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若天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加拿大)李莎·卡尔杜齐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什么叫大若天下?首先,这个题目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作者的新祖国的热爱;其次,中国本身拥有一切可以使自己成为让世人赞赏的贵妇的条件。

《大若天下》一书,最早以法文出版,后来又分别以中、英、阿、西、俄、日和德文出版。书出版后,时间又过去了几年,作者仍然生活在中国,中国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对一个用那么短的时间取得了那么大成就的国家,我们充满了乐观。如今,这种乐观是很多发达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内容推荐

中国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的发展足以令许多国家羡慕。她取得了对贫困、文盲、疾病、儿童高死亡率现象斗争的胜利。如今,她还需要同自然灾害作斗争,解决城市建设、交通、通讯、能源、饮用水和污染等诸多问题,还要发展教育、科学和技术。不过,一切都在前进,人们每天都可以目睹和感受这种变化;这正是我喜欢的中国生活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一个用那么短的时间取得了那么大成就的国家,我们当然充满了乐观。如今,这种乐观是很多发达国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目录

前言

外国专家在中国的日常生活

 住房

 交通

 特权

 节日

 外国人不再那么被见外

 身份:老外

语言与交流

 对我来说,这简直就像中国字一样复杂!

 交流

 语言与文化

 一种美妙的感受

 拼音与翻译

 外语=英语?

文化差异

 心理问题

 一种新的跨国文化

 关于礼貌

 “一锅烩”

 适应,这给人们带来了何等的混乱!

学习与工作

 教育

 教育——一个庞大的市场

 教育——人权之一

 就业

日新月异的中国

 引人注目的变化

 道德观念

 正在消失的习惯

新观念

 假日经济

 娱乐旅游

 合并有时会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银行贷款

 保险

 奥林匹克精神

 权利

 生财之道

 “新新人类”

 网络的出现

 外国节日

 应对压力

 长足的进步

 卫生

 不过……

周游中国

 旅游锻炼了年轻人

 无须远行的旅游

 云南之行

 宁波小住

 山西之行

 宁夏——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小自治区

 “世界屋脊”

 在乡下度过的一次春节

 陕北,另外一个星球?

用新眼光看中国

 “宣传”一词的含义

 法轮功,那是什么?

 西藏问题的真相

 海外藏人

多种多样的中国文化

 茶艺

 珍珠——首饰与医药

 奇妙的纸艺术

 木偶与泥人

 刺绣与锦缎

 景泰蓝

 紫砂与黑陶

 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结束语

 一个尽善尽美的国度?

 外国人怎么说?

 尚待改善之处

 个人主义与个性

 其他国家是否尽善尽美?

 我对中国的担忧

 我对中国的祝愿

试读章节

对我来说,这简直就像中国字一样复杂

语言本是一种交流工具,但有时正相反,语言会成为交流的障碍,尤其是在中国。我刚来中国时,干脆觉得自己就是个文盲。尽管我读书破万卷,到了中国我还是丧失了一切交流手段,丧失了自主能力,不得不没完没了地问别人,不得不依赖别人。

我在出示身份证件的时候,还没到倒着拿的份儿上,那是因为证件上有照片;但我真是一个中国方块字都不认识。当我对中国朋友们讲述这些事的时候,他们都忍俊不禁;而当我给他们看一段阿拉伯文、俄文或希腊文的时候,他们却能读懂。

如果我想买个锅或买盘音乐磁带,买把锤子或买双鞋,买糨糊或针线,我不知道该去哪里买。我的一个学生会陪我去买,我觉得他非常了不起,因为他知道哪个商店卖什么东西,而这些商店外面没有任何招牌,只写着“第X国营商店”,而这几个中文字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就像个瞎子进了图书馆。我甚至分不清哪是居民楼,哪是医院或商店。

10到12年前,北京还是那么地死气沉沉!没有展示诱人商品的玻璃窗,没有色彩,没有灯光。我当时甚至对天津的“美丽”感到震惊,因为天津超前首都,首先在楼前面窗户上安装了蓝色玻璃;后来,这种玻璃为全国所有的城市建设使用。那时,人们还不懂得市场经济、营销、广告、柜台服务和售后服务,以及商业竞争;商店都是些大型商品仓库。去商店买东西很困难,后果也同样令人不快,那时候还远没有今天这种逛商店的快乐。

如果我在一个公共汽车站向人打听:“这趟车去东单吗?”或者,“我去北京音乐厅应当在哪里下车?”人们就会对我指指站牌上的西单或东单。我感到很不好意思,只好再问:“请问,下车的站名是什么?”他们会感到愕然,大概以为我在故意耍弄他们,因为,在他们看来,既然我能用汉语提问,怎么会看不懂中文呢?即使是今天,当我收到一封中文来信时,我还得请中国同事给我朗读,因为我认识的中国字太少了,尤其当信是手写的时候。我求助的人则总是给我“翻译”信的内容,而不是给我朗读信的原文,仿佛中国人无法把理解与文字分开。

交流

为什么孩子学语言要比成人快?那是因为他们不怕出错丢面子,因而敢于说话。除了说,没有其他学习语言的方法。如果非要等到学会了一种语言的所有单词、掌握了这种语言的语法之后再开口,那么你就永远也开不了口。语法是在书本上学的,而语言并不仅仅是由语法和词汇堆积而成的。语言的基本因素是交流,在中国,最缺少的就是交流。

我认识一些上海人,他们每天都去外滩跟海外游客学习英语(或者法语,当年法语曾是上海非常流行的语言)。他们从来没听过英语课,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北京街头,很多小学生见到外国人时,都会对他们说:“Hello!”可是,如果你用英语向他们提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们就会不知所措,只能不好意思地放声大笑。如果你没有用他们在书上学的句子,那么对话就根本无法继续下去。年轻人经常好心地对你说:“May I help you?”但经验常常告诉我,他们不能使谈话继续下去。可是,如果是在学校里,他们肯定能正确地回答问题,而且不会出错。很多英语教师也是如此:他们精通这种语言的理论,却无法与人交流。

语言与文化

一种语言总是无法与某种文化分开,并且总是反映说这种语言的人的思想。我们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创造了我们的语言。比如,在某些非洲语言里,所有的颜色都集中在三个词里:绿色是土地的颜色,蓝色是天空的颜色,“其他颜色”是其余所有东西的颜色。在中文里,同一个“青”字有时指天空的颜色,有时指绿色或草绿色,有时又指黑色,比如,老子过函谷关时骑的那头牛的颜色就是青色。

在意大利语里,nipotino一词既指侄子,又指孙子,这就是说,对意大利人来说,这两种关系属于同一个类型。中国人要区分哥哥和弟弟、姐姐和妹妹,在家里总要按照长幼顺序来称呼,比如二哥或三妹,而法国人则只有两个词:兄弟和姐妹。英国人把很多人都称为叔叔、婶婶,而汉语里则按照父系或母系的不同关系,根据他们与自己父母年龄上的差别,还要根据他们与自己是血缘关系还是姻亲关系,给予对话者不同的称谓。

因此,人们在学习一种外语的时候,就应当注重这种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为什么中国人在市场上总是说在英语里毫无意义的“look-a-look”?这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语言一字一字地翻译成了英语;在汉语里,动词的重复表示动作的短暂,如“看看”、“坐坐”、“尝尝”。

“家”字对中国人来说既表示家庭,也表示自己的住处。有一天,我问一个中国人是否回家,我是问他下班以后是否回家,而他则回答我说,他根本不可能回家,因为他家住在湖北,他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回家。那天晚上,他只能回自己的宿舍。

还有很多类似的笑话,比如吃药、喝汤这类符合汉语习惯的说法,会让一个讲法语的人感到非常奇怪,因为我们的思维模式与之不同。

我们总是希望中国人不要提些关于年龄、家庭状况或工资之类的问题,或者希望他们不要称呼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为“老太太”。可当我们称呼一个同事的名字,或者称呼某个上司的姓,而前面却不加上象征礼貌的“老”字时,我们是否会意识到自己不礼貌呢?当一个中国人去买东西时,他不会对售货员说“我要某某东西”,而是说“我想要……”;P30-33

序言

我来中国是出于三个动机:好奇,创作,教书。第一个动机产生于1985年。当时,我的语言学习把我引向了阿拉伯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到底学习哪一种?我犹豫不决。我对阿拉伯诗歌很感兴趣,却从未接触过中国文化。我决定在作出选择之前,先到这个国家看看那些说汉语的人是个什么样子。

结果是,我刚一接触这个国家就像触了电一样,居然一见钟情!我意识到,只在这个国家——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她呢——在这个大若天下、有那么多东西需要了解的“世界”里只逗留一个月,实在太可笑了;我想在这里至少应当生活一年。回到蒙特利尔之后,我就向加拿大世界大学服务中心提出申请,请他们给我找一个到中国教书的机会,但这个计划在最后一分钟流产,大概是我的机会还没到吧。

1989年是我的学术休假年,我把这一年用来画画和创作《恋爱季节》(一部关于转世的小说),我在书中描述了四次生命轮回,其中之一发生在中国。由于有关其中三次生命的情节我都是在与我相关的国家,即意大利、法国和加拿大写的,因此,关于在中国的那次生命过程,我也想到中国来写。于是,我在2月14日情人节那天动身前往中国。

1990年10月,我申请去波兰教书,竟然立刻得到批准。可是,这其间我不停地问自己:我向往的是中国,去波兰干什么呢?鉴于此,我就告诉波兰有关机构,我将在最后一分钟,也就是说,在我确实得不到中国邀请的情况下再签合同,因为中国是我的首选国家。事情说得很明确,最后期限是6月3日。3日上午10点,邮递员给我送来一封挂号信:一封来自北京一所外国语大学的邀请函。

爱因斯坦不是说过——而且说得多么正确!——机会就在那里,正在等待着我们吗?这就是有些人所说的偶然,另外一些人则称之为命运。

就这样,我又一次来到北京。我立刻觉得我似乎回到了自己的家,还不仅如此:我这个身上流着父亲的意大利血液的人出生在加拿大,直到那时,我都过着双重生活——加拿大的肉体,意大利的精神。一个奇迹终于发生了:一到中国,我立刻觉得第一次回到了“祖国”,精神和肉体在同一个地方融为一体。这种感觉是那样令人陶醉,我真希望它能够延长,直到我的根深深地植入这片土地之中,植入“中央帝国”的土地之中。

在我出版的三十多部作品当中,有三分之二是在我来到中国以后创作的,其中一半是描述中国或者在中国受到启发后写的。诗歌、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随笔等作品,我先是用法语或意大利语创作,但新近的作品大都是用中文或者英文写的。我还在十多个国家的报刊上发表了近2000篇文章。一有机会,我就大谈特谈“我的”中国。我认为,正如夫妻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之上的,而战争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各国之间缺乏这种尊重,而这种缺乏则来自无知。中国给了我太多的东西,使我学会了沉默。各位读者,我现在就想请你们与我共同分享我在中国的感受,它会引发你们的回忆,会带给你们微笑,带给你们惊喜,或许还会令你们不快。我不敢妄称自己可以带给你们真理;真理属于每一个自己来判断它的人。我的初衷只是引发思索,一种可以使你们更好地认识中国,认识这个欣欣向荣、充满奇迹的中国的思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