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良镛求索/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吴良镛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的兄长吴良铸,长我十岁;妹妹吴素娟,小我两岁。一家人每个月靠这37块钱过活,非常紧张。我母亲用每个月所得既要买柴米和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包括一桶煤油,晚上点灯,油灯上面还要热菜,此外还有应酬等,生活非常困难。靠母亲操劳,各事安排得体,得到亲友的敬重。我还记得我母亲营养不良又过度操劳,一度双腿站立困难,后来靠吃麦芽糖拌着米糠恢复元气。

我哥哥书念得很好,在金陵中学读书,毕业后教书,做家庭教师,努力进取,后来考取金陵大学。读书学费的来源是任家庭教师所得,外祖父家,我三舅舅、舅母与我母亲相处很好,能够接济一些,但事后必定归还。还有一个姨娘王民华,曾任大行宫小学教师,后做小学校长,终身未婚,也能帮一点,就这样支撑了哥哥上中学、大学。

我外祖父名李耀南,字号“李光廷”(缎号)。外祖父六七十岁的时候营业很盛,家里很热闹,有很多字画匾额,但后来传至他三个儿子经营不善,逐渐衰败了,生活也大不如前,完全符合中国的谚语“富不过三代”。外祖父早年在南京九儿巷有一处豪宅,有花园、花厅,院落很大,饲养有鸽子、金鱼,后来经营不善,都衰落了。这组豪宅本来应做文化遗产保存的,比现在作为文化遗产的南捕厅“九十九间半”某房要宏大精致得多,但在新中国成立初被拆除,着实可惜。还有件事也值得一提,即在抗日战争时期,我的三表兄,名李惠成,与我同在南京钟英中学就读,后病死于外症。新中国成立后,一位党的干部来访告知,惠成当时是地下党,在日伪时期做了一些革命工作。

我家一直都是比较穷困的(房子现在还在,尚未被拆除)。有时我母亲常住在外祖父家,我与哥哥中午能买一碗馄饨和一个咸鸭蛋已不错了,还得分中、晚两顿食用。我就是这种困难的境况中慢慢熬过来的。母亲安于贫穷,她常说:“生儿不如我,要钱有何用?生儿比我强,要钱有何用?”但母亲一直教育我们要争口气,做人要有骨气,要奋发有为,衣服要整洁,仪表不能垮掉,不能为人家取笑。这也影响了我和哥哥读书的态度,我们一直很努力。在那个时候,父母送我们上学,进的是“洋学堂”,要顶着保守的缎业生意人的种种闲话,父母亲一直鼓励我们兄弟读书。我名字中的“镛”字,意即大钟,我在小学时父母为我取别号“振声”,又名“如响”,取“君子如响”“大扣之则大鸣”之意。若干年后,其他一些亲戚的孩子多穷困败落了,我们家总算克服种种困难,跟上了时代。我还有个叔父也受到我母亲的影响。我父亲成家时,我叔父六岁,母亲把叔父带大,比较有感情。他“学生意”,即帮人家从学徒、店员做起,以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蚌埠一家纸店的老板,抗日战争八年,父母亲、妹妹,包括带我及妹妹长大的孙奶奶就寄居在叔父那里(直到孙奶奶病死在蚌埠,我父亲将她的灵柩运到南京南郊牛首山我家的祖坟中安葬,墓碑:义女吴素娟立)。虽说是寄居,并未闲着,我父亲帮助料理店务,母亲里里外外照应。两位老人这八年最为欣慰的事即在我父亲五十大寿时,叔叔办了两桌酒席,为我父亲庆寿,给两位老人无限慰藉。抗战八年,两个儿子不在身边,总算熬了过来。

P5-P6

后记

本书的序言已经对写作的缘起作了交代。2014年我为了进行研究所30年总结就把工作转向,借此对90年的人生有了自我的评定,总的来说生平还是勤奋的,对国家的事业是忠诚的,自己虽没有多少才干,但是对工作还是认真的,往年得到过一些荣誉,但是还是保持低调,温馨家庭,父兄提挈,恩师栽培,团队合力,友朋协助,单位支持都是我充实生活的前提,写作中,我自觉注意,戒言过其实。

从1946年直到今天,我一直在教学岗位,在培养学生,是教育人生;既然是教育,在大环境下努力治学,形成专著、论文若干,是学术人生;自己从1956年在基本建设会议上就领悟到要重视实践,就像一个医生总要能看病,搞工程的必须要能动手,是实践人生;另外,在不同时期也写了一些肤浅心得与人交流求教,是写作人生;这些年开了若干次画展,喜爱艺术,自己一度参加了雕塑委员会、美协等组织,也算审美人生;总的来说都是在求索,是求索人生。

故这本书名为“求索”,一息尚存,求索不止。回顾自1931年东北沦陷至1945年自滇西前线归来,国破家亡,未忘祈求以一己专业所长报效国家与社会。积极地对待生活,虽然有甘有苦,甘苦自得,但也苦尽甘来,看到了国家从忧患走到了自强,应对了这么多困难,发展到今天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扬眉吐气;但另一方面,纵然国家取得如此的成就而扬眉吐气,亦仍亲眼目睹如今仍然问题重重,所谓强邻逼境“中国威胁”,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气馁。回顾一生律己应严,宽厚爱人,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帮助别人才能赢得到别人帮助,自己受到过伤害,但告诫自己绝不能伤害别人。我虽然人生九十,但仍然不懈追求,追求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环境健康,人民宜居。病后,我一直在努力恢复健康,虽然还要付出一定的时间锻炼才能保持,但我求索的豪情不已。“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今年是2016年,也是我在清华大学任教的70周年,回顾几十年来我所进行的学术探索,可以说都不能摆脱时代的深刻的影响,是一个不断回应时代落在我们建筑学人身上的任务的过程,要不断“探索新路”。在这个深化改革的新时代,我们仍然应当锐气不减,不断探索明日之人居。面对时代的召唤,我虽已年迈,但面对未来无限的可能性,仍然充满期待、充满激情,今年春节,我写了一副春联,作为座右铭以自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拙匠迈年豪情未已!”

对于提携教导我的人我在这里只能心香礼拜,这本书是为年轻人写的,祝福他们的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事业有成,社会繁荣、国家富强。

目录

总序

自序

第一篇 成长之路

 第一章 童年岁月

时局动荡

家道中衰

早年教育

父母兄长

 第二章 抗战、流亡与就学

抗战爆发

在合川国立二中学习

在重庆中央大学学习

滇西远征与畹町会师

 第三章 梁思成的召唤

第二篇 从教纪要

 第四章 教育生涯的起点

“高等学府”的震撼

匡溪艺术学院的学习与生活

紧急回到祖国

 第五章 建设新中国

辉煌的营建系时代

梁陈方案后的折中构想

人民英雄纪念碑

创办新中国第一个造园组

北大、清华的校园建设

院系调整后的新起点

建筑思想批判

林徽因的最后日子

国庆十大工程与上海建筑风格座谈会

保定规划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

编写《城乡规划》教学用书

长安街规划与反思

左家庄住宅区:一项未得到肯定的成功试验

 第六章 “文革”噩梦

牛棚生活

鲤鱼洲三年“改造”

梁思成病故

北京图书馆“五老方案”

对“文革”时期的反思

唐山抗震救灾

毛主席纪念堂规划设计

 第七章 建筑教育的恢复与回眸

重整重灾后的建筑系

讲授《西方城市史》

建筑教育博士制度的推进

专业方向的探索

教师队伍搭建

人才培养

第三篇 进军科学

 第八章 建筑学要走向科学

科学大会的启示:建筑必须要走科学道路

国内外学术思想与实践的启发:中西交融

从“广义建筑学”起步:从建筑天地走向大

千世界

菊儿胡同的试验,建筑实践的火花

 第九章 人居环境科学应运而生

世界人居进展与启发

筹备UIA第20次世界建筑师大会

起草《北京宪章 》

出版《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著述《中国人居史》

 第十章 人居规划设计实践探索

艺文荟萃,建筑新境

北京情怀

走向区域

文化遗产的积极保护与整体创造

 第十一章 学术感悟和研究团队建设

人居科学哲学方法论的顿悟

荣誉与挑战

研究所的三十年

 第十二章 明日之人居:科学人文艺术融汇

三位一体:学科的展拓与融合

国计民生: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人居艺境:审美文化综合集成

落地生根:人居科学的地方实践

繁荣人居科学,走中国特色的学术发展道路

人居与梦想

行百里者半九十

序言

我从事教育工作至今已经70年,一直未离开这个岗位。我的专业是建筑学,为了教学之需,一直从事科研和相关实际生产,产学研三者互相促进有助于业务的提高。这点对很多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如此。

自1946年到清华建筑系工作算起,刨去“文革”期间10年不算,我做了长约25年的教学行政工作。这一时期的工作很特殊,作为副系主任、系主任,涉及方方面面,尽管这时间段是我精力旺盛的时期,投入行政事务,化解难题成分太多,原拟除一些重要的事有必要做一定的交代外,其他均简略谈过。后经友人建议:“这是清华大学建筑系从初创到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你一生投入了辛勤劳动的重要阶段,不应草草而过。”我接纳了这一忠告。

我少时得恩师栽培,在中学打好基础,入大学后得名师的引领,后又应梁思成先生的召唤在清华任教,并得到赴美两年的学习机会,回国后立即回到教学岗位,跟上了清华“营建系”的辉煌阶段,又参加了一些新中国学术团体的组建,如1953年中国建筑学会、1981年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及其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等,并参加国外学术团体活动,从1955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国际建协第四届会议,此后直到20世纪末,我与国际建协有不少交往,增长了专业认识上的阅历,有助于专业视野的提高。

我的觉醒是在“文革”之后,墨西哥、美国之行与西欧之旅为我打开了一度封闭的眼界。特别在1981年改革开放后,作为新获选的一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我基于自己专业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建筑要走向科学”。1984年,我在62岁时卸去行政职务,初创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开始“进军科学”的探索。

回眸我的人生之路,可以说大致由三个30年构成。从我出生到而立之年,主要是1922-1950年这一时期,可以作为我的学习成长时期。我在“一战”后出生,就读小学时东北沦陷于日本军国主义之手,高中时家乡沦陷而颠沛流离,对祖国,对家园,对人民怀有无限的感情,这30年,一方面是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另一方面是在动荡的时局中树立了理想和信念。三十而立,为我毕生的事业打下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1983年,是第二个30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了新的政治体制,在祖国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我从美国留学归来,走入建设祖国的行列中,将个人的力量都投入到清华建筑系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城市建设中,有豪情,但也有困惑,到“文革”中断约10年。1978到1983年,我担任建筑系主任,重整重灾后的建筑系,这时候正是改革开放之初,无论在工作还是业务上均有较多的进步。这两个30年是我事业和学术的重要阶段,我追随着国家的发展,努力成长,既受客观条件所左右,也从未放弃个人主观的努力。从改革开放至今是第三个30年。1984年我在卸去行政工作后,成立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到2014年恰好30年。这可以说是向科学进军的30年。广义建筑学、人居环境科学的提出,菊儿胡同的落成与获奖,若干重要科研项目的推进,都是在这30年中完成的。这30年可以说是一生中的“黄金时代”,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授予可以说是对这一阶段工作的肯定。

在90岁之后,来写这本书,严格地说,是一个自述,不能算作自传,因为我无意面面俱到,而主要着眼于我业务追求的历程,知识的追求,道路的追求,对一己缺点、不足的自省。曾国藩对自己的书斋称“求阙斋”,就是知不足。这里只记录人生的主要经历、艰难曲折的道路,是一个对过去的归纳和总结,说明收获与困惑,以求解之心面对严峻问题,以诚朴之心记录专业实践,并以期望探索之心展望未来。

这是一个自觉尚称勤奋的老年建筑学人,近90年来的个人求索心得和反思,是对自己的内省、心得与认识,不表功,不盗名。在祖国改革开放面临转型和深化的新阶段,90岁之后的我仍希望在健康允许的条件下,保持勤奋的精神,继续求索,贡献一己有限的智慧和力量。

本书既成,适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70周年,亦以此为庆,因为我的学术人生也可以说是从清华开始的。

内容推荐

吴良镛所著的《良镛求索/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回顾人生主要阶段的经历,回溯并分析数十年来学术探索的历程,主要包括:成长之路、从教纪要、进军科学、明日人居等四部分。

编辑推荐

吴良镛所著的《良镛求索/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名为“求索”,一息尚存,求索不止。作品回顾自1931年东北沦陷至1945年自滇西前线归来,国破家亡,未忘祈求以一己专业所长报效国家与社会。积极地对待生活,虽然有甘有苦,甘苦自得,但也苦尽甘来,看到了国家从忧患走到了自强,应对了这么多困难,发展到今天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扬眉吐气;但另一方面,纵然国家取得如此的成就而扬眉吐气,亦仍亲眼目睹如今仍然问题重重,所谓强邻逼境“中国威胁”,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气馁。回顾一生律己应严,宽厚爱人,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帮助别人才能赢得到别人帮助,自己受到过伤害,但告诫自己绝不能伤害别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11:25:14