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无论男女,其一生中都逃脱不了心理问题的困扰,且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所遇到的心理问题都会不同。正如俗话说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问题必须通过自己才能解决。别人不可能代替你解决问题,就像不可能代替你呼吸一样。
只要以正确的心态去认识它,对待它,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出现异常的各个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来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
本书从众多角度阐述了现代人常见的各种不良心理,介绍了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并附有较为专业的心理测试题。
我们每个人既相同又不同,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生活,我们的内心每天都在上演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怎样才能消除那些有损健康的消极心理,使自己时刻都生活在快乐幸福之中呢?
《这些事不必找心理医生》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众多角度阐述了现代人常见的各种不良心理,介绍了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并附有较为专业的心理测试题,以期能给各位读者带来切实的帮助。
前言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导读 人人都会出现心理异常
人人都有“异常心”
如何自我检查心理异常
如何调节异常心理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
附:现代心理健康的新十项标准
第一章 轻度心理异常不必找心理医生
心理问题1
明知道没有意义还是禁不住去想——强迫症
心理问题2
一上车我就害怕,无论是什么车——恐怖症
心理问题3
干什么都高兴不起来,经常心烦意乱——忧郁症
心理问题4
总担心有些东西对自己不利,老是想不开——焦虑症
心理问题5
总觉得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也许是心脏病——疑病症
心理问题6
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却想个不停,无法控制——神经衰弱
第二章 早期人格障碍不必找心理医生
心理问题7
爱幻想,总喜欢引人注意——表演型人格
心理问题8
离开了家,我该怎么办呢?——依赖型人格
心理问题9
比来比去,我就是比别人强——自恋型人格障碍
心理问题10
看到人总是低着头,对人有意回避——回避型人格
心理问题11
老是怀疑别人居心不良,不怀好意——偏执型人格障碍
心理问题12
凭什么要听你的?你凭什么命令我——被动-攻击性人格
第三章 轻微病态心理不必找心理医生
心理问题13
一花钱,我就心痛——吝啬
心理问题14
我是一个失败的人——挫折
心理问题15
吃了我的都给我吐出来——自私
心理问题16
要是能回到过去该多好——病态怀旧
心理问题17
总想逃开,总觉得自己不行——自卑
心理问题18
不拥有那些好东西,我会受不了——虚荣
心理问题19
一想到别人比自己出色,就十分不满——嫉妒
心理问题20
算了,就这样,没啥干头了!——空虚
心理问题21
做事没有恒心,老是半途而废——浮躁
心理问题22
不能原谅自己比别人差——完美主义
心理问题23
内心深处,我不相信任何人——猜疑
心理问题24
公共场合,我的脸会红得滴血——害羞
第四章 轻度不良情绪不必找心理医生
心理问题25
活着是一种痛苦——悲观情绪
心理问题26
一遇到意外就会情绪激动——急躁情绪
心理问题27
控制不住自己,就是想出口伤人——愤怒情绪
心理问题28
经常心慌,呼吸急促,脉搏加快——紧张情绪
心理问题29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消沉情绪
心理问题30
认为身边没有一个好人——敌对情绪
第五章 本能行为障碍不必找心理医生
心理问题31
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失眠
心理问题32
一直吃到呕吐才会停止——贪食
心理问题33
只有伤口才能让心平静下来——自伤
心理问题34
每次吃东西我都会觉得很痛苦——厌食
心理问题35
整天都想睡觉,真想睡得死过去——嗜睡
第六章 浅度成瘾行为不必找心理医生
心理问题36
无法控制的购买欲——购物癖
心理问题37
一天不赌,我就难受——赌瘾
心理问题38
买报纸比吃早饭更重要——信息成瘾
心理问题39
难以忍受手头没有烟的感觉——烟瘾
心理问题40
到处都是看不见的肮脏细菌——洁癖
心理问题41
一旦喝起酒来,就没人能使我停止——酒瘾
心理问题42
我心里很矛盾,但我就是控制不住——网瘾
第七章 社交心理障碍不必找心理医生
心理问题43
他们总是合伙整我——人际关系敏感症
心理问题44
脆弱而又不寻求帮助,宁愿疏远大家——人际孤独症
心理问题45
不想和人说话,流言都是从人群里传出来的——自我封闭症
心理问题46
好像自己是赤裸裸地上街,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社交恐惧症
附:人际关系自我诊断
第八章 职业心理障碍不必找心理医生
心理问题47
一毕业,就忧郁——就业焦虑
心理问题48
放假比上班还累——假期综合征
心理问题49
一想到上班我就焦虑——上班恐惧症
心理问题50
下一个会是我吗?——下岗综合征
心理问题51
家就是“有床的工作间”——工作狂人
心理问题52
情绪低落,看什么都不顺眼——职业倦怠症
心理问题53
工作就是混时间——单调作业产生的心理障碍
附:工作压力测试与调适
第九章 婚恋心理异常不必找心理医生
心理问题54
为什么要分手?——失恋
心理问题55
爱在心头口难开——单恋
心理问题56
两看两相厌——爱情厌倦症
心理问题57
失去了爱的能力——恋爱恐惧症
心理问题58
情人眼里出西施——审美错觉
心理问题59
有天长地久的感情吗——婚姻恐惧症
心理问题60
像要发疯了,却又难以割舍——网上恋爱
附:夫妻心理测试与调适
第十章 男性心理异常不必找心理医生
心理问题61
总是人后偷偷地哭——微笑型抑郁症
心理问题62
别人可以,除了你——“雅努斯”心理
心理问题63
永不长大的小孩——恋母情结
心理问题64
我从记事起就没有哭过——情绪郁结
心理问题65
没法维持长期感情——季度男人综合征
心理问题66
没有兴趣,可有可无——性压抑
心理问题67
“纯”不“纯洁”很重要?——处女情结
附:男性心理健康测试及其标准
第十一章 女性心理异常不必找心理医生
心理问题68
只要开心就可以——少女情结
心理问题69
谁也不能抢走爸爸——恋父情结
心理问题70
我还没有准备好——产后忧郁症
心理问题71
不容忍受自己吃亏——贪图小便宜
心理问题72
总是伤害到最亲密的人——性洁癖
附:女性心理健康测试及其标准
第十二章 儿童心理异常不必找心理医生
心理问题73
妈妈,我怕——胆小
心理问题74
管不住的小手——偷拿
心理问题75
他为什么爱撒谎——说谎
心理问题76
屁股上的“刺儿”——多动症
心理问题77
带“尾巴”的语言——说脏话
心理问题78
满地打滚的“泼猴”——任性
心理问题79
为什么没有人爱我——单亲家庭子女
心理问题80
最讨厌去上学——厌学症
附:儿童心理健康测试及其标准
第十三章 青少年心理异常不必找心理医生
心理问题81
偏不听你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心理问题82
一旦面临考试,就会失眠——考试焦虑
心理问题83
记忆力下降,大脑反应慢,精神不振——青春期综合征
心理问题84
干什么都难以集中注意力,情绪稳定不下来——自我不确定心理
心理问题85
我会是一个成功者吗?——成就焦虑
附:青少年心理健康测试及其标准
第十四章 中老年心理异常不必找心理医生
心理问题86
中年人得了老年病——早衰综合征
心理问题87
一世英名不能毁——黄昏恋心理障碍
心理问题88
浑身难受,事事不顺心——更年期综合征
心理问题89
空虚,难受,我是一个废人——老年退休综合征
心理问题90
功成名就,却觉得生活没意思——“灰色”心情综合征
附:中老年心理健康测试及其标准
结语 心病不要乱求医——必要时如何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准确地判断你的心理健康状况
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的等级划分
获得专业心理帮助的途径
关于对心理咨询误解的澄清
心理治疗的准备工作
心理治疗的步骤、副作用及误区
问题描述
“小华,不用担心了,肯定锁上了。”同伴安慰她。小华是某高等学校的在读研究生,很文静,生活有条不紊,学习认真,待人亲切。9月的一天,小华所住的宿舍楼里出现了盗窃事件,有人从阳台翻入,盗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由于被盗者就住在小华的隔壁屋,这让小华感到非常的不安全。从那以后,她基本上不再打开阳台的门,并且每次外出时,都反复检查门窗的安全。尽管如此,她在外面的时候,还是会反复担心宿舍的安全。常常下了楼,还想着要回去再检查一遍,别人怎样劝说都不行。她说自己也知道这样的担心毫无意义,但她无法控制自己,总害怕回去的时候会发现门窗大开,屋里狼藉一片,以至于浑身都不舒服。
问题分析
强迫症又称强迫性神经症,指反复出现的明知是毫无意义的、不必要的。但主观上又无法摆脱的观念、意向的行为。
一般来说,强迫症的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意向及行为两大部分。
所谓强迫观念,是指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难以控制。例如,反复联想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有的人一看见黑纱,便联想到死亡或即将大难临头,心情非常紧张;或是反复回忆曾经做过的无关紧要的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却不能克制,非反复回忆不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如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确实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不然则感焦虑不安。上文中的小华就属于这一种:还有的人反复深究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如“世界为什么存在”、“树木为什么向上生长”等。他们明知思考这些问题毫无必要,但又控制不住自己要去思考;还有些人,每当接触到某些概念和词句,就会联想到和它相近或相反的概念,从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立即想到“坏蛋”等。
所谓强迫意向及行为,是指有些人常为某种与正常相反的意向所纠缠。例如,走到河边或井边,老想往下跳,但又害怕真的会跳下去。有的患者有强迫行为,如书写后反复检查是否写错字。有的患者常怀疑自己的手或衣服被玷污了,虽然反复洗了几次,仍不放心。有的患者每当见到电线杆、台阶、柱子等,便不由自主地依次点数,明知毫无必要,但不数他就会感到心情不安,甚至漏掉了又得从头数起。有的患者常重复某种动作,以解除内心的不安,如一个胳膊碰椅子,另一个胳膊也一定要碰一下椅子;进门一定要左脚先迈,否则要退回去再走一遍。
关于强迫症的发病原因,至今仍没有一个定论,病因未明。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作用。
1.遗传因素:该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作为一种遗传特征的红细胞(AB0)血型,与强迫症关联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有较高的A型发生率和较低的O型发生率。
2.性格特征: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3.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
解决之道
一、听其自然法
此法在于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任何事情听其自然,该咋办就咋办,做完就不再想它,不再评价它了。如好象有东西忘了带就别带它好了,担心门没锁好就没锁好了,东西好象没收拾干净就脏着乱着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来克服由此带来的焦虑情绪,症状是会慢慢消除的。
二、刨根究底法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让患者意识到造成心理问题的真正原因,有助于症状的消除,所以你可以依靠自己或亲人,从以下几条线索来探究童年的创伤性事件:
1.幼时受过的伤害性事件(如毒打、诱拐、诱奸等)。
2.幼时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性事件(如使人致残、死亡,使财物严重受损)。
3.幼时与你最仇恨的人和你最歉疚的人在一起生活的经历。同时你还应该探究症状的最初起因和隐藏的含义。
三、满灌法
简单地说,就是一下子让你接触到最害怕的东西,比如说你有强迫性的洁癖,请你坐在一个房间里,放松,轻轻闭上双眼,让你的助手在你的手上涂上各种液体,而且努力的形容你的手有多脏,这时你要尽量地忍耐,当你睁开眼,发现手并非你想象的那么脏,对思想会是一个打击,即“不能忍受”只是想象出来的;若确实很脏,你洗手的冲动会大大增强,这时你的助手将禁止你洗手,你会很痛苦,但要努力坚持住,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焦虑会逐渐消退,但此法适合意志力较强的人。
四、系统脱敏法
先学会放松的方法,然后由易到难列出强迫性行为’的次数和激怒情境,再对每种情境下的强迫行为逐渐进行放松脱敏,就洗手癖而言,应一步步地减少洗手时间,增加脏物的刺激量,依次执行下去。
五、当头喝棒法
当你开始进行强迫性的思维时,大声喊“停”,或给周围的人信息让他喊“停”,但要注意信息要给得及时。当你在自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请别忘了向你身边的朋友或家人寻求帮助,大喊一声“我不要受‘强迫”’!P2-4
传说南唐时,金陵清凉寺有一位法灯禅师,性格豪放,平时不太拘守佛门戒规,寺内一般僧人都瞧不起他。唯独住持方丈对他颇为器重。
有一次,方丈在讲经说法时询问寺内众僧人:“谁能够把系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
这时法灯刚巧走过来,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老虎脖子上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
方丈听后,点头称赞。
后来。这句话就以“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成语流传下来,用来比喻谁造成的困难还得由谁自己来解决。
如今,人人都可能产生心理问题,无论男女,其一生中都逃脱不了心理问题的困扰,且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所遇到的心理问题都会不同。正如上面提到的“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些心理问题必须通过患者自己才能解决。别人不可能代替患者解决问题,就像不可能代替他呼吸一样。
尽管人类已经创造了非常发达的科学技术,尽管我们对于周围的世界有了十分精确的掌控,甚至都可以飞跃出地球去开拓更为广袤无垠的外部星空了,如美国的“深度撞击号”在人类的遥控下就成功撞击了一颗小行星——你如何不叹服人类智慧的伟大呢?可是,在黑夜里,当你躺在床上,听着自己的心跳和呼吸声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自己才是这个宇宙中最神秘的事物呢?你对于自己的内心小宇宙了解多少呢?
为什么有的女孩正值青春妙龄,却干什么都不高兴,总是心烦意乱?
为什么有的七尺男儿汉,逢人总是低着头,对人有意回避?
为什么柔软的水床并没有带来安稳的睡眠?
为什么富裕的生活消除不了夫妻之间的厌倦?
……
我们每个人既相同又不同,我们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地生活,我们的内心每天都在上演着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怎样才能消除那些有损健康的消极心理,使自己时刻都生活在快乐幸福之中呢?
本书运用通俗、简练的语言,结合大量的实例,从众多角度阐述了现代人常见的各种不良心理,介绍了相应的心理治疗方法,并附有较为专业的心理测试题,以期能给各位读者带来切实的帮助。
事实上,面对绝大多数的“心病”,只要以正确的心态去认识它、对待它,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出现异常的各个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来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 真诚盼望这本书能带给每个人幸福美满的人生!书中难免错谬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