锡仍然是最好的,曼尼。”阿林·雅格布斯侦探漫不经心地小声说着,就好像她以前曾经多次下过这样的定论。她在尸体后面转过身朝咖啡桌走去。“这些你拍了吗?”她朝那些放在桌子边上的茶杯和碟子挥舞了一下她那指甲修剪得很美的手,问奥里弗拉。“我要把它们装进袋里了。”
托妮的眼睛盯住了咖啡桌,她注意地看着桌面在阳光之下是如何反光的。然后又把她的目光投向了雅格布斯侦探那长长的紫色的指甲,以及那些精致的瓷杯和碟子。任何东西只要是能让她避开不看那带血的屠刀和房间另一端那破碎的尸体。
“是的,我拍过了,阿尔。”奥里弗拉扭过头来说。他一条腿跪在地上,身子俯向屠刀附近的血污。托妮绷紧嘴巴,转过身去。
雅格布斯侦探掏出一条手绢,小心翼翼地将杯子拿起,然后放进一个装证据用的塑料袋里。她在袋子上草草写下她名字的缩写,就像托妮在警校里学过的一样,然后注意力又转向了碟子。
托妮的注意力完全被犯罪现场处理小组的密切配合的工作而吸引了,以致当她意识到有人在她后面的时候,她吓得跳了起来。她挺直站立,准备接受一顿狠狠的训斥。半个小时前她就应该回去巡逻了,当侦探们到来的那一刻,她在犯罪现场的任务就完成了。
“放松些,警官。”一个声音轻轻地说道。托妮向左瞥了一眼,看到一条灰蓝色的领带,上面印的图案好像是黄色的精子。她抬起头来看到打皱的白衬衣,闪亮的灰色套装,细长的脖子和一张只能是属于警察的脸。托妮记得麦卡锡在警校做过报告,他在那儿放了被警校学生称为“最骇人听闻的纽约杀人案”的幻灯片。
她把他的点头看成允许她留下来。他从她面前走过,进到公寓里,没有注意那些技术人员们,然后停在明亮地板上的血污旁边。他低下头,就好像是要祈祷那样。
麦卡锡是一个瘦高个,至少有6英尺那么高,走路拖沓,穿著有裂缝的黑色皮鞋。50多年来的生活历程,吃呀,喝呀,查看尸体呀,统统都在他红润的面孔上留下了烙印。就像一座位于衰败地域失修的房子,他那松垮的身体看上去似乎早在数年前就与他的精神不相抵了。他的鼻子里发出独特的抽气声。“噢,上帝!”奥里弗拉压低嗓子说。
麦卡锡举起手,将手指放在鼻梁上。如果托妮没有听到过侦探们的谈话的话,她将永远也不会意识到他是在哭。那个动作会被看成是一个疲倦的人揉他的眼睛。
阿林·雅格布斯侦探走到奥里弗拉那里,弯下身子熟练地从地板上拿起血迹斑斑的屠刀,迅速地将它放进一个塑料袋里。她封好袋子并写上她名字的缩写以便辨认。
“警官——呵,是罗德里戈兹吗?”一个踌躇的声音问道。
托妮有点吃惊,然后赶快回答说:“我是雷米尼兹,长官。”她转向麦卡锡,小心地控制着自己的面部表情,她在警校里学过应该以什么样的表情面对上级。
“是你发现的这个可怜的姑娘,对吗?”
“是的,长官。当大楼的管理员来找我的时候我正在巡逻。他说5C号公寓的住户没有来拿她的信件,他有些担心。他用钥匙打开了门,我——”她停了下来,使劲咽了口唾沫。
生动的影像在她脑海里迅速地闪现着,使她感到肠胃翻腾,眼睛灼烫。5C号公寓门前那欢快的心形蹭鞋垫,用矢车菊和花边蓝带自制的稻草花环。阳光透过薄薄的桃红色窗帘照射在木的地板上,形成一个金色的正方形,而死亡就在那里等待着。
麦卡锡轻而坚决的声音就像是从远处传来的。“告诉我,当你看到她躺在这儿时,你感受如何?”他指了指穿着粉红色毛巾布浴衣,扭曲的尸体胸前血污斑斑,开着的浴衣暴露出年轻女人那赤裸、残缺的肢体。
“长官,感受?”托妮问,她的嘴唇有些僵硬。感觉可不是你在局里用来得分的东西。麦卡锡是否在愚弄她,要嘲笑她是新手?
“我——我极力不让自己有什么感觉,长官。”她支吾地说。
“我知道我得同我的上级和犯罪现场小组取得联系,所以我就用步话机报告了情况,然后在这里等着。”
麦卡锡点点头,沉重地叹了口气。“你是完全按照巡逻规章做的,雷米尼兹警官。”他说。“巡逻规章的确没有提到感受,或眼泪。”他又用几乎是耳语的声音说。他面颊上露出的粉红色可能是因为窘迫或者是威士忌造成的。
“你多大了?”他轻声地问。“不会超过21岁,我猜。你觉得这个可怜的孩子有多大?”托妮还没有回答,他又接着说:“她的驾驶执照上说她23岁。她只比你大两岁,警官。她只多享受了两年的阳光,在电影院里吃巧克力花生豆,春天里欣赏丁香花,清晨从干净的被单里醒来。现在,一切都完了。永远完了,在痛苦之中结束了。所以我要再问你一次,当你看到她躺在她自己的血泊中时,你感受如何?”
血。拉斐尔叔叔的商店,挂着复活节的小羊。像她图画书中那样的长着白毛的小羊,在绿色的田野中嬉闹着。就是这些挂在肉店里钩子上的小羊,它们的毛上凝结着黑红色的血。她曾经为这些死了的小羊哭泣过,它们嬉闹的生命在它们的身躯上枯竭了。
她发出的哭声就像是从压力锅里溢出来的。在她还不知道的时候,一只胳膊已经搂住她,将她领出了公寓。她越过心形的垫子,把前额靠在了走廊那冰冷的墙上。在她哭泣的时候,麦卡锡一边用他的胖手抚磨着她的肩膀,一边将一块像波多黎各国旗大小的手帕塞到了她手里。
P1-4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金庸,他的武侠小说让亿万华人沉醉其间;在全世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0),他的悬念和惊悚故事像海啸一样席卷人类的心灵。
这是一位来自阴暗世界的传奇天才。在希区柯克四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交给他一张纸条,让他送给警察。警察打开纸条,上面写着,把他儿子关上五分钟,以示惩戒。警察照办。惊悚和悬念就这样戏剧性地在希区柯克的心灵上打上沉重的烙印。他总是一个人关在黑暗的小屋中,缩作一团,瑟瑟发抖。对他来说,恐惧并非一个突然飞过的蛾子,或阴暗角落里爬行的蜘蛛,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来自内心的战栗。任何物体的摆放和存在,对于他来说都构成威胁,让他的心灵倍感刺激。他喜欢猎奇,对谋杀、下毒之类的事深感兴趣,被无所不在的邪恶现实深深吸引。正是这种来自童年的阴影和经历,让希区柯克理解了黑暗的力量。这种力量伴随他一生,渗透在他的影片中并释放出来。如《惊魂记》(Psycho,1960)中著名的浴室暗杀镜头,希区柯克始终用镜头来烘托和渲染恐怖的感觉,却并不表现任何直接的打斗冲突。危机和恐惧就在后面,让人惊悚。这部影片放映之后,成千上万的女性对浴室莫明恐惧,不敢洗澡。而希区柯克却说:“对我而言,《惊魂记》是个大喜剧。”
这位登峰造极的悬念和惊悚大师1899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蔬菜批发商家庭,从未受过正规的电影和戏剧专业教育。1920年进入电影圈做字幕设计。1926年拍摄《房客》,一举奠定在电影界的地位,这部电影当时被誉为“英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影片”。1939年,应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制片人之邀,希区柯克到妒莱坞执导他的《蝴蝶梦》,一鸣惊人,捧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此后,希区柯克一发不可收拾,佳作迭出,拍摄了《爱德华大夫》、《美人计》、《后窗》以及《惊魂记》等杰作。
希区柯克的故事有自己一贯的模式,绝大多数以人的紧张、焦虑、窥探、恐惧等为叙事主题,设置悬念,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引人入胜,令人拍案叫绝。根据他的理论,悬疑必须设计成这种紧张气氛:以观众为主线,通过剧中角色陷入危机的情节来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造成的,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但是又必须让身处其中的无辜者不会受到伤害。于是,我们看到了男女角色之间的互动,而他们却毫不知情;我们了解了剧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但是却无法推测下一步希区柯克会让他们发生什么事情!这种故事叙述手法,让人们回味无穷;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多部片子都成为经典。其中充满了希区柯克元素:足智多谋的拍摄手法、不可思议的男女角色关系、戏剧性的真相、明亮鲜明的色彩、内敛的玩笑戏弄、机智风趣的象征符号以及支配人心的悬疑配乐。这些元素成就了“希区柯克”这个与悬疑紧张画上等号的代名词——让人感觉无助、惊吓,祈祷着接下来要(或不要)发生什么——而这就是希区柯克!
希区柯克非常害怕跟警察打交道,以至于到了美国后,几乎不敢开车出门。有一次,他驱车去北加利福尼亚,仅仅因为从车中扔出一个可能尚未完全熄灭的烟头而终日惶惶不安。
他也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人。他的知名度极高,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却离群索居,怕见生人,整天在家里跟书籍、照片、夫人、小狗、女儿为伍,还同很少几位密友往来。他很少参加各种社交聚会,不跟妖艳的女影星厮混。他除了拍片之外,的确是一心不二用的。有人问他,要是让他自由选择职业的话,那他愿意做什么,或者在他一生中想做什么,他回答说:“我不知道,我爱画,但我不会画。我爱读书,但我不是作家。我只懂得制片。我绝不会退出影界,除此之外,我还能做什么呢?”希区柯克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准备制片上。他事先筹划一切,直到最后一个细节,并且全神贯注、兢兢业业地去实现他的计划。 对于希区柯克来说,电影只是这么一种手段,它能使惊恐不安、经常受着莫名其妙的内疚和焦虑所折磨的人们,通过导演对剧中人物进行巧妙的安排来排除内心的痛苦。他说,“戏剧就是将生活中的枯燥遗忘。”
也许正是由于希区柯克复杂的个性,才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其丰富的意蕴,使得阅读他的作品成为一种巨大的享受。
《天才的阴暗面——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一生》([美]唐纳德·斯伯特著,南海出版公司)一书说,“他对人类的心理世界和异常精神状态有着深刻的体悟,使他的佳品有力、深刻而迷人,使他成为一位与卡夫卡、陀斯妥耶夫斯基和爱伦·坡比肩而立的艺术大师。”
1979年,希区柯克80岁生日,坐在轮椅上,向前来道贺的人们致意:“此刻,我最想要的礼物是一个包装精美的恐怖。”一年后。他在洛杉矶去世。
希区柯克一生导演、监制了59部电影,300多部电视连续剧。曾在1968年获特殊奥斯卡奖,同年获美国导演协会格里菲斯奖。为了表彰他对电影艺术作出的突出贡献,1979年,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授予他终身成就奖。198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他为爵士。
这套书所汇总的故事,均根据希区柯克的电影和电视剧改编。编者竭尽所能,希望将这位大师的故事收集齐全,出版全集,但考虑到难免挂一漏万,故不敢称作“全集”。不过我们相信,这套书肯定是国内收集希区柯克惊悚悬念故事最多的。
在中国,希区柯克的电影、电视和图书一直备受欢迎,常销不衰。我们相信,这些经典作品,必将像福尔摩斯的侦探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一样,代代相传,流芳百年。
编者
英国电影杂志《Total Film》评出“100位伟大导演”时给希区柯克的评价:希区柯克是电影院的代名词,没有导演比他更懂得巧妙地处理每个情节,又不失娱乐性。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特吕弗:使我感到无比震撼的是:在希区柯克的影片中,所有的爱情场景都拍得像凶杀的场面,而那些凶杀场面却又像爱情场景……这个人去世了,但这位电影艺术家并没有死。他的电影连续不断地流传开来,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淹没。
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如果把电影从我身上减去,那我就只剩下零了,希区柯克离开了电影,就不成其真正的希区柯克了。
唐纳德·斯波托著《希区柯克和他的时代》(本书获得爱伦·坡非文学类最佳作品奖):希区柯克(拍摄出来)的素材,就像一幅拼图,只能用一种方法拼出来,那就是希区柯克的方法。
英国《画面与音响》杂志编辑尼克·詹姆斯评论《精神病人》:在整个(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它一直被人们看作是一位喜欢采用耸人听闻手法的导演拍摄的一部血淋淋的影片。近年来,它已经变成了一部极其受人推崇的作品,并且被认为可能是继《公民凯恩》之后摄制的最有影响力的影片。
英国《放映机报》评论《房客》:这可能是英国迄今以来所制作的最优秀的影片。
“新希区柯克流派”对他的尊崇:希区柯克就像是一本语法书,书中包括了所有你将要学习的东西。
美国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悬念片和恐怖片领域里,希区柯克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他的影片就好比一本本没有理论的电影教科书被传诵至今,成为心理恐怖的典范。
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我们在近十年间目睹了希区柯克成为一种理论现象一无穷无尽的书籍、论文,大学课程和研讨会,这是绝佳的“后现代”现象。
肖恩·康纳利回忆希区柯克:我发现他是个了不起的人。在开拍前,他就胸有成竹,他总是怡然地坐在摄像机下面的一把椅子上。
西班牙著名导演阿莫多瓦:就我个人而言,我灵感的最主要的源泉无疑是希区柯克。
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电影理论大师安德烈·巴赞:希区柯克电影中的对白是世界上最精彩的,电影语言的表达也是无与伦比的,像其他少数电影天才一样,他对电影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后窗》的主演、美国电影研究院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詹姆斯·斯图尔特:他是个伟大的导演,比任何人都更擅长制造银幕上的紧张气氛,许多人都在模仿他,但是没有人能在电影中再现希区柯克模式的恐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