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活与哲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陈先浩
出版社 苏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生活与哲学,看似无关的两者,其实关系大着呢。不信?那就来看看本书吧。本书告诉你:生活离不开哲学,哲学也离不开生活。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才能使人类的实践成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本书正文共分三篇,分别从情操、情趣和情爱这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地、现实地教你领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内容推荐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非常清晰。我们要使自己的生活过得美好,过得有意义,过得有价值,就要时时哲理性地对待生活,用哲学来引导生活。

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植根于人的情操、情趣和情爱的感性世界之中。本书试从这几个方面来具体地、现实地领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勉力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点哲理上的启示。

目录

导论篇

情操与哲学篇

 立信念

 重实践

 常修炼

情趣与哲学篇

 富脑门

 口门紧

 双手勤

情爱与哲学篇

 爱祖国

 亲人和

 交朋友

 恋山河

试读章节

是不想挫你的锐气,好让你为国立功。如今你已凯旋,对你之所以不客气,是想打打你的傲气。”左宗棠心服口服。

左宗棠有自大的习惯,但能知错就改,最终成为谦谦君子。

战胜自己

认识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战胜自己,人生最大的挑战是战胜自己。佛家讲,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是因为其他敌人都好战胜,比如流氓、无赖、小人,此等衣冠禽兽之徒,可恶至极,但看穿了,也无非是一堆垃圾,而唯独自己最难战胜。被西方人称为伟大传教士的穆迪,当记者问他是什么给他带来最多麻烦时,他回答说:“穆迪给我的麻烦多过任何人。”约翰·麦克威尔概括出一句惊人之语:我们笨的时候去征服世界,我们聪明的时候去征服自己。有一位作家讲得好:“自己说服自己,是一种理智的胜利;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人生的成熟。大凡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一个人从无成到小成比较容易,而由小成到大成,则非要和自己的缺点、不足狠斗一番不可。一定要有战胜自己的雄心,超越自己往往比战胜比赛的对手更难。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关键处只有几步。而人往往在关键处被他的不足和缺点所俘虏,从而失去机遇,难成大事。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就只有时时看紧自己,自重、自律、自警,时时和自己“过不去”,经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P28-30

序言

生活,是人们永恒的话题。

生活,是一片广袤的原野,那里有清风徐徐,垂柳悠悠,蝶飞蜂舞,弦歌笑语;也有暴风骤雨,冰雪严寒。生活的新与旧、冷与暖、明与暗、曲与直、清与浊、美与丑、善与恶、奋起与沉沦、振作与失望、急进与彷徨、勤奋与懒惰、大胆与怯懦、开朗与忧愁互相交织、交替产生。生活的矛盾常在。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或幸福,或痛苦;或美满,或辛酸;或平安,或灾难;或富裕,或贫穷;或荣耀,或平庸;或丰富,或贫乏。对于不同的生活境遇,有的人说是上帝安排的,有的人说是命中注定的,有的人说是客观环境决定的,也有的人说是自身经历造成的。的确,各人的命运是各不相同的,各人的生活境况也是各不相同的,就如同在森林里找不到两片同样的树叶一样。每一个人生活的各个年龄段也是不一样的,“童年是一场梦,少年是一幅画,青年是一首诗,壮年是一部小说,中年是一篇散文,老年是一本字典”,从而构成了整个人生多姿多彩的生活历程。

朋友,当你处于生活的某个路口,可曾听说在生活的门槛边,将会遇到把守大门的“斯芬克司”的质询?

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相传忒拜城外有一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斯芬克司,她有美女的面孔、狮子的身躯,长年盘踞在路口,向人们提出种种谜面,执拗地要求每一个过客回答谜底。人们如果不能猜出她的谜底,就会被她撕得粉碎并吞食下去。忒拜人深受其害,甚以为虑。后来,一个名叫俄狄浦斯的青年来到这里。斯芬克司出了一道深奥的谜题难为他——什么东西“在早晨四只脚走路,中午两只脚走路,晚间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俄狄浦斯略加思考便猜中了谜底,斯芬克司因失败而感到羞愧,从悬崖上跳下自杀了。

俄狄浦斯猜中的谜底是——人。他回答说:在生命的早晨,人是最孱弱无助的孩子,他四足着地爬行。在生命的当午,他成为壮午,用两只脚走路。但到了老年,已临生命的迟暮,他需要扶持,因此拄着拐杖,作为第三只脚走路。一个关于“人”的谜底,因被俄狄浦斯猜中,而翦除了斯芬克司妖女。

“斯芬克司之谜”虽是神话故事,其中却蕴藏着很多生活的哲理。恩格斯说过,斯芬克司就是大自然,它向每个人、每个时代、每个民族提出人生的路如何走的问题,谁能正确地回答她,谁就能生活得幸福,否则,就会落人斯芬克司的魔口,遭受太自然的惩罚。

那么,我们到底要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呢?。这方面的道理不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真正形成共识的,那就是要学习哲学,懂得哲学,用哲理来回答斯芬克司生活之谜,用哲理来处理生活的矛盾,用哲理来引导自己的人生旅程。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原由“爱”(Phileo)和“智慧”(So-phia)两个词所组成,意即“爱智慧”。在汉语中,“哲”的字义释为“聪明”、“智慧”。哲学,从字面上讲,可以称为使人聪明、给人以智慧的学问。所以,哲学,有的人又把它叫做“明白学”。

哲学,是通过人们的抽象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用逻辑论据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作出科学的证明。哲学不是针对某一具体事物的,它不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比如,哲学不能盖房子、修机器,哲学只有看不见的用处。所以,哲学又被说成是“无用之学”。

哲学,究天人之际,将自然、社会、人生都包括在里边。科学地讲,哲学是一门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恩格斯断言,锻炼创新思维能力,“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所以,有的人又把哲学和数学并列为“大学”、“科学之科学”。

哲学与生活是什么关系?

概括地讲,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哲学,哲学就是生活观。

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哲学

人生问题是个哲学问题。任何一门具体科学,无论是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地质学等,都不能回答人生问题,不能解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有人常说人生是个谜,是猜不透的谜。其实,对于具体科学来说,它也许是个谜,可对哲学来说却并不是谜,而是着力研究的对象。关于人生及人的生活,千百年来,无数哲学家和思想家们从各个领域提供过不少有启发的思考。因此,人要懂得人生和怎样生活,就必须进入哲学领域。只有哲学,才能找到人在宇宙和社会中的恰当位置,从宽广的视野、从最深最高的层次理解和把握人生及人的生活。

我们的日常生活,举手投足,吃喝拉撒,似乎和哲学离得很远。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寻求出路,权衡得失,辨别美丑,决定取舍——这些都是哲学行动。是这些行动,或者说,是你的生活哲学,使得“你”成为“你”——既区别于“我”,又区别于“他”。人的生活就是哲学,你脑袋中的哲学发生了变化,你的生活就会发生变化。虽然哲学不能解决你生活中的面包和牛奶问题,正如“相对论”不能解决下水道问题一样,但它可以使你减少一些盲从,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哲学虽无小用,但有大用。正确的哲学尽管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但能从根本上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种理念和方法论;哲学尽管不能帮助我们具体去认识一个对象,但能从根本上帮助我们去把握这一对象的普遍精神;哲学虽不能帮助我们去作具体的判断,但可以从根本上为我们提供一种判断标准。谁愿意永远生活在被人“使由之”的状态中而茫然不知所措呢?谁愿意终生独步于人生的暗夜而不知所往呢?那么,除了学习哲学,靠近哲学,热情地拥抱这朵人类理性思维最精致的花朵之外;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更有效的途径呢?

有的人讲,我没有读过哲学的书籍,不懂得什么是哲学,不是照常生活得很好吗?实际上,这是一种糊涂的观念。马克思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诚然,历来不是“先学养子而后嫁”,许多人并不是先学了哲学再去生活和工作的。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他没有按哲学在生活。哲学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在任何一个人的活动和经验中,都内在地包含着符合或是违背哲学的问题。生活好了,这只能说明你的生活方式自发地符合哲理。反之,生活得不好,也只能说明你没有按哲理生活。说这种话的人也无意中说出了真理的一个特性:当你按照它的要求去办事的时候,并不觉得它的存在,但只要你违背了它,就要受到惩罚。恩格斯说过:“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科学辩证法之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正像人们远在散文这一名词出现之前,就已经在用散文讲话一样。”不识哲学真面目,只缘身在哲学中。生活中时时处处有哲学,哲学的流水渗入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遍及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成功者,都在有意或无意地按照哲理赋予的智慧与才学进行着实践。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有自发的辩证唯物思想,这是他在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只有傻子和疯子才是完完全全的唯心主义者。其实,只要你能在生活中认真地思考,深入地反省,那么,你就会切实地感到“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都可发现哲学的踪迹,事事都可受到哲理的启示。

例如,你遇到一位阔别多年的老同学,从他外貌上看苍老多了,但从言谈中又发现他比过去老练多了。如果把“话匣子”打开,你们就会有许多的联想和感慨——觉得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变化大了,人们的生活好了,新生事物欣欣向荣,有些事物在衰老,逐渐地退出了社会舞台。总之,由你同学的变化,联想到事物的变化,已在你的头脑中闪现出“一切皆变”、“一切皆动”的观念。这时,你即使没有学过哲学,但实际上你已有了一定的哲学思考,也就是说,有了一定的世界观,只不过你没有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罢了;甚至当别人给你指明这一点时,你还不以为然哩!因为在你看来,那位久别重逢的老同学引起的各种感觉都是“人之常情”,本属生活中常有的事,这与你原先想象中的那种高深的哲学学问挂不上钩。这恰恰说明你不知道生活中充满了哲学。

黑格尔说,既然生活是琐碎的,那么,就让我们谈哲学吧!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讲得很明白:“哲学可以给人一种境界,人可以在其中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他的生活可以按部就班地保持和平,也可以枪林弹雨地进行战斗。无论是和风细雨之下,或是惊涛骇浪之中,他都可以安然自若地生活下去。”

个人的生活离不开哲理的引导,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此。我们党有两次思想大解放:一次是延安整风运动,正是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实践论》,把全党的思想统一起来,从而使我们党进一步成熟起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这场胜利,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另一次是三十多年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讨论,又一次显示了哲学无比磅礴的力量,哲学作为锐利的思想武器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一个哲学理论观点的讨论与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在历史转折关头联系得如此紧密,这在党的历史上是绝少见的。

抛弃哲学是要受到惩罚的。尽管这个世界为不断藐视哲学而付出了惨重代价,但很少有人意识到他们究竟缺少什么。他们自以为是地活着,却不知这种消解意义、淡化价值、行尸走肉般的苟活并不是生活;有的人常常陷入莫名其妙的孤独和惆怅之中,却不知痛苦的根源究竟来自欲望还是无知;有的人小有成功就忘乎所以,稍有失败就怨天尤人;有的人经常不知自己究竟是谁,到底该想什么、能干什么,更不知应该怎样去干。于是乎,别人经商他也“下海”,别人上岸他又跟上来晒太阳。这种缺乏行为指归的“群体力量”和“集体无意识”,一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这些朋友往往不是坏人,勿宁说他们大多怀有美好的动机,但他们缺乏起码的哲学意识,不知唯物辩证法为何物,不知黑格尔与黑木耳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好人”聚而成阵,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那样的雄心壮志,就必然形成某一地区“一收就死,一放就乱”那样的“活跃局面”。倘若此类人恰好成为某一地区的“父母官”,那么,“原子弹不如茶叶蛋,手术刀不如剃头刀”的颠倒现象就在所难免,“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韵怪状大概又会层出不穷。不仅如此,什么“三年任务两年干,一年节省几千万”,什么“不怕没条件,就怕不想干”,什么“困难面前没英雄,英雄面前无困难”,等等,各种貌似慷慨激昂,实则充斥主观唯心意志论色彩的漂亮口号就会如毒蘑菇般地遍布生活大地。流弊所至,便有见木不见林的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有不顾子孙后代死活的短期行为,有蔑视大自然的“大开发”、“大建设”,有蔑视客观规律的一窝峰,有不由分说的非此即彼。辩证法成了某些人手中的变戏法,于是乎,今天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明天又能吹气似地进入“历史最好时期”。这样的教训我们难道见得还少吗?日本《朝日新闻》的一个记者在《神秘莫测的国度》一文中形容中国人“说话慢吞吞,走路迈方步,做事从来不着急。但是一想到将来,就好像一个晚上就变了样。”这话也许还有失偏颇,但我们却不能不深思:为什么会给人家这个印象?有人大胆地提出:“要改造中国,必须改造中国人;要改造中国人,必须改造中国人的思维。”

有人说,哲学是一根风筝线,风筝就是我们的行为和实践。风筝线是由两股线拧成的:一股是唯物论,一股是辩证法。这两股线结结实实地系着实践这架风筝,这风筝不管多小,比如一个人;不管有多大,比如一个党和一个国家;也不管你飞得有多远,有时好像远得看不见,但还是离不开这根线,还是要把你拉回来。

我们的行为如果有失误,可以从多方面找原因,但最终却可以从哲学上找到原因。

建国以来,我们曾有几次想挣断风筝线远去,结果最后都被拉了回来。第一次是1957年“反右派”,现在的结论是扩大化了。为什么扩大化?把形势估计错了,估计得严重了,主客观不一致,犯了唯心论的错误。第二次是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想提早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为地改变生产关系,忘了马克思说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下和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犯了唯心史观的错误。第三次是1959年的反右倾,庐山会议本来是要反“左”的,却开成了反右的会。这一次更是错估了形势,不但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可能给社会生产力造成的破坏估计不足,而且对党内特别是高层的批评也看得过重,整出一个反党集团,犯的是主观唯心论的错误。连续三年三次错误,接着是三年自然灾害(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惩罚,使人民生活几乎到了悲惨的地步。这时,头脑才冷静下来。但刚过了三年多,1966年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这是第四次错误。对此,我们党在哲学和思想上的结论是:“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盛行,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派性严重泛滥。”我们又一次犯了唯心论、唯心史观的错误,比以前偏得更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胜利,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胜利。因为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序幕就是从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论战开始的。我们在犯了四次大的错误之后,在四次想挣断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根风筝线而栽了大跟头之后,终于明白哲学这根线是不能断的,最终也是挣不断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有四次大的胜利:一是全党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二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变;三是改革开放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调整;四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施。党和国家的事业在新时期要放飞得更高,人民生活要全面达小康,还是要回过头理好哲学这根风筝线。

哲学就是生活观

哲学并不“玄”,这个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并不是关在哲学家的书房里或高等学校的课堂中,而是深深扎根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进一步讲,哲学就是生活观。

为什么说哲学就是生活观呢?

首先,从哲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来看,哲学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存在是第一性的,还是意识是第一性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了这么一段话:“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这就是说,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这是哲学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既然承认存在是第一性的,那么,人们就得首先解决人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哲学研究的对象就不能不是生活问题。哲学与社会活动、社会生活以及社会需要是分不开的,如果哲学脱离了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不去研究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那就不是真正的哲学。

其次,从哲学的基本内容来看,在历史上,哲学家们无论把哲学看做什么,以什么作为对象,其实都没有离开人及人的生活,都是要为人类论证并追求一种合理的生存方式。区别在于,古代哲学立足于从理性来解释人的生活,把人的生活世界主要归结为理性世界;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则立足于用实践来解释人的生活。在马克思看来,德国哲学是从天上降到地下,它虽然是从“人”出发,却是从抽象的、理性的人出发解释人的现实生活。而马克思哲学则是从地上升到天,即把人的世俗生活上升为哲学。从生活的观点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既反映了哲学的主题是从关注自身世界到理性世界又转向生活世界的这样一种历史逻辑,也符合马克思创立新哲学的实际过程和思想本意。后来,列宁说,“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卷的和基本的观点”,把“生活”与“实践”并列,也表述了对马克思哲学的这种理解。

再次,从哲学的基本任务看,当初,马克思从现代工业社会两极分化即分化为少数资产者和大多数无产者出发,把自己的哲学主要规定为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武器。虽然他也提出人类解放的思想,但由于社会发展的限制以及后人解释的倾向性,这一思想并未真正地被人们理解和重视,至多把它推向遥远的未来。如今,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人类之间的广泛交往,人类生活的普遍性、趋向性越来越突出,那么,马克思哲学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就不仅仅具有阶级的价值,而更具有人类价值。另外,许多学者更多地把马克思关于生活哲学的论述,分别归于经济学、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这就等于肢解了马克思的哲学,既把马克思哲学弄得脱离实际生活而显得枯燥,也不符合马克思创立新哲学的本意。再者,生活世界可划分为整体社会生活和个人日常生活。诚然,个人与社会、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是有区别的、有矛盾的。正如《日常生活》的作者赫勒所说:“日常生活是在个人的直接环境中发生并与之关联,国王的日常生活范围不是他的国家而是他的宫廷。”然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强调提出两者的一致性,认为应当避免把“社会”作为抽象物与个人对立。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个人生活和人类的生活并不是各个不相同的,个人的生活表现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而在后来的发展中,只是强化了与整体生活的相关的部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与国家、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等,弱化甚至取消了与个人生活直接相关的部分,这就使得唯物史观越来越成为阶级、政党、国家以及政治家和思想家们认识社会、进行阶级斗争和社会管理的理论工具,而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愈来愈远。

本来,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正是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事实出发的,即“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出发”,承认“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从日常生活出发,既是唯物史观创立的起点,也是发展的源泉。到了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主要矛盾已由自然伸向社会,随着自然界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越来越深刻的程度上转化为属人世界,人实际上还要生活在他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之中;而人类生存的主要矛盾,也转移到人同自己的活动及产物的关系上,人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已不是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生存”危机,生存危机实质上在于社会,人类的“麻烦”源于自己。例如,近年来作为热门话题的所谓“生态危机”问题的实质不在自然界,也不在生产力、科学技术本身。所以,要解决人与自然界的危机,首先要调整好人类自身的观念和活动。

还有关于人的生活意义问题。生活的意义不是事实问题,而是价值问题。它主要不是回答人是怎样存在、怎样生活的,而是人为什么要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即生活的目的性和价值性问题。由于生活的意义是一个高尚的属于精神需求的问题,所以,人们往往鄙视人的肉体的存在和物质活动,而从所谓的高尚本意和精神需求出发去寻求意义,如人的理性、道德、信仰等。这样理解生活的意义固然高贵,而且也有必要,但却缺乏现实可靠的生活依据。而马克思仍然是从人类的生活世俗基础——劳动出发,去揭示生活的意义。按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既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也是创造和体现生活意义的基本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仅得到了生活资料的满足,同时也享受到生命活动的意义和体验。特别是劳动作为创造性活动,它不是简单地复制一个自我,更不是肉体的自我,而是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人总是有理想、抱负的,要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会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和生活意义。当他通过自己的劳动(或通过许多人的共同劳动)实现了这个理想和目标时,那就等于说他实现了自我,他也因此享受到人生最大的满足和乐趣。对于这个道理,黑格尔曾作过一个比喻:“例如一个小男孩把石头抛到水里,以惊奇的神色去看水中出现的圆圈,觉得这是一个作品,在这个作品中他看出自己活动的结果。”这里,把小孩的扔石头比喻人的劳动,水圈是劳动的外化以及自我复现,看水圈是对劳动成果的欣赏和体验。

过去评价生活意义,“成就感”往往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有了宏伟的志向,做出一番辉煌的事业,取得令人羡慕的成就,被人认为生活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那么今天,随着人们的生活由理想转向现实,由崇高转向世俗,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他们的生活意义是否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在我看来,这正是哲学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这也正是新哲学的生命力所在。

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就是如此的清晰。我们要使自己的生活过得美好,过得有意义,过得有价值,就要时时哲理性地对待生活,用哲学来引导生活。

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植根于人的情操、情趣和情爱的感性世界之中。本书试从这几个方面来具体地、现实地领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勉力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点哲理上的启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6:5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